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希望朋友过得好,却不希望朋友过得比自己好?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血脉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我们讲了,比如说我们为了工作生活顺利,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为了心想事成而求佛拜佛,没有问题,是可以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些都不是佛教的核心,学佛一定要学到佛教的核心,其他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烧香、可以拜佛、可以求佛,都可以的。但如果我们只有这些,其他都没有,那么这种学佛是不对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接下来继续讲《达摩血脉论》的内容。“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圣人种种分别”,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方面,“分别”即是分类,可以说有各种各样的圣人。比如说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圣人,就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凡是圣人都不离开证悟自心,证悟了以后才叫作圣人。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动物,心的本性都是佛性。但是没有用,如果不证悟的话就不叫圣人,就叫凡夫。所以,要成为一个圣人的话,不仅仅有这个自心,而且必须要证悟自心。我们平时把般若波罗蜜多叫作佛母,因为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大乘佛教的菩萨和佛,所有圣人的母亲就是这个般若波罗蜜多。
为什么呢?因为所有圣人必须要有证悟。比如说小乘佛教的声闻和缘觉,他们证悟的范围和深度,没有大乘佛教这么广和这么深,但至少也证悟了无我,否则,就不是圣人。这是一个理解。
另外一个,“圣人种种分别”,这个“种种分别”就是分别念,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圣人有没有念头呢?有念头,八地菩萨以下都是有念头的。我们普通人有很多的分别念,我们没有证悟,所以有很多的烦恼。但圣人的每一个念头,都离不开证悟的智慧,所以圣人的念头,不会有烦恼、不会造业。
我们普通人的念头会造业、会让我们痛苦,就是因为没有证悟自心、因为执著。“皆不离自心”,有些时候自己的意识也叫作自心,但这里的“自心”是指自己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佛性、光明。
“心量广大”,“心量广大”之前在《六祖坛经》里面也讲过。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心胸再广阔的人实际上也是容不下很多东西,因为有执著、有分别,比如说我、他、你或者是众生,以及内外高低等等,所以它达不到平等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心就装不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自己稍微有一点点比别人好的地方,因为我们的心里装不下,所以就产生了傲慢。如果我们发现其他人跟我一样,或者超过了自己,我们就不开心。比如说同部门的同事当中,自己的薪水本来就很高,如果不知道其他人的薪水有多高,自己就会很满足、很开心。如果有一天知道所有同事的薪水都比自己高,那自己一下子就不高兴了。
其实,自己的薪水也跟以前一样,不少一分钱。就是心里装不下别人比我好,所以心量不广大。心量不广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心有太多的执著,因为这些执著就让我们很烦恼。比如说朋友之间,我希望你很好,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很好了,甚至超过了我,那这个时候还真的是希望他好吗?这就不一定了。
所以,就是有一个条件,不超过我的情况下,你可以很好,我也高兴。但如果超过我了,很多人也不高兴了,其实他比你好,对自己没有任何损坏,你照样地好。那为什么见不得别人好呢?因为我们有执著,这个我们装不下,那个我们也装不下,都装不下。装不下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什么呢?就是自己不开心。
佛经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的内心当中,就是有这么一丁点的执著,这个执著它就像毒瘤一样,随时会发挥负面作用,让我们不开心。但是我们平时就认为,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其实这个一点都不正常,为什么说不正常呢?不是因为不符合某一个人、某一个宗教、某一个学派的观点,是因为这种想法让我们痛苦,所以这个就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