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佛网 >> 该如何对待人祸?——青岛大学问答 上 返回

该如何对待人祸?——青岛大学问答 上

青岛大学问答(上)

2014年6月21日


科学时代,为什么还有人陷入迷信?

如今邪教为什么还能蒙蔽人?

佛教中什么是年轻人特别需要信仰的?

请问该如何对待人祸?



. 问1 .


在科学时代,为什么还有人陷入迷信?

. 答 .

迷信是对一个事物盲目、迷惘的信心。

在这个时代,存在迷信的现象不足为怪。按照佛教的观点,迷信源于无明,即不具备智慧。那么缺乏智慧之人,不必说在一般世间人中,即便科学工作者中也不乏其人,比如并不明白科学的真实内涵,却一味崇信科学,就已经处于迷信的状态。

西方的一些名人,像尼采和弗洛伊德,都承认自己早年迷信过。他们所谓的“迷信”并不是说信仰宗教就成了迷信,而是指自己在人生观上曾有过迷茫的信心。当然,也有人对宗教的信任是盲目的,这也是一种迷信,不过个别人的这种状态并不代表这个宗教的教义成了迷信。

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国的三大主流宗教。大家如果去认真了解,就会知道它们并非迷信,只不过后人有时对其教义未能真正理解,或者理解有所偏差,由此产生的一些民间行为确实属于迷信。

归根结底,迷信与否跟人的智慧密切相关——当一个人的智慧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时,很多行为都会带有迷信的成分。所以,即便在科学时代,迷信的现象也在所难免,而且不仅普通人群中有,高层次的人群中也存在。


问2 .

在如今的社会,某些邪教为什么还能蒙蔽人?

 .

邪与正,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定义,在有些场合被认定为邪教,换个场合也许并非如此。

我认为“邪教”是指冒用宗教等名义蛊惑人心而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灵造成损害的组织。如果对人的生命、生活不但无害反而有利,乃至对全人类都有巨大利益,这样的组织就不属于邪教。

虽然对于邪教,每个人的认知有所不同,但是有的认知不一定符合事实,比如因为不信仰某个宗教,就把它判为邪教。

因此,有时可能先要把相关概念界定清楚,再做评判。

问3 .

您曾说每个人都应具有正信,尤其年轻人。那么在佛教里,除了前生后世,还有什么是年轻人特别需要信仰的呢?

 .

我觉得除了对前后世的信心,年轻人还需要树立善恶因果的信念。这两种正信,不仅对年轻人,对所有人都非常重要。

首先,要知道前后世是真实存在的。

在座很多人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可能对前后世心存怀疑,甚至觉得难以置信,而认为人跟一块石头、一截木头没有差别,一旦死掉就灰飞烟灭。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我以前翻译过一部论典《前世今生论》,现在出版时叫《生命的真相》,书中对于前后世的真实不虚,一方面从科学角度进行论证,另一方面运用佛教逻辑加以阐述,也可以说从哲学角度进行了证明。如果能阅读这本书,有关前后世的很多疑惑都会得以遣除。

如果后世不存在,那么大家每天寻欢作乐,甚至无恶不作,这样度过一生也没有大碍,但如果后世真的存在,而我们又没有为之做丝毫准备,那么后果也可想而知——必定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

其次,要明白善恶因果的规律。

在藏地,佛法非常兴盛,人人都有因果正见,特别害怕因为造恶而受到报应,不论现世报还是后世报,对此都心怀畏惧。可是大城市的很多人却截然不同,丝毫没有因果观念,所作所为不考虑后世,只要今生快乐就行。这其实很可怕。

为什么如今的社会中,各种恶性犯罪屡见不鲜?就是很多人没有因果正信所致。如果一个人深信因果,自然会在心里想“一旦造下恶业,将来一定难逃苦果,那时就太可怜了”,由此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而如果不信因果,就会为所欲为,最终发展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唐代时,中国大约百分之九十的人相信前生后世、善恶因果,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见解在很多人的心中变得模糊了,甚至有些年轻人以断定的口吻说:“我才不信那一套呢!”当然,你如果真的有大智慧可以证实自己的观点倒是可以,但是你的智慧也很有限,连自己的高考都难以把握,那要否定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可能非常困难。因此我也是给有些人敲个警钟吧,还是要审视一下自己的见解。

实际上,一个人有了因果正信,就有了道德的底线和行为的约束,是非常好的。而如果没有因果观念,那么一旦具有能力时,也许就会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害之事。


问4 .

我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说,某大学的一个女生遭到强暴,学校于是给与她保研的资格,作为一种救助。但是我觉得,对于她个人,遭遇这样的灾难,如何度过心理难关才最重要,是这样吗?

 .

我前些天去美国哈佛大学,那里有一位已经授课二十几年的女教授,她也是学藏传佛教的,我特意去听了她的课。当时她正在讲藏传佛教中康卓·益西措嘉的故事,其中有这么一段内容:益西措嘉曾遭人非礼,甚至强暴,但是这并没有让她的人生受到创伤,她后来更加精进地修行,价值观也作了调整和改变,最终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讲完这段内容,那位女教授询问在场的学生:“如果这种遭遇发生在这个时代,受害者会怎么对待?”很多男生和女生纷纷发表了看法,也叙述了有些学校里发生的相关的事。

我想从传统观念或伦理道德而言,个别女生的这种遭遇,对她个人而言,是一种灾难,所以对她进行心理帮助和疏导,确实比较重要。

问5 .

学校教育是不是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犯错?

 .

这个我很认可,现在很多小学里也要求学生积极发言、勇敢参与,在演讲等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

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应对问题的过程,所以很有必要运用种种方法,将心中的潜能开发出来。其实如果善于借助方便来锻炼心灵,每个人都可以迸发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智慧与能力。

问6 .

迷信在这个时代也是存在的,您能不能再举例说明一下?

 .

在这个时代,迷信的现象并不少见,大家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点。比如曾经有个领导要给群众介绍农产品转基因的知识,其实他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是转基因,也不明白什么是科学,但是却在群众中大肆宣扬:“你们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啊。”像这样自己尚且一无所知,却还口口声声让别人相信,就是迷信的行为。

如今虽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如果一味盲信外在的科技,而把内在的心灵抛之不顾,把珍贵的传统文化弃若敝履,那么这种观念指导下的一切行为,很可能会落入迷信中。



问7 .

我是青岛大学心理学院的一名老师。人们在遭遇人祸——他人的伤害时,心中往往难以抑制怨恨之心,请问该如何对待人祸?

 .

人祸有很多种情形,不仅是来自怨敌的伤害,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热战、冷战,以及亲戚朋友之间的怨恨不满,都属于人祸。这种灾难给人造成的心灵创伤,可能很长时间都难以愈合。

不过我总觉得,按照大乘佛教的精神,别人之所以伤害你,实际上都有背后的因缘——你前世损害过他。世间中也常说“我前世欠了你”,这句话其实有很深的哲学内涵。

所以,面对人祸,如果还可以改变,就努力去改变,如果已经无法挽回,那么最好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不怨恨对方。实际上如果能调整心态,就等于改变了这件事本身,可以起到这种效果。

《弟子规》中也讲:“恩欲报,怨欲忘。”别人对自己有恩惠,应时时想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尽量报答对方的恩德;别人对自己有伤害,应当尽快忘记,不要心怀怨恨。

不过有些人好像总是对别人的伤害怀恨在心,久久难以释怀,甚至伺机报复。这种心态应该改正。

当然,起初改起来也许有困难,但如果能慢慢思维其错误之处——不相合于高尚的人格、不符合因果的轨则,那么到了一定时候,内心就会得以转化。

问8 .

有时我会突然冒出很强烈的孤独感,该如何消除这种感觉?

 .

如今的世界虽然信息非常发达,人们可以通过电话、微信、QQ等多种方式很方便地联络他人,但实际上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各自都在忙自己的事,由此就导致很多人常常感觉孤独。

昨天在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两个人告诉我他们俩关系很好很好,但说完这句话后,他们就各自抱着手机发微信,从始至终再没有任何交流。我当时就想:现在人与人的确越来越疏离了,难怪会有人患上孤独症。

其实孤独感来自心灵,因此即便通讯录里的名单很长很长,也无法抵挡内心的这种感觉。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感到孤独也是正常现象。佛教的《无量寿经》中讲:“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人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一个人来的,最后离开时,也是独自一个人而去,不必说眷属、财富,连身体都无法带走。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虽然是这样,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不断填充心灵来消除孤独的感觉。如何填充呢?拥有信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一旦有了信仰,心灵就有了依托,孤独感也会自然消失。

我认识的很多人,他们以前没有信仰时,觉得生活索然无味、未来虚无缥缈,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让他们倍感孤独;后来有了信仰,在面对很多问题时知道权衡前因后果,精神上有了依靠。

而且有信仰的人,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但不感到孤独,甚至很喜欢独处——愿意一个人安静地念经、看书、参禅。比如有些学佛的老年人就不希望子女来打扰,会跟子女说:“我要修行,你们不要来看我。”

所以,要去除孤独感,信仰有不容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