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端正发心有些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某些神通;或者为了让别人对自己顶礼膜拜;或者为了自己摆脱痛苦、获得解脱;还有一些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赚取金钱,求得声誉……这些人学佛的目的,都是不纯正的。我曾经在一些著名的大寺院,看到烧香拜佛的人川流不息,心里非常高兴。有好几次,我偷偷地走到那些看似虔诚的信徒前,听他们究竟向佛求些什么,结果我听到的,无非是“观音娘娘啊!求求你保佑我生一个大胖小子吧!”“佛菩萨啊!保佑我发财、挣大钱吧!”等等,很多人的求神拜佛,也只是升官发财、谋求自利的一种手段而已。医生辛苦一生,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同时也养活了一家老小。多年后,医生因年老而退休,儿子继承了父业。
不久后的一天,儿子回家向父亲炫耀说:“那个你一辈子都没有治好的病人,我只用了几付药,就彻底治好了他的病,你说我怎么样?”不料父亲勃然大怒:“你怎么能治好他的病呢?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就是靠他的医疗费来维持的啊!这下子,我们又靠谁来养活呢?”以前听了这个故事,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笑话,并没有特别在意,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社会上很多人为了赚钱,可谓不择手段,与前者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皈依佛门的佛教徒,如果有,那真是空有虚名。要知道,对真正的佛教徒而言,不要说不惜人伦道德,无视因果报应,唯利是图、利欲熏心这些可怕的念头,就连贪图世间享受这些世人认为乃人之常情的事情,都是应当杜绝的解脱之障。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当中说过,佛法的要点,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慧。所谓的出离心,就是希求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心念。这是佛教徒的起码要求,南传佛教最重视的,也是出离心。有些道友皈依佛门、烧香拜佛十几年了,虽然自称为佛教徒,但他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世间的有漏之乐。不少佛教徒都是如此,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可以不惜工本,花费大量精力,而在佛法方面,却十分吝惜自己的时间,要知道,仅仅为了在轮回中过上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日子而学佛,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乃至小乘以上的修行人,都应当具备出离心。也许有些人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认为自己衣食无忧、家庭幸福,没有必要发愿出离轮回。这就是不懂因果业报、生死轮回的表现。在茫茫无际的轮回征程中,能投生为人是极其稀有难得的,百年之后,世间的绝大部分人都将前往恶趣。一旦去往恶趣,就再也没有获取解脱的自由了。今生过得好,谁敢保证自己来世的去向?不要说来世,就是在今生,谁又能保证自己的晚年可以安享清福、悠游自在呢?我们现在所处的景况,只是幽暗轮回中少有的一丝光亮而已,因此,在身心比较自由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出离轮回。所谓菩提心,就是为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以是否具有菩提心为衡量界限。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以菩提心来划分;佛教与外道之间,以是否皈依三宝来划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作为随学的佛弟子,就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学佛,而应发誓为一切众生修持无上菩提。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往昔的大恩父母,只是因为无明的遮障,才使我们不但相见不能相认,而且形同陌路,甚至互相敌视、互相仇恨,誓与对方不共戴天。战场上相互厮杀的一对士兵,也许曾经是生死相依的一对母子;商场上尔虞我诈的一对商人,也许曾经是海誓山盟的一对恋人;政坛上决一雌雄的一对政客,也许曾经是患难与共的一对密友……这不是耸人听闻的臆造,而是确凿有据的事实。稍有轮回常识的人,都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敌人,曾经是最疼爱自己的人,也是自己最惦念的人时,他们会作何感想?他们还能不假思索地高举起手中的武器,置对方于死地吗?绝不可能。他们会当下化干戈为玉帛,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并愿意牺牲一切去利益对方。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轮回的真相,又怎么能忽视这一切,不为曾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做点什么呢?实际上,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建立在我执之上的自私,如果不能断除贪爱自己的念头,必将永远遭受轮回痛苦的煎熬。法王如意宝曾写过一篇教言,叫做《胜利道歌》,里面也讲过:“沉溺恶境轮回众,为得究竟安乐地,当负利他心行责,应舍爱自如毒食。”作为沉溺在轮回苦海当中的凡夫,为了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就应当肩负起利益他众的责任,像躲避毒药一样地断除我执和我所执。如果获得解脱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修行,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要知道,一切的痛苦都源于自己的欲望,一切诸佛的功德皆源自利他之行。只有断除珍爱自己的我执,菩提心才能顺利地生起。所谓无二慧,也即证悟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无我智慧。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这个含义比较深,今天我们讲《心经》,也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了解一点空性的知识,至少也能播下一颗空性的种子。如果能够往以上三个方向去努力,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