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03 | 应该用最大的精进与努力,来调服自己的心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诸法集要经》
若人于五欲 常追求耽染
恋著于妻孥 当堕于恶趣
起不正思惟 积集诸过失
皆由于自心 为妄想萦絷
是心难降伏 多攀缘欲境
若能善制之 获清凉安隐
是心如恶马 以正法调伏
闻已当忆持 数数而观察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
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
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入行论·正知正念品》
3、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猿猴攀到树后,就开始飞跃、腾飞、跳跃,在树林当中一刹那都不停,跳来跳去,难以禁止。同样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闪电、如野猴、如狂象等等。我们应该以最快的速度采取一切措施、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心不要随着外境放逸,如果随心所欲地趋入外境,后果特别恐怖。因此,有正知正念的人要经常观自己的心。
恭录自《入行论广解》第1课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多次提过,若能圆满地学习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其功德和利益不可估量,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仅念诵前面的几个颂文或是后面的几个颂文,自相续当中也会生起菩提心。所以,我们特别高兴能在上师面前得受这样的法门,这是多生累劫积累的福报,是非常不容易的!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翻译了《入行论释•善说海》。但后来大家也清楚,因为众生的福报浅薄,上师在我们凡夫面前显示无常而示现圆寂,这个宣讲《入菩萨行论》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在《大智度论》卷17之中,龙树菩萨开示了一个典故:【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著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师得酪分,虫在中来。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即以酪与之。】
《增—阿含经》云:“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堵塞,坐卧不安。若限分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无固。”
《摩诃止观辅行》云:“吃少,心智才能清明”。
佛教戒律中喻食为药,要求僧人要把饮食当作药物观想,这样在进食时就不会贪多贪吃;也有的认为,吃得越多,人越昏沉;饮食过量,不但伤肠胃,造成身体机能长期负荷过得和操劳过度,而且过多的成分留在体内,不利及进排除也会变成毒素,似脂肪等过多而无法排出体外时,就会引起血管硬化等病症。
在佛经论中,认为肚子饿得难受,也是一种“病”,以食物“充饥”方能疗之。不过,当初释迦牟尼佛陀还是悉达多太子时,在伽耶山上修苦行,每天只吃一点大象和猿猴供养的果品或一点豆类,或喝一点豆汁,甚至后来还到了日食一麻一麦的程度。但是这种种无理的苦行,却未能达到他所希望的根本的觉悟。所以佛陀提出不要执着,尤其是“苦了肉体反而是执着肉体”时,他放弃了绝食,欣然接受牧女的乳汁,饮毕顿时五体畅通,元气恢复。
佛陀明白了养性中道,不贪吃,但也不必绝食,也正如此,佛陀才静坐于菩提树下,发出宏愿:“我若不能了脱生死,到达正觉涅盘的希望,誓不起此座!”由于有了如此经历,证得正觉的佛陀明白一切众生和诸法都是由因缘而生,无须强求;当下放下。
——来自网络
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佛教中,有一个词语叫“食时五观”,即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提醒与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
食当与堕者,
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
三衣余尽施。
平日里,我们要在自己的斋食中拿出一部分施给堕入邪道的旁生、饿鬼,以及无依无怙的乞丐、老弱病残等可怜众生,还有一部分,供养给比丘、婆罗门、守戒者及诸佛菩萨等。最后剩下的,留给自己享用。
此处将自己的食物分成四份,而在《毗奈耶经》等律藏中,要求将食物分成三份:第一份供养三宝,第二份为暂时可能到来的沙门、婆罗门或王族准备,第三份自己享用。当时的印度也有这种传统,包括龙猛菩萨的《亲友书》和寂天菩萨的有关论典中,都要求将食物分成三份或四份,只留一部分自己享用。
然而,随着佛教在不同国家的弘扬,这种传统也有所变化。在藏地和汉地,修行人将食物分成三四份,从古到今几乎没有这种习惯。尽管没有这种习惯,但我们在受用食物时,也应尽量观想以新鲜洁净的部分供养诸佛菩萨;遇到贫穷可怜的众生时,对他们给予一些布施;自己吃饭应该适量,不能吃得过多,也不能吃得过少。
其实,将食物分成几份,不仅是我们做不到,包括泰国等佛教国家,当时我也观察了,好像并没有这么做。他们每天化缘回来,拿一点水果在佛像前供养,其他的基本都是自己食用。因此,若按照这里的要求,不论出家人、在家人,可能都不一定做得到。
如果做不到,但最关键是什么?就是在饮食过程中,吃得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如果过多,自己不舒服,也容易昏沉。现在有些佛教徒,吃饭时点很多菜,吃不了又怕浪费,所以一直吃一直吃,拼命地往肚子里塞,最后大家特别撑,听课时谁也没精神,都在打瞌睡,这样有没有必要不太清楚。
同时,吃饭也不能过少,如果过少,体力不足,经常去操心饮食,就没有精力闻思修习。对此,佛陀在经中专门有个愿文:“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 而且,《毗奈耶经》中也是这样讲的:“腹内四分之二进食,四分之一饮水,四分之一空置。”所以,整个肚子都装满食物,不喝一点饮料不行;全部是饮料,不吃一点东西也不行;全部空空的不行;全部装满也不行,这就是佛陀在经典中要求的。
另外,在吃饭时尽量不要贪著美味,《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进餐时应当以四想而享用:于食物作不净想;心中生起厌烦想;为利益腹内虫类而食想;身体作驶向菩提果之大船想。不应以增长贪爱之心来享用饮食。”《月灯经》中亦云:“彼等化缘得美食,不修瑜伽而享用,彼等彼食变成毒,如牛犊食肮莲根。”故饮食应该如理如法。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论曰:懈怠睡眠苦对治者,不疲惓思惟对治故。是中何故懈怠、睡眠共说障法?示现懈怠者,谓心懒堕故。睡眠者,身闷重故。此二相顺共成一苦故,五种定障中共说故。于中起睡眠有三种:一、从食起;二、从时节起;三、从心起。若从食及时节起者,是阿罗汉眠,以彼不从心生故,无所盖故。是三种睡眠中,初二种以精进对治,无有时节故,无始来未曾断故,复示圣道难得故,如经「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故。自余修多罗,示现第三从心起睡眠对治故。是中对治有二种:一者思惟观察对治,观诸生灭坏五阴故,如经「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故。复示求禅定智慧度所度故,如经「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故。复次观察阴界入等常害故,是中可畏求自正觉故,如经「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惊悟」故。二者净戒对治,谓禅定相应心戒故,六种境界心安住自心故,可畏如蛇相似法故,如经「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故。净心戒对治故,如经「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故。复示远离故、安隐故,如经「睡蛇既出乃可安眠」故。次说下地相似安隐无对治故,如经「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故。又示治法胜,能令自地清净庄严,亦令他地无过故,如经「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故。是中最为第一者,示现胜余戒庄严故。「是故比丘」等为明何义?示现劝修胜庄严故、常修故。复示远离者,损自地故,如经「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故。复示有无得失故,如经应知。已说修集对治止苦功德。次说修集对治灭烦恼功德,于中有三种障对治,示道义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