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中观庄严论解说》81(视频讲记文字) 返回

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中观庄严论解说》81(视频讲记文字)

文殊密语 2021-04-22


8

1


讲记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中观庄严论解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仁波切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科判

⬛ 甲一、所说支分

⬛ 甲二、所说论义


🔘 乙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


🔷 丙一、名义

🔷 丙二、译礼

🔷 丙三、论义


🔴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


✴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 庚一、立根本因

🔹辛一、真实立根本因

🔹辛二、旁述

 ▪ 壬一、分析有法

 ▪ 壬二、分析真因

🔺 癸一、分析是应成因抑或自续因

🔺 癸二、分析是证成义理因抑或证成名言因

🔺 癸三、分析是无遮抑或非遮

▪ 壬三、阐明喻理

💠 庚二、建其理

 🔹辛一、建立宗法

   ▪ 壬一、建立离实一

▪ 壬二、建立离实多


 🔹辛二、建立周遍


✴ 己一、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 戊二、遣除于此之争论

🔶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 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麦彭仁波切在前面已经按照莲花戒论师《难释》所讲的道理作了一些归纳:假相唯识宗所谓毛发般的相,以依他起的心识产生还是不产生?对这一点进行观察,实际与因果之间接触、不接触都不产生的道理相同,胜义中根本不存在一种经得起观察的堪忍法。



【如果有人说:倘若因果不是由接触不接触中产生,安立为因与果难道不是成了无有意义吗?】



这样一来,有人说:如果因果不是从接触或不接触中产生,安立因与果不就成了无有意义吗?除了接触和不接触以外,世界上没有能够安立因和果的方法了。


前面已经讲了,如果接触,因和果应该同时存在。如果不接触,也是通过中间中断和不中断两个方面进行观察,承许中断的话,灭法已经成了有实法,不合理;承许没有中断的话,因已经变成常有了,因为在果的阶段因未中断的缘故。讲过这些道理之后,难免有人心中产生疑问:接触不接触既然都不合理,是不是因和果就没有意义了?



【不会成为无有意义,】



对此回答说:不会成为无有意义。


外道以及个别小乘论师认为因果二者是成实的,甚至对唯识宗的某些观点详细分析,他们认为一切都由依他起心识产生,而依他起心识实有存在,即使通过胜义智慧观察也是不能破灭的一种实有法,以此作为因,可以产生如毛发般的行相。当然,唯识宗自己肯定不会承认这一点,但是通过推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间接承认了因果成实。



【原因是:对于承认因果二者成实的宗派来说,成立实有必须要经得起理证的分析,如此一来,除了接触不接触、中断未中断两种情况外再不可能有其他边,所以必须要以二者其中之一的方式而生。如果离开了这两种情况,则不会再有其他因生果的方式,致使因果也成了非理。】



对于上述

成立因果为实有的宗派来讲,

必须通过理证分析

才能建立自己的观点。


因和果如果真正是成实的,因和果之间必定会接触或不接触,或者二者中断还是未中断,除这两种情况以外,再不可能有其他边,所以必须以二者其中之一的方式来产生。如果离开了这两种情况,也就不会再有其他因生果的方式,如此一来,对方不得不承认,灰色的种子不会产生绿色的芽,由此导致世间上各种因果的安立全部成了非理。



【但对于不承认因果成实的宗派来说,依靠无因不生的这一有实法规律即可,而无需承认接触未接触任何一种情况。虽然没有这样承认,但不仅不会造成因果非理的局面,反而更能证明因果极富合理性,关于这一点在下文讲世俗的道理,“依自前前因……”时再加以叙述。】



但是,对于随教唯识宗、

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等

不承认因果成实的宗派而言,

就像《入中论》、

《中论注疏》中所讲的:

因和果不会堕入常边

也不会堕入断边,

名言中的因果安立,

只要依靠无因不生

这一有实法的规律就可以了,

根本不必承认接触

未接触的任何一种情况。


无因不生的推理,

在名言中可以说是一种缘起

或者因缘聚合,

因缘未聚合时,

果根本不可能产生;

一旦因缘聚合,

果一定会产生。


对于种子和芽之间,没必要进行接触不接触、中断不中断等观察,即使观察也始终得不出任何结论。为什么呢?因和果本来就是世俗的法,一切世俗之法都是假的,终究不可能变成真实。所以,对于因和果不承认实有的宗派来讲,因果的安立极其合理。



我想大多数道友闻思了一些大的论典以后,对于一些小的问题、简单的道理自然而然会精通。因此,我们每天分析中观的观点、唯识的观点,有人也许会想:天天这样分析,到底对我的相续有没有帮助啊?实际上,不一定专门针对你自己的想法,只是每天学习这方面的推理、因果方面的道理,自相续中对佛教不了知的很多教义,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了。一般刚趋入佛门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不懂,什么事情都想问,心里面全部都是疑团,但是,闻思了这些大论典以后,很多问题就已经直接有答案了。


所以,有些刚学佛或者没有接受过系统佛教教育的人,始终都是认为:到底对我有没有帮助?对我有没有利益啊?这是一种多余的担心。大家现在这种听闻佛法的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珍惜!一旦失去了这种机会,自己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真是有福报,那个时候的心情多么快乐!可是我当时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有可能会非常遗憾的。


当然,有时候身体特别不好,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闻思,这也情有可原。除此以外,我们现在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工作等所有事情,正在闻思修行最有意义的大乘佛法,希望大家不要再胡思乱想、整天觉得没有意义,或者始终都是愁眉苦脸的,这样不太好。


以前上师如意宝刚开始给我们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当时我也是一窍不通,很多问题根本听不懂,上师座下的几个老堪布提出问题,我都觉得:这些人好厉害哦,问得出那么尖锐的问题!后来才逐渐对中观稍微有了一点点认识。


所以,现在不管怎么样,我们这种闻思的机会十分难得,你们每个人也不需要付出什么,只要认认真真听完这一堂课,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用管。我觉得这种生活应该是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为什么这样讲呢?在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下,你们每个人只是简单地生活起居,平时除了闻思修行没有其他什么事情,这种生活应该是很自在、很潇洒、很快乐的状态。但是,有些人可能是业力现前,认为每天听课好累啊、好痛苦啊,极少数的人可能会有这种状况。其实对大乘佛法的闻思,每个人究竟有多少年的缘分也很难说。从每个人的经历来观察,不管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僧人,真正能够安下心来闻思一二十年的,恐怕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


大家现在正在这里闻思的时候,其他乱七八糟的很多事情应该暂时放下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这上面,这样的话,心才能够专注。世间上的很多人,认为获得国王、总统的地位非常值得羡慕,但真正来讲,与每天听受大乘佛法的福报和缘分相比较,世间的地位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世间上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有时候稍微没有提醒的话,很多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也许后悔莫及。现在你们可能认为天气、生活上很艰苦,因为轮回就是苦海,不可能每天都是特别开心,但总的来讲,大家一定要珍惜一生当中最有意义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对中观的闻思,大家千万不要想:这些毫无意义,与我无关。实际上,通过对其他宗派观点的破析,我们相续中的很多邪知邪见逐渐逐渐会被摧毁。佛经中讲说:摧毁烦恼的方式,有直接间接、明显不明显等很多种。通过闻思断除增益不一定会马上出现感应,烦恼分别念一下子都断除了,不是这样的。所以,大家现在能够听闻有意义的佛法,心应该专注思维,这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不承认因果成实的宗派来说,通过无则不生这种自然规律安立因果非常合理。虽然没有承认接触、不接触等,也不会造成因果非理的局面,反而更能证明名言中的因果极富合理性。这一点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在《七十空性论》、《定解宝灯论》等论典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应该在心里生起定解。


关于这一点,在下文讲世俗“依自前前因……[1]”这一颂词时会详细叙述。


[1] 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



【如此破斥假相唯识宗的这所有理证极其具有说服力,也蕴含着独特的深要,如果能够认真领会,那么对唯识的宗义将会清澈见底,并且能开显中观的密要。】



以上对于假相唯识宗进行遮破的理证智慧极其具有说服力,不论从因果方面还是从相违相属观察,这种推理都是相当尖锐的。如果你们承认自己是假相唯识宗,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答复,否则很难安立你们的自宗。上述遮破的理证蕴含着很多要点,比如万法唯是自己的心所造,一切如毛发般的外境只不过是习气的迷乱显现而已。这些道理,对中观宗、唯识宗等大乘总的教法来说,具有极其深奥的要诀。


大家对于上述所讲的道理,如果只是口头上或者字面上过一下,恐怕很难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我也对你们说过,道友之间互相提问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我的想法”,应该看看麦彭仁波切运用了哪些理证,麦彭仁波切的这些理证是相当尖锐的,你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用上。这样的理证智慧,如果真正能自己深深地领会,那么,对唯识宗甚深的教义也就完全了如指掌了,这样一来,对中观所说的名言中如梦如幻的因果、六识见六境等要诀也会完全通达。



【因此,对于中观、唯识二派来说再没有比这意义更重大的了。】



对于中观、唯识二派来说,

上面所讲到的驳斥假相唯识宗、

建立真相唯识宗的观点,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呢?想要通达中观的意义,就必须按照唯识宗所讲的那样,名言中万法唯心造。尤其讲到最究竟的教义时,胜义中暂时一切法都不成立,究竟来讲远离一切戏论,要通达这些道理,首先必须运用唯识宗的观点驳斥对万法的实执心,从而建立万法唯心,最后通过各种观察了达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所以说,学习中观和唯识的时候,上面这些教言是不可缺少的,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大家应该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真的觉得很重要?如果在自己心里的确生起了一些定解,说明你不仅字面上,而是在意义上已经有所领会。但是,麦彭仁波切虽然说对学习唯识和中观的人很重要,可是你觉得“这个重不重要倒是无所谓,晚上有电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样想,说明学习还没有究竟。所以大家一定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


下面讲实有多体不可能存在的道理。


壬二、建立离实多: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对任何一种实有法进行分析时,不论外道还是内道有实宗所承认的法,都不存在一个实体的自性,任何一法如果不存在“一”的本体,也就不可能有“多”的本体。因为“多”是在“一”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的,已经将“一”抉择为无实之后,所谓的“多”也不可能存在。



【如是在分析自宗(佛教)他派(外道)所承许的常、无常、遍、不遍、微尘、粗法、能知、所知等任何有实法均不成立唯一的.当时,作为在未经观察的侧面似乎现为一体如水泡般的一切有实法中,能承受得起比十万金刚山还要沉重的观察之负荷极微尘许也是不存在的,】



自宗佛教当中,随理唯识以下的经部、有部,以及论议五派为主的外道宗派,他们经常认为存在实体的一法,但是,对于他们所许的常、无常、遍、不遍、微尘、粗法、能知、所知等任何有实法进行分析时,根本不能成立所谓的“唯一”。从未经观察的侧面,似乎显现为一体的如水泡般的一切有实法中,真正能承受离一多因之推理的法,极微尘许也不存在。


此处,麦彭仁波切将离一多因的推理比喻成十万金刚山,而将一切有实法比喻成水泡,在水泡上即使放一个小小的东西也会马上破裂,如水泡般的一切法,又怎么可能承受得起比十万金刚山还重的理证观察呢?



【结果只能是七零八落、碎成百瓣而东离西散,除此之外某一有实法根本不成立一体性。】



所谓的离一多因,本来是观察事物本体的一种推理,但实际上,对万法的果、因等也可以推理,因此,有些论师认为它是对整个诸法进行观察的一种推理。当然,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对任何法进行剖析时,只剖析到一定位置并不是佛教的特点。


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呢?

通过离一多因来观察,

最后一个法也得不到,

将一切法都抉择为空性。


反过来说,对自己的心进行推测时,众生相续中如须弥山般的邪见最后也会全部摧毁无余,比如认为实有的“我”存在,但对“我”进行剖析之后,所谓的人我、法我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样,对于我们无始以来就执著为存在的柱子进行观察,实际根本不可能存在,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对于这样的空性继续串习,最后将轮回苦海中所有的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全部推翻,便可以获得解脱,这就是佛教的特点。


现在的物理学家或者个别论师,有的通过仪器的方式观察,有的通过自己的理念智慧进行剖析,最后将这些法分析成原子、分子一直到最细微的夸克等,这时他们或者说什么都不存在,或者说有一个最细小的法。他们是不是真正通达了佛教的空性呢?不是的,这只不过是通过分别念观察得出一个结论,从实际修证中,并没有真正证悟万法空性的道理。


佛教已经完全超胜了现在世间学人的境界,现在世间上通过分别念观察得出来的结论,与佛教的境界相比较根本不值一提。这一点并不是我们自吹自擂,而是通过很多理证可以证明的。



【任何法既然一体性不存在,它也就无有多体可言,因为多体必须要由一体来组合,怎么会存在无有“一”的“多”呢?就像无树不成林等一样。】



甲曹杰的《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说:一和多可以包括在互绝相违中的直接相违当中。任何一种法,既然不存在“一”,所谓的“多”也就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多体必须由一体来组合,怎么会存在无有“一”的“多”呢?就好像无树不成林一样。



【关于这一点,《楞伽经》中云:】



关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下面引用《楞伽经》的教证作了说明。现在藏文的《楞伽经》实际全部是由汉文翻译过来的[2],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山宣说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与《解深密经》被称为大乘总的经典。其中既讲了唯识宗也讲了中观宗,最后承认究竟三乘。而《涅槃经》、《宝积经》、《月灯经》等经典当中主要讲到中观最殊胜的道理,最后承认究竟一乘。


[2] 《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藏地流通的《楞伽经》均转译自汉文。一名《入楞伽经》,北魏时代菩提流支译成汉语,共九卷二十八品,后由郭法成(藏族译师)译成藏文;一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由梵文译成汉文,名《一切佛语心品》,共八卷,后由郭法成译成藏文,并将汉族轨范师万希(音译)之注释亦译为藏文。


下面麦彭仁波切引用《楞伽经》的教证,说明首先必须承认万法唯心,到最后,唯识宗的究竟观点也与中观宗一样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若以心剖析,本性无所取,故彼等无说,本性亦称无。若以心剖析,无有依他起,遍计圆成实,以心岂安立?】



《楞伽经》中说:“若以心剖析,本性无所取,故彼等无说,本性亦称无。”通过智慧进行观察,一切万法的本性无有丝毫所得,可以言说的是此是彼也不存在,既然无有可言说之法,能够真实以意缘取的本性也就不可能有。又云:“若以心剖析,无有依他起,遍计圆成实,以心岂安立?”在胜义中观察时,实有的依他起和无实有如毛发般的遍计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到最后,遍计法和依他起都不成立的圆成实也不能成立,既然全部无有,又怎么会在你的心识面前安立呢?根本不能安立。



【无性无有识,无实无普基,如尸愚寻思,劣者立此等。】



经中又说:“无性无有识,无实无普基,如尸愚寻思,劣者立此等。”此处“普基”指的是阿赖耶。外境色声香味触以及执著它们的种种识根本没有,一切万法所依赖的阿赖耶也是没有的,可是,一些没有智慧灵魂的如尸体般的愚者凡夫始终认为这些法全部存在。


依他起是一切显现的来源,

就像我们放电影的机器一样;

正在放电影的时候,

屏幕上出现的各种人物、场景,

就是现在正在显现的法,

也叫做遍计法

外面各种各样的形象,

在实相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就是圆成实


也就是说,

幻化的来源叫依他起;

如同毛发般幻化的各种显现,

叫做遍计法;

所谓的遍计法根本不成立,

已经证悟到这一点,

叫做圆成实。


他空派的很多人认为:圆成实的本体是存在的,遍计法自己的本体是空性的,依他起的本体不空而以遍计法空。


实际上,从中观的角度来讲,遍计法和圆成实全部是空性的,这一点在《楞伽经》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所谓的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以及阿赖耶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凡夫愚者分别寻思为存在。



【凡是相有实,识意之动摇,我子尽越已,彼等享无念。”】



彼经又云:“凡是相有实,识意之动摇,我子尽越已,彼等享无念。”对于执著外六处、内六处等一切相为实有,以及依他起意的动摇分别等,真正佛陀的弟子已经完全超越了上述这些执著,他们所享受的是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这其中的意思是说,如果以心来观察分析,那么“一”与“多”的体性均无可取或无可得,因此这些有实法无有可言表为“是此是彼”的“实一”与“实多”。所谓的“以意执为是此是彼”的体性皆不存在,说明外境无有,接着对观内法者也同样说明这一意义。所以,如果以心剖析,则依他起、遍计法与圆成实三者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怎能以心来安立它们存在呢?】



上述教证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心观察分析,“一”与“多”的体性都是无有可取和可得的,因此,无法以语言说其为“是此是彼”的“实一”与“实多”,心里也无法执著“是此是彼”等,这以上说明了外境不存在的道理。心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以心剖析时,依他起、遍计法与圆成实三者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怎么能以心来安立它们存在呢?



【如果有人想:倘若本不存在,那么里里外外的这些有实法为何被世人一致公认呢?】



有人会想:倘若不存在,山河大地等一切法为什么会被世人所公认呢?



【外界的色等之自性无有,并且有境的眼识等识也不存在,现为外内住所、身体、受用的有实法不存在,受持彼等之种子的阿赖耶也不存在。然而,远离证悟真实义的觉性智慧或者说远离如理如实辨别正法的妙慧之灵活、犹如死尸般的凡愚以恶劣寻思所牵而共称(这些存在,)尽管他们如此思量为实有,但并非是真实的。】



这也是众生的一种分别念。外界的色等境以及眼识等有境实际都不存在,住所、身体、受用等内外一切有实法,以及受持彼等之种子阿赖耶也是不存在的。然而,远离智慧取舍的如同尸体一般的凡夫人,却说外境不存在、心识存在。此处不仅破斥了小乘有实宗,而且对唯识宗的观点也作了遮破。



【再者,如果有人想:精通真实法理的诸位智者将处于什么样的境界中呢?】



如果有人想:既然这些凡夫人全部如同尸体一般,那么,真正精通法理的诸位智者,真正具足智慧生命者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中呢?



【超越了蓝黄等之行相、内处外处之有实法、眼识等识以及依他起之意的动摇等所有分别之戏论的诸位佛子智者均享受无分别的境界。】



远离一切戏论的诸位智者,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等诸位佛子,已经完全通达了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无有自性的道理,真正超越了蓝黄等行相、内处外处之有实法、眼识等识以及依他起之意的动摇等所有分别戏论,最后处于无有任何分别的境界当中。


这以上已经解释了《楞伽经》这一教证中所说的意义。



【此外,智慧卓越的法称论师也亲言:】



在讲解名言时,智慧卓越的法称论师在这个世间上是无与伦比的。但在藏传佛教中,对于法称论师因明的观点,噶玛巴、鄂译师等认为以中观来解释;萨迦派的果仁巴论师则认为,应该按照假相唯识的观点来解释;宗喀巴大师说,应以真相唯识宗异相一识的观点解释;麦彭仁波切则认为,法称论师名言的究竟观点,应该是真相唯识宗能所等量派的说法来解释。无论如何,法称论师的究竟观点以唯识宗来解释非常合理。



【“何定观实法,真实无彼实,如是彼等无,一与多自性。】



法称论师曾经亲自说过:“何定观实法,真实无彼实,如是彼等无,一与多自性。”任何一个人去观察眼前所显现的法,在真实义中都不存在一个实法。其原因是:所谓的一体和多体根本不存在的缘故。


此处法称论师也讲到了离一多因,但是它与胜义当中离一多因的观察方法稍微有一点差别。这里虽然讲到“一不成立多,多不成立一”,但是并没有对实有“一”不存在作详细的观察。所以麦彭仁波切在解释《释量论》中真相唯识能所等量派的观点时说:我在其他论典中已经阐述完毕,这里不作广说。意思就是说,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已经作了详细阐述。



【异实诸外境,设若一非理,彼心种种现,亦岂成唯一?屡屡思外境,如是离行相,是故相空故,皆称无自性。诸智者所说,彼理当明了。”所说的意义也与上述之理相同。】



法称论师接着讲到:“异实诸外境,设若一非理,彼心种种现,亦岂成唯一?屡屡思外境,如是离行相,是故相空故,皆称无自性。诸智者所说,彼理当明了。”


形形色色的这些外境当中,如果某法以一体的方式不存在,那么,各种各样的相怎么会成为一呢?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外境进行观察时,所谓的外境其实远离了一切行相,就像《金刚经》所说的那样,一切相都是假的、虚妄的,全部是空性,这就叫做无有自性。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3]:一切万法如芭蕉树一样,不可能存在。对万法进行观察时,经得起观察的法微尘许也得不到,如此抉择下来,最后已经抉择为空性了。所以,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不要说中观当中,法称论师在《释量论》里面也已经明确讲过了,大家对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所宣说的道理应该如是了知。



[3] 《入菩萨行论》云: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小编注:【】里为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的原文。)


 


胜妙刹土寂静眼,

如莲瓣饰笑盈盈,

现量照见何者前,

供此善说音令喜。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