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我们来聊聊你更关心的其他事
清明节,中国24节气之一,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其名——清明。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本应是扫洒墓茔,祭奠祖先、怀念已故亲人的节日,但是……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现在祭奠先祖缅怀亲人其实仅仅一小部分人在忙着的事情,而清明节的另外一个内容却正在慢慢成为节日的主流——游山玩水踏青赶海追落日,忙着计划去哪旅游和消费。某方面讲这是我们“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乐观豁达的生命态度,但某方面讲,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扫洒墓茔忆念先祖的刻意淡化或者主动遗忘,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担忧这是不是我们对家族和亲缘关系的日渐疏离,为什么我们离这颗世代共生的亲情树越来越远了呢?近几年甚至还出现了一个现象——断亲。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家族观念以及亲缘关系都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曾如师多年前所说“人类的未来,不乐观”。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子就指出了家与国,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洋溢着温馨与和睦的氛围,那么社会自然会稳定,而社会的稳定又会进一步带来整个世界的和平。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家人,不仅承担着责任,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要传递一种爱。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真正的关心与饶益,而非利用。这样的爱,不仅存在于宗教中,也存在于古人的传统中。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表达,也就是说要营造充满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需要传递一种正向的价值观。
——师说
老人家曾讲到说虽然自己的家庭在物质文明方面不是那么发达,但在精神文明方面却是非常不错。因为自己从小就是在父母慈悲与爱的教育下长大。不到百年,人类飞速进入科技智能时代,很多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合作家庭,合作婚姻,为了提高生育率欧洲某些国家甚至直接提出了“合作性父母”(Co-parentalité),它指男女双方自愿在非伴侣关系下共同生育孩子。)此时,孩子不再是爱情的结晶,似乎更像是为利己主义者为满足所谓的平等主义的工具。如果一个孩子缺乏健康的家庭环境和传统的家庭教育,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爱与温暖,一味感受到的只是丰盛的“物质”投喂,这些孩子长大后是否也会充满爱与温暖呢?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智慧和慈悲去面对种种不确定的未来吗?
人类很有可能进入了功利主义时代——我们不仅对他人、企业或社会有一种合作性的要求,甚至家庭关系也完全变成了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关系,家人与家人之间只是共同的合作、投资,互相之间都是自私的,都在谋取最大的利益与权力——已经变成这样了。这跟以前的生活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在这种趋势下,人们传统的家庭结构也许会在未来发生根本改变。
如今,信息不发达的地区,人们还维持着传统的婚姻关系与家庭状况;而在信息畅通的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不管是婚姻关系还是家庭结构,都有了许多改变。尤其是现在很多国家的生育率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成家,不愿意承担婚姻的责任,只想自己过独立的生活,包括很多佛教徒也希望当自由主义者。虽然有的大德拼命劝大家“培养人才”,但“培养人才”需要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大量的付出,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再怎么劝,可能也没办法。
如果我们人类被自私自利的心所牵引,越来越功利化,那我们的家庭,会不会也越来越不像一个家?如果家庭没有爱,没有温暖,养孩子也只是为了养老,就像养宠物一般——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就是这样:“我不要家庭,也不需要爱情,有个孩子就够了,因为我养老需要他,老了得依靠他。”可是当你真的有了孩子,你的孩子却没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从小就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那他以后会用爱来呵护你、照顾你?
我们人类跟动物不一样。人与人的沟通,依靠的是语言,语言能让人们有深度的交流。比如说,师生之间有一种沟通规则,父母和子女之间会有另外一种交流方式,而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又不相同。但是,如果人人都成了功利主义者,相互之间除了利用价值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那我们人类,确实失去了灵性。
不仅是语言层面,身体与心态也是同样。从心态方面来说:师生之间,或是上师与弟子之间,应该有很多很美好的心态,像恭敬心、欢喜心以及清净心;父母与子女之间会有孝心、爱心、慈心与悲心;夫妻之间同样有很多美妙的心态。而且我们阿赖耶上,本来就有很多这样以爱和智慧为基础,充满价值与意义的心态——正是这些善妙的心态,让人们在身语意之间,有一种深层次的连结。
如果彻底漠视这些深层次的联系,然后全盘接受现在消费主义的主张——任何事情都要利益最大化——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结婚是终生的投资。选择对象时,首先要观察他(她)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无利。总之,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结婚是这样,依止善知识,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成了这样功利化的心态……
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人类并没将财富观与宗教观、道德观区分开来。人们一味关注财富的增长以及物质文明的进步,却完全忽视了内在的精神需求。当内在的精神与情感越来越淡化时,整个人类群体被边缘化的危险都有可能出现。
我们人类现在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作为佛教徒,除了需要好好学习佛法,发愿用佛法的甘露妙药来治疗解除自他一切有情精神上的病惑,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关心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什么样变化,是人人都在真实践行利他思想,还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利己主义者,当传统的人文道德被越来越多的人抛之脑后,当人类的智慧日渐被削弱和慈悲越来越少,——那个时候我们要如何面对?
一切先从身边做起,我们关注家人,亲人,亲朋好友,对他们我们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不要让我们的家庭,亲朋,师友仅仅成为一种没有关爱,没有恭敬,没有感恩,只有彼此利用索取的“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需要对传统的亲缘关系模式与现代社会年轻人价值观的冲突进行反思和调整,不要让物质功利主义蒙蔽了我们智慧的双眼,一步步走向烦恼不息的生命暗河。
我们很难回到过去,但还是需要守住一些温情脉脉的连接,守住这颗充满温情和爱意的亲情树,但愿有一天,我们也能如先贤祖辈大德们一样,能够源源不断乐此不疲地为子孙后辈输送智慧和慈悲的能量,让每个家庭都充满无尽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