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时,这六种颠倒要不得!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名震四方的大成就者,他所在的时期,西藏正值朗达玛灭佛之后的佛法衰败期,人心涣散、百废待兴,正需要真正的佛法与修行人来拯救这一灾难。当时的藏族人为了弘扬佛法,花费了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最后终于请到了阿底峡尊者。
在西藏期间,尊者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窍诀与法门。其中有些是他自己亲自撰著的论典,有些是他和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
尊者在修习菩提心方面,有着一整套非常具有加持力的诀窍。恰卡瓦大师是阿底峡尊者的重要传承弟子之一,他把尊者的修法与窍诀进行搜集、整理之后,归纳出一个修行人一生所要修持的七个要点,也即“修心七要”,西藏的无著菩萨对其进行了解释。无著菩萨是一位真正的大菩萨、大成就者。因此,无论是“修心七要”的注解还是原文,都具有极大的加持力。
在《修心七要》当中,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所有精华——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修法,所以非常重要。整个修法包括七个要点: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在“修心之学处”之“不颠倒是非”中,尊者讲到了修行时要断除、放弃六种颠倒。
一
忍辱的颠倒
譬如说,打坐、念经、持咒时间长了,就会感觉疲劳、困乏,就不想继续修了;天气很热的时候去放生,因为要走很远的路,放生的鱼又很多,就怕苦怕累不想去了;但为了做世间法,却再累、再辛苦、再有困难都不怕,都能够承受,这就是忍辱的颠倒。
二
意乐的颠倒
也即理想的颠倒。作为真正标准的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树立的理想,是追求众生的幸福而不是个人的幸福,是永久的幸福而不是暂时的幸福,是要让所有众生都获得解脱。
当然,要让所有众生获得解脱,首先我们要自己先成就,那样才有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成就,都是烦恼深重的凡夫,又怎么能帮助别人成就呢?
但一般的世间人却不是以此为目标,而是目光短浅地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这一生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这就是理想的颠倒。
三
品味的颠倒
也即享受的颠倒。如果不愿意通过闻思修持来享受大乘佛法的智慧和慈悲等精华,反而对吃喝玩乐等乐此不疲,就是享受的颠倒。
四
悲悯的颠倒
本来,无论再有钱、有权、有威望,那些根本不修行、不相信因果的世间人都应该是很可怜的。因为在享受金钱、名利、地位等的过程中,经常会做一些伤害众生的事情(吃活海鲜、穿皮毛等)从而造作很多恶业,在不久的来世,他们也必将加倍偿还这些血债。但一般人却不会觉得他们可怜,反而对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
反之,那些长年居住深山,克服重重困难,不受欲望左右,生活朴素简单的修行人,不少人却认为他们很可怜(没有像样的住处,没有可口的饮食,没有舒适的生活,缺乏基本的物资),这就是颠倒的悲悯。
事实如此,不修行的人因为前景深幽黯淡,所以才是很可怜的;而真正的修行人因为对未来深有把握,所以信心满怀、踌躇满志。如果不同情前者反而可怜后者,这怎能说不是一种颠倒的悲悯呢?
五
营求的颠倒
不让依靠自己的人去修行,反而让他们去操持世间法,就是营求的颠倒,也即管理的颠倒或培养的颠倒。
有些伪装的善知识也是这样,不让自己的弟子去闻思修行,反而让他们去做世俗的事,这就非常不正常了。
六
随喜的颠倒
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在世间、出世间方面的善行:修菩提心、出离心、空性,或者做一些世间的善事时,心里产生了喜不自禁的感觉,就是正常的随喜。
但是,如果在其他人修行的时候,心里反而有种不是滋味的感觉;当别人遇到困难、挫折,或者生病、死亡的时候,却喜出望外、幸灾乐祸,就是颠倒的随喜。
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从无始以来,一切所作所为都是颠倒的。平时不知道行善,即使意识到要行善,等落实到行动上时,已如蜻蜓点水一般。或者只是为了获得一些名闻利养而做一些表面的行善,让行善成为世间法、小乘的法。有的人烧香拜佛,求的就是工作一帆风顺,升官发财;孩子考上大学,光宗耀祖。但这些跟解脱没有关系。要想解脱,就千万不要为了这些而费尽心机、绞尽脑汁,浪费大好的暇满人身。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一册《中观的基本观点》
《慧灯之光》第六册《〈修心七要〉略释》
《慧灯之光》第八册《幻化故事的启发》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