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50:定慧品之十九
返回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50:定慧品之十九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烦恼和邪见的源头,是境上有执著念。
若无执著念,有念和无念都不成立。
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禅宗顿教法门以无念为宗。为什么?因为有念,才起邪见;因为有邪见,才产生烦恼。烦恼和邪见的源头,就是境上有执著念,为了从源头上断掉烦恼,故而禅宗“立无念为宗”。
“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敦煌的三个版本中,敦煌原本是“世人离见”,敦博本和旅博本是“世人离境”。“见”和“境”,均指世间人的各种错误见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人通过修此教法证悟本来面目远离一切见,离见就不起执著念;若无执著念,则百物不思的无念也不存在,或者说,有念和无念都不成立。
从曹溪原本开始,以上几句便统统去掉了。比如宗宝本的这段话是:“……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惠能大师开悟偈中,有一句“本来无一物”,与“自性本无一法可得”意思相同——本性是清净的,任何世俗之法甚至涅槃、轮回都是自己的分别念,本质上都不存在,所以“自性本无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如果认为从自性中可以得到什么,随之妄说灾祸、幸福、痛苦等都是存在的,这是烦恼、邪见。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这句话和敦煌本的“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文字略有不同,但内容都一样。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没有二相,没有烦恼,就是“无”。
我们要想办法透过每个念头的外表,看到它深处的智慧。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六祖坛经》49:定慧品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