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苦乐转为道用的窍诀 返回

苦乐转为道用的窍诀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0-06-14


苦乐



道用

丹毕尼玛尊者 著

仁波切 译讲


01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讲苦乐道用。它可以分三个方面:初善首义、中善论义和末善后义。

初善首义也分三个方面:论名、顶礼句、立誓句或者立宗。



论名:苦乐道用

苦乐道用——讲了这部法的甚深内容。


大家应该知道,在世间、修行中,苦和乐其实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痛苦过,有没有这样的呢?没有。有没有人一辈子非常非常痛苦,从来没有快乐?也是没有的。

可以说,苦和乐在生活中是交叉而产生的。

或者有的是乐比较多一点,有的是苦比较多一点。


作为世间人而言,苦是应该要远离的,乐是要一心一意追求的目标。这是大多数世间人追求的。

正因为此,所以世间人特别热衷于追求幸福,特别担心害怕遭遇痛苦。求乐避苦是对每个人来讲是天经地议的事情,这一点在生活经验中应该能感受到。


但作为修行人,生活中遇到苦时,不会那么害怕,他可以通过修行方式转为道用;如果遇到快乐时,也是会转为道用。


有的人可能要想:苦转为道用是可以的,乐不用转为道用吧?乐不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吗?是值得欢喜的事情,为什么要转为道用?

其实苦和乐都要转为道用。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世间人遇到痛苦时特别伤心、一蹶不振,接受不了,非常伤心,这样他心里产生焦虑、伤感、脆弱……等很多负面情绪,这样以后,生活不会很正常的。


如果是遇到了快乐,会不会对他来讲能不能接受呢?其实对世间人来说,快乐也不会接受的,因为快乐时会产生傲慢、看不起别人等各种负面心态。

有些人,有福报的人,感受快乐也许承受得起。有的人很难承受。有一个成语叫:厚德载物。有丰厚的道德或者福报的人能承载他的财富。如果他没有福德、道德,即使有钱财也确实承受不起。

有的人想,我没有钱,但如果我有钱一定会很快乐、很成功,其实不是一定的。如果他没有福报,即使有很多钱,也可能会越来越痛苦、越来越烦恼,最后毁于一旦。


所以世间人表面看,乐是可以接受的,苦是难以接受的。但分析之后发现,不仅苦要转为道用,乐也要转为道用。如果没有转为道用,可能这种感受的快乐和痛苦对你的人生不利。


而通过修行,可以将它们转为修道的顺缘。


因此很多修行人,感受快乐时,不会依此看不起别人、产生贡高我慢;快乐时,他会分享给其他众生,快乐变成了修道的顺缘,快乐时不会依此丧失自己的德行。


一般人应付痛苦容易,应付快乐很难的。

比如有的人在非常特殊的时候,修行不会退失。但后来有名声财物时,修道会退失。

有的道友也可以看出来,一开始来时,没有吃的穿的,非常修行精进;后来有了名声利养地位,可能是福报配不上吧,种种原因,修行和德行……很多会丧失。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也会看得到。这是快乐转为道用的原因。


痛苦会不会转为道用呢?非常需要。

因为我们的轮回 ,实际上是苦多乐少。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也好,反正很多痛苦缠绕着我们,苦苦、行苦、变苦这三大苦一直缠着我们。如果通过自己的修行不能转为道用的话,那么修行可能是不能成功的。

一个人不可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什么痛苦都不发生,这样的情况是没有的。

从前辈的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可见,他们受的痛苦比常人要多得多,此时如果没有一种修行的方法转为道用,的确很难以修成的。


这样的苦乐转为道用应该怎么办呢?平常需要修行。不然,理论上不能转为道用。有地位、财产能不能转为道用?也不能。

有的人以为出家了就没有痛苦了,其实不一定。出家了头发剃了,耳环戒指扔到一百公尺以外,舍弃了爱人、亲人……但如果没有修行,光头还是会天天痛苦,一直哭着。

如果把大乘佛法融入自己的相续,那时你即使没有剃头,外在没有变化 ,但内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转为道用。


大乘的非常殊胜的作用,如果没有好好修行,有什么样的名称——堪布也发,堪姆也好,格西也好,格西玛也好,法师也好,什么样的出家人、在家人皈依受菩萨戒,得如何的灌顶,脖子上有很多上师的头(头像,不是头),左手拿着转经轮,什么法器都具足了……如果心与法不相应,哪怕去尸陀林里如大威德一样装饰也无济于事。


所以修行很重要,如果真正能修行的话,世间中难以接受的——遇到痛苦无法面对,修行很长时间的你会轻而易举地接受。这就是苦乐转为道用的方法。

所以这个法对很多人特别需要。我们也需要,苦乐道用的窍诀能化解我们心相续中许许多多不平的纠缠和矛盾,都可以化解,可以调伏负面的情绪。

这一点对修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对苦乐如何转为道用,分两方面讲


这个世界本来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轮回也是这样的。所以外在发生了各种变化以后,内在的许多比较隐藏的东西——本来马上要开悟,还不能开悟的东西,依外缘的一些条件,内在的一些奥秘会自然而然通达。这也是比较好的因缘。


所以修行行人与世间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世间人是怎么样的呢?当感受快乐时,一直陶醉其中,永远不愿意离开。早上起来时,如果睡得比较香,哇,好香呀。如果旁边有闹钟,拼命关掉,再睡一会儿……多舒服啊!陶醉在乐的海洋当中。

修行人不仅是乐会转为道用,更重要的,生活中遇到的特别难以忍受的——比如父母死了,有人诽谤诃斥,接连不断地承受痛苦…… 这时你有特别一个坚强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今天的题目介绍到这里。


【作者】丹毕尼玛,是多智钦丹毕尼玛。

第一世敦珠法王有八大法子,包括维萨空行母的丈夫等其他几位法子,他是长子。他有很多特别好的作品,包括《大幻化网的总义》,以前有其他人翻译,我也特别想讲,但是没有讲成。还有专门讲伏藏法的一些概论,以前在西方一些学校里大概介绍过一些道理。


他大概1926年圆寂,住世62岁,1865年降生。在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中出现很多次,他是麦彭仁波切一个很得力的弟子,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弟子。

法王讲过,有一次华智仁波切说,宁玛巴的教法还是有希望的。为什么呢?因为丹毕尼玛在八岁时讲《入菩萨行论》;然后,新龙的贝玛敦都上师今生虹身成就,说明证法兴盛。


很多大德对这位作者有许多赞叹,包括他的相关传记中讲过,他的世间出世间不同的功德。

我以前看过他的很多道歌,但他的道歌与无垢光和麦彭仁波切相比,诗学上比较难懂,苦乐道用比较好懂。道歌的文风不是特别好懂。


但不管怎么样,这位作者在藏在非常出名,如今的海内外的许多大德喜欢学他的显宗、密宗的教言、道歌和著疏。藏文有专门出版,好象有六七函。

作者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


译者】是我。

2月21日,疫情最严重时译的。3月5号译完了。当大家特别紧张时,我正好苦乐转为道用,整天闭在屋里,很好的。

我翻译结束的一天(3月5号),中国的死亡人数已经上了三千人了,人们非常紧张,那期间翻译的,后来也做了简单的校对。

有些内容边讲边校对可能更好一点。




二、顶礼句。

顶礼




顶礼圣者观自在!

与藏文上稍微有一点差异,但我结合后面的道理,觉得这样比较好一点。本来是五句。


为什么呢?因为观自在修自他交换好一点,是对众生有大慈大悲的殊胜境界的大菩萨。

如观世音菩萨一样自他交换的精神非常重要,所以作者对观世音菩萨作赞叹顶礼。


恒以他乐而安乐,以他痛苦最伤怀,

成就大悲功德尊,彼断自之苦乐径。

顶礼观世音菩萨的原因:观世音菩萨恒时以看到众生的快乐而快乐,恒时看到众生的痛苦显现上最伤怀、最悲痛。这样的成就大悲的功德尊,就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本性中,断除自己所有自相的苦和乐而安住。他与凡夫人不同,凡夫人因为没有断除自相续的苦和乐的执著,所以自己乐时很快乐,苦时特别痛苦。而众生痛苦时我们没有什么感觉,众生快乐时也也许没有什么感觉 。

讲《维摩诘经》时讲过,凡夫人看到别人快乐时,产生厌离心;见到他人痛苦心乐。而菩萨与此恰恰相反——看到众生快乐时产生欢喜心,看到众生痛苦时不快乐。

凡夫如果自己快乐是肯定愿意得到,如果自己痛苦不愿意。看到众生则甚至恰恰相反。看到众生痛苦时特别开心,包括今年发生疫情,不管是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有的死了很多、非常痛苦时,有的人兴灾乐祸,觉得活该,这是大多数凡夫人的心态;而菩萨不仅是普通众生,就是怨敌,菩萨也不愿意他痛苦。即使不能饶益他,也愿意他人快乐。


所以作者先在观世音菩萨面前恭敬顶礼,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自他平等或者自轻他重的境界,因此值得赞叹、顶礼。

如果观世音菩萨与我们一样——别人痛苦时他开心得不得了,自己痛苦时也闷闷不乐,就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因此要顶礼。


我们要对谁顶礼,他必须要有一种功德,除非是因为害怕——有的领导批评下面的人就是这样,因为害怕而顶礼,实际上心里不接受。

因为观世音菩萨超越了我们方方面面,所以顶礼是合理的,因为他有这个功德、德行。


随念此中所说的功德而作礼。

一方面想到“观世音菩萨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萨,但愿我也能获得与他一模一样的功德,能利益众生,把快乐分享给众生,但愿有朝一日获得与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的功德境界。”一边随念,一边顶礼。


口中随念顶礼句是一种顶礼,心里想“他确实了不起,我要恭敬他”,这是一种意礼,身体上心里观想或者在佛像前磕头,也是一种顶礼。


所以我们要追随前辈的足迹,我们作为佛教徒也要顶礼,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观世音菩萨的身语意的功德,通过恭敬、祈祷、尊敬顶礼,我们也会逐渐得到世出世间的功德。应该这样想。



立宗义




稍加宣说诸位行者必不可少的修行方便法——世间中无价的苦乐道用窍诀分为痛苦道用法、快乐道用法。

因为下面要立誓、宣说。宣说什么呢?作为修行必不可少的方便法。


这个方便方法是什么呢?世间无与伦比的窍诀转为道用的方法,它的价值是非常非常昂贵的,虽然只印了几页。物价部门无法给它定价,这是无价之宝。因为修行方法非常珍贵。


方法分两种——痛苦道用法和快乐道用法。

这是立宗,因为包含了全部的内容、价值,是修行者不可缺少的。


有的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修行者,但真正遇到痛苦时能不能转为道用?真正遇到快乐能不能转为道用?如果你修行很好,或者理论学得很好,遇到痛苦、快乐可以转为道用;如果修行特别不好 ,虽然在某个地方闻思了多少多少年,一点不能转为道用的话,修行是不成功的。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有我很喜欢的一句:无论享乐受痛苦, 智者深思有促进,纵然百见苦与乐, 无心愚者无收益

这句话是很重要的,无论你是享受快乐还是感受痛苦,作为智者,会深深思维其中的含义。因为对他而言,感受痛苦对他是很大的进步。比如遇到生病、家人死了……不论什么情况,对他的修行是一个很大的帮助;遇到快乐,健康、财富、名声,对他来讲也不会因此而丧失,也是一个进步。

作为愚者,无论遇到多少次的快乐和痛苦,也不会有任何的受益。


这句话一定要能够背诵


你是智者还是愚者,应该有判断吧?在痛苦时,对修行有没有帮助?得到一些快乐,对修行有没有助益、促进作用?


为什么要讲这个苦乐道用?对智者、修行好的人而言,很有作用。对于修行不好的愚者来说,生活中发生任何事情,除了丧失德行,没有任何作用。


这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能感受得到的。这就是讲苦乐道用的原因。


一、痛苦道用法分为依世俗而道用与依胜义而道用两种。

首先讲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

分两种——世俗和胜义两种。

主要是讲世俗的方法,胜义谛的简单两句就过了——比如“按中观的远离四边八戏,连痛苦的名称都不存在,更何况是感受痛苦了?”胜义讲得简单,对大多数世间人、没学过中观的人、刚刚学佛的人,是很需要这个法。


(一)依世俗而道用:

当我们遭到有情与非有情的损恼时,如果心里习惯性地存着唯一都是痛苦的想法,那么即使一个微乎其微的对境外缘也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剧大刺痛,串习苦乐的任何想法,它就会越来越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当我们遭受有情与非有情的损恼时,如果心里存着习惯性的“都是痛苦……”的想法,那么即使一个微乎其微的对境外缘也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剧大刺痛。


原因是什么呢?

串习苦乐的任何想法,它就会越来越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希望这几行能背诵。如果能背诵,以后就能变成特别了不起的修行人;不然这几句话背不下,遇到痛苦只会哇哇地哭。不仅要背诵,而且在内容上要再再地串习,生活中非常有必要。


当我们遭到有情与非有情的损恼——大家要知道,人不开心,大多是因为有情吧,比如朋友欺骗你、怨敌损害你、污辱诽谤你,造成各种违缘。或者不是人,是动物,晚上在房子咚咚老鼠跑来跑去,也很伤心,或者其他的小虫。有的修行不好的人,天还没亮时,小麻雀一直吱吱叫,如果我修行不好可能会特别讨厌,“怎么不让我好好睡觉?”或者晚上的狗叫声……经常遇到。 有时眼睛看不到,会觉得“非人损害我……”这些都是有情的损害。


无情的损害,比如大的方面地震、水灾……等地水火风。从小的方面,比如你的楼梯做得不是很好,生意做得不好,得到非常微小的地水火风,外在的无情物,没有生命的,对你而言也是很讨厌。你的耳机天天弄不好,或者你的手机打不开,对你来说是一种心理损害吧……诸如此类的这些危害时,如果习惯性地想,“唉,这是很痛苦的,很麻烦的,好伤心啊,好痛苦啊,好绝望啊……”经常有负面的词,“我好倒霉啊好糟糕啊……”正面的词很少,心里有负面的情绪,在心理的指挥下,从口中会说出一些痛苦的词。


心里的负面导致习惯性以唯一的痛苦的想法,“今天好冷啊,今天好热,今天这个法座好短,这个房子太高了,这个人如何如何……”如果这种平常性的表现,自己不一定能发现。

我们自己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完全正常的,但实际已经得了心理疾病。


这种疾病,现在的西方心理学家经观察发现,是一种心理疾病,已被列为不同的病症。

其实佛教中,2500年前,对心理疾病已讲得非常清楚 。只不过有不同的见解方面的命名, 比如邪见、颠倒见。

心理学有的以自己的观察了知,有的以宗教古书的道理换一个名称列为自己的发现。


如果总是这样的想法,哪怕是外在很小很小的因缘,也会带来心理上非常大的痛苦。这一点很重要。


佛教讲,痛苦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心。而世间人以为,大多数痛苦来源于外境。

如果寄托于外境,永远不会快乐;内心调整很好的话,快乐可以增长。如果内心调整不好,一直追求外境的物质或者人,这种快乐永远得不到,反而增长各种各样的痛苦。


这里讲,即使是微乎其微的外境,一点小痛苦,逐渐也会变成非常大的痛苦。


其实苦和乐是一种执著,如果对苦和乐的想法经常串习,它会增大。

比如“我很快乐,一切都是很好的。今天下雨很快乐,不下雨很快乐。见到你很快乐,见不到你也很快乐,今天吃饱了吃得很好很快乐,吃不饱可以减肥也很快乐。今天能到经堂很快乐,有缘见到很多道友, 不能到很快乐,可以观修无常,也很快乐……”


《大般涅槃经》里有一句话: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 贪淫嗜酒,亦复如是。


意思是说,如果经常串习“我好痛苦啊”,这种忧愁的心,会增长。

就象有的人喜欢睡眠,越睡越爱睡。确实是一种习惯性。以前不太睡觉的人,一段时间习惯性地睡……前段时间我回来没有课,翻译也没有开始。上午开会也不需要那么早,我拼命地睡,刚开始睡不着,慢慢睡眠习惯完全可以改变 。

痛苦也是这样的,如果经常想痛苦,这种痛苦自然而然会增长。这种事情一定要经常想。这种外境的因缘,会给你带来痛苦。


我在想,现在很多人确实有这种心理疾病。西方有心理咨询的医生。人们一旦发生一点心理状况,没有什么不好意思,马上去问。心理咨询医生的工作量非常多。但在国内,藏地比较少,国内好象不敢问,不好意思问,觉得我心理有问题。


实际上,有一种强迫症。什么是强迫症?自己觉得自己是非常合理的状态,但实际上不是合理的。

比如有的人的情绪是一种强迫的,强迫在行为上和观念上。比如窗户、门,他总觉得是开着的,半夜三更去关。睡一会儿觉得不行,还要起来关。

比如喜欢洗手,觉得手脏,洗完了还要洗,手皮磨破了还想洗。

或者小小的东西的摆放。比如你的鞋摆放在这里,他总觉得不行,一定要按他的习惯来。

有的人觉得衣服上有很多毛发,沙砾、灰尘……一晚上不停地水洗、干洗。


外境上有没有一点外缘呢?还是有一点外缘,但心里还是出现了问题,现在心理学家认为是这样的。作为佛教的修行来说,这是心理没有处理好,或者前世的业力和教育环境有关。或者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完美主义者非常痛苦,一定要按自己的方式 。

其实按你的方式 ,其实只是你的分别念而已,只有随顺他才能解决他的疾病,没有别的办法。


还有一种被害妄想症,一直认为被别人害着。

比如今天我给你们讲课,你就心里想,堪布本来就是对我有看法,他眼神不对,他瞪了我一眼,他肯定想害我……或者没有看到什么,但感觉上以为非人想害我,或者某个道友想害我……这也是一种妄想症。


我按道用的方法来讲,根本没有想害谁,针对谁,我没有这样的。但有的人就说,你这堂课对我谩骂,为什么这样?对我不满,其实有的嘎当派的修行法是击中要害的,并不是针对你。

有的人觉得别人在念咒语、做法事、修降伏法,在路上我看到某人眼神不对,自己有一种防害——要防止与他交往,不然有生之年可能对我的违缘最大。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是妄想。


这其实也是修行没有很好地调整,心很焦虑,心很脆弱。《入菩萨行论》中说,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太娇弱的话,苦反而多。损害非常多。这也是一种症状,一种痛苦。


还有一种是什么呢?以前在哪个资料中看过,有的人以爱的名义控制别人

比如我是一个母亲,我对自己的孩子特别爱,她认为自己特别爱,其实是在控制他——“你吃饭没有?你多吃一点,少吃一点,你洗手了没有?你把灯关掉……”有的孩子四五十岁了,她总以为别人应该按她的想法,其实孩子已经不是一两岁的小孩子 。“你要把灯关好,过马路要小心……”

有的人对我也是这样,“你要小心,来车了,前面有红灯……”我也没有那么笨吧?有的聪明的耗牛山羊也会看的。因为他习惯了,因为爱他,才会这样做。这也是一种疾病,以为是对他很好的,其实是不一定的。父母、夫妻、母子,有很多颠倒的心,这种颠倒的心自己不知道,以为是正常的行为。


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众生愚痴满天下,众生都有无明的颠倒心。但这种无明的颠倒心,现在而言更严重。

主要原因是为什么呢?很多媒体、价值观,带来的是“越来越执著,越来越完美,觉得才是快乐的。”这种导向是一个颠倒的引导,因此,很多人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因为没有真正的快乐,心没办法调伏,最后留在人间的勇气都没有。为什么现在——好象去年全世界自杀的人有一百多万人?象日本、中国比较高,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杀。所以西方的领导说,“现在疫情不严重,因为自杀的人更多。”其实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


为什么这样自杀?他们经常选择最美丽的地方,比如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旧金山的大桥……有的跳楼,有的自尽,有的跳河……各种各样。为什么这样?因为外界对他们特别伤害,面对这种伤害,自己的心没有转为道用。


这个月我看到有一个学生,因为作弊,老师将他的试卷和手机收了,沉默了20分钟后自杀了。刚开始很多人以为老师对他有迫害,但看到监控后,发现老师根本没有对他做什么。外境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因为没有转为道用的能力和勇气,就会选择自杀。


所以我们有时候真的看到修行人中,不注意的话,很有可能自己也会选择自杀。总觉得佛教徒中有一些人不是修行很好的,有的媒体、连续剧上有人是不是走投无路出家了?有的人表面看是真正的出家,但心里并不是很正常的,当然这是极少数。不学佛的人心的调整能力更差。


这个道理在世俗中,是心的奥秘。如果对心的奥秘不懂得,自以为是正常的,不以为是心理疾病。可能有的人不承认”我没有问题,你才是精神病!“但实际上,没有很好地观察的话,哪怕是很小的外缘——比如别人的一句话、一个态度,一件小小的事情,也许对你一辈子的伤害永远无法恢复,也许因此导致你珍贵的生命以此而结束。


所以佛教确实在这方面有很重要的窍诀。作者丹毕尼玛迄今几十年,不到一百年,那时很偏僻,有没有这样的科学?但他依靠大乘佛教,对现代人的心理分析得淋漓尽致。如果懂得了这句话,可能就懂得了心的奥妙。


《入行论》中云:“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如果真正习惯性懂得法中尊,你想求乐避苦我有意义 。如果懂得了,也许在生活中发生的,对你而言并不是重要的事情,完全可以面对。

如刚才所说,不管是强迫症还是被害妄想症,根本不可能有。作为修行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容易面对的事情。别人对你的态度本来就没有,怎么会有损害?


所以,最好的对治方法,要懂得负面的邪见、邪念。懂得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很可笑了。“我为什么这样?我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来面对,这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的”,这是正向思维。


另有一种是倒向思维。心理学家认为,正向思维是什么事情都往好的方面来想,没有那么严重。倒向思维是,总想着,“这里很脏,有虫,这个杯子对我健康和生命有害不利,全世界好象都在对我攻击欺负,甚至外面的电脑对我也不好,我要炸掉它……”这样的世界是肮脏、黑暗的。

如果想到所有的道友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都是很好的,有信心的,正面的思维。这是一种修行,一种习惯性。


但以前我们不懂,我们没有受这种教育,不断地增长贪嗔痴 ,增上嗔恨心是英雄主义的概念。有人说,如果母亲有嗔恨心,最好不要给孩子哺乳。我们常说“五毒烦恼”,为什么叫“毒”?嗔恨心的血输给白老鼠会当下死亡。人的欲望过于强烈,也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不合实际的一种情绪,对人的健康也是有害的。非常愚昧的心态也是一种毒。


所以众生因为不懂,非常可怜。正因为此,价值观不正确,所以在轮回中非常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是身体和生理上的痛苦,更重要翻倍地增加心理上的痛苦。由于无始的恶业因缘,加上焦虑、环境,带来的虚伪的、虚假的恶、的信息,这就是痛苦的原因。


所以我们非常希望,我们能懂得心的奥秘——一个是胜义谛的奥秘,一个是世俗谛的奥秘 。

世俗的奥秘是什么呢?痛苦和快乐有没有呢?世俗中是有的。


凡夫人对名言中也没有的痛苦,以分别妄想增长。如果外在身体上的有火烧,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没有火烧,心里却有,就是佛教说的一种增益——并来没有,但你以为有。

外界这种痛苦完全可以理解,你却不能接受,所以对你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刺痛。


习惯了苦和乐的任何想法,会增长。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要断掉痛苦的唯一方法,要懂得其中的因缘;还有,在生活中,不管发生什么,不要特别执著,要有一种随缘的感觉


比如说今天你可以来就来。如果说你不可以来,你就可以说:“那好吧”,然后一边唱一个快乐的金刚歌“一切都是快乐的”,一边回去。


无著菩萨不是说了吗?如果生病,病也是很快乐的,消除前世的恶业。如果不生病,不生病也是快乐的,健康的身体可以修行。富裕是快乐的,贫穷也是快乐的。


还有一种要知足少欲。有一种知足心,这样也可以。


还有一种是倒向思维——虽然没有如愿以偿,但对我来说也许是最好的方法。这样对你的修行是很好的。


我一生中遇到各种事情,生病,开刀,父母死亡……不是因为证悟的原因,可能串习比较多。因为这些原因,反而遇到种种人、有情非有情的损害,是完全能理解的。多从另一方面寻找一个道理。(我在疫情期间,我拼命地翻译,那段时间我非常快乐的。也许你们不相信,事实就是这样的。)


所以每个人遇到痛苦时,走不通,非要闯。如果返回去,边唱金刚道歌也许是很好的。因为苦与乐,怎么想就会怎么样。如果想“这是快乐,这是快乐”,快乐就会增长;如果想“人们是很坏的,这是不是魔王的化身?”你的痛苦就会增长。


希望大家好好思维。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网络


微信公众号 :求学足迹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