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佛门,当知“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句中国古代的谚语,说的是老百姓开始一天的家庭生活时,都离不开的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其实,学佛也一样,要想进入佛门,也需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常识。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之后,一是让自己的学习不跑偏,降低产生邪见的风险;二是因为基础打得好,下一步的学习会更顺利、更快速。下面这些进入佛门时就应该掌握的小知识,您都了解吗?
1.什么是佛教?
佛教=佛学
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因为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人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学。
佛教=教+证
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尔》和《甘珠尔》;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
2.学佛学什么?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智慧。所谓“悲”,亦即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是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3.佛教与外道的差别?
佛教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宝的。
佛教并不要求所有的众生都皈依三宝,但如果要学佛、要修佛法,就要皈依三宝,不皈依三宝就是在门外、道外,就不能称之为佛教徒。
4.佛教与其他学说的区别?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的诞生、存在与毁灭,都与自己的因缘有关,而与任何鬼神没有关系。但佛教以外的绝大多数宗教却认为:除了物质本身的因缘以外,还有一个造物主、万能神在主宰这个世界。
5.学佛的目的?
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为了使我们这一辈子能过得好一点儿——挣更多的钱、工作顺利等,因为即使这一辈子过得再好——生活优裕、环境舒适,但也只是解决了临时的问题。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每一个众生都必须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生老病死。
6.什么是佛?
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人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
7.学佛的方法
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
密宗的学修次第是先修外加行,培养出离心。当出离心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以后,就修内五加行,培养菩提心。当菩提心也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比较符合大乘佛经的要求,并完成了其他的五加行以后,就可以用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来修寂止禅定。寂止修完以后,就可以修大圆满自己非常特殊的前行,最后是正行。这样一步一步地修,就一定可以证悟。
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灰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要的就是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