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利他 | 共赏佛法清凉月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利他
赏 月 之 清 凉 利 他
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
倾泻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寂静的地方,远离一切烦恼争论,大自然的美和大自然的快乐,谁都有权去享用。俗话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并非属于某人专有,谁有修行的机会,谁就是它的主人。
修行人住在山洞、茅棚里,到了晚上,碧蓝的虚空中,皎洁的明月洒下银色光华,给世间增添了一种美,修行人的心里也极为清凉。古印度的诗人,常把烦恼的酷热喻为毒火,月光的清凉喻为甘露妙药。在月光里、蓝天下、绿油油的草原上,任何烦恼都会荡然无存。
此处月光的清凉,相当于一种旃檀香露,在这种清爽怡人的气氛下,心会格外的惬意,格外的快乐。大家有时间应该去大自然感受一下,尤其是喇荣山沟的夏天,我觉得相当美。昨天我到山顶去看了一下,也许是个人的分别念吧,别人见仁见智,不一定有这种感觉,但是在我的眼里,这样寂静的环境,即使是五星级宾馆、皇宫、总统府也比不上,什么环境都无法带来这种快乐,这确实是我的一种心声。
修行人坐在石板上或者岩洞里,月光柔柔地倾泻下来,那种宁静的感觉,天上的尊胜宫或人间的皇宫也难比。古人对这种意境有绝妙的描述,如《菜根谭》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到了寂静地方以后,对荣辱的执著烟消云散,眼看着花开花落、云聚云散,感悟着诸法无常的亘古规律,又是何等的自在与逍遥?
这种境界可能世间人不一定能了解。李白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是比较悲观,看见床头的月光,就一直思念故乡。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利他”,没有必要特别想家乡,应该好好地思维利益众生。
—— 《入·行·论·讲·记》
赏 月 之 智慧光芒
当具有广闻智慧光芒的月亮在佛法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时,就会遣除愚人心中的二障黑暗,在清净智慧的月光照耀下,一切暂时和究竟安乐的青莲花也会自然盛开,这时青莲花的笑容就会在世间上美丽绽放。
——《无垢觉性明点》
我们一般人的智慧,就像三十日的月亮一样是看不见的,为此我们应通过不断的努力,来使自己的智慧像初一至十五上弦的月亮一样,光芒越来越增盛。
——法王晋美彭措
赏 月 之 无 常 幻 化
天上的明月,圆际必缺、缺际必圆,我们不会为此而烦恼,因为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同样,我们的人生乐际必苦、苦际必乐,也是一种正常规律,若能正视无常、放下抗拒,与“变化”共处,你将觉知到痛苦本不存在,是自己应对的方式制造了痛苦。
有烦恼就看看月亮吧,中秋快乐!
我们的烦恼,就像水中月亮、镜中面容,看起来真实无比,本质上只是虚假的幻影,经不起智慧的暴击。
——微博寄语
赏 月 之 现 空 双 运
《三摩地王经》中云:“犹如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湖中现,然水月空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
水月无有自性,却又无欺而显现,同样的道理,心也是一样,显现的当下是空,空的当下又是显现,这叫做“现空双运”,也是一切万法的实相。
——《佛教空性的禅修》
赏 月 之 自 性 清 净
《大涅槃经》中也说:“如来之性无有生灭。”后面讲了月亮的比喻,月亮有时候是圆满的,有时候是弯弯的,但实际上月亮本身没有盈亏,没有增减,只不过是由于须弥山的遮挡,众生看到的月亮有增减。这个须弥山的说法,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因为地球和日轮的遮挡,这完全能说得通。佛经中说,月亮本身没有盈亏,没有增减,没有圆满和欠缺。同样,如来的本体上已经到达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佛陀显现生老死病?这就是示现。《华严经》中云:“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寿处于世,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如虚空。”佛陀示现生老死病的苦,示现出世,示现住于世间,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随顺世间而显现,实际上他真正的本体完全是清净无垢的,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
——《宝性论》
赏 月 之 明亮庄严圆满
在白天,月亮的光明极其微弱,但在晚上黑暗越来越深时,皎洁的月亮却是非常明亮和庄严。同样,在末法时代,持明传承的加持和密·法的胜道越来越兴盛和具有能力。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记。
在初劫和善劫时,大圆满的加持不是很明显,就像是白天的月亮一般。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也是以秘密隐藏的方式来宣讲,也不着重修持,也没有必要广弘密法,因为当时大多数的众生仅依显宗的小乘道和菩萨道的佛法就可以成就。而现在五浊恶世兴盛的时候,其他的宗派和教法的加持并不是那么有力,大圆满就成了晚上皎洁的月光一样,非常明亮庄严。
总之,以传承上师的加持,愿与之结缘的所有众生早日证悟无上光明大圆满的自然本智。
——《诸乘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