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37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37课

智慧之法 2021-03-22


十二缘起的内容比较深广,有部宗安立的十二缘起和经部、唯识等其他的教义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敢说所有十二缘起的内容都学完了,我们只学习了一部分内容,对于十二缘起引发了轮回或者十二缘起本身就是轮回的流转次第有所了解了。

丁二、依何而住食之缘起 分三:一、食之自性;二、旁述中有之异名;三、彼等之必要。

“依何而住食之缘起”,有情的心识依靠什么而住?就是食之缘起,通过食而安住。这里的食不是饮食的食这么简单,食的范围非常广。

一切有情的心识要安住必须依靠食,如果有了食的缘起识就会安住。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给我们阐释了有情心识安住在有漏的三界中也要依靠食,就像欲界的众生没有食物就会死亡一样。

如果我们通过修法减少段食,也会减少对于有情世间的贪恋等等,还有认识了其他的几种食的本性或者截断它的流转,我们就不会在世间继续流转。因为世间有情的心识流转、安住都是依靠这些食,如果没有食,我们就没办法安住在世间中。

那么是不是让我们自杀或者断食呢?自杀不是让食能够中断的因缘。有些人认为自杀之后我们的心识就不会流转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食中有触食、思食、识食这些因缘具足之后,虽然自杀了,但是还有让食安住因缘的缘故,仍然还会流转。

真正让食不再流转的方式就是修持解脱道,小乘认为如果获得了无余涅槃,绝对可以终止它的流转,所有的心识入于涅槃不复存在了,这是让食不再安住的修行方式;在大乘中,刚开始要通过善巧的方式,把我们不好的心识或者产生不好心识的缘起转变成善的缘起,暂时获得善趣、功德,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具有自在自己心的能力。然后还要进一步观察心识本性无自性,或者心识的本性是空性、光明等,有很多了义的殊胜修法。

让我们认识识的本性,或者彻底断除相续的很多修行方式都和此处的食有关。《入行论》中讲,嗔恨心的食物就是贪恋,如果贪恋财富,谁去碰我们的财富就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嗔心。如果断除了贪恋,嗔恨心就“饿死了”,没办法生起。就和这个道理差不多,有情在轮回中流转、安住、投生也是依靠各式各样的食。有了这些食,有情就会不断的结生、不断的流转。如果认识了它的本性或者逐渐断除这些食,那么有漏三界的识也没办法安住,慢慢就灭了。这和我们的修行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己一、食之自性
有情依食而存住,
段食欲界三处性。
彼并非为色之处,
不利自根解脱故,
触食思食与识食,
均为有漏三界有。

第一句“有情依食而存住”,是总说。“情”,即心识。具有心识的众生都是依食而存、依食而住的。

食分了四种: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在四种食当中,第二三四句主要是讲段食。

“段食欲界三处性”,段食只是在欲界中存在,色界、无色界不存在。“三处性”是在色声香味触中只有三处,即香、味和触,没有色和声。

“彼并非为色之处”,下面讲不是色处的原因。不是声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发出的声音是暂时性的,没有一个稳定安住的自性,当然不会是段食的本体。

色处为什么不是呢?我们看到的白色的大米饭为什么不是段食?

“不利自根解脱故”,有两个根据,一是不利自根故,二是不利解脱故,从这两个角度讲,我们眼根的对境—色处本身不是段食的本体。

以上三句主要讲了段食。

后面两句略说了触食、思食和识食。

“均为有漏三界有”,这些属于有漏法,在三界中都是存在的。

以上大概介绍了颂词的构成,下面进一步分析。

“有情依食而存住”是引用佛经中的观点。佛经中说,佛陀首先自己证悟了,成佛后通过正确的方式恩赐众生一个法,即众生依食而存,所有的众生都是依食而存住的。

我们可能认为佛陀恩赐的这个法好像没有什么很深的内容,所有欲界众生都知道,如果没有食物就会死,众生依靠食物存住世间,是不是太简单了?关键此处的食,并不是平常我们认为的饮食的食,而是广义的食。一般的众生没办法了解,认知不了。佛陀首先了知,然后宣讲了众生依食而存。

食分了四种,第一个是段食,即平常我们所吃的饭,或者喝的水,也包括沐浴、晒太阳等等。我们理解段食就是一口口地把这些饭、菜分段而食。段食包括在香、味和触中,鼻子闻香的时候是一段一段的闻;舌头尝味是一段一段的感觉;牙齿咀嚼也是一段一段、一口一口地吞下去,都有分段而食的意义在里面。段食是对自己的根有所利益,让我们心识能够安住的本体。

段食是色法的自性。色法中有色声香味触,段食是三处性,它不是色和声音,是香味触[0],所以段食是以色法为本体。而后面的触食、思食和识食都是以心识为本体的。

段食是分段享用、分段而食。分段而食既指一口一口地吃米饭,也指用鼻子一段一段地闻香,对我们的鼻根有利益,也指用舌根一段一段地享用味道。

色界没有段食[1],色界虽然有贪心,但是没有淫欲心,而淫欲心也主要是来自于段食,如果有了段食就会产生淫欲。所以所谓的段食只是欲界有,色界、无色界没有。

“彼并非为色之处”,段食是三处性,为什么没有色处?我们可以看到饭菜有颜色,菜有红色、白色、黄色、绿色等各种各样的颜色,饭也有颜色,白米饭、黑米饭、黄米饭等。为什么色处不是段食的自性呢?按理来说应该是段食的自性。此处说“彼并非为色之处”,“彼”,即段食。“色之处”不能包括在段食当中,为什么呢?

“不利自根解脱故”,有两个根据,一是不利自根故,二是不利解脱故。

第一,不利自根故。在第一品中,五根和五境分别都有对应,眼根对色处、耳根对声处、鼻根对香、舌根对味、身根对触。段食中的香味触中,香对鼻根有利,味对舌根有利,触对身根有利。那么色有没有利眼根呢?单单看到饭菜的色处能不能一下子利益我们的眼根?不行,对眼根没有利益。

有些注释中讲,既然色处连眼根都利益不了,又何况是利益其他的根呢?因为它对于诸根都没有利益,所以不能安立为段食。对自己的根能产生一定的利益,才能安立为食的本体。只是看到黄色、白色的饮食,对我们的根没有利益。

从有部的观点来讲的确是这样的,但这是不是决定的呢?大恩上师在注释中讲,也不是完全确定的。有时也存在外面的色对自己的眼根有害或者利益的情况。比如非常刺眼的光对眼根有害;比较柔和的光,或者绿色等等,对眼根比较有利。

但此处主要是讲食物,食物对眼根没有什么利益。因为没有利益眼根,也没有利益其他的根,所以虽然饮食中有色,但是色对我们的根没有利益。

如果按照世间人的思想,从很笼统的角度来讲,白色对我们有没有利益?也可以说有。但是《俱舍论》是比较严格的,色对自己的根没有利益,因此不安立为段食。

第二不利解脱故。“解脱”,即已经离开了贪欲的圣者[2]。阿罗汉已经远离了香、味、触、色等所有的贪欲。虽然他已经不执著了,但是阿罗汉在欲界吃饭,这些对他的命根可以延续下去还是有利益的。他虽然对色香味触都不执著,但是具有香味触的饮食吃进去之后,对他的诸根是有利益的。反过来讲,如果阿罗汉只是用眼根看食物,对他的身体饱足、延续生命有没有作用?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讲,段食只是香味触的自性,不是色处的自性。

有些中阴的有情也有段食,但他只需要闻味道就行了,不像我们要用嘴巴去嚼,这是一种很细的段食。段食分为粗细两种,我们吃的是很粗大的段食,有些是比较微细的段食,比如只是闻气就够了。

其他注释中讲,还有一种段食对自己的身体有利。比如夏天到树荫下面乘凉对身根有利,树荫就是一种段食;冬天晒太阳也是一种段食,还有沐浴等也是一种段食。所以段食的食不一定就是食物,也有很多种的分类、本体在里面,何况触食、思食、识食的范围就更广了。

注释中没有讲触食、思食与识食的本体,但是大恩上师讲了。

第二个是触食,触食的触是触心所,是一种心识的本体,并不是色声香味触中的触。因为那个触已经包括在前面的段食中了,此处是根境识三和合产生的触,前面讲十二缘起时也讲到了。能够让自己的心心所不断延续的自性叫做触食。

虽然有一个“食”字,但是此处并不能理解为食物,此处的“食”的范围很广。

触食主要是让自己的心心所能够不断延续的法。心心所不断延续,识不就住了吗?一方面来讲,触是让我们的心心所延续的,从另一方面来讲,也说明有情的心识延续的一种因就是触,触食让我们的心心所能够延续。从小乘的观点来讲,这种延续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延续,因为它是代表轮回的一种本体。虽然在轮回中我们也可以依靠触来修道,但是就普通人来讲,心心所的延续就是代表着轮回的延续。

第三个是思食,思就是一种思心所。虽然造业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缘,但是在造业的过程中,思心所的能力是最突出的。所以在有些注释中把思心所直接解释为造业,相当于造业的代名词。思食就是通过自己的思引发身语意的业。如果心识上带业,这个心识肯定会延续的。思食代表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或者思善、思恶就造了善业和恶业。如果你有了思心所之后,身语再去造作,就有了身语的善业和恶业。通过心所法带动了很多业的形成,叫做思食。

第四个是识食,就是我们平常的六识,主要是意识。后面还要讲,识食主要是指有情是以第六意识去结生,因为有了一个所依,心识就延续下去了。

触食主要是心心所的延续;思食主要是造业方面;识食主要是让自己的心识能够结生,或者投生等第六识的本体。后面的一个颂词,还要讲到这个问题。

“均为有漏”,四种食是有漏还是无漏呢?段食、触食、思食、识食都是有漏。为什么不是无漏呢?因为无漏道是逐渐让我们的心识灭尽的法。因为整个涅槃道就是让我们最后趣入涅槃中,对于心识的安住是有妨害的。虽然在修道过程中,我们没办法去制止心识,但是小乘的整个修道的过程都是为入无余涅槃而服务的。

四种食不相合于无漏道,因为它们会让我们的识住在轮回中,得到四种食物之后,我们的心识就会安住,有利于心识,而无漏从某些角度来讲是不利于心识的。

“三界有”主要是讲触食、思食和识食是三界都有,不像段食只是欲界有。

己二、旁述中有之异名
意成求生及寻香,
中有以及现成名。

 此处是“旁述”,因为此处在讲食,食对求生者有利,求生者是指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干脆把佛经中除了求生者之外的其他异名也在这里做一个介绍,让我们知道其实佛经中讲的就是中阴身的不同名字。

五种不同的名称,第一叫意成,第二叫求生,第三叫寻香,第四叫中有,第五叫现成。“名”就是五种不同的名称。

第一、“意成”,为什么叫意成?“意”,即意识,“意成”,即通过意识而成,而不是通过父精母血。胎生必须依靠父母的精血,卵生也要依靠很多的因缘。中阴身是意生身,通过意识变现。因为意识本身很快,所以他不需要依靠精血的因缘逐渐去孕育,很快就形成了。所以中阴身是意成身或者意生身。

是不是只有中阴才有意生身,其他的不是呢?意生身的范围特别大,中阴只不过是从不依靠父母不净种子的角度来讲,也可以称为意生身。意生身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有些圣者可以用意生身,但是显现为胎生,比如菩萨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心识变现成不同的身体。如果他要在人间利益有情,就要依靠父母的种子来投生,比如义成王子等等。所以意生身有很多种,中阴身是属于意生身中的一种。

所谓的意成指中阴的产生不是依靠父母不净种子的因缘,而是通过自己意识而化生的。

第二、“求生”。死有之后到了中有,普遍来讲,中阴身内心都是很慌的,想赶快找一个投生的地方。“寻觅本有”就是找一个后世的本有。因为中阴身没有粗大的肉身,所以不会安住于一处,它的心识没有一个固定的所依。

前面也讲过,虽然我们的肉身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行动不自由,但是这个肉身也给漂泊的心识提供了一个房子。就像一个人如果在城市里有一个房子,不管在外面怎么样漂泊,他想我的房子在这里,晚上可以回来休息,他的心会比较稳定;如果是流浪者没有房子,那么他的心就会很慌,好像没有着落一样。我们的肉身虽然很粗大,但是心识安住在里面会有安全感,比较稳当。

因为中阴身没有粗大的身体,所以他的心很慌,在一个地方安住不了,他来这里听法听不了两三秒钟就走掉了。中阴身也有一些恐怖的显现,比如很多异相追逐他,或者降下冰雹等等,他到处寻找躲藏的地方,还有业力也逼迫他找投生的地方。

“求生”就是到处找投生的地方。有些人有一点善根,知道寻找一个修善法的家庭去投生,会有利于自己后世的修行。有些福报比较深的,他在世的亲人会不断地为他念诵有加持力的经续或者佛号,这样也是可以帮助他有一个稳定的心去寻找投生的地方。

有些太着急了,不管好不好,随便找一个地方投生算了。在伏藏师帮助弟弟投生的故事中也是这样的,弟弟说,算了,不找了,太难了,随便找个投生的地方算了。他哥哥劝他,你还是要坚持一下,还是找得到的,后来终于找到了。

中阴的心一直想寻觅本有的形象,称之为“求生”。

第三、“寻香”,主要是段食微细的香气,他闻到香气就可以饱足,寻找香气的缘故称为寻香。

第四、“中有”,死有和生有之间,称之为中有。

第五、“现成”,即将现前来生的缘故称之为现成。

己三、彼等之必要
四种食安立的必要,或者四种食对于心识的利益,或者让心识安住是从哪个方面进行安立的。
前二食为利此世,
增长所依及能依,
为引他世与形成,
次第而说此四食。

四种食中“前二食为利此世”,段食是增长所依,触食能够增长能依;第三个思食和第四个识食“为引他世与形成”,也有两个功效:思食能够“引他世”。关键字是“引”,思食是造业,有了业肯定会引后世的;识食是“形成”后世的,心识结生了之后形成了后世。“次第而说此四食”,有这样必要的缘故次第宣讲了四种食。这里是从比较主要的角度安立四种功用。

“增长所依”,是段食,“所依”是身体,身体是谁的所依呢?身体是心识的所依。不管前面所讲到的饮食,还是阳光、沐浴等等,都能够增长我们的身体。小孩子没有食物也没办法成长,一般来讲,人在七天或者二十一天之内如果有水喝还不会死,如果没有水,几天之内就会死了。成人也是依靠段食延续生命、增长大种。我们的心识依靠身体而住,而段食主要是令自己的身体增上。

增长能依的是触食,就是心心所。因为根境识结合之后会产生触,触有时候就产生了苦乐舍受,所以对我们心识的延续,触食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增上心心所的延续。

我们也不需要刻意地去增长什么,因为受自己的业所限,这个过程是自然形成的。不像段食,要我们去寻找才能得到,触食不需要寻找,是自然而然合成的。如果有根境识,一定会合成心心所。而段食则不一定,一定要去寻找才能得到。

如果没有通过佛法去做刻意的对治,它是不会自动停止的,心心所上面具有我执和业,就会不断地流转轮回,这是毫无疑问的。此处讲对于能依的增长延续,触食有一定的增上功用。

“为引他世”是思食,思食主要是业,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都属于思食的本体。思心所造业,如果有了思心所,一定会“引他世”。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爱取有的“有”能够引生后世的业。

每个众生的思心所不断在造善业恶业,临终的时候就看我们一生当中,或者前世留存到现在的业,哪一种业比较重,比较重的业会先成熟,比较轻的业会后成熟。

不管是修行者,还是非修行者,有情内心中轮回的业如果成为重业,就会先成熟。有人说,我念了佛怎么还会这样?你念的佛对你的相续来讲是轻业,轻业后成熟,重业先成熟,业果成熟的规律就是这样。

我们在这一世当中,不管怎么样,要尽量地减少恶业。如果我们依止上师或者发菩提心等修善法的心比较强烈,这个业是重业,就会先成熟。虽然我们内心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但是今生中念佛往生的业很重,那么临死时就会先成熟,往生净土。否则虽然有净土的业,但是不够重,那么其他的重业就会先成熟,而净土的业后世再成熟。

有情都是由业来引发后世的,怎样成熟要看内心造的业。如果全是轮回的业,毫无疑问肯定会流转轮回,只不过轮回中分了两个档次,一个是善趣,一个是恶趣,就看你在总的轮回的业分到哪一档当中。有些人比较善良,造了一些投生善趣的业;有些人在一辈子中因为贪嗔痴,造了很多杀盗淫的恶业。既是轮回的业,又是恶趣业,死了以后就会堕恶趣。

我们的内心中到底在造轮回的业,还是解脱的业?造解脱业的时候,轮回和解脱的业二者的力量对比如何?都要思考。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修行者,但是每天修行的善业、解脱业的质量高不高?我们要观察,否则觉得好像自己在造善业,应该有往生的把握,但是真正来讲我们修持善法的心不猛烈,质量也不高,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到了临死的时候,这个业并不强大。反过来讲,每天我们所产生的贪嗔痴的质量却很高,为什么贪嗔痴的质量很高呢?因为已经训练了很多世,无始以来一直在训练贪嗔痴,所以质量特别高。而我们现在修善法质量不一定很高,显现上刚刚接触佛法不久,可能接触了几世,或者以前种下了一个种子,在今生中才开始学,习气很弱、质量也不强大。如果我们没有刻意去训练,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肯定是内心中负面的东西质量很高,而自己修行善法的质量不会很高。我们今生要往生的想法虽然很好,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也不一定做到。

我们现在就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然后转变自己的心,让自己在修行善法的过程中尽量有质量地完成,而且我们还要知道哪些善法的功德、加持力很大。比如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摄受的善法,或者依止上师、僧团做的善法很强大。如果我们做了之后,虽然时间一样长,但是功效很大。有时我们花很多时间做一个善法,做完之后利益很小;有时在短时间做的善法,利益却很大。我们要分清楚再去做,这样利益会非常大。

思食对引发后世有一种功效,由业引了之后,识食就会形成,这样的业已经能够引后世了,但是你怎么结生、形成后世,就是识食[3]。虽然识食中的识包括六种,但主要就是意识,意识的功效很强大。

如果是唯识宗,可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但是有部没有第八识之说,只有六识。

形成后世也是第六意识去结生,所以说识食能够形成后世。

四种食让识住,佛陀把这个问题观察得非常清楚,我们再反过去看这个教证就会知道,佛陀讲的有情依靠食而存住的道理的确很深。不单单是我们表面上认为的众生依靠大米饭而存活,如果是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佛还要去观察、宣讲呢?四种食的内容很广,而且轮回的道理、解脱的原理都讲得很清楚。

“次第而说此四食”,次第宣讲了能够对今生的身体有利的段食,对今生的心识有利的触食,能够引后世的思食,让后世形成的识食。分别是今生、后世;身体、心;能够引后世、形成后世,四种食的次第是不能错乱的。

丙三、识去之理

首先是识入之理,然后是识住之理,现在是识去之理。什么是“识去”?即意识离开了。
断绝善根与结合,
离贪退失死生心,
唯一承许为意识,
死与生心依等舍,
一缘无心皆无有,
涅槃为二无记法。

首先讲意识,断绝善根、结合善根、离贪、退失、死心、生心。第一二句中所讲的这些情况,唯一承许是意识承办的,所以意识非常重要。

“死与生心依等舍”,讲到死心和生心都是依靠等舍,即在舍心当中死,在舍心当中生。

“一缘无心皆无有”,“一缘”就是禅定,在一缘专注的禅定中不可能有死心,也不可能有生心。“无心”即无心定,有两种:无想定和灭尽定,里面不可能有死心和生心。

死心有三种,即善心死、恶心死和无记心死,既然有三种死心,涅槃的死心是什么呢?“涅槃为二无记法”,阿罗汉趣入无余涅槃的死心,不是善心死,不是恶心死,而是无记心死。前面讲过无覆无记有四种,此处主要是异熟生的无记和威仪的无记中死。以上大概介绍了颂词。

第一部分是前三句,“断绝善根与结合,离贪退失死生心,唯一承许为意识”,断绝善根承许为意识,结合承许为意识,离贪承许为意识,退失、死心、生心承许为意识,所以“唯一承许为意识”是这样配的。

“断绝善根”是什么呢?生邪见,是谁在生邪见呢?是意识。认为前后世、因果不存在,产生很强大的邪见者是意识,因此断绝善根承许为意识。

“结合”是后面又恢复了,通过善知识的教导或者自己的善根苏醒等接上善根,再次产生正见,觉得因果、前后世是存在的,产生这种见的时候就是结合。

邪见一方面可以摧毁善根,一方面也会断绝善根,产生邪见的过程中,内心无法产生善根。结合就是当正见恢复时,善根就接上了。所以善根重新恢复还是靠意识,当意识开始逐渐产生正见,善根就结合了。

“离贪”是一种禅定,比如当得到初禅禅定、二禅禅定等时,就能离开欲界贪。同样往上修,修到上面的禅定肯定会离开下面的贪心。离贪的禅定也是以第六意识来安住。

“退失”是产生了染污,退失了禅定,也是意识中禅定的境界退失了。

“死心”也是意识。有情死的时候,不会在眼识、耳识中死,而是在意识中死去。

“生心”是结生的心,也是意识结生。

“识去之理”中有这么多识,哪一种识是作为主要的所去之识呢?主要是意识。此处主要讲死心,在讲意识的时候,附带地也把断除善根、结合善根、修定、退失禅定、死心、生心都讲了。

所以“唯一承许为意识”。

意识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产生烦恼是意识,产生信心是意识,发菩提心、观修空性也是意识。关键看意识怎么用,我们一看到意识,觉得意识都不好,这不一定。意识有相应于善的意识,也有相应于恶的意识。

离贪和结合都是意识,结合是一种善心产生正见,离贪是安住禅定,当然生邪见也是意识。关键我们在修法的时候要把佛法的道理结合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识变得善妙。首先通过善心断除恶相续,然后再把善心的本体逐渐引发,比如生起菩提心,让自己的心量很大,打破我爱执,修持他爱执、利他心。如果利他心强盛,我们再去观察意识的本性,起心动念、发心利他、发愿成佛的心的本性到底怎么样?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吗?这时观心性本空,了解到意识的本性也是无自性的。它的作用在世俗谛再怎么强大,其本性也是空的,空性中也是光明的。

当彻底了解意识的本性时,就可以真正地驾驭心识。现在我们驾驭不了,只能随自己的业而走。学佛法之后就要慢慢去控制它,加入很多佛法的因素进去。随着善法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到能自主地产生善心,这是通过训练完全可以达成的。

以前有一个婆罗门训练自己心,在面前放了一些黑石头和白石头,生一个善心放一个白石头,生一个恶心放一个黑石头。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后把自己的心训练得非常善良、清净。

佛法提供了很多训练的方法。虽然意识对我们的修行很重要,但是让我们生邪见、堕落、造大恶业的也是意识。对意识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心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调意识。

“死与生心依等舍”,死心和生心都是依靠舍心的。这里主要有三种心,如果观待舍,有欢喜的心、痛苦的心和等舍的心。在痛苦、快乐和等舍三种心中,死心一定是等舍的,不可能在快乐或者痛苦的心中死。大恩上师讲过,虽然在死之前可能生病很痛苦,在床上滚来滚去地挣扎,但是真正死的一刹那是等舍的。或者虽然死之前可能很快乐,但是真正死的时候是等舍的。所以不可能在乐受、苦受中死,之前可以有,但是在死心的一刹那一定是等舍的。

“一缘无心皆无有”,一缘专注,安住在禅定的心不会死。比如欲界的众生正在入初禅,会不会在初禅的状态中死去?不会的,必须要出定之后,离开了初禅的心再死。所以一缘心当中没有死心,也不会有生心。

为什么禅定心中不会有死心呢?因为禅定心是对自己的心识有利,而死心是对自己的心识有害,所以在禅定心中不会有死心的存在。

为什么在禅定心中不会有生心呢?前面讲了,所有结生的心都是染污的,但是禅定的心是善心,所以不会生。

“无心”也不会有此二心,不会在无心的状态中死去,也不会在无心中生心。心都没有就谈不上损害,所以无想定和灭尽定中,不可能有死心,也不可能有生心。

“皆无有”,不会在快乐当中死,也不会在痛苦当中死,最后的死心一定是等舍。

“涅槃为二无记法”,前面的死心是从苦、乐、舍的状态讲的,但是还有一种死心有善、恶、无记。前面讲了可以在善心、恶心、无记心中死。如果从苦、乐、舍的角度来讲,一定是舍,但是从善、恶、无记的角度讲,就像第二品结束时,讲到等无间缘时,有些是善心、无记中死等不同的安立。

所以死心可以有三种,在善心中死,但是善心死和等舍不矛盾,既是善又是等舍。等舍属于受,他的心可以是善。也可以在恶心中死,也在等舍中。还有无记中死。

这些要分开,有时我们容易混淆苦乐舍和善恶无记。受是舍受,但是可以是善心死、恶心死或者无记心死。既然死心有善心、恶心和无记心,获得有余涅槃的阿罗汉最后要趣入无余涅槃,从世间的角度讲他就要趣向死亡了,此时他的心是哪一种呢?恶心绝对不可能有了,是不是善心或者无记呢?不会以善心死。虽然他肯定有强大的无漏善,但是他不会在善心中入涅槃,为什么呢?

因为涅槃的自性有点类似于前面讲到的灭尽定,但还不是灭尽定。它是慢慢把我们的心变弱,最后到了非常弱时才能入于涅槃。有些注释中讲这个过程类似于刹车,慢慢减速一样。

善心是很强大的一种心,不会在这个当中趣入涅槃的,恶心也没有,所以只是无记。无记中有工巧,工巧也是种造作的心。还有一种神通无记也是安住禅定,相当有功用的,这两种不能用,所以只是异熟生的无记,还有威仪的无记,在两种无记心中趣入无余涅槃。

趣入涅槃的心不是善,也不是恶,就是无记。从这个角度来讲识去之理,阿罗汉是这样入灭的。
恶趣天人阿罗汉,
次第而死则于足,
脐与心间识灭尽,
气息分解依水等。
圣者造无间罪者,
必定趋入正邪道。

人死了之后心识在哪里消尽呢?“恶趣天人阿罗汉,次第而死则于足”,如果是顿时死,身根和心识同时灭尽,不确定哪个地方有个次第,到底是从脚心,还是哪个地方走不确定。如果是慢慢地次第死,比如生病次第死,恶趣、天人、阿修罗死时,则于足、脐与心间识灭尽。比如有情要投生恶趣,最后他的心识是从脚离开,身根最后也在脚灭尽,心识和身根同时灭尽。身根在哪里灭尽,心识就从这个地方消失。

这里和平常讲到有些道理是相同的,但是稍微有些不同。有些地方说地狱的众生从脚心、膝盖或者肚子走,此处按照有部的观点恶趣全部从脚而走;人的身根在肚脐灭尽,心识也从这里离开了身体。

“心间识灭尽”主要是阿罗汉,阿罗汉的心识和身根是在心间灭尽。注释当中讲,天人也是从心间。

汉地普遍的说法是,顶圣眼生天,如果从顶上走有可能是圣者,比如看亡人有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摸一下他头顶,如果头顶很热,其他地方凉,就说明他往生了;如果眼睛很热,就是生天了;如果心口很热,可能是人道。佛法中有很多种说法。佛法中有很多分辨的方法,有部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气息分解依水等”,“气息分解”依靠水风火三大,唐译中有支解的意思。身体内部有很多类似于死穴的很细的支解。当水大强烈地刺激到支解,命根一下子就断了;火大增盛的时候,刺激到身上很多支解,命根就断了;风大很强盛,刺激到这个地方,就会断命根。依靠三大刺激之后就会断掉命根。

“圣者造无间罪者,必定趣入正邪道”,圣者必定趣入正道,造无间罪者必定趣入邪道。除了阿罗汉的圣者和无间地狱的有情之外,其他有情不一定。在唐译当中翻译成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

圣者去世之后一定是解脱,这是已经决定的。小乘中如果造了五无间罪,死后一定堕无间地狱,这是决定的。

在大乘当中就不一定了,有时候小乘说大乘不是佛说,其中一个根据就是大乘说造了五无间罪不一定堕地狱,这在小乘中安立不了。大乘毕竟有很多殊胜的忏悔方式,所以造了五无间罪还可以忏悔清净。小乘造了五无间罪者必定趣入邪道,“邪道”就是无间地狱。

其他的有情不定,即生可能还有很多变数。如果依止了善知识、修持很多善法,有可能生天得善趣;如果今生中造很多恶业,或者依止邪知识,毁坏善根、生邪见,起初是很好的一个人,后来受到影响开始造恶业堕地狱的也有,所以中间是不定的。

有两个是决定的,一个是正定聚,就是正的方面是决定的;一个是邪定聚,堕地狱方面也是决定的。剩下是不定聚,其他众生是不确定的。因为依靠其他的外缘,可以改变他的心和他的业,所以不确定。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0]第一品中学习过此三法都是色法。食物的软硬、冷热可以通过身根了解;香和味在食物中比较明显。

[1]在第二品中学到,色界中没有香味、段食。

[2] 三果以上的圣者离开了贪欲。

[3] 即第六意识。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