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全体上瘾
如果要问身边人都在忙什么?
除了名和利,
还有......刷手机。
地铁,机场,餐厅,甚至洗手间......
站着,坐着,蹲着,躺着,
一部手机寸不离“手”。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那么,手机和网络应该就是深不见底的海洋,
令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最惊心的是,连堵在路上的司机,
也在一边玩着手机,一边慢慢往前挪。
近年来因为玩手机而发生的车祸与事故,
可谓多不胜数;
因为玩手机而出现干眼症、“红眼病”,烦躁症、抑郁症更是层出不穷。意外的是,即使警报拉响,仍有无数人捍卫着 “低头族”的“荣誉”。
难怪上师在最近一次网络开示开玩笑地说道:
你们都那么忙,还要玩手机......
手机到底有何魔力?
打开小小“黑匣子”,
就能令我们——
嗅不到窗前的鲜花;
看不到窗外的美景;
触摸不到身边人温暖的手心....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莫过于我在看你,而你在玩手机...
是什么让我们,
离开父母、离开爱人、离开孩子都不及——
离开一部手机那么心慌。
在一份第三方的数据中,全球平均每个人使用屏幕的时间是5个小时。手机占据了我们超过三分之一醒着的时间。根据剑桥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两项研究,1984—1995年出生的这代人所遭受的“科技困扰”比其他任何一代人都要严重。在这些人中,85%拥有智能手机,80%每天会把手机放在床头边上。加州州立大学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失联”成为这一代人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诱因。
我们在享受着随时互联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扰。
研究手机为何令人着迷的禅师科特•思拜尔梅尔进一步指出:
“手机上源源不断的新事物让我们分心,从而无法了解痛苦的真正根源。
思想不是电脑,但是我们的意识却可以与手机和平板连接在一起,就像画家的手和画笔融合在一起,天衣无缝。佛法教义认为,这种融合之所以可以形成,是因为意识是无形的,接受其所‘接触’一切事物的特质。我们一旦沉醉在手机里,手机就会成为我们的整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边开车边发短信的司机直到撞上前车时,才会惊讶地抬头发现自已追尾了。”
我们都如此期待与手机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
然而事实却是,一旦远离了手机,往往如坐针毡。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散乱?我们真正害怕错过的又是什么呢?
无明令我们散乱,执著令我们心慌
凡夫不明白万法的真相,经常散乱度日。尤其是现在的凡夫,可能更是变本加厉。现今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微信、微博、抖音、“吃鸡”……各种各样的娱乐频频出现,对这些上瘾,其实和吸毒没有太大差别。
心理学家和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脑神经实验发现:吸毒会令其马上上瘾,如果不吸则根本无法忍受,因为毒品会在脑神经中形成活跃期,使其高度兴奋。同样,那些娱乐项目对脑神经系统也起到了使其感到兴奋和刺激的作用,所以大家才如此深陷其中。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吸毒,只不过它是通过眼根的方式接受吸引。对我们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染污。
——恭录自《维摩诘经》讲记第30课
远在互联网产生之前,早期佛教中有一个词——梵文中的prapanca(戏论),形容我们的思想像“交错纠缠的藤蔓”一样迅猛生长。佛陀在《中部十八经》中开示,戏论的问题在于这些源源不断的新生事物让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痛苦的根源。我们从一个屏幕切换到另一个屏幕,试图减轻由于缺失或错误造成的困扰烦恼。但是,对于已经找到的东西我们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所以会重新继续搜索。
——《启示录里的佛陀:从毁灭文化中觉醒》作者
科特•思拜尔梅尔
戒“瘾”,从消除无明与散乱开始
一、向内观照,回到真正的,而非虚幻的连接本质寻找帮助。
二、通过禅修,修练不被外境所扰的内心。
三、回归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
《札嘎山法》中专门有一段“消除散乱”的教言,主要介绍了住在寂静地方时,甚至打卦算命等令身心不专一的发心和行为,也全部要放弃。所以,我到外面时经常建议很多居士,每天可不可以把手机关掉一段时间?完全关掉的话,好多事情不方便,有些人也不习惯,没有通话好像失去了生命一样。其实古人没有手机,也照样活得丰富多彩,可是现在人恶习成性、很难戒除,即便如此,也应该安排一段时间不接任何电话,这是断除散乱的一种方法。
——恭录自《入行论》讲记第189课
我们需要关掉电子设备。当面前的屏幕一片空白,才有更好的机会去发现另一个“隐藏”的屏幕——我们的思想。如果静坐下来,观照呼吸或是念诵佛号,内心的屏幕会慢慢变空,直到荡荡空寂,却又熠熠生辉。一旦安住于这清明空寂的心念,对于新鲜屏幕的渴望就会停止。重新打开电脑设备,无论看到什么样的内容,都会觉得在传递“一味”……不会影响你的状态,因为你的内心如如不动。
——《启示录里的佛陀:从毁灭文化中觉醒》作者 科特•思拜尔梅尔
手机是无辜的,不是外境诱惑够大,是我们的心不够坚定。
在这个“超连接”年代,被誉为“世上最幸福的人”马修•里卡德,并不认为“通往幸福的关键是丢掉自己的科技产品”。
这位既没有房子、车子,也没有任何收入的僧人,在一些电子产品的协助下,展开了利他精神的传播。
他每年冬天都在尼泊尔一处偏僻狭小的寺院闭关三个月,
他用手机是因为有一次辗转到西藏才发现,要见的人根本不在。
让手机回归到正面价值:学习正法、传播正能量。
上师在最近的网络开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调:
“在不违背信仰的前提下,佛教徒要与时俱进,学会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服务。”
与此同时,上师也有感于密集的信息量时常扰乱人心。
建议修行人:每天关机一小时。
事实上,手机控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的“执著魔”,我们执铁锤为义手,执自行车和汽车为义腿,而手机、平板和电脑,某种程度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割舍的“义脑”,全然忘了它只是电子设备显现的虚幻色相。
观无常,修空性,对治“执著魔”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夫人遇到美妙的对境时,通常会贪著不舍,但若从里里外外进行剖析,一切都会荡然无存。帝洛巴尊者曾对那若巴说:“显现不会把你束缚,执著才会把你束缚。”世间上最可怕的就是贪执,如果没有舍弃贪执,在轮回中根本没办法解脱。
若明白了万法犹如幻化师的幻化,对诸法的空性应该会有一定的体悟。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幻师所化色,象马车种种,显现皆无有,诸法如是观。”幻化师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事物,正在显现的当下,其本体就是空性,我们对一切法都应如是观想。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对有漏的美好现象就不会贪执了。
——恭录自《入行论》第6课
《妙法圣念处经》云:散乱之行,轮回之根。对于修行来说,手机只是散乱之因,而修行真正大障是根植于内心的无明与我执,它才是贪嗔痴三毒的“温床”,令我们上瘾的“始作俑者”,让如此珍贵的人身宝,就这样在我们手中散漫放逸掉了。
如果可以,请试着每天关机一小时,通过修行,一点一点放下内心的执念,让手机被你受控,为你所用,轻轻松松做它最尊贵的主人!
《佛子行讲记》第六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百八十九课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