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我很喜欢《弟子规》 返回

我很喜欢《弟子规》

求学足迹 2022-02-17





我很喜欢《弟子规》。


学习和讲解一部论典需要传承,但《弟子规》我是自学的,没有传承,感觉内容好就学了一遍。这里面讲的不是佛法,但与佛教不相违,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过去传统上我们最重视人的教育,《弟子规》作为古人的启蒙读物,孩子们从这一本书里便奠定了人生基础。但遗憾的是,在从前的一段时间中,传统文化一度遭受严重打击,以致后面成长起来的一代与这种理念无缘,因而内在也少了些根基。


我曾问过许多年轻老师:“你学过孔孟之道吗?”


回答全是一样的——“没有”。


既然这些传统在老师那里都是生疏的,更不要说学生或其他人了。可能我们太重视物质进步,忽视了心灵继承。今天的人们很多都不太知道怎么孝顺父母、怎么诚实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实我们有好传统,接受它就可以。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我认为,《弟子规》及其背后的传统智慧不会过时,即使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因为它讲的是如何做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只要是人,就一定离不开,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犹如一棵树的根,上面的枝枝叶叶长成什么样都可以,常换常新也可以,但是树根不能动。这棵树长得越大、时间越久远,就越要重视根的力量。


《弟子规》的内容,就是人的树根、时代的树根。掌握了它,比熟悉什么技术都管用,它能让你懂得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管理事业、如何经营家庭,如何与各色人交往、如何远离各种现代病……


尤其对汉族人来讲,这些道理并不陌生,它是你骨子里的文化DNA,从父母长辈身上常会看到它的影子。毫无疑问,这是一大笔财富,而且与生俱来,不能轻视。


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




当然,《弟子规》也不是学问的全部,有了它全有、离了它全无,没有这种高度。它是一部好论典不假,集中讲述了做人应该有的基本品性和行为,但是,和佛教的胜义世俗理论相比,还是有距离的。有些人推崇孔孟之道,认为儒教思想是一切学问之最,甚至学了佛又搁下佛法,觉得有孔孟思想就够了,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不了解佛法。


我也看过四书等儒教经典,今生的道理讲得是好,但对缘起、业因果、前世后世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我详细看过了,没有提及;禅宗的悟道、见性成佛,更没有。所以,不能把儒教思想跟佛教看成一回事,尤其是学佛的人,不能把这个当全部,用它规范人格行为倒是很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儒教入世、道教出世,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入世,这样看来,佛教义理要深刻和包容得多。


为什么学过佛教经论的人,一看道教儒教观点,一目了然?我想,这跟佛教尤为擅长对心的认知有关。有学者指出,儒教的作用是治世,道教修身,而佛教治心。治心就是对治内心的烦恼,这是佛教的特色,能了解如何治心的人,你想想,看修身治世之理,应该不难。


对于有闻思基础的人来说,这些道理好懂;但有些在佛教理论上不是特别专业的人,可能要调整一下认识分寸。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间秀才,祖籍山西,清初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自学时,我感觉这个人了不起,用语简练,说理准确,同时又蕴含深意。


本论最初名为《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更名为《弟子规》,从此沿用至今。


所谓“弟子”,狭义上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而从广义上理解,所有人都可称弟子,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是老师的弟子,普通人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为规范叫“规”。总之,不论年龄大小,想做个合格的弟子,就要学习本论。


本论只有九十颂,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着顺口而且好记,所以最好让孩子每天早上读一遍。


对小孩子来讲,这里面的内容有些好懂,有些不好懂,但没关系,只要先记在心里,将来口言身行,是自己的东西就能用上。能用来帮我们断恶修善的,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格言,我认为,都是善妙之理。


所以,《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


我在2009年简单讲过一次《弟子规》,近期拿出来重新翻阅,忆起这个时代的种种,又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谁都知道,《弟子规》是儒教经典,而我在此结合了佛教理念进行解读,也许会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但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会带来另一番滋味、另一种启示。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泡上一杯茶,找个舒服的地方,打开来看看……

 








欢迎大家以学习心得方式参与打卡,刊登后即可获得精美礼物。

邮箱收稿:qiuxuezuji2022@163.com
字数:600字以上
内容:请结合如何将弟子规运用到自己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