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77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77课

智慧之法 2021-05-18



《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五品分别随眠,宣讲烦恼,其中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现在主要都是从根本烦恼这个角度展开宣讲的,随烦恼后面还要宣说。

十种根本烦恼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不同具有的方式,不同生起的方式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第四个科判。

乙四、生起烦恼之理

生起烦恼之理和宣说异名等相对来讲简单点,没有前面的复杂。

生起烦恼之理,这里面也有生起烦恼的顺序,还有需要几种因生起烦恼。

痴中生疑后邪见,
坏聚边执戒见取,
尔后则于自之见,
生起贪慢于他见,

嗔恚如是依次生。

由具尚未断随眠,

境住非理之作意,
此三因中生烦恼。

其中前面五句讲到了生起烦恼的顺序,后面的三句主要宣讲生起烦恼需要几种因,也就平常我们经常提到的三种因。三种因在《俱舍论》当中是很明显的,其他的大德讲生烦恼的时候,几乎都在引用此处的观点。

首先我们看生起烦恼的顺序。此处所讲的生起烦恼的顺序是就一种情况而言的,生起烦恼是不是决定是这样次序呢?也不一定。所以我们知道了在某种情况之下,可以说是这样产生的。其他的不同场合当中也有产生烦恼不同的顺序,所以此处也不是绝对的。

生起烦恼的顺序是怎样的?首先是愚痴,对四谛的意义愚昧无知,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苦,什么是真正的集,灭和道等的真实意义全都不了解。这样一种愚痴导致了所有烦恼的根本,第一个就是无明。关于无明愚痴,我们以前也提到过,有些时候是讲业果的愚痴,主要是针对于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修行解脱的因、解脱的果等等。业果生起的愚痴叫业果愚。还有一种愚痴叫真实义愚,就是此处所讲的对于真谛之愚昧无知。不了解万法真谛到底怎么样,苦谛当中的无我、无常等等这些都不清楚,对这些首先产生一种愚昧无知,叫无明,也叫痴。在十种根本烦恼当中,这个是痴,或者叫无明。

如果有了对真谛之愚,这样的无明之后,“痴中生疑”,然后开始产生怀疑。因为他首先不了解,对于苦谛,从字面上讲好像是痛苦的意思,但是从它的意义来讲,有无常、苦、空、无我这样的含义。所以对于是不是无常的,是不是苦的,是不是无我的这些方面开始怀疑了。所以从愚痴当中产生怀疑。

“后邪见”,产生怀疑之后如果依止恶知识,就开始颠倒地讲闻等等,之后就开始没有苦谛的邪见。因为很多外道对于无我、无常、不净等等这些问题不抉择,认为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依止了恶知识、邪知识之后,就开始产生了邪见,认为苦谛等是不存在的。

首先是怀疑,然后依止恶知识,之后开始产生邪见。怀疑之后是不是决定要依止恶知识,也不确定,所以说这是就某种情况而言的。

产生邪见之后,产生坏聚见。第二句当中的“坏聚”,把五蕴的集合体执为我和我所的这样一种我见。坏聚见就是我见,认为有我存在。

有了我存在之后就产生边执见。因为有了我,然后就把五蕴执着为常有的或者断灭的。边执见就是执常执断,或者执有执无的一种见。通过坏聚见产生边执见。

然后再通过边执见,产生戒禁取见[1]。坏聚见之后产生边执见,边执见之后产生“戒”,即戒禁取见。然后再产生见取见。产生边执见之后,就把这样的边执见执为正确的戒禁取见。有了戒禁取见之后,再通过戒禁取见把这样不好的见执为正确,叫做见取见。

见取见就是低劣的执为殊胜。本来戒禁取见是很低劣的,但是把这个戒禁取见执为殊胜,执为正确,从而产生见取见。

“尔后则于自之见,生起贪慢”,然后对于自己的见解产生贪执。因为有贪执,生起慢心,贪后面就是慢。

然后“于他见”生起嗔心,颂词当中讲了“于他见,嗔恚”,对于自己的见解生起贪和慢,对于他人不和于自己的见解产生嗔恚。

“如是依次生”,像这样依次产生了所有的烦恼,所有的根本烦恼是如是次第产生的。我们前面提了,这样的次第是就某种情况来讲的,前后顺序不一定是固定的。

后面讲到了生起烦恼需要几种因,“由具尚未断随眠”是第一个,“尚未断随眠”就是平常我们讲的相续当中有烦恼的种子,这个随眠主要是种子的意思。然后“境住”,就是对境现前,这是第二个对境现前。第三个是“非理作意”。

“此三因中生烦恼”,我们凡夫人生起烦恼都是因为这三种因。首先内心当中具有烦恼的种子,如果没有烦恼的种子,即便对境现前,有非理作意(当然如果烦恼障种子断掉了,非理作意是没有了),如果没有烦恼的种子,烦恼也不会产生;同样的道理,如果对境不现前,也不会产生;如果烦恼障的种子没有断,对境现前,但没有非理作意,也不会产生。所以一般来讲生起烦恼都是三种因。

对我们凡夫人来讲,内心当中肯定具有烦恼障种子的,比如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有贪心,嗔心,嫉妒等的种子,然后看到比较悦意的对境(即境住),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了非理作意。

对境现前之后,觉得这样一种对境是可爱的,是干净的,如果有了这样一种常乐我净的颠倒执,把不应该贪的贪执,把本来不可爱的认为是可爱,就是非理作意。

所以如果具有了烦恼障种子,对境也现前了,再加上我们生起非理作意,贪欲心一定会产生。嗔心也是一样,首先内心当中具有嗔心的种子,然后不悦意的对境现前,不管是人还是环境,再加上自己内心当中觉得这个对境是非常讨厌的,非常非常不悦意,如此非理作意引发之后,嗔恨心也就引发了。因此三因能生起比较现形的,比较粗大的烦恼。

前面我们再再提到过,这些圣者,尤其是初地以上八地之前[2]的菩萨都具有烦恼障的种子,烦恼障种子在圣者相续中还没有完全断尽,虽然他在一品一品断,但毕竟内心当中还具有这些烦恼障种子。然后对境也可以有,不管是所谓悦意的也好,还是经常伤害菩萨的对境,这个境会住,会有现前。但菩萨没有非理作意,因为他证悟了空性,不会产生非理作意,不会产生常乐我净的颠倒执。他不会认为这个是一个很值得贪著的东西,或者是很值得厌恶的东西。我们认为很值得贪执的东西现前,很值得嗔恨的对境现前了,但是菩萨缘这个境没有非理作意。所以虽然他内心当中的烦恼没有断,但是他不会生起现形烦恼。

作为凡夫人,内心当中烦恼障的种子不可能一下断掉,初地到七地菩萨都没有断烦恼障种子,所以我们自己要调伏烦恼,让烦恼不现形,主要就是从后面两个因上面着手。要不然远离这个境,比如现在我们在佛学院当中,百分之九十不清净的境已经远离了。如果我们经常处于不清净的境当中,内心中本来有烦恼障的种子,然后每天对这个境,内心当中非理作意也没有调伏好的话,可能一次两次可以调伏,时间长了后就会随境而转,就会产生现形的烦恼。

更何况很多人根本没有学习过教法,世间上的这些老百姓,内心当中的烦恼障种子完全具有的,非理作意一点都没有通过无常等对治过,贪嗔痴的对境经常现前,肯定会不间断地产生烦恼,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讲,现在是处在一个远离境的状态当中,对于遏制我们烦恼的产生,是一个很好的条件,很好的环境。虽然我们不可能永远离开不清净的境而住,但是当我们在远离这些境的过程中,其实就给我们调伏烦恼和非理作意争取到了一些环境和时间。在这些好的环境当中,对我们有利的时间当中,我们可以去修持正法、闻思、学习如何调伏烦恼。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可以生起一些对治,即便是面对这样境,我们也稍微有了一种调伏的能力。

所以首先远离生烦恼的环境很重要,然后在远离这个环境过程当中我们要做什么?其实这个只是一个过渡,只是阶段性的,相当于是一种逃避。但是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掌握调伏烦恼的方法。远离对境不是永久之计,它只是权宜之计。我们不可能永远离开这个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即便是在这样偏僻的山沟当中,也会有很多很多的境涌现进来,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面对这个境的,只不过在这里面稍微要好一些。大恩上师经常在讲法,道友们也经常在法义上面不断地串习。自己面对这样殊胜的上师、道友,每天在听闻佛法的状态当中、环境当中,对我们来讲还是很有利的。但是关键问题是,我们不能认为我躲在这个地方就万事大吉了。如果我们在这个里面没有好好调伏,闻思修,没有把佛法的意义熏习到我们内心当中的话,总有一天我们还是要面对这个境的。如果内心当中一点境界都没有,一点调伏烦恼的作用功德都没有的话,其实还是不行的。所以暂时来讲,远离境而住,究竟来讲,还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闻思修,通过佛法来调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一旦调伏了,实际上就是调伏非理作意。

当然菩萨从根本上不会产生非理作意,我们是通过这种正知正念来安住在如理作意当中,经常修这个是无常的、不净的、有过患的……反正就是思维贪心的过患、嗔心的过患,安住在这样如理作意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安住在如理作意当中,即便是看到这个境了,我们也知道这个是不能耽著的,如果一旦耽著它的过患很大,然后我应该如何安住……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了佛法的智慧,有了正知正念,其实就是让我们安住在如理作意当中,调伏非理作意。

如果三个当中缺少一个,就叫做缺缘不生,不是真实地把这个烦恼彻底打死了,完全调伏了,只不过在三个因缘当中,我们主动性地让它缺一个缘,如此它就不会产生。或者主动远离这个境,让这个境住不现前,就可以让烦恼不生起;或者我们主要让非理作意这个缘缺缘不生,强制性地缺缘不生。虽然我们还具有烦恼障种子,对境也会现前,但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的非理作意不明显、不强烈,可以安住在如理对治的智慧当中,也不会产生现形的烦恼。

对于一般的凡夫人来讲,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压制。当然如果得到了圣者果位菩萨果位之后,因为已经见到了二无我,现见了法性,他就知道这个对境是什么样一种自性,它就是无常的,或者它就是空性的,它就是如梦如幻的,有什么可以耽著的呢?它既然是无实有的,无有自体的,没有什么可贪的本体,也没有什么可嗔的本体。他安住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绝不可能觉得这个对境可爱,也绝对不可能觉得这个对境是可恶的,这些都没有,所以他的现形烦恼绝对不会生起来。

了知生起烦恼的因,一方面我们自己要注意,第一个(烦恼的种子)不用考虑,绝对是有的,境住有的时候强烈,有的时候微弱一点,关键是这个非理作意,要着重去对治。我们的对治主要是用佛法当中的智慧,因为大恩上师讲了,非理作意其实就是常乐我净,认为这个法是常的、清净的、快乐的等等。如理作意就反过来,觉得它是无常的、不可爱的、不能耽著的。

如理地了知这个对境本来的状态,叫做如理作意;本来是无常的,我们认为它是恒常的,本来是不清净的,我们认为它是清净的,叫做颠倒的非理作意。所以我们生起烦恼就是因为对这个对境没有如实了知。如果我们对于对境如实了知,是不会产生的。比如这个对境,按照中观的角度来讲,本来就是无自性,就是空性的,如果能如实了知它就是空性的,怎么可能产生常执、实有的执着。怎么样产生觉得它是可爱的,或是一个实有的讨厌的对境,绝对不会有。所以如实了知一定是调伏烦恼的最好的方法。密乘当中如实了知它的本性就是等净无二的。如果能安住这个,他内心当中一定是产生智慧的,不会产生和实际状态相矛盾相反的躁动的烦恼,产生烦恼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众生产生烦恼全都是因为没有如实了知自己心的状态,没有如实了知对境的状态,就产生了很多烦恼;如果能够如实了知、如实安住,他怎么可能产生这些不好的念头呢?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原理,生起烦恼的原理是这样的,调伏烦恼的原理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如实地学习佛法。学完之后我们就要去用,对境是怎么样的,我们看到人或财物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观待他们。

从小乘、一般共同乘的角度来讲,是无常的、不净的等等;从大乘唯识的观点来讲,这些都是自己心识的幻现,除了自己心识的幻现之外,没有什么实实在在外在实有的境;从自空中观的角度来讲,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虽然有显现,但是没有丝毫的实体,就像梦中的境相一样;如果按照如来藏的观点来讲,这一切的山河大地究竟来讲都是客尘,根本都不存在。

就相当于我们把绳子看成蛇。当我们面前显现这条蛇的相的时候,我们就了知,其实这条蛇从来都不存在,它就是一个妄相,就是一个客尘而已,真实存在的就是如来藏。这条绳子是真实的,除了这条真实的绳子在这安住之外,蛇的相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如果我们按照如来藏的思想来观待这些问题,如是安住这一切都是客尘,全都是假的,全都是不存在的,真实存在的就是如来藏,就是自己的法性。他如果能安住在这个当中,怎么可能产生烦恼呢?

所以真正佛法的智慧全都在这儿,重点就在这,核心就在这。如果我们把这些核心抓住了,小乘有小乘的对治烦恼的核心,唯识宗或者自空中观、他空中观,乃至于往上走到密乘的时候,《大幻化网》当中讲到等净无二,这些都是让我们安住在诸法的实际状态当中。安住得越深,越稳定,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就越没办法产生,至少是绝对可以压制的。

然后我们再顺着这样一种见解修下去,当现证法性,就更不可能产生烦恼。菩萨已经现证了一切万法的自性,他绝对不会有非理作意,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生起烦恼的次第我们要注意,如果我们具有这样的因缘,我们的烦恼就会产生。我们每一个烦恼的产生,每一个贪欲的产生,每一个嗔心的产生,就要观察,绝对有三个因,毫无疑问。所以我们每个烦恼成功生起来绝对具有这三个因。如果我们要让这个烦恼不生起,我们就让它缺其中某个缘,第一个可能没办法,第二个非理作意可以,还有境住暂时可以。

非理作意这一条主要是学习佛法。因为这个境现不现前,我们也控制不了的,这个境毕竟是外在的环境当中,我们暂时可以躲避它。但是非理作意这一点我们可以自主,因为非理作意是我们心的状态,我们现在可以通过佛法调伏,或者安住在如理作意当中。如果真实安住在如理作意当中,非理作意不会产生。

以上是生起烦恼之理。

乙五、宣说异名分二: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二、论中所出现之异名

此处讲烦恼的异名,经典当中对于烦恼不同名称的解释,以及论典当中出现烦恼异名的解释。

丙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 分四:一、漏;二、瀑流结合;三、近取;四、解释彼等之义

平常我们所讲的有漏、漏等等,也是烦恼的异名;然后是瀑流和结合,在经典当中有四大瀑流,有的地方讲四恶,此处讲四种结合;第三叫近取,在十二缘起当中有一个爱和取,这个取就是指烦恼。唐译中有的时候翻译成取,有的时候翻译成近取。

看到这个近取的时候,有些时候是指近取因和俱有缘当中的近取因;有些时候这个近取就是指烦恼,它不是放在因上面的,是从烦恼的侧面讲的。所以要看它出现在什么场合。

第四个是解释彼等之义。

丁一、漏
欲界除痴惑及缠,
乃为欲漏色无色,
唯一随眠为有漏。
彼无记法向内观,
入定地故合为一,
根本无明故别说。

此处讲到了三种漏,有欲漏、有漏和无明漏。

欲漏在颂词当中体现的地方是“欲界除痴惑及缠,乃为欲漏”。欲漏主要是讲欲界的烦恼,欲界的烦恼叫欲漏。“有漏”,和平常我们讲的有漏烦恼不一样,此处专指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就像贪有两种,欲贪和有贪一样,此处的漏有欲漏和有漏。“色无色,唯一随眠为有漏。彼无记法向内观,入定地故合为一”这几句颂词主要是讲有漏。最后一句“根本无明故别说”讲无明漏。

首先欲漏,“欲界除痴”,欲界当中的烦恼“除痴”,为什么要除痴呢?因为在这个漏当中,把痴单独安立为无明漏,所以要除掉。“根本无明故别说”安立无明漏,所以要把痴拿掉。欲界烦恼当中的“惑及缠,乃为欲漏”,把本来属于欲界烦恼当中的无明去掉之后,剩下的这些烦恼,“惑”,再加一个“缠[3],所以惑和缠加在一起,叫做欲漏。

欲漏从见的角度来讲,有十二种。首先苦谛下面有五种见,集谛和灭谛下面分别有两种,再加上道谛下面有三种见,总共加起来有十二见。这十二种见后面还要用到很多次,前面我们在讲见断和修断的时候也讲到了。还有四种疑,在修断当中是没有疑的,只是在苦集灭道前四部当中有怀疑,所以加四个。贪嗔我慢各有五[4],贪欲、嗔恚和我慢在欲界当中都是齐全的,苦集灭道下面都有贪、嗔和我慢,然后在修断当中也是齐全的,所以各加五个。

以上总共有三十一种。随眠烦恼当中把无明去掉,就有三十一种烦恼。再加上下面要出现的十种缠缚,欲漏总共是四十一种。

为什么叫欲漏呢?因为基本上是属于欲界的烦恼,能够引发欲界的烦恼,或者都是欲界漏法的缘故,所以叫欲漏。

下面讲有漏,即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唯一随眠”,什么是唯一呢?第一句有“除痴惑及缠”,唯一的意思就是把这个缠去掉。在欲漏当中,有十种缠,但是在讲有漏的时候,没有缠,只有根本烦恼,所以叫做唯一随眠。简别掉了缠,缠在有漏当中是没有的。

此处有漏有五十二种,在色界当中有二十六种,然后在无色界当中有二十六种,合起来上两界的烦恼有五十二种。

色界的二十六种是什么呢?前面欲界的烦恼不加缠是三十一种,三十一种当中要去掉五个。在色界和无色界当中没有嗔心,所以嗔心要去掉。欲界的五部所断当中都有一个嗔,因此在色界中,苦谛下面的嗔要去掉,集谛下面的嗔要去掉,灭谛下面的嗔要去掉,道谛下面的嗔要去掉,修断当中的嗔要去掉。如此就是二十六种。色界去掉五种是二十六,无色界取掉五种是二十六。总共加起来就是五十二种。

“唯一随眠”,五十二种随眠烦恼中没有缠,不像前面欲界的漏,三十一再加十,这里不加,没有十种缠。有漏和前面的欲漏不一样,欲漏是缘欲界的,有漏主要是缘色无色。

为什么有漏两种合起来讲,没有单独讲?和前面讲的有贪有点相似。“彼无记法向内观,入定地故合为一”解释了为什么把色和无色合一起,为什么叫有漏的有。

“彼无记法”,首先色无色二者所有的染污烦恼全都是属于有覆无记,因为在上两界没有不善法,所以所有的这些根本烦恼在色界和无色界当中全都属于有覆无记法。“向内观”也是一样的,全都是内观的自性。而且色无色都是“入定地”。这些方面都一样的缘故,合在一起讲。

为什么叫有漏呢?有说明他们还是在三有当中,虽然他是向内观的,是入定的,但是他仍然是属于三有的范畴。这种入定没有解脱的,为了说明他们自己的这个入定没有解脱的缘故,所以说这个还是属于有漏,三有的范畴,就像前面的有贪一样。

有些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也有认为自己的禅定是有解脱的,但是在这里提醒他们,其实安住在色界无色界还是属于一种烦恼的自性。同时也在提醒我们现在这些修行人。当然在现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要产生一个色界无色界的禅定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们安住在欲界这个粗大的散乱心当中,要产生一个色无色的禅定很困难。但是有些人偶尔生起,或者通过修行生起了一禅二禅,就特别特别傲慢,觉得自己已经获得解脱了。其实此处讲,不管是色界还是无色界哪一种禅定,都是有漏的,在轮回当中没有解脱。当然与欲界相比,要超越很多,但是本体来讲,仍然是缘自己的身体和禅定产生耽著的,仍然不是真的解脱道,所以称之为有漏,把它放在有漏的烦恼当中安立的。

“根本无明故别说”,讲无明漏。三界所有的无明,前面在讲欲漏、有漏的时候,都是把无明的痴取出来的。无明漏单独安立的时候,有十五种。在欲界当中,五部所断,即苦集灭道修断下面都有无明,然后色界当中的苦集灭道修断也有无明,无色界当中的苦集灭道修断也有无明,所以三界各五个,加起来就十五种无明。

为什么要单独安立无明漏呢?因为他是所有轮回的根本,是所有烦恼的根本。如果存在无明,就会随生其他的烦恼,就会产生轮回。十二缘起第一支就是无明支,有了无明支,后面的十一种有支都会次第地产生,所以它就是显现轮回的因,轮回最初就是来自于无明的。从产生烦恼的顺序来讲,也从无明的角度安立的。所以如果有了无明,就有了轮回,无明是轮回的根本,有了无明,其他的烦恼也会随之而生起;如果无明断了,那么其他的烦恼也会随之而断。

因为它是三有的根本的缘故,“别说”,单独把无明拿出来,安立一个无明漏。佛经当中就出现了欲漏、有漏和无明漏。如何解释呢?《俱舍论》当中已经解释了。

丁二、瀑流结合
瀑流和结合是两类法,下面有四瀑流和四结合。

瀑流结合亦复然,

为明诸见另宣说,

漏非无有助伴见,

则与安置不相符。

前面讲了三种漏,此处再讲四瀑流。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引用了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当中讲到的四大瀑流。他是从苦果的角度讲,四大瀑流是生老病死。众生在流转过程当中,经常被生老病死的四大痛苦的河流所冲,没有自在。但此处主要是从因的角度来讲,从烦恼的角度来讲的,和《三主要道论》当中所讲的生老病死的四大瀑流不一样。

关于为什么叫瀑流、结合、漏、取,后面都会讲。

瀑流有四个,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和无明瀑流。欲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和前面的欲漏、有漏和无明漏是一样的,中间单独加了一个见瀑流。结合也是一样的,也有欲结合、有结合、见结合和无明结合。

为什么要安立不同的名字呢?佛法当中有这样的特点,虽然有些时候意义都是一样的,但是词句上面所表达的侧面不一样。因为众生自己在学习佛法过程中,他对有些词句比较敏感,有些比较迟钝的。所以对某种比较迟钝的词句,他就不知道到底在讲什么,表达什么含义。但是给他换一个说法,换一个词,他一下就懂了。所以在佛法当中也有很多意义一样,但是词语不相同的道理。比如此处的漏、瀑流等等其实都是十种根本烦恼,但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达不同的意义。有些众生在前世可能对瀑流熏习得多,一下子就懂了,而觉得漏非常抽象,为什么叫漏,对它可能就比较生疏。我们再给他说其实漏和瀑流是一个意思,烦恼和瀑流是一个意思,他就知道举一反三,懂得了其中的含义了。所以也有这样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把见拿出来单独安立呢?因为三界所有的见都是恶慧,为了说明这一点,单独宣讲见瀑流。

欲瀑流和欲结合有二十九种。前面的欲漏有四十一种,去掉十二种见[5],就是二十九种。有瀑流和有结合有二十八种,也就是色界和无色界合起来二十八种。单独来讲,色界或无色界的有漏有二十六种,减去十二种见,因为见单独安立,即十四种,因此色界有十四种,无色界有十四种,加起来就是二十八种。因此有瀑流结合有二十八种。见瀑流有三十六种,为什么是三十六种呢?因为欲界有十二种见,色界有十二种见,无色界有十二种见,三界加起来就是三十六种。无明瀑流有十五种见,前面讲过了,欲界下面五种无明,色界无色界各有五种。前面算过之后,把见减掉单独安立,就可以了知。

以上已经讲了“为明诸见另宣说”。“漏非无有助伴见,则与安置不相符”是一组问答。如果按照你这样的算法,漏也可以安立为四种,也可以单独把见拿出来安立一个见漏,为什么没有单独安立见漏呢?前面的漏安立了三种,见是混在里面的,此处在讲瀑流和结合的时候,又把它拿出来单独安立一个见瀑流和见结合,那么这样推理下来是不是漏也应该有四种呢?不一样了。

“漏非”,意思是在讲漏的时候不能单独把见拿出来,安立为四种,为什么呢?“无有助伴见,则与安置不相符”,如果把见单独拿出来,就是没有助伴的见了,和安置是不相符的。什么叫安置?漏就是安置,因为有漏的缘故,就把众生安住在轮回当中出不来,这个就是漏的意思。而见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到处跑,到处推求,不安住的状态。一个是安住,一个是不安住,所以如果把见单独拿出来,那么这个见本身就没有安住的意思了,就没有办法安立在轮回当中不动。因为漏本身是安置的意思,因此如果见不和其他的烦恼配在一起,没有助伴在一起的话,没有办法和安住在轮回当中的漏的意义相符合。所以要让见成为一种安住轮回,必须要把它放在漏当中,和其他的烦恼混在一起成助伴。其他的烦恼摄持住它,它才成为安住的意思,否则没有助伴的见,即单独的见,是没有办法安立为安置的,“则与安置不相符”,所以就不单独安立。

但是在讲瀑流这个词的时候,它并没有很明显的安住的意义,虽然都是烦恼,但是在讲瀑流的时候和讲漏的时候,名词上的意义不一样。漏当中有安置的意义,如果你把见拿出来了,单独的见就没办法安住了,比如欲漏有安住的意思,有漏有安住的意思,无明漏有安住的意思,但是见漏有没有安住的意思呢?没有。但是在讲瀑流的时候,瀑流这个词当中安住的意思不明显,不用体现出安住的意思,所以它可以单独表达一个三界当中一切见都是恶慧,为了说明这个,单独安立一个见瀑流和见结合。

丁三、近取
如是所说及无明,
诸近取即见分二,
所谓无明非能取,
是故混合而宣说。

近取又分了四种,欲近取、我所近取、(见取)见近取和戒禁取见近取。在见中把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单独拿出来作为近取其中的两个。它本身有四个近取,但是有部和经部的近取安立的不一样,在注释当中也有讲到经部安立的方式。以前学《中论》的时候也提到过四取,那里安立的四取主要是从经部的角度安立的。此处是从有部的角度安立的。

取或者近取其实就是烦恼,它不是近取因的意思,而是烦恼。

四种近取第一个叫欲近取,即上述的欲瀑流和无明瀑流。前面无明和欲是分开的,此处安立欲近取的时候要把欲瀑流和无明瀑流合在一起。欲近取主要是欲界的,所以欲瀑流的二十九,再加上五种无明,就是三十四种。第二个叫我所近取,其实就是执着色界无色界,有瀑流和无明,当我们看到有瀑流的时候一定是指色无色界,因为前面已经把这个定义定死了的。所以这个主要是讲色无色的。色无色界为什么叫我所近取?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和境界,禅定等,执为我和我所,所以叫做我所近取。我所近取其实也说明是一种烦恼,因为执我和我所,怎么可能是清净的呢?绝对是烦恼。所以这样的有瀑流结合和无明共三十八种,即前面讲二十八种再加上十种无明[6],就是三十八种。

前面有欲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和见瀑流四种,无明瀑流已经和欲近取和有漏近取合在一起,只剩下一个见瀑流,那么见瀑流怎么分为四种?好像不够了,不要紧,注释当中讲不会成为不具有四种的过失,因为见瀑流分为两种,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单独拿出来了。最后加起来还是四种。

第三种就是见近取,即三界的前四种见[7]合起来总共有三十种,因为前面讲有十二见[8],其中把戒禁取见拿出来就可以了。戒禁取见拿出来算两种,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讲了,戒禁取见在苦谛下面有一个,在道谛下面还有一个,所以十二种见当中戒禁取见占了两个。拿出来之后就是十种。欲界当中有十种,色界有十种,无色界有十种,总共加起来就是三十种。

第四个是戒禁取见近取,这个是六个,为什么是六个呢?欲界当中苦谛和道谛分别有一个戒禁取见,然后色界当中有两个,无色界当中有两个,总共加起来有六个。六个第五见[9]是指本非道认为正道,成为正道的怨敌的缘故,所以把它拿出来,单独说明是近取。它是一种粗重的烦恼,过患很严重,因为这样一种无意义的苦行会欺惑在家和出家人。

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如果他有了戒禁取见,都会入于非道,没办法真正行持正道。如果我们不知道真正的正道,一味地苦行,虽然看起来好像很诱人,觉得很了不起,但其实它有严重的欺惑性。不仅欺惑出家众,有些在家众也觉得自己好像修行很好,在做苦行,其实如果没有按照真实佛法的法义去行持的话,这种苦行是没有意义的。虽然他所有行持当中可能有百分之一二有一点点利益,以前我们讲到了,如果你执着有解脱,去行持一些苦行,苦行当中也有一些稍微相应正法,但是能得到的利益很少。当然比你纯粹去造恶业,生邪见好得多,但是与真实的正道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我们所修持的这么多行为当中,绝对不可能只满足于只有百分之一二的行为稍微相合于善法,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所以我们要修持的话,一定要按照佛法当中佛菩萨开示的道去修持。行持正道才有意义,行持一个就有一个意义,行持两个就两个意义,所行持的所有善法当中,可能只有百分之一二不属于有意义的,因为有的时候可能会夹杂烦恼,但是大部分都是有功德利益的正法。这方面不能搞颠倒了。

“如是所说及无明”,“如是所说”,即前面的欲瀑流、有瀑流,再加上无明,分别安立为欲近取和我所近取。“诸近取即见分二”,后面两种见,即见取见近取和戒禁取见近取,总共加起来有四种。

前面的无明瀑流和无明结合为什么不在此处单独安立,而混在欲近取和我所近取当中了呢?为什么不单独安立无明近取了呢?原因是“所谓无明非能取,是故混合而宣说”,因为所谓的取是要取后世的轮回,要取后世的轮回叫做近取。而单独的无明中取轮回的意义不明显,它虽然是不了知一切万法本性的状态,但是让自己去取轮回是不行的,必须要和其他的烦恼配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取后世轮回。所以这个无明必须要和三界的烦恼配合起来才能取后世,它自己是没有能取的意义的。因为无明能取后世的作用不明显,不单独安立无明近取。

丁四、解释彼等之义
解释为什么叫做随眠、漏、瀑流等等。

彼等极为微细故,

随系二种随增故,

及跟随故称随眠,

彼等能置与能漏,

能冲能粘近取故,

即是漏等之定义。

前面三句讲到为什么叫随眠,后面是讲漏的定义,等字包括瀑流,结合和取等的意义。

首先为什么叫做随眠?“彼等极为微细”,第一有很微细的意思,很难察觉。为什么很难察觉?因为它们不是色法,不是外面的柱子、瓶子那么明显放在那儿让我们能够看到,它就是一种心所,很微细。

本来心和色二者比较起来,色法要比心法粗。前面我们讲五蕴次第的时候,为什么是色、受、想、行、识,越往前排越粗大,所以观待色法来讲,这些都很难通达,很隐蔽,所以叫做“极为细微”。

“随系”是讲经常和它的得绳相连,如果补特伽罗和烦恼之间有得绳相连的话,他就会经常性地生起烦恼。如果得绳断掉了,坏了,虽然仍具有烦恼,但是二者之间就没有联系了。虽然没有联系了,不生烦恼,但是还可以缘它,烦恼的本体还在,这是有部特殊的观点。所以此处说,补特伽罗的相续和烦恼的得绳经常是联系的,所以叫随系。随系的意思就是,烦恼的得绳经常和他有联系,经常有得发挥作用。

“二种随增故”,即通过相应的方式随增,和通过所缘的方式随增。“及跟随故”,如果没有把种子断除的话,一直在我们相续当中辗转跟从,就没办法远离,所以叫跟随。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真正断烦恼,必须要厉厉地修正法,想要通过很自然的方式断掉它,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什么只有修佛法才能够断烦恼?一般的人根本没办法断烦恼。如果没断种子,一直跟随我们相续当中,这么微细,通过相应和所缘的方式随增,又具有得绳,这样的烦恼要断不是这么简单的。

世间人有时候说我没有烦恼,这是不了解烦恼,连烦恼都没有认识,更不要说真正去断烦恼了。所以现在我们首先要认知烦恼,然后知道烦恼生起来的方式,再掌握断烦恼的道,持之以恒不断地精进修持,慢慢才可以把这个烦恼断掉。

但是,小乘断烦恼的道和大乘断烦恼的道,尤其是和密乘断烦恼的道还不一样。因为从小乘有部的观点来讲,三时一切有,烦恼是实有的,有自体的。当我们把烦恼认定是实有的时候,我们对待烦恼的态度和观念就不一样。我们认为是实有的,断起来就麻烦一点,很费劲。在小乘道当中,虽然有些修行者也很殊胜地断掉了,但是如果观待大乘的道来讲,它就显得比较迂回,比较麻烦了。

大乘说,这些烦恼都是假立的,越往上走就对烦恼的看法越清晰。如果按照他空如来藏的观点来讲,这些烦恼都不存在。密乘当中直接就说烦恼是菩提了。所以越往上走,对烦恼认知的态度越不一样。如果你能把烦恼认知是菩提,认知是空性,安住在这样的正道当中,你就不会认为烦恼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我们认为这个怨敌是真实的,他堵在我的门口,拿把刀,我就觉得这个特别恐怖,我怎么打得过他呢?这么壮的一个怨敌。但如果认为这个只是自己的幻相而已,看花眼了,这个怨敌本来就不存在,或者觉得他本来就是假立的,或者其实是把给我送钱的一个亲友当成怨敌了。如果知道这个所谓的怨敌,其实就是一个给我送钱的一个好朋友,我就很欢喜了。这个时候我就很轻松。但如果我认定他是一个今天晚上要我命的怨敌,我就特别特别的恐怖,我就得想怎么样对付他,跳窗、藏床底下,还是怎么样跑掉,这个就很麻烦。

小乘对待烦恼的态度类似这种,他觉得是实有的;而大乘觉得这个烦恼是如梦如幻,或者它就是客尘,或者它的本性就是智慧。所以他对烦恼的认知,越相应于智慧,断烦恼越快。学到上面这些观点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烦恼没什么大不了的,虽然我们自己内心当中的烦恼炽盛,但是真正看到烦恼,尤其看到以前我们学习的《幻化网》的时候,都有一种感觉,觉得什么问题都没有,解脱绝对没有问题。到了下午,益西上师讲戒律的时候,又觉得简直没有办法解脱了,走个路都要犯戒,然后堕地狱多少年,好像没有什么希望一样。早上觉得我慢很高,到了下午就很谦虚,觉得这个解脱很困难。

所以讲解的方式、词句,和对法界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我们跟随这个词句思维观想,就觉得这个的确是这样的。如果安住在密乘《幻化网》当中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烦恼就是假立的。只要我们不要脱节,行持一些疯狂的行为,这样安住的话,断烦恼的确还是很容易的。

如果我们按照一些小乘的观点,讲的时候就把这些讲得很严重,很实有,我们就觉得要断除的话必须要实实在在地去做。把它认定成一个实有的东西,一个一个去断掉它,这个方面就稍微困难一点。

虽然现在讲有部,但是和这个有关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因为佛法当中本来就是不同的次第有不同的讲法。一般来讲,越往上走越容易,但是越容易也越危险。有部反正给你讲是实有的,你老老实实地该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该守戒就守戒,该断烦恼就断烦恼,没有让你抄近路的,没有诸如“发心很善妙,什么都不用管”。只要你违越了,就犯戒,该忏悔就忏悔。往上走之后,发心为主,发心贤善,就变成善妙的,烦恼就是菩提。从一个角度来讲,越往上走对治烦恼越容易,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越危险。就看你能不能驾驭它,能够驾驭它就很殊胜,驾驭不了就特别危险。

所以有些大德讲,小乘道慢是慢,但是特别稳当,是很保险的道。大乘就需要很高的根基来驾驭,如果你不是很高的根基,驾驭不住大乘,尤其驾驭不住密乘。所以很多人觉得以前在学小乘的时候,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现在学密乘了,什么都可以做了,什么都开许了,不是这么简单的。《三戒论》讲了,自相的烦恼,不管怎么样都是不应该生起的。真实的烦恼,对我们有害的烦恼都不能生起。从这个角度来讲,三乘是一样的,但是从对治烦恼的角度来讲,认识的方式不一样,断除的方式也不一样,越往上当然就越殊胜。

所以戒律、《俱舍论》,还有因明该学的还是要学,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把着眼点放在中观、如来藏思想,尤其是密乘的观点。作为一个真正想要很快解脱的修行者来讲,上上乘一定有它的殊胜性。虽然下面的法我们也要学,但是重点还是在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观点,般若实相,还有如来藏的观点。

如果有了空性、如来藏的见解,再学密宗就比较容易了。密宗当中很多都是大等净[10]。这些我们都要学习,但我们要知道重点是什么。

什么叫漏呢?“彼等能置与能漏”,“能置”与“能漏”讲漏。前面讲了,漏有安置在轮回中的意思,或者能够漏到轮回当中。从哪里漏呢?此处注释当中讲,六处[11]的伤口。六处就像伤口一样,能够从这个六处当中漏到轮回当中。平时我们要收摄自己的六根,不能够放纵六根,如果放纵六根就生烦恼,生烦恼就相当于从六根当中漏到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了。能够从六根的伤口漏到轮回当中的缘故,所以叫做漏。

什么叫瀑流呢?“能冲”的缘故,能冲就叫瀑流,能够把我们冲到轮回当中,冲到后世,没办法阻挡。瀑流就像瀑布一样,特别强烈的水流,根本无法阻挡地把我们冲到后世。

什么叫结合呢?“能粘”,能够把我们和后世粘在一起,这一世和后世结合在一起,没办法解脱的意思。就像苍蝇被胶粘住,没办法解脱。同样,我们自己如果有了烦恼,我们就和后世粘在一起。如果我们不调伏烦恼,再不想轮回,也要轮回;再不想堕恶趣,也要堕恶趣。你的烦恼已经把你和后世的地狱等粘在一起的缘故,叫结合。

为什么叫近取呢?因为可以取受轮回,因为有了烦恼就能够取轮回。取轮回主要的因就是烦恼。前面讲了烦恼能够造业,业因为烦恼的滋润才能够显现它的作用。即使造了业,但是没有烦恼滋润,烦恼也没有办法显现作用,而且如果没有烦恼也不会造恶业。

所以烦恼是取轮回的,所以叫近取。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因,近是接近的意思,或者主要的意思,近取取也可以这样理解。近取的因就是取的烦恼,就是这四个取,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也可以这样理解。

“即是漏等之定义”,以上就是漏、瀑流、结合、取的意义。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戒禁取见,即不是因执为因,不是道执为道。

[2] 八地之后没有烦恼障的种子。

[3] 缠有十种,在后文宣讲。

[4] 即五部所断,苦集灭道和修断。

[5] 十二种见,即在苦谛下面的五种,集谛和灭谛各两种,以及道谛下面的三种,共十二种。

[6] 色界五种,无色界五种,共十种。

[7] 即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

[8] 苦谛下面五种见都是全的,道谛当中有三种见,集谛和灭谛各两种,共十二种。

[9] 即戒禁取见。

[10] 大等净,平等是中观,清净基本上是如来藏的思想作为基础。

[11] 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或叫六根。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