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不知道少欲知足,就永远也不会幸福! 返回

不知道少欲知足,就永远也不会幸福!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22-01-15

 不知道少欲知足,

就永远也不会幸福!


佛陀早就说过,金钱不是万能的!现在这句话已经被越来越证实了。人类幸福感的来源不是物资生活。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又似乎都在经历不幸。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即使拥有更多的物质与金钱,并不能保证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幸福。这些道理在佛经里讲得非常清楚,但西方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现在才发现。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面讲过一个比喻:“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当知贪欲与彼同。”麻风病人的皮肤下面有一种小虫,病发作的时候奇痒无比而且也很痛,很多病人为了减轻痛苦,就去烤火,不料小虫在受到刺激后,反映非常强烈,结果使病人更加痛苦。这个比喻,就是暗指人的贪欲。我们一直都认为,金钱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然后拼命去挣钱,结果有了钱反而更不幸福。

  

另外,《亲友书》及其他论典当中也讲:“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物欲及物质享受就像盐水一样,人越喝口越渴,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无限膨胀的欲望就会使人越来越痛苦。

  

事到如今,很多现代人心里都划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以前认为,经济发达以后,人就会幸福,但如今的事实怎么并非如此呢?这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我们的啊!这是不是说明,当有一天我们像西方人那么富裕的时候,会不会也一样不幸福呢?


过去西方的一部分哲学家也认为:金钱或物质生活是幸福的来源。从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开始,就有人这么说。比如,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就扬言道:“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启蒙运动的时候,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个一直高喊“人是机器”的拉美特利也认为: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是肉体器官通过感觉而得到的,他说:“幸福是不能依靠思想方式或感觉的方式的……如果在自己的思想中寻找幸福,如果想靠研究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真理来寻找幸福,那就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寻找”

  

伏尔泰也认为:生理器官的满足,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根源和动力。

  

他们竭力反对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认为感官享受是追求幸福的动力,无论是法律或者宗教,都不应该阻碍人的欲望。


在这些思想的带动下,西方人拼命地挣钱,在奋斗了几百年以后,却发现有钱了还是不幸福,尽管有了名车、别墅,有些人还有了游轮、飞机,但精神上却异常空虚、颓丧、痛苦,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无计可施了。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在《幸福》(Happiness)一书中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翻了两番,我们拥有更多的食物、衣服和汽车,房子更大,中央空调更普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海外度假,一周的工作时间更短、工作待遇更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了,但人们没有因此而感到幸福。”

  

美国博士达林·麦克马洪(Darrin M.McMahon)花了六年的时间来研究幸福,他应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参考,写了一本书,叫做《幸福的历史》,其中指出:美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在1900年为46.3岁与48.3岁,到了2000年已升至74.1岁与79.5岁……然而,如果从这样的资料就推论西方人因为物质与科学进展而愈来愈幸福,却是错误的想法。自1950年以来在美国从事的详细调查显示,美国人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数比例一直维持在60%上下,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比例却从7.5%下降到6%。此外,单极型忧郁症比例也似乎大幅升高。

  

书的结论中写到:“过去数千年来驱策着西方文化的那种渴望与追寻,那种崇高的不安,显示了人类只要维持着凡俗的身份,就永远无法知道某些事情,永远无法回答某些迷题。极致幸福的圣杯就是其中之一。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圣杯一样,极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一个救赎的圣物,一只装盛我们痛苦的容器。”





所有这些结论,都是人类历史活生生的数据和经验告诉我们的。

  

佛教不排除轮回里存在相对而暂时的幸福,但不认为有绝对的幸福,总的来说痛苦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这个观点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接受了。但肯定还是会有很多人觉得,没钱的人痛苦,而有钱人不会痛苦,但上述事实已经说明,金钱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的想法是错误的!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就表明,只要我们按照释迦牟尼佛规定的生活方式去做,就能过上比较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如果温饱不能解决,那也不会幸福,但是,当生活水准达到一个标准以后,就一定要少欲知足,假如那时候还不知道少欲知足,就永远也不会幸福!

 

佛陀早就说过,金钱不是万能的!现在这句话已经被越来越证实了。人类幸福感的来源不是物资生活。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又似乎都在经历不幸。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即使拥有更多的物质与金钱,并不能保证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幸福。这些道理在佛经里讲得非常清楚,但西方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现在才发现。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面讲过一个比喻:“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当知贪欲与彼同。”麻风病人的皮肤下面有一种小虫,病发作的时候奇痒无比而且也很痛,很多病人为了减轻痛苦,就去烤火,不料小虫在受到刺激后,反映非常强烈,结果使病人更加痛苦。这个比喻,就是暗指人的贪欲。我们一直都认为,金钱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然后拼命去挣钱,结果有了钱反而更不幸福。


另外,《亲友书》及其他论典当中也讲:“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物欲及物质享受就像盐水一样,人越喝口越渴,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无限膨胀的欲望就会使人越来越痛苦。

  

事到如今,很多现代人心里都划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以前认为,经济发达以后,人就会幸福,但如今的事实怎么并非如此呢?这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我们的啊!这是不是说明,当有一天我们像西方人那么富裕的时候,会不会也一样不幸福呢?

  

过去西方的一部分哲学家也认为:金钱或物质生活是幸福的来源。从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开始,就有人这么说。比如,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就扬言道:“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启蒙运动的时候,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个一直高喊“人是机器”的拉美特利也认为: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是肉体器官通过感觉而得到的,他说:“幸福是不能依靠思想方式或感觉的方式的……如果在自己的思想中寻找幸福,如果想靠研究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真理来寻找幸福,那就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寻找”。




  

伏尔泰也认为:生理器官的满足,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根源和动力。

  

他们竭力反对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认为感官享受是追求幸福的动力,无论是法律或者宗教,都不应该阻碍人的欲望。

  

在这些思想的带动下,西方人拼命地挣钱,在奋斗了几百年以后,却发现有钱了还是不幸福,尽管有了名车、别墅,有些人还有了游轮、飞机,但精神上却异常空虚、颓丧、痛苦,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无计可施了。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在《幸福》(Happiness)一书中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翻了两番,我们拥有更多的食物、衣服和汽车,房子更大,中央空调更普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海外度假,一周的工作时间更短、工作待遇更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了,但人们没有因此而感到幸福。”

  

美国博士达林·麦克马洪(Darrin M.McMahon)花了六年的时间来研究幸福,他应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参考,写了一本书,叫做《幸福的历史》,其中指出:美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在1900年为46.3岁与48.3岁,到了2000年已升至74.1岁与79.5岁……然而,如果从这样的资料就推论西方人因为物质与科学进展而愈来愈幸福,却是错误的想法。自1950年以来在美国从事的详细调查显示,美国人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数比例一直维持在60%上下,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比例却从7.5%下降到6%。此外,单极型忧郁症比例也似乎大幅升高。

  

书的结论中写到:“过去数千年来驱策着西方文化的那种渴望与追寻,那种崇高的不安,显示了人类只要维持着凡俗的身份,就永远无法知道某些事情,永远无法回答某些迷题。极致幸福的圣杯就是其中之一。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圣杯一样,极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一个救赎的圣物,一只装盛我们痛苦的容器。”

  

所有这些结论,都是人类历史活生生的数据和经验告诉我们的。

  

佛教不排除轮回里存在相对而暂时的幸福,但不认为有绝对的幸福,总的来说痛苦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这个观点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接受了。但肯定还是会有很多人觉得,没钱的人痛苦,而有钱人不会痛苦,但上述事实已经说明,金钱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的想法是错误的!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就表明,只要我们按照释迦牟尼佛规定的生活方式去做,就能过上比较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如果温饱不能解决,那也不会幸福,但是,当生活水准达到一个标准以后,就一定要少欲知足,假如那时候还不知道少欲知足,就永远也不会幸福!

 



智慧照亮人生

愿慈爱温暖您的内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

慈诚罗珠堪布个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