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找回最初的你·佛子行》学习笔记|第06课 返回

《找回最初的你·佛子行》学习笔记|第06课

脉络



简略分析


丁二、加行修菩提心

    戊二、修胜义菩提心

        已二、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

        庚一、于贪境断除实执(颂词1)

        庚二、于嗔境断除实执(颂词2)

丁三(修菩提心学处)分五

    戊一(修学六度)分六

        己一、布施度(颂词3)

        已二、持戒度(颂词4)

        己三、安忍度(颂词5)


展开分析


己二、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

庚一、于贪境断除实执:

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

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

一、理解颂词

遇到令人赏心悦目、快乐欢喜的对境时,具有上师窍诀、殊胜大乘教言的人,可以将之转为道用。尽管外境的人事物很美,但这种美并非实有,犹如夏天的彩虹虽然绚丽多彩,但从本体来讲并不成立,从而断除贪执。


二、教言梳理

1、随学大德,心不随悦意外境而转,并将其转为道用

(1)凡夫人与具有上师窍诀和殊胜教言的人,对待外境的态度截然不同

    1)凡夫受诱惑,被外境控制,随外境而转

    2)具有上师窍诀和殊胜大乘教言的人,将悦意外境转为道用

(2)将悦意外境转为道用的原因:

    1)外境虽然绚丽,本体其实并不成立(如追寻彩虹)

    2)外境并不会束缚我们,是贪执令我们无法解脱轮回(帝洛巴尊者教言)


2、通过了达诸法空性,断除对有漏现象的贪执

(1)桑嘎拉商主的公案,断除贪执与未断贪执的人的结局不同

(2)未断贪执会感受无边痛苦,堕入轮回深渊;断了贪执必能从轮回中解脱


3、凡夫为断除贪执,应远离贪嗔的对境

(1)修行人除了对闻思修有利的上网以外,不要经常上网,即便上网,也应学会取舍

    1)外部网络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便利,更多人有闻法机会

    2)但不加取舍,许多人很容易被外境迷惑

(2)对外境若没以正知正见好好取舍,则是毁坏自己的一种因

    1)本想用网络听课,但善根不足,出现违缘

    2)违缘融入相续轻而易举,心很容易进入不清净的外境中


4、《佛子行》具有殊胜的加持力

(1)上师教言:不仅仅背一遍,而是应该经常念诵

(2)法王如意宝在有生之年,着重弘扬的就是这部法

(3)若将《佛子行》视为如意宝,会起到如意宝的作用

 

庚二、于嗔境断除实执:

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惫,

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相佛子行。

一、理解颂词

遇到怨恨敌人、邪魔干扰、各种疾病等时,没有必要特别去执著,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对境,全部是心的执著显现,应该看作为幻化。


二、教言梳理

1、贪嗔对境,全部是心的执著显现,应当观为幻化

(1)贪嗔境现时,视为如幻化(阿底峡尊者)

(2)我们遭遇不幸时,就像在梦中生孩子,要明白全部是幻化

2、如理思维,将违缘转为道用

(1)遭遇违缘应观为幻化,虽然显现,并非实有,痛苦只是一种愚痴的实执。阿底峡尊者曾说:“贪嗔境现时,视为如幻化。” 《入行论》也说:“不执悦意物,彼为真妙物。”

(2)了解痛苦即轮回的本性,并没有实体,这样遇到痛苦转为道用,快乐的时候也不过于傲慢(并不是学佛就不生病了)

(3)自己遭受违缘,应转为道用;他人遭受违缘时,应观悲悯心,不能幸灾乐祸

(4)明白违缘可能是前世的因缘(梁武帝的公案)

3、总结:违缘不应成为修行障碍,应将其转为道用,自利利他

(1)转为道用,战胜修行中的挫折(自利)

(2)宽宏大量,尽力去帮助遭遇违缘的他人(利他)

 

丁三(修菩提心学处)分五:

一、修学六度;

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三、修学断烦恼之理;

四、具足知念而修学行他利;

五、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戊一(修学六度)分六:

一、布施度;

二、持戒度;

三、安忍度;

四、精进度;

五、静虑度;

六、智慧度。

己一、布施度:

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一、理解颂词

若要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连最宝贵的身体都要舍弃,何况是其他身外之物了。然而,真正的布施没有任何条件,并不希求这些异熟果报,只要众生获得快乐、获得利益,就是唯一的目标。


二、教言梳理

1、大乘修行人,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舍弃,更何况是其他身外之物

(1)公案:佛陀转生王子时布施骨髓。我们不到一地菩萨之前,佛陀并不开许布施身体

(2)慈善机构伟大的善行,若以大乘布施心摄持,功德不可思议


2、真正的大布施,应像佛陀那样,只要众生获得快乐和利益,绝不讲任何条件,将所有财产善根全部给众生

(1)真正的布施,不应希求世间的果报(相貌庄严等),和来世果报(成富翁或转生天趣)

(2)布施的唯一目标:众生获得快乐和利益

(3)随学一地以上菩萨,获得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1)作为凡夫要点滴积累,习惯以后,就能将很多东西布施给众生。教言 - 博朵瓦格西

    2)布施的过程中,要不求果报,做到清净布施。教证 -《经庄严论》

    3)尽管财力和能力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行持三种布施:

  • 法布施:对有缘众生传授佛陀的甘露妙法(尽量去做)

  • 财布施:遇到可怜众生,根据自己的财力尽量帮助

  • 无畏布施:即很多众生在遭杀时,通过放生护生等方式来保护它们(最重要)

3、总结:尽心尽力地作布施,就是行持六度万行,也是护持行菩提心的戒律

 

己二、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

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

一、理解颂词

若没有护持所受的清净戒律,连自己趋往善趣的条件都不具足,还想让天下无边的众生都获得解脱,显然是非常可笑的。在持戒的过程中,不应该贪著三界的安乐,应该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得到一定的果位。


二、教言梳理

1、若没有护持所受清净戒律,不具备自己通往善趣的条件,也无法让众生获得解脱。比喻 - 监狱;教证 - 《般若摄颂》中“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

(1)小乘:不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则无法获得出离心;没有出离心,无法从轮回中解脱

(2)大乘:没有戒律,想利益他众不可能

(3)末法时代,守持净戒的因缘减少,毁坏戒体的违缘增多

(4)外因:科技发展,诱惑增多,守戒的环境没有了

(5)内因:烦恼增加,凡夫的定力越来越差


2、戒律对趋入善趣、趋入解脱非常重要

(1)戒律是修行的基础

(2)对戒律不重视,佛陀的教法会逐渐隐没

(3)修行人若要自利利他,与闻思修行的功德相比,更要具足清净的戒律


3、末法时代,随学古大德,保持戒体清净

(1)修行人一定要反复观察自相续   

    1)出家人自己应该保持清净,不要随外境而转,发誓后不违越。举例 - 益西堪布发愿不在学院用手机

    2)修行人,把心放在清净的位置上,比较有意义

(2)不能杂有对三有的贪执,须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摄持


4、以众生解脱为目标,守持清净戒律

(1)菩萨戒可以包括在禁止恶行戒、摄受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中(很重要)

(2)持戒的正确态度:

    1)持戒过程中,不应该贪著三界的安乐

    2)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得到一定的果位,是受戒最究竟的目的:

    • 世间人有了服务大众的心态,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

    • 修行人通过学习大乘佛法,断除对自我的贪执,逐渐发起菩提心

 

己三、安忍度:

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一、理解颂词

对于希求菩提妙果的佛子而言,一切损害、怨敌、邪魔等不悦意的对境,就像如意宝般难得,他不会加以遮遣,反而会乐于接受。


二、教言梳理

1、希求佛果的佛子,对一切不悦意的对境的态度

(1)像获得如意宝般难得,不会遮遣,反而会乐于接受

(2)求之不得,欢喜异常


2、通过长期的闻思修,调柔暴躁的心性,修持安忍波罗蜜多

(1)修持安忍的原因:所有罪业中,嗔恨最可怕,所以所有修行里,安忍最有功德

(2)修行人如何修持安忍:

    1)真正的修行人,对任何众生,不要有怨恨,自己也会过得非常圆满

    2)对心态有控制的能力,调整的办法

    3)学习大德,将违缘转为道用。举例 - 白隐禅师,布袋和尚

    4)随时调整自己,处处修安忍,随缘度一生



 重难点分析 

难点:入定观修空性与后得如幻有什么关系?

入定时如果猛厉修持空性,那么后得时一切显现自然而然现为如梦如幻。入定的证悟如是低微,则后得时必须要依靠刻意执著忆念而观想一切显现如幻等无实有。不仅如此,而且通过入定时修空性,后得时也会对众生生起悲心与对业果获得诚信,从而福德资粮也自然得到。

 

重点:布施的本体、分类、方式分别如何?

一、布施的本体:

施舍的善心以及由其引发的身语之业即是布施的本体。


二、布施的分类:

1.如理施舍内外财物为财施,如布施衣物等;

2.救护众生脱离人、非人、恶魔的畏惧,即是无畏施,如放生;

3.无误宣说正法及传讲世间无罪之业际为法布施,如讲经说法。


三、布施的方式:

1.发心:修持行为的基础菩提心与为菩提发愿是一切施舍的根本,最为殊胜。

2.布施物:布施物需清净,不是偷盗等方式获取的财物来布施。如云:“就像人们所说的断掉耳朵作屁股的补钉一样,我们也不能断了戒律的腿肉而行布施……”

3.方式:博朵瓦尊者曾以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这一修法:“从一针一线等开始修学布施,逐步串修,最终就能做到对任何物品均不耽著而施舍。”

4.布施度的修法:无所贪求是殊胜布施的修法,最殊胜的布施即是无贪。


本课教证

1、帝洛巴尊者曾对那若巴说:“显现不会把你束缚,执著才会把你束缚。”

意思是:世间上最可怕的就是贪执,如果没有舍弃贪执,在轮回中根本没办法解脱。”

 

2、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幻师所化色,象马车种种,显现皆无有,诸法如是观。”

意思是:幻化师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事物,正在显现的当下,其本体就是空性,我们对一切法都应如是观想。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对有漏的美好现象就不会贪执了。

 

3、阿底峡尊者曾说:“贪嗔境现时,视为如幻化。”

意思是:显现任何贪嗔对境时,理应把它当作幻化,不要去执著。


4、《入行论》说:“不执悦意物,彼为真妙物。”

意思是:不贪执世俗悦意之物,才是最殊胜的事物。

 

5、佛经也说:“如女梦中见,儿生复死亡,生喜死忧伤,诸法如是观。”

意思是:一个少女梦见生了孩子很欢喜,最后死了很痛苦,但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同样,怨恨的敌人对我攻击,我对他生起嗔恨心,彼此针锋相对、不共戴天,这类事情也全部是幻化。

 

6、寂天菩萨云:“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

意思是:愚人所执著的谛实法,全部都不存在,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

 

7、朗日塘巴格西说:“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意思是:如果能够解脱贪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被世间八法所染污。

 

8、寂天菩萨也说:“身财及果德,施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

意思是:将身体、财物、善根无条件地施给众生的心,大乘经典中说,就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何时能生起这种境界,即是证得了一地菩萨。

 

9、博朵瓦格西曾说:“从一针一线等开始修学布施,逐步串修,最终就能做到对任何物品均不耽著而施舍。”

 

10、《经庄严论》中说是“不求之布施”。

意思是:不求果报的布施最清净。

 

11、佛陀在《般若摄颂》中说:“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

意思是:破了戒的人,唯一的去向就是地狱、饿鬼、旁生。这种人连自利都没办法承办,想帮助别人、救度一切众生简直可笑。(摘自《胜利道歌》讲记)

 

12、佛在经中也说:“吾趋涅槃后,戒为汝导师。”

意思是: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戒为师,戒律在修学当中非常重要。

 

13、《别解脱经》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

意思是:戒律对趋入善趣、趋入解脱非常重要。

 

14、龙猛菩萨在《亲友书》里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意思是: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样,戒律是一切功德得以产生的根本,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摘自《胜利道歌》讲记)

 

15、《赞戒论》中说:“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意思是:要成为弘法利生者或真正的修行人,没有闻思修行的功德不要紧,但一定要具足清净的戒律。

 

16、《入中论》云:“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

意思是:假如你执著“我是清净的比丘,250 条一点都没有染污过,我多了不起啊”,这样想的话,你就是戒律不清净。《宝积经》里面也说了,若执著自己持戒清净,这种人就是第一破戒。

 

17、《大智度论》云:“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

意思是:即真正的戒律清净,须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摄持。

 

18、寂天菩萨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意思是:所有的罪业当中,嗔恨是最可怕的,所有的修行里面,安忍是最有功德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修持安忍波罗蜜多。

 

19、憨山大师曾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意思是:在茫茫的红尘中,忍辱柔和实际上是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有了这样的修行教言,我们随时都可以调整自己,处处修持安忍波罗蜜多,随缘度过一生的时光。


名词解释

悉地 

三密相应而成就妙果,梵语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谛实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页云:谛实者:谓诸法真如。【《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天趣

(界名)六趣之一。与天道同。【《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遮遣

(术语)法被遮止遣去,不使存立也。如心外之法,遮遣为空。【《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商主

该词与“商人”有关,应该可以理解为“商人之主”,商主堪为商人的庇护者。

一些语境:

1、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商主,名财马车商主。他有次生悲心而与五名商人同入大海取宝。途中不幸遭遇狂风恶浪,船只受损严重。正当商人们恐惧万分时,商主安慰众人道:“无需担心,如船只毁坏,你们均可拉紧我,我定能让你们摆脱海中险难。”——《释迦牟尼佛广传》

2、要到宝洲去,必须依靠善巧的商主,同样,自己到达解脱洲获得佛果,也依赖于上师善知识。——《前行实修法》

       发心师兄:定解G03/定解B30/定解B23/定解B27

审核师兄:定解G09/定解B3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