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不断变化的梦想
大学演讲
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五十多年,经验和感悟未必有老一辈人那么多,但回顾我的人生,回顾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也算是见证了世界改变的人。
我出生在1962年,那是西藏民主改革之后的一段特殊时期。当时,因为一场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很多人丧失性命,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几乎没有新生儿诞生。在那样的环境里,每一口吃的都来之不易,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完全恢复,更谈不上什么文化发展。
在那个时候,如果要买布、粮食、米、青稞、茶叶等任何东西,都要凭票。大家穿的,也都是一样的皮袄。我在16岁之前,和大多数小孩一样,没有任何学习机会,每天都穿着皮袄去放牧。我当时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做个好牧民。
我有一个邻居,叫阿克潘珠。他把牛群照料得很好,对它们特别慈爱。于是,他就成了我人生的梦想和榜样。我经常跟父母说:“我希望将来能像阿克潘珠那样,做一个很好的放牧人。”我的父母,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都是牧民,他们不识字,直到现在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16岁以后,我才有了学习的机会。从小学到中学,原本需要九年完成的课程,我大概在五年内读完。
在这之后,又开始了人民公社化,也就是牲畜集体化。大家过了好几年一起唱歌、集体分配的生活。我那时要放三百多头牛,也没能好好上学。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不要说英语,就连藏语课也是没有的,学生之间还经常打架……我从来没想过靠学校里面学的东西养活自己。
在我上学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医生叫阿克塔罗,是我们家的亲戚。于是,我小学和中学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好藏医,甚至打算如果毕业考试考不好,就去学医。
我小时候没有什么远大的志愿,更谈不上有什么伟大的梦想。只是受当时的成长环境、教育,以及来自父母和老师等人的影响,以至于志愿、梦想经常发生变化。
我中学毕业的时候,集体公社解散,大家不用一起生活,牲畜都分配给了各家。慢慢地,就跟西方的生活方式差不多了。我也没能当成医生,后来考上了甘孜师范学校。在当时,这所学校算是比较高的学府,主要培养小学老师。
那时,我遇到了多吉老师。他平时戴顶帽子,被我们叫做“礼帽”。他当了三十多年的老师,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学识渊博的好老师。考到这所学校以后的那几年,我想,我将来应该要当个好老师。
与此同时,国内开始对外开放,政策变得比较宽松,藏地的一些寺院和学校有了恢复、重建的机会。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就是在1980年成立的,虽然当时的人并不多,但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甘孜师范学校附近,有一座寺庙叫做甘孜寺,当时也拿到了重建批文。甘孜寺重建开始挖地基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还有几位老师,也一起参与其中。我从小就有一点想出家的意愿,参加重建的过程中,听到老师们谈论色达喇荣的功德,我内心又出现了变化——做一个世间的老师,还不如当个出家人好。
是当一名老师还是出家?就在我面对诸多纠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时,德巴堪布对我说:“你要是想出家就赶紧。”他说他认识堪布晋美彭措,可以介绍给我。因为这么一句话,我下定决心去学院出家。从1985年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光,我一直在学院。
摘自跨文化译传藏传佛教之人生感悟——英国牛津大学演讲
附: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系列视频和文本链接 (请长按识别维码打开链接)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