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好累?学到这个方法,可以让你轻松不止一点点
当下的力量97
原文
所以,请打破那种抗拒当下、否定当下的旧模式。请把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作为一种习惯,当不需要关注过去和未来时,把你的注意力从它们之中解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从时间的意识中把自己解放出来。如果你发现很难直接进入当下时刻,那么请你从观察自己老想要脱离当下时刻的惯性开始。这样,你将会观察到,你总是把未来想的比现在更好或更坏。如果想象的未来比现在更好,它会给你希望,或让你愉悦的期待;如果它比现在更糟,会让你焦虑——其实这两者都是幻象。通过自我观察,更多的临在意识会自动的进入你的生活之中。在意识到你没有进入当下的那一刻,你就在当下了。任何时候,当你有能力观察你的思维时,你就不会再落入它的陷阱。这时,另外一个不属于思维的东西就来临了:观察者的临在。保持临在,随时观察你的思维、想法、情绪以及在各种情况下你的反应。请多关注自己对各种人、事物的反应,至少像你关注让你有反应的人或事一样。同时关注你的注意力是否常常跑到过去和未来之中。不要去判断或分析你所观察到的内容,就只是观察你的想法,感受你的情绪,关注你的反应,而不要把他们变成个人问题。这样你将会感觉到一些比你所有观察到的更为有力量的东西。在思维背后,那个宁静的观察的临在本身——宁静的观察者。
奶奶:因为无法住在当下,我们总为前天、昨天或明天的问题苦思冥想,或为前年、去年、明年的事情万分纠结,很容易处于焦虑中,直至陷入绝望的深渊。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比如当我们干家务时,就不要一边扫地一边琢磨国家大事,考虑房价起落或股市涨跌,扫地的时候就好好去扫地,关注手和扫把的触感,感受地面对毛刷的阻力就好。如果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都保持这种状态,就能让自己更多地留在当下。反之,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跳跃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就会堕入期待和焦虑中。然而,这些情绪不过只是一种幻想,是自己想出来的而已。只要我们不去做任何投射,让事情如是呈现即可,此时,我们没有期待和焦虑,一切都刚刚好。
作为一名观察者,当我们看着当下的每一个行为,深深沉浸在此刻,观察到自己的每个念头时,就会脱离大脑的控制。比如,我之前想着能不能去蹭一下某高人,万一同意呢,我是不是就很开心,万一他不同意,我是不是又会很沮丧?想到这里,就不由落入了希望和焦虑当中。但通过自我观察,我慢慢变得理智起来,当我意识到我完全没必要去找高人后,就从之前的纠结中跳脱出来了。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这种观察者意识,风起云涌的情绪对我们也变得不再可怕,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培养自己的临在和当下,这真的非常重要。
我们要时常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又在想些什么呢?在做什么呢?我有怎样的反应呢?看着当下的每个变化,每个念头,每个现象,同时看看自己是否堕入了过去和未来。
当然,我们不可能永远不想到昨天或明天,怎么办呢?很简单,比如第二天要处理什么事情,就提前把该做的和该说的想好,然后把这件事关在思维的盒子里即可,之后继续当下着。也许有人会疑惑:难道不应该为解决问题做充足的准备吗?其实当我们能够停留在当下这个充满灵性,充满创造性的状态中时,我们才对未来真正有力量。反之,苦思冥想和费尽心机对第二天的谈判没有任何帮助。我们不必将那些想法、情绪和反应视作我们的个人问题,稍微遇到点问题就想:“哎呀,我心脏痛了,怎么回事?我不会得心肌炎了吧,我要不要去看个病啊。我怎么会得这个病?肯定是因为XX引起的……”整件事情就在我们的臆想中酿成了一场虚妄的大戏。
遇到问题时,在其他项目的专业练习中,我们可以用忏悔、转念的方式来处理,但做当下练习时,我们不必去判断和分析所观察到的事物,不去纠结“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不应该这样”等等,只需要看着它就可以了。当生起了一个焦虑感,就看到这个焦虑,看到那焦虑无比强烈,甚至让我们的心紧缩成一团,但我们开始发现,在意识之光的照耀下,它逐渐松了,焦虑感从原先的汹涌澎湃、无法阻挡,慢慢变弱,最后消失……我们仍然观察着它,直到看到内心没有任何的念头,看到“看到”本身也是念头,无论内心的状态如何呈现,我们只是看着它如是发生,这就是当下了,这比我们所观察到的更有力量。
我们以高于思维的视角存在,无论发生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一切的发生,不评判,不造作,不期待,不抗拒,不会有“未生者当生”的念头,也不会有“这个念头太好了,应该持续久一点”的想法。当下的练习是如此重要,生活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可以用上它。
宝宝: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状态而进入当下吗?比如呼吸?
奶奶:观察呼吸或念头都是可以的,但此处我们需要更多地观察念头吧,如果你当下没有念头,只有呼吸, 那你可以通过观察呼吸来契入,但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那么纯粹地只有呼吸,而是有很多很多的念头,是不是?
宝宝:最近我常因焦虑而失眠,当我观察焦虑情绪时,发现自己很快与被观察目标同频了,于是再次融入了焦虑。
奶奶:这是因为你还是没有跳脱出来,你让自己成了焦虑,而不是焦虑的观察者。当然了,跳脱本身没有那么简单,不是说今天学了,明天就做得到,而需要长期的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训练自己运用上帝视角,就会养成一种高级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无论做什么,都只是傻傻去做。
宝宝:观察焦虑时,我总想控制它,希望焦虑感立刻消失。
奶奶:为什么要控制呢,我们要做的不是控制,而是去允许。当焦虑来临时,我们只需要看着这个焦虑,既不控制,也不任其发展。如果我们一会儿想快递还没取,一会儿想工资变少了咋办等等,这些胡思乱想只会消耗我们的能量,让我们更加焦虑。焦虑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我们在“看着”,它也会发生变化,但不管它长大也好,缩小也罢,我们只是作为那个旁观者,和焦虑保持着缝隙,这样我们就不再是焦虑本身了。
连载中
✦ +
各位宝宝,全新的《智慧融入生活》栏目将继续由日月慧灯平台独家推送,大家如果在工作、生活、情感、家庭、亲子关系等方面有任何困惑或心得,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提问与分享,且听奶奶为您分解。(请竭力保护平台,专业问题勿提,提了我们也无法回答,反复提出且劝阻无效者,我们只能将您列入黑名单哦)让我们一起用正确善巧的方式,解决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吧!
因为奶奶不是专业医生,没有行医执照,随便给大家开方子可能会犯法,所以不再收集医药方面的问题,我们只能就如何养生等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另外,在后期整理时,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在往期文章or问题汇集中已作答,因此建议小伙伴们提问前,可以进入“日月慧灯”平台搜索关键词,在往期分享中寻找答案,若仍未解决,再提问也不迟哦!
心灵乐园
充满了烟火气的智慧小水滴
扫码关注
解锁智慧分享大礼包
更多智慧与生活内容分享
请移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