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41 | 万法的根本是业,业的根本是无明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41 | 万法的根本是业,业的根本是无明

求学足迹 2021-04-08


传讲时间:2015. 4. 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这一品很关键,主要讲到了阿赖耶——业的所依;本品后面还会根据《宝性论》的道理讲心性——心的本性。表面上看来,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好像跟《大圆满前行》有点相同,但实际上,这里面处处都有佛教当中很甚深的一些道理。


我前两天讲完阿赖耶以后心里很高兴。原因是什么呢?现在很多汉地佛教徒不懂业因果,虽然有些人也觉得业因果是肯定存在的,但它们是怎么存在的,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认为业因果好像是一种偶尔的因缘。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业存在于什么地方。


有些人认为,业可能存在身体上或者大脑当中,这都是现在西方哲学或者唯物论的一些说法而已。我们的大脑上肯定不可能存业,否则,大脑没有了或者毁坏了以后,业力也就消失或毁坏了,但那是不可能的。


前面已经从十个方面介绍了善业和恶业到底存放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我们的心上面,即心的最深处——阿赖耶上面。五根识、第六意识和染污意识是外在的、比较浅的层次,而再往里面、更深的层次就是所谓的阿赖耶。


业毕竟是世俗上的因果关系,因此这里并没有讲到最甚深的胜义光明方面,只讲到它存在阿赖耶的上面。所以,阿赖耶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众生来说,乃至解脱之前一直是存在的。


所以大家应该清楚:我们不能造恶业,不然即使别人不知道,在阿赖耶上也会留下这样的种子;这个种子播下之后,一旦因缘成熟就会出现结果,这也是一个自然规律。所以说,不仅外在的物质上有缘起规律,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识上也有这样的缘起。


关于这个道理,前面我讲得不一定很清楚,我有时候表达也是很差的,但是无垢光尊者讲得很清楚,翻译上面也应该没有大的问题。我想在座的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学习会知道:原来业因果是这样的,业应该存在于这样的一个心识上面。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理论的妨害,所以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现在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在这方面的剖析,根本没有达到我们所讲的那么深的层次。这也是现在西方科学家越来越接近佛教的原因,就像科技大学的前校长也认为物理学接近阿赖耶。


我接触这些大学老师的时候,觉得他们可能还需要闻思。我经常跟一些藏族堪布接触,他们一辈子闻思,对很多道理确实理解得很深。所以,有些科学家在这方面有所了解,这一点是一个突破和进步,非常好的;但是非常深层的,按照唯识宗和密宗来了解心性的方面,如果有机会学是更好的。


所以我希望,我讲过这些以后,你们不要永远停留在文字上,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明白。尤其是对业因果抱有怀疑或者还不太了解的人,要经常翻开全知无垢光尊者非常珍贵的《心性休息》这本书,反反复复地去思维。这样你就会明白:原来业因果应该是这样才合理!


丁二(能依)分二:一、宣说根本无明;二、宣说不善业。


今天开始讲能依的业。前面讲了所依,业依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上。能依的业,从业的根本无明和不善业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戊一、宣说根本无明:


大家在分析的时候,科判很重要。现在我们有些法师也很重视科判,因为科判把整体的脉络和思路一段一段讲得很清楚。如果科判和章节没有了解清楚,有时候也是云里雾里的。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意思就是说,一切万法的根本或所依实际上是业。


我上节课引用了《大乘密严经》的一个教证,讲到外境中的瓶子、衣服等一切都是以心而造的,是成熟的阿赖耶形成的。所以,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所依或根本实际上就是业。


《入中论》中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俱舍论》中也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这两个教证的意思基本上差不多。


所以,一切万法的根本是业,业的根本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中说:“于法不了名为无明。”什么是无明呢?对万法的本体没有如实地了解、通达,于幻觉执为真实——本来没有的东西执为有,本来无常的东西执为常有,这就是一种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无明的本体是三毒,即贪嗔痴。当然,痴心也是一种无明,但无明有两种。讲《入中论》的时候也会讲到,总的所有烦恼——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都属于无明的范畴,因为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可以称之为无明;还有就是贪嗔痴中的痴心也是无明。


所以这里说,一切都是业所生的,业的根本是无明。无明的本体可以分为贪嗔痴三毒;依靠贪心、嗔心、痴心产生黑业,无贪、无嗔、无痴产生白业;依靠黑业和白业会现前整个三界轮回,三有全部会现前的。


无明是轮回的根本


《般若摄颂》也说:“佛说诸有情,皆由无明生。”(这跟后来的翻译有点不同,后来的翻译是每句七个字。)凡是三有(六道轮回)当中的众生,都是以善业、恶业而形成的。只要我们没有认识善业、恶业或者万法的本体,就会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


所以我们经常要求大家,一定要生起出离心。什么叫做出离心呢?就是“一定要从轮回当中出来,要前往解脱之地”的心。如果一直没有出离的心,那就会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所以,光有一个希求健康、幸福、平安的心态还是不行的。


如果真正要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修行,那你就要希求从整个三界当中获得解脱。这样的解脱才算是一种真正的智慧的体性,它并不是无明的本性,而是完全离开了无明。当然,我们还没有认识万法本体的时候,它还是烦恼性和障碍性的。


经典里面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个地方的寺院里面有很多僧众。离寺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非常虔诚的女居士,她非常有智慧,自己学得也相当好。


现在有些居士学得很好,甚至有些出家人也赶不上他。在我们藏地,寺院里的闻思修行应该是很好的;但在家人的群体当中,对佛教非常有造诣或者非常通达的人,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所以一般藏地的佛教教育在寺院里面非常成功,但是在老百姓当中或者说在在家人的群体当中,弘扬得并不是特别广泛。


我想这几年以来在汉地,寺院里面的佛教教育,包括藏传佛教的教育,推广得并不是非常成功,但是在在家的群体当中,我觉得是很不错的。所以,在家学习多年的这些人,不管是闻中观、闻因明、闻戒律……很多方面还是闻出一些很有意义的事。


我刚才举的公案当中,寺院附近有个在家居士,她非常虔诚,发愿每天供养一位僧人,然后求法。寺院里面就安排僧人轮流应供,比如今天轮到你,你就可以应供,受供之后就给那个居士讲法。每天都是这样地一直轮流。


后来轮到一个老和尚,他是半路出家,不是从小出家的。而且他可能是比较老的时候才出家的,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闻思过佛法,所以佛教的水平并不是很高。


现在个别寺院当中也有吧,有些人五十多岁、六十多岁出家。从他的穿着上可能也看得出来,这个人肯定是半路出家的。他自己有时候也很傲慢,但是肚子里面确实没有从小闻思的底子。


公案当中说,明天该轮到这个老和尚了,他特别苦恼。因为听说那个女居士学得很不错,害怕她明天会给他提一些问题,所以他特别紧张。第二天,到了中午供斋的时候,女居士一直等着,她想:“今天是哪位出家人要来受供呢?”


这个老和尚犹豫半天,因为他人也老了,走路也不是很方便,于是就慢慢慢慢地走。看了他的行为,这个居士就生起一种信心。因为他走路很缓慢,年龄也老,威仪也非常如法,自然而然让人生起极大的信心。


到了那里之后,女居士先供养斋饭,饭后陈设法座,请老和尚坐在上面,女居士就开始求法。因为老和尚也没有什么准备,他就很伤心、很惭愧地感慨说:“人愚痴,无智慧,是痛苦。”意思就是说,我很愚痴,没有智慧,所以很痛苦。


但是听到这个话之后,女居士认为老和尚已经给她讲了最甚深的窍诀。她说:“一切痛苦的根本是无明愚痴,有了无明愚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原来十二缘起的因缘就是从无明开始,从而有了整个三界轮回的苦;如果断了无明,肯定就会获得解脱。”


老和尚说完之后就跑了,而这个女居士一直在想:“老师父在那么短的时间当中,就给我讲了那么殊胜的窍诀。”后来她确实已经证得了初果,所以非常感恩老和尚,就准备了很多金银财宝去感谢他。


但是老和尚特别不好意思,回去之后在房间里面锁着门不出来。女居士在外面很想供养他,但是他担心又要被问问题。老师父的师父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出来给大家传法,后来老和尚也得了果。


所以说,无明愚痴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本。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无明愚痴的本性,就会从烦恼痛苦中获得解脱。昨天是愚人节,很多人觉得把别人欺骗一下就很开心。我后来想一想,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本来都已经被各种诱惑欺惑得很不错了。


大家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还是很愚痴的——本来无常的东西执著为常有,本来没有我的东西执著为有我,本来空性的东西执著为不空。其实我们本来都已经颠倒了,不用再增加一个愚人节。即使没有愚人节,我们也是天天都在过“愚人节”,所以没有必要再特意欺骗。


我在想,很多人需要认识愚痴的本性。在这方面,佛教当中的确有特别甚深的道理。这并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我爱佛教,所以我要这样赞叹,不是这样的。对于佛教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人,站在特别公平的平衡线上去评价的时候,是不得不承认的。因为对于这些真理,我们是通过智慧来分析、抉择的;如果仅依靠信心,我们可能会处于一种极端或者偏狭、偏堕当中。因此,通过闻思来认识佛教的真理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修行来认识无明的本性。


总之,业的根源是无明。


戊二(宣说不善业)分二:一、宣说分基;二、宣说分类。


己一、宣说分基:


下面宣说不善业的分基和分类,不善业实际上分为十种。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让我们堕入三界轮回当中任何一处感受痛苦的,实际上都是十不善业。它有时候让我们在上面的人界、天界、阿修罗界的善趣界感受痛苦,有时候让我们堕到下面的地狱、饿鬼、旁生的三恶道。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下面所讲的十不善业有不同的次第,这些不善业让我们堕在三界轮回当中,始终不能离开。概括起来,身体有三种不善业,语言有四种不善业,意有三种不善业。


当然,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了解十不善业,但是要取舍善业和不善业的话,对每个人来讲还是非常困难的。佛陀所宣说的十不善业叫做自性罪——无论皈依没有、受戒没有,谁去造作都一定会感受果报的。如果你行持十善业,就会感受快乐的果报;如果你行持十不善业,就会感受痛苦的果报。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把业分为思业和思作业。思业指的是心造的业,思作业就是思想的作用所产生的业,即外在的身体和语言造作的业。有漏业也可以分为黑业、白业和花业,花业是善恶夹杂的业。


拓展内容

《俱舍论讲记》:“根据业的本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黑、白、杂、无漏业四种。”


对每个人来说,认识十善业是很重要的。我去年去北师大,专门给他们讲了十善业。我说:“十善业的确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宣说的,但实际上也是现在每一个人最标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你看能行持十善业的,不管是什么国家的人,都应该是非常好的;如果不能行持十善业,从世间角度讲,这个人也是没有底线的。”因为现在社会上经常犯法的这些人,连行持十善业都没有做到,要么贪污,要么杀人,要么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


关于十善业,在我们藏传佛教当中,最初由囤弥桑布扎翻译了《十善业道经》;汉地也有《十善业道经》,它是《佛说海龙王经》中的一品,我以前也看过。这里面讲到了十种善业,即断除十种不善,每一种善业都有不同的功德,有些是获得五种功德、三种功德、八种功德,大多数会获得十种功德。在汉传佛教当中,大家也是非常重视这部经的。


因此我们有时间最好把《十善业道经》好好地学习一下,学习之后就会知道,如果能行持十善业,就可以表现出一个好人的基本行为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己二(宣说分类)分三: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


下面分别讲十不善业,首先讲身体的三种不善业。


庚一、身业: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





我们任何一个佛教徒,一定要懂得哪些是十善业,哪些是十不善业,它们的同分是什么。这些不但要学习,而且平时不看书也一定要能说出来。


在藏地民间有种说法:某某修行人修行特别差,连十善和十不善都说不清楚,连十善和十不善的取舍都不懂。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当中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但是也很难说。有些佛教徒好像在行为上特别容易犯十不善业,但是他还一点忌讳都没有,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有些皈依多年的佛教徒,甚至有些出家人也显现一些愚者的相。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这样的道理。


“故意无误杀他众,”首先是身体不善业当中的杀生,就是故意地、无误地杀害他众。


首先是“故意”,不是无意当中杀生,无意当中的杀生虽然有罪业,但是并不严重。


那天我们去美国的时候,耶鲁大学里面其他宗教的个别人说,他们对戒杀非常重视,平时都带着口罩,因为害怕嘴里飞进小虫,平时走路都非常注意。所以,在其他有些宗教当中,人们有这种同情心、悲心,对杀生也是非常注意的,对一般的众生都不会杀的。这主要是耆那教。


其次是“无误”。如果他想杀这个人而没有杀到,反而杀了另一个人的话,那就没有犯所有的罪业。


其实不管是杀人也好,杀动物也好,一般来讲,在佛教的任何行为当中都是遮止杀生的。因此,我们在间接杀生方面也要尽量地遮止。有些佛教徒不直接地杀生,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可能会间接地杀生,比如吃肉实际上就是间接杀生。如果我们不吃肉,就会减少对动物生命的威胁。


可是很多人并不清楚,市场上的肉食,背后付出了很多生命的代价。由于我们的教育和广告等各种原因,现在很多人甚至认为鱼虾是素食。我们有时候到一些地方去,说我们吃素的话,他们会说:“噢,那你们还是可以吃虾、吃鱼吧?”他们认为虾和鱼都是没有生命的,真是特别愚昧、特别可怜。


所以这里要求蚊虫以上都不能杀,真正的佛教当中是这样的。当然,居士五戒中的杀戒是以杀人为犯戒标准的,而这里说其他的众生也都不能杀。


“同分殴打等害命,”它的同分就是殴打对方——虽然不杀,但是跟对方打架,比如打掉牙齿等(众笑)。大家也不会这样的,对吧?“以牙还牙”的话,没有牙齿就没办法还,只能以牙龈来还。总之,殴打等行为是杀生的同分。


所谓“同分”,是指跟它类似的行为,不算真正的杀生。但即使你没有杀他,可是你打他、揍他,或者以很多行为害他,实际上也跟杀生比较相同。所以“同分”就是比较相同的,不是圆满的犯罪,但有部分罪业的意思。


“不与取即盗他财,”第二个是不与取,即偷盗,也就是以贪心来偷他人的财富,把别人的财富归为己有。


“同分狡诈受他财,”它的同分,是以一些狡诈的行为接受他人的财产。


我觉得现在的很多广告,有时候也完全是一种不与取的行为。听说有些药的广告在十七年当中欺骗了无数人,说“这个是如何如何好”,大家都只听一个广告,就认为这个确实对身体很好,对智慧很好,增强免疫力等。结果商家就在很多年当中通过某种方式来欺骗大家。现在很多人是用这种狡诈的、非常不合理的方法来索取财物的。


当然偷盗有很多途径,有些是抢别人的,有些是借了别人的财物不还,有些是用方便方法,包括现在通过网络、技术来盗别人的财产,这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偷盗。


偷盗也非常可怕。现在光是一个人就有贪污七十多亿、两百多亿的,这实际上也是犯盗戒。如果我们刚开始就受三皈五戒,不要说七十亿,连七万块钱都不会盗的,这也是一种约束,所以在行为上很需要一种戒律。这是第二个戒律。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第三个是家庭方面的,即邪淫。比如跟别人的妻子、别人的丈夫有不合理的行为,就犯了这种罪业。所以并不是说所有的不净行都是邪淫,而是指不合理的行为。非时、非处(比如在三宝所依前)的一些行为是它的同分罪业。


现在世间当中,人们的贪欲比较强烈,因为欲界众生的贪欲跟其他烦恼相比,本来也是比较强烈的。像地狱众生的话,嗔恨心是比较强烈的;天人的放逸比较强烈。


在这样的贪欲驱使下,再加上现在的电视、电影以及各种各样毁坏行为的宣传品,人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受到干扰和影响。


这称之为第三种不善业——邪淫。


以上三者叫做身体的三种罪业,一定要断除。


 


颂词背诵打卡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