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是一个良辰吉日,不仅是下罗科玛智悲学校,慈诚罗珠堪布创办的江达文殊学校也在这一天开学。
江达地区是堪布的家乡,那里原有一所村校,但是近五六年来一直荒废、无人问津。看到当地孩子没有读书的环境,堪布非常痛心,于是发心重修学校、重新招生。今天,有135个孩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步入校园,他们从此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迈进了智慧的殿堂。
我是早上7点钟从炉霍出发,前往学校。学校左边是潺潺不息、弯弯曲曲的罗科河,很多小鱼在里面游来游去。小时候的我,放牦牛时经常来这里洗澡,舒服地躺在草地上,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野花的清香阵阵袭来……童年的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右边是清澈透明的玫清河,不远处则是供护法的玫清神山。每年6月13日,男人们身着盛装、跨上骏马、手持经幡,轰轰烈烈地来这里祈祷护法神。他们将供养物投入烈火,顿时桑台上冒起滚滚浓烟,欢声如雷、响彻云霄,人们掏出大把大把的风马抛向天空……玫清神山虽然不高,但当地的护法神远近闻名,凡是罗科玛地区的人,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他都会如影随形地加以保护。在这方面,有无数精彩的故事和见闻,我本人也曾有过亲身经历。这正应验了《陋室铭》中的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听老人们说,罗科河与玫清河的交界处,本是一块巨大的磐石,天长日久,磐石上才慢慢有了肥沃的土地。这里是一块福地,能在这里安家落户的人,会有意想不到的福报临身。最早多芒寺就修建于此(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迁移到现在的多芒沟),而今的下罗科玛智悲学校,也是坐落在这片土地上。
这所学校初建于1964年,是我30多年前的小学母校。尽管学校的学生一直不多,但却培养了不少人才,当地很多高僧大德、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都是从这里孕育出来的。以前父母把弟弟送来这里上学,半年后我去看他,他死活也不愿呆在学校,没办法我就把他带回家。半个学期之后,迫于政府罚款的压力,家人又把我送进学校。那时候我很喜欢读书,小学跳了两次级,两年多就学完了所有课程。据说在我们毕业的那年,全校共有63个学生,可以说是最兴盛的时期了。
而如今,几经起伏,在校的学生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学校建筑也极其破旧,围墙倒塌,教室漏雨,冬天刮大风时,满屋子都飞扬着灰尘……这里成了炉霍条件最差的一所学校,外面的老师都害怕调到这里来教书,本校的老师也总是抱怨连天,天天盼望着离开这个地方。
前几年,我以偶然的因缘来到这里,看见惨不忍睹的教学状况后,发愿要建一所正规的学校。从去年开始,我们便着手进行筹划修建,并多次给当地老乡开会,号召他们把孩子送入学校。有些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也积极响应,自愿来这里教书。如今师资力量相当雄厚,老师们个个负责任、能吃苦,具有忘我的精神。今年春,罗科玛的老百姓还发愿3年或7年不杀牦牛,我想这也是现世现报吧,他们的善心马上就成熟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
今天是下罗科玛智悲学校开学的日子,入学手续与昨天大致相同,从8点起孩子们一一面试,然后登记、换校服。由于这里生源不多,故招收年龄是7—12岁,前后共有133个孩子入学。与其他地方比起来,数目尽管不多,但就当地而言,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奇迹了。
在面试时,一个小孩推着小铁圈飞奔而来,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学的第一天——那天下着鹅毛大雪,我沿着人行道,也是一路开着“小铁车”来上学的。我招手把他叫过来,仔细地看了一下,铁圈是焊起来的,没有一个接口,比我那个好推多了。以前我住在老喇嘛家,每天放学回家时,都要一路推着它。当时我的衣服尽是破洞,寒风一直往里面灌,相比之下,他们现在的条件好多了。
下午2点,副乡长根登达吉主持,正式举行开学典礼。首先致辞的是文教局文副局长,他先是对相关人员表示感谢,然后说自己对本校的未来充满信心,按现有的教学体制一定会培养出有前途的人才。
其次,是乡党委书记帝桑讲话。他在下罗科玛当了5年书记,多年来对入学状况非常关心,今天见到这么多孩子上学,心里特别高兴,谆谆告诫老乡们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并强调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然后,由第一任校长谢妥总结教学经验,宣布学校的管理章程。
最后,我介绍了重建学校的缘起以及办校的意义所在,并对家长、老师、学生提了一些希望。
典礼结束后,学生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之后,给相关人员赠献了吉祥哈达和开学纪念品。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蓝天、白云也分外绚丽,被青山绿树环抱着的智悲学校,仿佛是人间天堂。
下午六七点钟,老师们把学生带到教室,叮嘱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此时此刻,一切的热闹归于平静,太阳也慢慢落山了。在夕阳的余晖下,我怀着对母校、老师的感恩之情,默默地离开了……
建学校确实压力很大,最近几年,医生一直劝我多休息,千万不要劳累。可是一想到这么多孩子能有读书的机会,自己付出一点也没有什么。
当今社会上,没有知识简直寸步难行,倘若一辈子都像牦牛一样目不识丁,那是相当可怜的。现在的孩子即便有读书的机会,也因大多数学校片面地重视升学率,忽视对道德品质的培养,以致人与人之间缺少基本的关爱。但愿罗科智悲学校能弥补这一缺憾,通过我这点微不足道的努力,使他们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能真正对人类和民族有利。
——索达吉
二OO七年农历八月十五
于洒满月光的喇荣菩提书房
心中有上师三宝陪伴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孤单
愿智慧的法雨流入您的心田
长按下方动图识别二维码 关注 {欧洲菩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