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寒风,大地突然萧条了许多,人们的心也似乎跟着凉起来。别灰心,小编随手摘录了几则好人好事,给您热热身吧!
第
1
则
-THE FIRST-
微弱灯火 无限光明
○
○
1994年生,广东惠州人
殷沙漫
2013年考入湖南吉首大学语言文学系, 加入学校麦田计划志愿者协会。她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走过湘西8个县市、到访30多个贫困苗寨、实地调查170余个家庭后,发现贫困山区的孩子精神方面急需呵护,于是开启了“知识新窗·第二课堂”,开设音乐、美术、体育、心理健康课程。她去过20余所山区小学支教,还通过发倡议、做公益项目为众多贫困学生筹集了价值5万元的物资。
2018年1月,已是吉首大学研究生的她,和同学朱式业发起了“给留守大山的孩子拍张全家福”活动,带领志愿者们走进苗寨,为108名留守儿童送去手写的春联,定格了他们与父母在一起时的灿烂笑容,并在网上发起了“全家福认领”的募集活动。
她曾感叹:“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大概我和孩子们,也有着这样的关联,让我钟情于高山苗乡,选择留下。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第
2
则
-THE SECOND-
好人龚桂方的未竟诺言
○
○
台州的一名老水手
2012年8月,一张报纸改变了他的生活:农村女孩郭学敏寒窗苦读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家里没钱不能去读书。龚桂芳萌生了资助她的念头,但自己生活并不富裕,怎么才能筹到助学金呢?捡垃圾!他一有时间就到船上捡垃圾,很快攒了500块钱,这是他寄出的第一笔助学金。
从那以后,他开始了不停的资助,除了郭学敏,还资助了3个浙大学生,2个清华学生,2个秦皇岛的大学生,5年内共资助了8名在校贫困大学生。
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龚桂方被查出肝癌,本不富裕的他突患绝症,等于雪上加霜。但即便如此,也没有放弃对学生们的资助。他不停的捡垃圾,把家里的小别墅也换成了破旧的平房,一小碗稀饭加半块豆腐乳就是一顿饭,坚强地挺过了五年多。
直到2017年,他的病情开始恶化,不得已把工作辞掉开了个小超市。收入微薄、病情加重的龚桂方,此时已欠下了21万多元的外债,他终于撑不下去了,万般无奈之下向校方说明了情况。被资助的学生王栋来医院看他时,龚桂方第一句话是:“真的对不起,去年看病没钱了,也没有办法继续赚钱,没能够兑现资助你4年的承诺。”
2018年7月23日,年仅57岁的龚桂方逝世了,王栋说自己会铭记龚叔叔说的每句话,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等自己有能力了,传承这份爱心,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龚桂方曾经给自己定过一个“863计划”:捐助8个本科生、6个硕士生、3个博士生。他是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的,他说自己不是怕死,而是“心中有愧”。他的心愿虽然没有完成,但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真的可以很善良!
第
3
则
-THE THIRD-
隐富教授的圆满人生
○
○
清华退休老教授
赵家和
他隐姓埋名,捐出1500多万,救助了2204名贫寒学子,他的代称是“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但即使在清华园,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秘密。
赵家和,清华第一届“优良毕业生”奖得主,因各方面的优异表现而留校任教。1998年退休以后,应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邀请,担任客座教授,待遇不菲。从美国归来,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攒下的20多万美金,交给从事金融投资的学生打理,自己则继续专注讲学。
2005年,学生告诉老师:“账户里已经有500多万了”。赵家和沉寂片刻,重重地说:“嗯,可以做点事了……”2006年,第一笔助学款从北京寄出,江西、湖北、吉林、甘肃……中国的版图上,多少在贫穷中苦苦挣扎的农村娃重燃希望。72岁的赵家和,再次用余热照亮他人,实现了自己捐资助学的梦想。
2009年,赵老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此时,他的投资账户已过千万,完全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但他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保守治疗,捐出全部积蓄,成立基金会,让助学走得更长远。
2012年5月,赵家和辞世前夕,盼来了和老伴的金婚纪念日,他“攒足精神”,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在清华园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2012年7月22日,赵老逝世,遗体捐赠给北京协和医院。他只给子女留下了自己的住房,并在遗嘱里叮嘱:要卖房,只能卖给学校。他的家人一直保留着他房间的原样,8件衬衣,4件西服,这就是他的全部行头。
赵家和生前的寓所里,值钱的物件不多:一个简陋的二门书柜,一张床,一台桌椅,摆放着各地的纪念品,也有年头了。
学生们说,他的生活特别朴素简单,过了一辈子“精打细算”的日子。一件1美元的化纤毛衣能穿个十几年,没见过他对身外之物有什么兴趣,好像基本生活能满足就行了。
甚至在癌症晚期,他都舍不得用单片价格500元的英国进口药,到处托人打听购买仅售50元一片的印度仿制药,可这药却让他浑身过敏,日渐消瘦……
直到去世4年后,赵老捐资助学的秘密才被公开。他没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在最后时刻,仅仅说了一句:“我已经做了我认为最好的安排,求仁得仁,了无遗憾。”
第
4
则
-THE FOURTH-
教科书里的80后女孩,
三个愿望奠定人生
○
○
1989年生,台湾云林人
沈芯菱
在自己的著作《一百万的愿望》序言里,沈芯菱写到:
“有一年妈妈因为过于忙碌而忘记了我的生日,为了补偿我,允诺这次我可以破例许‘三个都会实现的愿望’。”
“在小二的时候,我犹豫许久,向上天许下了第一个愿望——坐火车。”
“第二个愿望,是在小四的时候,时常听同学提起坐飞机的感觉有多美妙,宛如腾云驾雾般遨游在天空中,因此我想了好久,最后跟上天许了想坐飞机的愿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要许下第三个愿望的心情,也越来越谨慎。后来,我得到老天的眷顾,在大家都还不熟悉电脑时,我已率先成立工作室,籍此累积收入。刻苦的环境,让我的个性积极且上进,所以我屡次获奖,也累积一笔为数可观的奖学金。
“因了解而产生关怀,因关怀而产生行动。我曾感受过弱势学子资源贫乏的窘境,深知弱势学子的需要,所以在架设多个公益网站和办过一回又一回的公益活动后,我终于能够坚定地许下第三个愿望——希望我能快点成长,我要赚进一百万来做公益。”
沈芯菱,1989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县人一个贫穷摊贩家庭,11岁起即致力于公益,12岁小学六年级时,就在网络上架设了免费的线上教学平台“安安”,开办“杨过世代英语免费学习园地”,迄今已帮助近500万名弱势学子,免费让弱势学子接受公平教育。因为很多人聘请她架网站,短短时间,她赚了一百万,并把钱捐出去,帮助更多困苦的学童,那时她才14岁!
她一人骑车环岛,走遍上千村落,用相机拍下底层社会的真实面孔:辛勤收割的农民、生计不稳的流动摊贩……6年奔波,累积拍了30万张照片,访谈超过3600位乡亲,写下40万字的纪录,创建“草根台湾脸谱”网站,这些都被带入北京奥运会展览,吸引近2000万次的浏览量。
《读者文摘》亚洲版称她为“少女慈善家”,20多岁便被载入台湾13本教科书。她自己住的仍是儿时的铁皮屋,夏天热到发疯,下雨天又会漏水。她说:“我是一个摊贩、一个庄脚小孩,但我就是选择去做而已,选择让每一个遇见我的人,都可以变得更美好,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在许多成年人的眼里,今日之少年,因为生活在物质优渥的环境中,很少经历苦日子,所以禁不起挫折,耐不住压力。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更觉得命运要注定苦一辈子,以致自甘沉沦、不求上进。而沈芯菱为贫苦人家的孩子树立了突破现状的好榜样,同时也提醒富贵人家的孩子,必须把握因缘,认清方向,努力向上。无论是出身在贫富贵贱哪一种家庭,都会走出光明正大的路来。
四个故事,四种人生,或少年立志,或老有所成;未竟的遗志已经点燃了他人,被不断接力;圆满的人生也光照人间,了无遗憾。因为您们,这个冬天真的不太冷!
堪布在微博中说到: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财富的福音》中说过:“带钱进棺材,死也不光彩。”比尔盖茨看到后很喜欢,以此建立了自己的慈善观,并说:“我要把赚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很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所以,当一个人有钱时,买很多衣服、车子、房子不一定很有必要,如何运用这些财富帮助他人,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
——堪布微博 2015-8-29
黑格尔在《生命的哲学》中讲:有个年轻死囚押赴刑场时,围观有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即将告别人世的年轻人听后,朝老太太深深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说:“周围若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慈善不一定只是钱,试着对身边的人,说句贴心的爱语吧!
——堪布微博 2012-2-1
如果是一滴水,让我们滋润一寸土地;如果是一团火,就想想是否能点亮光明。在这个寒冬,让我们传递温暖和能量,让更多人了解、赞叹善的理念和行为,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