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随喜时,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强
当我们每日为生计奔波操劳,连修行的时间也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时,无意瞥见朋友圈某位道友晒出了一则状态:
天气晴好的上午,光线明亮的佛堂里鲜花盛放,置身悠远的清香中,道友正在轻松地做功课……
这位道友有好的学修环境,有充足的时间去修行和闻思,没有太多琐事,我们请假去圣地很麻烦,他却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朝圣。
我们口中可能会说“随喜啊”,其实心里已经暗戳戳酿起了酸梅汤,十分“酸爽”。
我们经常会对他人的善根说随喜,看见道友们去放生要说:“随喜,随喜!”听到师兄说:“今天听课法喜充满。”也要说:“随喜,随喜!”
像这样,对他人善根修随喜的必要是:观察我们相续中的嫉妒烦恼并对治掉它,由此而积累广大的资粮。
上师希阿荣博堪布曾经开示:“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强,多么容易被激发。”(《次第花开·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菩提心》)由此可见,嫉妒和傲慢确实是很难发现的两种烦恼。
就嫉妒而言,比如我们今天看到一位师兄去放生,他拥有良好的学修环境,不需操劳衣食住行,对上师有信心,闻思修也非常好。这时我们口中一定会说:“随喜,赞叹。” 但内心总是有点酸,说出来的话也酸酸的。
因为我们心里其实还有一个想法:我为什么没有这样好的环境?!甚至对他良好的修法环境、顺缘有抵触和排斥:就你有顺缘呗,你安乐呗,我业障深重吧!这种想法在我们心里多少都会出现。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嫉妒心在作怪。
我们表现出的是对他人不满,其实心中是对自己现在的处境并不满足。
所以,想要对治嫉妒,首先就要学会感恩自己现在的处境。
另一方面,当我们满足于目前的处境时,看到他人的快乐就会觉得:真好!因为我作为大乘修行人本应帮助他修习佛法,现在他不需要我的帮助就已经修得很好,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难道不应该高兴吗?有了这种心态,嫉妒心慢慢地就消除了。
有时我们会有强烈的嫉妒心,不再是那种隐隐约约、酸酸的状态,而是直接的不满,会觉得:“这个人太嘚瑟了,发心做事过程中,不就是因为他顺缘具足嘛?”
为什么我们说话做事会有如此不满的感觉?可能并非是对方不好,而是我们自己觉得比不上他人,相续中产生了诸多不满。
当我们有强烈的抗拒、嫉妒等烦恼生起时,可以想一想:这些发心工作如果不是他来做,就算我再有能力,一个人也不可能全部承担。现在刚好分出去,这件事又可以圆满解决,自己也轻松;
另外,我只要稍微生起一念的欢喜心去随喜他,也可以获得功德。这种自利利他的行为,何乐而不为?
所以,修持随喜就是要逐渐放下对现在的不满足,用欢喜、感恩的心看待自己拥有的一切;并且对他人拥有的一切善根也真心欢喜、随学。
因此,这种随学就带有榜样的力量,把每个人的每一念善根都作为自己修持的榜样,不断鞭策着我们前行。
重复一下:随喜一方面是对治自相续中的不满和嫉妒;另一方面,由“喜”引发“随”,跟随他人去修学,相续中自然具有力量和勇气。
进一步而言,只有修持随喜达到了一定阶段,我们才能趋入菩提心的修法。
因为菩提心本身就是基于感恩才生起的:
首先要了知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母亲,无量劫以来给予了我们众多恩德;
为了报恩,进一步想要救拔他们出离轮回而追求圆满的佛果,这就是菩提心。
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感恩心,反而强烈嫉妒他人的安乐,只想自己好,不想他人好,那就和菩提心报恩、利他的心态完全相违了。
因此在受持菩提心之初,首先要随喜的原因就是:只有我们开始随喜他人的善行,才能逐渐引发菩提心;如果一直排斥他人,那离受持菩提心就还有一定距离。
文|整理自
菩提洲网站 >在线学习 >慧灯法师
《入菩萨行论》浅释 第2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