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一脉心香 >> 索达吉堪布:藏传佛教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返回

索达吉堪布:藏传佛教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索达吉堪布 一脉心香 2019-05-28

首先,很感谢史蒂文森教授以及贝特教授,在这个学校里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
史蒂文森教授对《密勒日巴传记》的作者黑日嘎的传记进行了研究,并且还学习藏文。刚才我得到了他研究的这本书,我发自内心地非常欢喜。
就如教授所讲,我是第一次到瑞典。昨天去了库姆拉监狱和他们交流,今天则是跟在座的各位,包括现场的很多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同时还有网上听直播的。大概一个多小时吧,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和交流。很多人、包括很多教授对藏传佛教很感兴趣,所以就这方面我说一些个人的观点。

佛教三大传承的起源 
藏传佛教是佛教三大语系的传承之一,三大语系包括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起源应该是公元四世纪,大概是公元 334年,吐蕃王拉托托日执政的时候,在藏地出现了佛像、佛塔、佛经,算是一个起源吧。
汉传佛教的起源应该是在公元一世纪汉明帝的时候,建了汉地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与藏传佛教的开端相隔两三百年。
而南传佛教没有特别明确的开端时间,应该说佛陀的原始佛教从斯里兰卡开始一直弘扬,直到现在南传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一直流传没有间断。
佛教三大传承的起源是这样的。
按照佛历来算,一般是公元前 543 年,再加上 1 年,到公元 2017 年的话,佛历今年是 2561 年,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到现在的时间。所以,佛陀教法下的三大传承,南传、藏传、汉传直到今天,可以说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但没有衰亡,而且都有人不断地在学习和修证。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藏传佛教为什么在东西方有那么多人感兴趣呢?我们从西方开始了解一下。

西方人对藏传佛教的认识

早期的时候,西方有些学者对于藏传佛教有些妖魔化的说法。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有一本书叫做《历史》。这本书里说印度的北方有一种淘金的蚂蚁,认为这是藏传佛教刚开始的起源,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那本书中有很多动物的故事,但那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事,那个时候藏传佛教还没有出现。
另外大概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地理学家叫做托勒密,他的《地理》这本书当中讲到了红色的铜山,红色的铜山指的是藏人心目当中的莲花生大士。但这个说法也有待观察,因为公元一世纪的时候,藏传佛教还没有出现,汉传佛教也刚刚开始。而莲花生大士应该是在七八世纪,国王松赞干布之后,来藏地弘扬佛法的。所以托勒密的书中讲到的红色的山,不一定是莲花生大士的红色铜山,因为时间上不合理。
还有些人是受《马可波罗游记》的负面影响,正因为这样,藏传佛教被妖魔化。
这个问题我也看过一些书。马可波罗实际上是十三世纪的一个商人,他确实来过藏地部分地区,但他对藏传佛教并不是很了解。不过他的有些游记看了觉得比较好玩。
比如他说,牛奶洒在空中的时候,降下来的雨就直接停止了,还有会飞的人骨酒杯等等。也许是一种传说,也许是令人好奇的一些现象。 
刚才说马可波罗其实对佛教并不是很了解,他毕竟是一个商人,第一次来的时候是 15 岁,跟着他的父亲来做生意;第二次应该是 21 岁左右吧,当时忽必烈做官的时候,他在那里也当过小官。所以,虽然他来过西藏,但是
他对整个佛教的研究,就像现在学术界的一些学者一样,根本不懂。
西方的很多学者是有比较严谨的研究思想的,而《马可波罗游记》毕竟只是一个游记,而且是他在监狱里口述让别人记录下来的。所以,以这样的游记来说明宗教的思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后来到了大概十七世纪左右,西方一些学者,包括黑格尔、康德、尼采他们对藏传佛教也有了部分的了解。但实际上当时整个藏传佛教的语言文字以及很多的思想,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比较封闭的。所以学者们的了解,仅仅也是从印度教和其他宗教的一些人士那里传递而得,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到了大概十八世纪左右的时候,有很多西方的传教士来过藏地。但他们对佛教教义的了解,还是有局限性。
以前西方有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叫《消失的地平线》,里面讲了很多藏地的……比如蓝蓝的天空、湖泊、峡谷,草原上的牛羊马等等,还讲了特别神奇的一些香巴拉的故事。读了以后,好像觉得西藏是东方的人间净土。
这本书里面还说,藏地的人非常热情好客,他们用最好的食品来款待远方而来的客人;金碧辉煌的寺院里面有很多出家人,用洪亮的声音读诵经文等等。这也是一种描写,但它也不能代表宗教的思想。也许只是来过藏地的西方学者,把当时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不过有些人,尤其是当时欧美的很多学者,看到这本书以后专门前往藏地。 
我认为,真正佛教的教义从理论上让西方人知道的,第一个应该是《西藏度亡经》。大概是 1919 年翻译,1927年出版的。从那个时候开始,西藏佛教理论才真正较大规模地让西方人了解。
之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开始纷纷来到西方各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等。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些佛教的思想,真正跟西方人有了面对面的交流。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西方的大学里面,有了很多藏传佛教的研究机构;很多大学教授前往藏地的寺院,跟佛教人士有了深层次的交往。为了保护这样的文化,他们开始进行学术研究。
那个时候好像西方的很多嬉皮士,他们也对佛教特别感兴趣。这一点,十六世噶玛巴的传记和创巴仁波切的传记当中都能看得出来。
我 1993 年去过创巴仁波切在美国的香巴拉中心,那时候有很多以前当过嬉皮士的人,后来成为了特别虔诚的佛教徒。我去英国的时候,也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人。现在他们会回想起很多跟上师在一起的非常美好的回忆。
很多西方的学者、佛教徒,特别热爱藏地的文化,尤其对藏传佛教的教义非常感兴趣,也特别想保护。比如说史密斯,他原来是其他的教徒,但后来放弃了之前的信仰,把藏地失传的很多文献进行收集,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诸如此类的很多人,付出了很多很多。如今在西方的各个国家,保护文化的人越来越多。
不过,虽然如今有很多西方学者在研究和弘扬,但还是受藏地语言文字以及其他很多方面的限制。而在藏地的寺院和修行院里面还有很多的教义,非常深奥。所以我特别希望,相互还是要不断地交流、沟通、学习,这样的话,可能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对藏传佛教的本来面貌并不了解的,导致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作用。
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弘扬
第二个是关于藏传佛教在汉地,所谓的在东方指的就是在汉地的流行情况。
实际上,汉地可能跟其他有些地方不同,它的文化底蕴——儒释道,本身都有这样的信仰。不管是唐朝、宋朝、元朝,还有明朝和清朝,在高层的一些人士当中,与藏传佛教都有来往、学习的传统,每一个朝代都是这样。尤其是元朝,还有明朝、清朝,这几个朝代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各个层次、各种不同的人群当中都比较兴盛。
但真正从理论上系统地了解,我觉得是在近代。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汉传佛教当中的能海、法尊、贡嘎罗拉等等,有很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入藏求学,而且把藏传佛教中许多显宗和密宗的经典和论典翻译成了汉语。
之后应该是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开始,藏传佛教再次在汉地弘扬。可以说汉地很多的……不管是在寺院当中,还是在家群体当中,都跟以往比较不同。有些学者就认为,这是新时代的特别流行、特别市场的一种宗教;还有些学者认为,藏传佛教现在成了一个世界的宗教——但我并不这么认为。不管怎么样,信仰藏传佛教的人确实也比较多。
与此同时,汉地也有很多所谓的假活佛、假上师,各种各样的现象、乱象也在不断地出现。
从八十年代开始,接近三十多年吧,基本上每天我都用汉语来讲一些佛法的课。除了出去外面,基本上没有间断。有时候觉得现在很多的佛教徒,对佛教的经典、论典,理论上、实际上都比较了解,有这种好的感觉。但有时看到各种现象的时候,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这几年以来,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包括所谓的一些比较高层的人也好、一些演艺界的人也好,都对佛教有兴趣。
我想,他们对佛教的兴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特别现实主义的、非常复杂的社会中,应该是有原因的。
总的来讲,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各个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等,都有它无法想象的一种能力、一种魅力。
理论与实修结合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吸引力
现在科技极其发达,人心极其混乱,在这种时候,借助佛教,借助一些宗教、信仰,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也许可以找到自我。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寻找生命的意义,应该是最有价值的追求。
关于生命的意义,以前很多人认为,就是有房子、车子,有家庭、感情,以及有地位、权力等等,很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就是这些。没得到这些的时候,别人有了,可能就很羡慕;但自己真正得到的时候,实际上世间所谓的欲妙,所谓的妙乐,也不过如此而已,即使有了那些,我们内心当中很多的不满、痛苦、烦恼也不能得到解决。
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依靠物质或者外面的财富来实现的,如果没有内在的财富,内心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什么都拥有了,可他还是不快乐;而有些人,表面上看他的生活非常简单,外在的物质比较缺乏,但他的内心却是如此的快乐和灿烂。
我以前看过,一个法国的法学家,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有个很好的家庭,与很多哲学家、诗人以及心理学家、思想家来往密切,各种各样的社会名流经常到他家里来。这些所谓的思想家、所谓的名流,表面上看是非常成功的人,但实际上也许是骗子、是坏蛋,也许是心里非常痛苦甚至绝望的人……他经常看到人心的不完美。
后来他觉得,也许在宗教人士当中,可以寻找到一个人心更加完美、心灵得到净化的人。因此他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科学研究,出家到藏地去依止了一位上师。
他刚开始遇到一个藏族的上师,因为语言不通,大概三个星期当中没有语言的沟通。但上师身上那种虔诚的信仰,感动了他,吸引着他。后来逐渐逐渐地,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真正的认识。
我不是有意赞叹藏传佛教,我只是想站在一个非常公正的立场做评价。刚才史蒂文森教授也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最吸引人之处是“不要因为信仰而崇拜我,而应该对我所说的话进行观察”。我也如此认为,佛教以客观事实
来说服人,这一点是最有意义的。
我去很多地方的时候,经常会有老师问我:“藏传佛教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很虔诚地说:“也许是因为藏传佛教将理论和实际的修行相结合。”
你们可能有些人去过藏地,在藏地不管一个人的水平高不高,但是对于他所懂得的理论或者道理,他一定会很认真地去信仰,而且会在三年、五年之中或者长期性地修持。
如果我们的信仰只是口头上、学术上的,那么这不能称为真正的信仰。我们佛教徒经常讲“佛陀保佑你、观世音保佑你”,其他宗教也经常讲“上帝保佑你”,但不管你是什么宗教徒,你自己是否真的信仰它?你是否是智慧的信仰,而不是迷惑的、迷信的信仰?这点更重要。如果我们对佛陀没有真正的信仰,说“佛陀保佑你”,这是骗人的话。同样地,如果你不了解你所谓的上帝或者其他宗教的尊主的话,也是一样的。
因此我经常想,现在世界上之所以有很多人信仰藏传佛教,实际上是因为藏传佛教确实有着次第性的修行,也有严密的逻辑、清净的传承,这可以说是一种原因。另外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讲,也是因为实修实证,所谓的言行一致或者说知行合一。
如果没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光是有一颗心或者只是想前往藏地的话,我觉得这种信仰并不是很稳固。刚才我前面讲到的书中的一些介绍也好,或者现在的一些电视、电影里面所提的原因也好,现在确实很多人去藏地。我以前看到过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个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不管是什么人,一生中应该去一下西藏。他的原因倒比较简单,他说藏地有很多牛啊羊啊猪啊,它们都没有被围在院子里,而汉地基本都围在院子里,他说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也是爱护动物的一种表现。
这次我从美国纽约过来的时候,在飞机上有个芬兰的女孩子,我问她的梦想是什么,她说她的梦想是去一下西藏。当时我心里想,如果仅仅是去西藏拍几张照片、看一下山水——可能那里的天空、那里的空气会让人感到非常舒服,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真正能够修行藏传佛教的禅修思想、慈悲思想,她的梦想也许更美好。
我自己既学习藏传佛教,也学习一些其他的宗教、其他的知识,我很希望在如今这个时代当中,学术理论要跟实践相结合。如果我只是站在讲台上讲话,或者只是做一些文字游戏,可能一辈子讲了很多很美妙的语言,但内心不一定能堪能,不一定会幸福。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那么多人被藏传佛教所吸引,我认为大多数应该是因为它有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净化自心的力量。当然有些人喜欢藏地,也有不同的理由。比如有些人说“我喜欢吃糌粑”,有些人说“我喜欢喝牦牛奶”,有些人说“我特别喜欢看藏地的格桑花”,等等,那么这是另外的一种价值观。
在世间当中,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生命的问题,而生命的问题需要智慧来抉择,这种智慧也需要不断地完善。


【现场问答】
问:非常感谢您很有趣味的演讲。您刚才提到了马可波罗,他也去了藏地,我想问的就是现在西方人是不是对于藏传佛教有一些常见的误解?
上师:我刚才在演讲当中也讲了,极少数人确实有误解,包括认为藏传佛教的伏藏品不真实,认为西藏人是非常野蛮的民族。因为当时还有一本书,其中对西藏人有很多很多负面的描述,其实我们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历史和传统。所以可能有一些书导致了误解。
如果真正去过西藏的话,感觉应该不是这样的。但是没有去过的人,如果只是看一些文字上的介绍,确实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的误解。尤其是个别教授,研究藏传佛教的有些经论,就是想通过各种方法来批判,也有这样的情况。
问:我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我觉得,藏传佛教是不是离瑞典太远了,佛教的这个磁场是不是就离我们很远?这是我的想法。还有一个就是,如果我吃肉的话,是不是不可以信藏传佛教?我还想吃肉,就是这个意思。
上师:你是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 
答:藏传佛教。
上师:其实藏传佛教离瑞典说近也很近,因为今天我们在这里讲的课,在我们佛学院都在直播,也就是说他们也完全能听得到。我们那边的有些课,瑞典这边的很多佛教徒也在学习。所以说近也很近,说远也确实比较远。但是如果自己有虔诚的信仰,远和近应该不成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皈依以后最好不吃肉的观点是汉传佛教为主,藏传佛教也赞叹吃素,但并不是学了藏传佛教的人都不能吃肉,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你们瑞典很多人吃素,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以前在很多资料上看过,瑞典人为了健康和环保,为了爱护动物,素食主义者非常多。所以我想在瑞典你应该在素食方面问题不是很大的,偶尔偷偷吃一点也可以。(众笑)
问:我的问题是关于修行的细节方面。因为我本身在做儒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十六世纪明朝的儒教。我了解到有一种仪式“七天闭关”,这是不是受到了佛教或者藏传佛教一定的影响?“七天闭关”后来也被传到了韩国和日本。请问,是不是 16 世纪明朝的时候藏传佛教就有七天闭关的传统?
上师:我对王阳明的很多著作很感兴趣,他是很有智慧的一个人。
其实七天闭关或者七天念佛,在佛教当中提得确实比较多。比如佛教的《阿弥陀经》当中讲,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一直到若七日,乃至不断地念诵,对自己的修行如何如何。
其实七天不仅仅是佛教的传统,实际上它是一种天体运行规律的时间阶段。包括基督教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也是以七天为一个时间单位。藏传佛教的密宗当中,修行时也是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以七天作为一个节点。
释迦摩尼佛降生的时候,也是在大地上迈了七步,然后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在天文学当中,也有很多七个星星作为一队的学说。世间有轮王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七宝集聚,有增上富裕、吉祥的说法。包括人死的时候,在七七四十九天当中可能处于中阴身,然后再投生于下一世。
问:堪布您好!我看到西方把正念这个概念——比如专注,比如怎样不带评判的觉察,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当中引入。比方说西方卡巴基教授把它带到西方的各个领域,比方说医学领域,包括现在运用到经济、商业领域,可以说把佛教的价值和观念引入到了实际生活当中。那么我想听听您的见解,怎样能够运用好科技科学,帮助人类在平时繁忙的生活状态当中调心,找到内心的智慧? 
上师:你的问题太广了,科技、生活、内心……我怎么回答呢?
不过你讲得很好,在博士论文当中有正念这样的分析。关于正念,在我们佛经当中有一个特别大的经典就叫做《正法念处经》。佛教里讲正念特别重要,尤其讲到非常深的时候,就叫身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受念处四种念处,完全能观察到人无我空性的道理。
但你研究的应该是现在所谓的专注力,也就是说自己的心专注在某个地方的力量。其实不管是在科学领域还是生活领域,自己的心应该要能够安静下来。瑞典不知道有没有人禅修?其实禅修真的很重要,如果禅修修得很好,那么生活就有营养有价值;如果禅修修得不好,可能人生都比较痛苦。
很多人认为乔布斯是通过修禅定开发他心灵的软件,然后发明了苹果手机,这是为什么 iPhoneX 卖得那么火—
—不知道在瑞典卖得怎么样?所以他的发明跟他的禅定有关系,很多科学家也这样认为。这边很多年轻人喜欢iPhoneX,是吧?
问:我学过一些佛经,还学过一些圣经,其中都说现在的日子是末法时期,是最后的日子。那么我想问一下上师,在藏传佛教里又是怎么样说的?关于这个最后的日子还有多长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人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暴力,恐怖袭击也到处都是,不断发生。那么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是一种长时间的忍耐,会觉得非常无望,并且很期待这样的时间赶紧结束。那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日子大家还要忍受多久?还有一个问题是,神厉害还是魔厉害?我不知道上师会怎么样解释和看待这个问题。
上师:你说的是所谓的末法时期。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分果法时期、证法时期、教法时期,还有像法时期。前面的果法时期和证法时期已经过了,现在处在教法时期当中,还没有到像法时期,光像法时期还有 500 年。
所谓的末法就是佛法的教法隐没,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讲,还有一段时间。只不过人们业力深重、烦恼深重,这个时候就说末法时代,因为现在佛法已经偏向于隐没了,就像时间上的下午一样,是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法还没有隐没,还有希望,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魔鬼厉害还是神厉害,是吧?实际上,如果我们的心经常处在非常快乐、调柔、幸福的状态当中,就说明是神厉害。而如果我们的心处于非常严重的嫉妒、愤怒的状态,甚至以自己的行为来害其他人或动物,那么这样的时候对你而言就是魔比较厉害了。

纯公益学佛平台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