深切的愿望
今生能够业际不颠倒,修持佛法,积累资粮,确实不容易。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就可以好好利用它来积累福慧二资。
借由他们,
我们的生命才会更丰盈
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也许其他人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但必定能够感觉到它的温暖。
当向他人表达善意的时候,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这会使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和温柔。
我们不妨把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当成训练开放内心的平台,把遇到的每一个人看成是自己培养善良品质、完善人格修养的一个机会。
在佛教中,我们常说众生是修行人的福田。我们有幸值遇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帮助我们培植福德,收获安乐。借由他们,我们的生命才会更丰盈。
修行是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我们的内心需要足够柔软、开放和坚定,否则将举步维艰。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
不伤害众生会使我们逐渐远离恶业,内心常怀善意,也会使我们变得从容、坚忍,不论遇到任何境遇,我们都能够发现、分享美好和快乐,从而愿意主动承担老母有情的痛苦。
堪布在《透过佛法看世界》中所说:
“在宗教、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等等不同的背后,大家都是人,都希望被理解、被关怀,都希求快乐,不想遭受痛苦。先认识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内心的容量,对众生慢慢地、由衷地生起亲切感,愿意去感受他们的快乐、悲伤、孤独,愿意去谅解、去帮助。这在我看来是佛教徒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要好好地和周围的人相处,真诚地发愿默默地代受老母有情的痛苦,这样我们的内心将会逐渐开放和悲悯。以这种方式来逐步突破自身的局限,给众生带来切实的利益。
堪布在《生命这出戏》中讲到:
“我们应该努力帮助众生脱离危险的境地,一定要这样做,因为今天的善愿善行将会在未来我们遭遇危险时帮助到我们。我们还应该发愿,所有众生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自己来世没有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那么无论将来转生到哪里,都要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绝不加害众生。”
我们要从内心中发起这种深切的愿望,即使现在做不到直接承受众生的痛苦,也要发愿不伤害众生。
面对困境
也不轻易失掉心中的善意
恶道的众生想要积累资粮、断除恶行非常困难,他们被深重的苦难所逼迫,难以行持善法,乃至念一句“嗡嘛呢叭咪吽舍”也无法做到。
《寂静之道》中说:
“绝大部分旁生都是以杀生度日的,像海洋中有的大鱼一顿饭要吃掉几吨小鱼,小鱼一顿要吃掉无数的浮游生物。一个个都是杀业累累。
即使福报浅薄到只能投生到永远见不到亮光、冰冷漆黑的海洋深处,或者炙热的火山熔浆里,无时无刻不遭受冰火的酷刑,这些旁生仍然只是醉心于彼此争斗杀害,你死我活,心相续中满是贪婪、嗔恨。
它们生来如此,别无选择。相比之下,做人实在太幸运了,因为人就算再潦倒、再走投无路,也还是可以选择不杀生、不造恶业,而仍能活命。”
今生能够业际不颠倒,修持佛法,积累资粮,确实不容易。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就可以好好利用它来积累福慧二资。
文章来源:次第花开网站 ·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