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常生活类问答开示
问:我想问仁波切,在你看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仁波切答:在佛教中生活的“意义”并不重要。如果你问我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教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执,不痴迷,没有特定的习惯,不偏执,只有这样才能通向自由——涅槃。
问: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或迟或早对工作感到困扰,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但是许多工作未能满足兴趣和志向,以至于为了应付生计不得不长期甚至一辈子耗在工作上。他们该考虑生计呢?还是寻找突破口链接到兴趣和志向?如果一时找不着突破口,如何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上奋斗?
仁波切答:发愿。发愿有一天他们能做比现在更有意义又如法之事,他们能为自己所愿作些事。
问:我信佛教,我先生信基督教,我该怎样引导他信佛教?
仁波切答:我们不应该劝别人也加入我们的信仰,绝对不要用强迫性的,也不要用引诱的。信佛教的妈妈不要在袜子里放糖,然后在第二天早上告诉小朋友说那是佛给他的。
问:我的好朋友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迅速把自己嫁给一个大款,获得以后生活的保障,您怎么看?
仁波切答:如果她们能够咬紧牙根的话,就这么做吧。如果她们可以忍受的话。但是付出的代价很高的,特别是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的话。
问: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都对婚姻感觉困惑,如何成功的经营婚姻?
仁波切答:两千年前跟现在的婚姻的定义很不同的。我们现在有许多挑战。以前没有电视,所以先生、太太和小孩晚上都一起弹钢琴,而现在的婚姻,先生太太必须以工作为生,因此他们有不一样的工作,他们还有两个电视,各看各的节目,这些状况自然就产生一些力量来重新定义婚姻。
这是半开玩笑的,婚姻应该以这样来了解,把它想成像一个公司一样,为了经济与人力节约的原因而有一些规条;而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要说婚姻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夫妻之间相互给予对方自由,而不是互相限制、管束。
问:在我们生病非常痛苦时,如何保持快乐心情?
仁波切答: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愿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转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会有众生需要受苦。第二种方法:去想所有我必须经历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为我过去的业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恶业都到这个病痛上来,这样才能缩短我的轮回,了结我的恶业。
第三种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显现,都是虚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这些痛苦,是因为我对它们的空性了解不够深入,我的了解只是在理论上。
问:我们在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
仁波切:最重要的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话,不要让任何其它东西来影响我们自省的过程——不要被宗教、甚至不要被佛教来影响。比如说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不要去想为什么我在生气,不要这样想。
只要看着那个愤怒,看它如何增长,如何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喉咙、舌头、让我们口干,就看看它怎么影响我。不要自我批判,说:噢!我不应该生气!不要被这些影响。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
问:生活中,面对一些很小的事情,情绪会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爆发,因生气而造业,此时的业具足四力。每次都会念修金刚萨埵忏悔罪业,但这样的习气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对治?
仁波切答:要对治习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这需要一段时间。要有耐心。就好像戒烟一样。所以每一次你能处理你的情绪时,就算只有一点点,也同样算数。
问:我是大学生,很多时候我想跟我的朋友谈论佛法。我想结合科学观点和佛教见地,所以问题是如何结合才能让学生更有信心?
仁波切:佛教徒的缘起相依见地非常具适应性。实际上,首先,我总是说应该是科学适应佛教,而不是反过来。作为科学与佛教间的桥梁,相对性哲学也很重要。举例而言,「空性」这个佛教词语可以用例如「宇宙大爆炸」为类比作理解。
我想如果你是个科学家,那么你就必须是个数学家,对吗?在数学当中,我认为矩阵非常重要。密乘可以用矩阵作类比解释。例如,现在,你和我把这个看成是一杯咖啡,而若你我喝了太多那中国餐馆供应的红酒,那么你和我的矩阵将会改变,这就不再是一杯咖啡。若你能够理解这点,那么我们就能明白关于坛城、本尊等等的意念。
问:很想了解同性恋性行为有什么样的果报?
仁波切答:同性恋性行为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执着,它不应该被视做比有些人喜欢吃披萨,有些人喜欢柠檬饭糟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
问:容易害羞脸红的人修什么法可以迅速得到处众无畏的加持?
仁波切答:发菩提心。
问:我要怎样处理自己无法满足别人对我的预期时的罪恶感?
仁波切答:在我们到达一地菩萨之前,我们都不可能满足别人对我们的预期。即使你已经是一地菩萨,你也还是无法完全满足别人。所以最好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发愿,升起善念,与发菩提心上。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真的能做到为别人做些什么,它还是会在我们心里升起某种傲慢,而这也不必然是好的。
问:我希望以后可以翻译佛经工作,父母很担忧,怕我这样的想法以后会受苦,我怎样才能实现愿望?有时候会觉得非常的悲伤,觉得没能为父母做什么,请问仁波切要如何才能从这样的情绪里出离出来呢?
仁波切答:祈请普贤菩萨的加持。你知道吗?峨眉山?如同寂天菩萨及许多大乘先贤所说,虽然我们认為自己是为了父母好,所以给他们钱、盖房子、送礼物给他们,但是这些事实上只是带给他们更多的贪念、期待与恐惧。因此,最好的礼物应该是菩提心。为此,你应该发愿,希望有一天你能真正地回报现在的父母,以及你过去世所有的父母对你的关爱。
问:人类每天都在无理占用天下的资源。我们的工作也好像在破坏着地球。作为一个年轻的修行人,我们要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么多的不幸呢?!
仁波切的开示:发愿。因为如果你要到外面去一个个教育他人破坏环境,就凭着人性贪婪和固执的这些特质,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还不如发愿,让这个愿望在你过世之后还会开花结果。所以发愿是最好的选择。
问:本人习惯钻牛角尖,经常无法理解一般人眼中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严重影响到工作,应该怎么解决?
仁波切答:你问这个问题已经是想太多了。你就不要去把这件事情当作是个问题,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管别人怎样看你。
问:台湾高僧说在游戏里杀过人死后要下地狱,上师如何看?
仁波切的开示:我不确定这样会下地狱,但是一直去滋养我们暴力瞋恨的习性可能不是一件有智慧的事。
问:在一家企业做销售工作,工作中通过种种技巧与手段塑造客户的不安全感,危机感,从而刺激他们消费。这和我修持的佛法矛盾吗?我是在造恶业吗?我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继续兜售我的产品呢?
仁波切说: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你知道吗?我不是说你应该辞掉你的工作,也不是说你应该欺骗别人,让别人没有安全感。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无明的众生,有那么多的业障,我们都只是业力的副产品而已。因為如此,一旦业的轮子开始转动,通常就会一直转下去,而能停止它转动的力量又如此薄弱。我们也就只能随业流转。
但是你能有这样的觉知力,发现我们正被困在业力当中,就已经是让业轮变慢的开始,因此你应该这么去想,而且发愿所有你所接触到的人,你的顾客等等,最终都能接触到佛法,并且证悟,试着去建立这种修行上的连结。但这不是要你到处去宣传佛教,让别人变成佛教徒。
问:我身体有残缺,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忧郁里,非常悲观,但是现实的责任和身份支撑着我继续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觉得我就像是一个活死人,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继续?
仁波切答:你应该试著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活下去的价值。那就是去学习慈悲,学习慷慨,试著去跟随佛陀的脚步,那会让你的生命变得很有价值。不然追求世间的一切最终还是会令人沮丧。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我觉得修行和工作、生活会有冲突?
仁波切答:冲突或挣扎可能来自于我们已经把精神的生活与物质上的生活分离了,却又想要把它拼在一起,想要两者都有。而这是人类的习惯,例如佛教徒的家里有个佛堂,还有个储藏室,两者是分开的,在某个程度上这是必要的。
然而,如果分离得过度,不能把储藏室转化成佛堂的话,那就会有这种冲突或挣扎。我们怎么把储藏室或者车库变成佛堂呢?佛陀自己讲的非常清楚。他说:只要有虔敬心,我就在那里。佛从来没说,我只待在佛堂里。
所以只要我们有虔敬心,只要我们有慈爱、悲心、祥和时,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那就是我们的佛堂,那就是我们的精神空间或时刻。可以这样讲,即使只有一刹那的仁慈,那就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即使那一刹那很短,在这短短的时刻,这个人就是个神圣的人。
像这种慈爱或大悲的状态,不是每天随时都有的,因为我们非常分心散乱,有很多引诱我们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有纪律,一步一步的,让自己有这种高尚的情怀或念头,也许开始时一个两个,然后慢慢增加。
公众号推荐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