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三) 返回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三)

索达吉堪布 求学足迹 2019-05-13



《维摩诘经》

香积佛品第十(三)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5月13日



课前,上师与藏族老乡交谈,并慈悲加持


仁波切先念藏文传承,然后宣讲。




前  言

我们讲《维摩诘经》,讲课之前,有几件事说一下。

一、开头怎么说呢?嗯……我们大家在共同学习、共同修行,或者做任何事情,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按照藏历或皇历,今年可能比较特殊。从历算学的层面讲,对个人或者集体,以比较低调、谨慎、不放逸的行为来行持。

不管是民间,还是佛教,以及其他教义中,就象《入行论》中所说”如树隐安住“,尽量减少有名气的、人多的等名相上的活动。

大家要以自己的方式来闻思修行,除此之外,要关注自身。

有一部经典叫《龙王过生经》讲了一些这方面的教言,要低调呀,并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每年的情况不相同。所以希望道友在很多方面,尽量减少琐事、散乱,各种引起注意的大的各种行为。

这是每个修行人以这种方式会圆满的。

二、要强调一下,现在很多不是佛教徒或者佛教徒以佛教的名义,来进行买卖、公开化缘,要注意。比如法会的名义、供斋、供僧……网上筹钱,这些很多都是假的。

前段时间一个喇嘛以我的名义组织 什么法会供斋,有人和管家报警了,他们自己只有离开学院。

诸如此类,有一些不太正当的行为,最好有智慧来取舍。喇荣也好,寺庙也好,从来没有因为建筑、供斋等化缘。

包括网上经常有很多,这个上师加持的,这个佛学院加持的,各种加持品。如果真是加持品,尽可能免费给大家比较好。

加持如果有衡量价的话,我觉得还是很困难的。

有些说这是一万僧众加持的,多少钱,这是几千僧众加持的几千元……

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以后包括佛教徒,如果有真正的加持,要以其他方式利益众生。

希望有信仰的人,通过其他方式好一点吧。

包括学院中,我们也看不惯,这个是养生的、美容的、长寿的……僧众能不能加持也不好说,僧众身体也不太好,养生也不怎么样,还是有一些困难,如果有一些能养生,象日本、德国,一些健康的医疗,其他方式好一点。

我们佛教从心理上好一点,身体上去除皱纹,可能会有一些,让僧众加持有一点困难。有一些僧人满面皱纹,有没有这个能力不好说。

有的话也是三宝加持,也是有的。这方面希望,佛教的教义与商业结合在一起,商品与信仰结合在一起,有些是比较难分析的。

大家应该以智慧分析,可能会好一点。

第一件事,我再三说一下,希望大家各方面谨慎行事,比较平稳有序次第地修学,不要比较疯狂地、高调地做一些事情 ,对自身和佛教徒是不利的,佛教的弘扬和学习都需要善巧方便和智慧,还需要了解。

全球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各方面衡量自身的修行境界,这样才可以很好地修成境界。

前面有一个悬念,清净的刹土来了那么多菩萨,香积如来的饭只有一钵,而且大众有这么多几千几万人,很多声闻会觉得这么少的饭这么多人,怎么分呢?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



维摩诘幻的化菩萨说:“不要以声闻的小福德和小智慧,来称量如来的无量无边的福德和智慧,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四大海洋虽然有枯竭的一天,但此钵饭无有穷尽。


假使一切人如果食用了如须弥山一样的揣食,而且不是一天,而是一大劫,犹不能尽。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香积如来具有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的人即是香积如来,所食之余,终不可尽。”讲了这些道理。


•唐译:所以者何?如是食者,是无尽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所生。如来所食之余,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经百千劫食此香食,终不能尽。

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可能不了解,什么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其实就是无漏的五蕴。到佛地时,有漏的五蕴变成了无漏的,就象月影一样显现各种身体,就是戒蕴。

受蕴,变成了如如不定的定蕴。安住如来的禅定中。

想蕴变成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行蕴断除烦恼障,

识蕴变成了佛的智慧。(可参考下面的小字)


谓众生若能持戒坚固。得身清净。则戒体成就。无持无犯。此即转色蕴而成戒身也。(身三者。杀盗淫也。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也。)二转受蕴成定身受蕴者。即六识领纳六尘积聚之名。定即正定也。谓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则根尘泯净。离诸散乱。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三转想蕴成慧身想蕴者。即意识思想六尘积聚之名。慧即智慧也。谓众生若能悟诸妄想皆是虚妄生灭。则意地明净。照了无碍。此即转想蕴而成慧身也。四转行蕴成解脱身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五转识蕴成解脱知见身识蕴者。即和合积聚之名。解脱知见者。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谓众生若能照了识心皆是虚妄分别。则无生之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转识蕴而成解脱知见身也。



这样一来,我们就轻而易举地了知, 为什么佛陀的一碗饭,可以那么多人信用?就是佛陀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导致,不是我们有漏的身体可以衡量。

比如我们的智慧和获得人无我的阿罗汉,都是无法衡量的。


那么,香积如来的一碗香饭,可以让大家享用。

文殊菩萨也把阿舍舍王的饭,这个公案比较长,我还是给大家讲一下。

当时麦彭仁波切引用过这个故事。

当时阿舍舍王犯了杀父亲的五无间罪,到佛陀处忏悔。佛陀知道,除了文殊菩萨,其他人难以调化。

在佛陀的加持下,舍利子说,最好明天对文殊菩萨供养,这才有忏悔的机会。

阿舍舍王答应了,并且邀请文殊菩萨。佛陀也私下对文殊菩萨说,如果明天他邀请你,你应该接受,可以令芸芸众生得解脱 。

文殊菩萨当晚入了特殊的三摩定,去了一个吉祥如来的刹土。问,你的菩萨能不能有一部分来应供的现场?如来答应了,并派遣82000菩萨来娑婆世界。


当时文殊菩萨对这些菩萨说法,说法时,菩萨获得不同的果位。 

早上迦叶尊者带500弟子来阿舍舍王处。王问去做什么,说我要带大家去化缘。因为文殊菩萨和迦叶是好朋友,说,正好阿舍舍王请我去,我的眷属也比较多,我们一起去吧。

迦叶尊者可能心里有点担心,他说我不是为了吃饭而去,我是为了法而去。即使没有得到食物,我也要跟着你来。

当时,浩浩荡荡的队伍,82000和500一共87000人,来到王宫时,阿舍舍王吓坏了,最多准备了500份食物。

此时,四大天王中一个披撒说,不要担心,文殊菩萨在场,一点食物经他加持,众生都可以吃。


阿舍舍王心稍得安,来了之后,他担心坐垫,最后幻化了如数的坐垫坐下来了。

又担心没有钵盂,怎么办呢?就象有的道友来了客人,就去买纸杯(不是很卫生,以尽量减少)。


不知谁的加持,钵盂从空中飞来。因为文殊菩萨的加持,饭菜吃得不错。阿舍舍王非常开心,去文殊菩萨处问,为什么只有五百份饭竟取之不尽。


文殊菩萨说,无有产生,就如同你的罪业,无有产生一样。

大家吃完,钵盂抛向空中时,竟停在空中。

阿舍舍王又问文殊菩萨,为什么停住?菩萨说因为无有所住,就如同你的罪业,无有安住的地方。


阿舍舍王问如何清净罪业?文殊菩萨说,恒河沙数的佛来,也无法清净。

阿舍舍王伤心昏厥在地。迦叶尊者来唤醒他,说不要伤心,文殊菩萨的话是有密意的,要问问。


文殊菩萨说,你的罪业如虚空一样无有自性,本体无有自性。此时阿舍舍王明白了,证得空性无生法忍。


通过文殊菩萨的加持,如同此处,如来的加持,饭可以让众人享用。


其实有时,以前我们佛学院供斋时,锅不是特别大,很多僧众吃也是一样稀有。

在五台山也是一样,500人享用之后,会供后再看,可能100人也不够。


象僧众的供斋,可能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很不可思议,可能实执强的人,没有证得境界的人,也不相信,会昏厥在地。

我不多说,确实诸佛菩萨的密意不可思议。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𣩠。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于是钵饭让大家吃饱了,完了之后还是取之不尽。这时菩萨声闻天人,藏文中有梵天帝释天和四大天王,大家吃完之后,身心非常快乐。不象有的道友吃完之后,头痛、胃痛等。

今天我问了一个道友,他说不舒服,有一个人说晚上睡不着,有的人说不知道为什么胃不好。

娑婆世界的人有不同的痛苦,可是香积如来的食物,让大家身心快乐。

什么样的快乐呢?

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窥基大师解释,一切清净刹土,庄严快乐。有些是心灵的痛苦,有些是身体的痛苦。而这些菩萨不是。


吃完饭后,每一个人的毛孔中出妙香,身体特别香。有些时候,诸佛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吧。清净戒律的人,或者获佛果的人,会有戒香或者功德香。

自古以来的大德也是,就象虚云老和尚一样,一年只洗几次澡,但身上有妙香。

其实有些香不是很好,为了掩盖原来的臭气,慢慢到了市场上就变成了香水。

有一个禅师,基本不洗澡,有一次见他时,以为他很臭,结果 他硬过来,结果 纹帐还是哪里,不是化学做的香,而是非常自然的一种香气萦绕着。


去年我看到宗萨和顶果法王,法王无论在机场也好,在身边有一种不是人造的熏香的味道,除了他的佛堂,在任何地方都能闻到。甚至他圆寂很多年后,他的法座等,偷偷闻,还是有妙香。


上师如意宝你们很多人没有见过,我当随从时和上师去印度,印度非常热,一般人的衣服有一种臭味,但确实上师,并不是因为什么而赞叹自己的老师,确实有一种妙香。

这种香气很长时间芬芳扑鼻不会消失。


上师有一件羔皮,多年没洗过,打开之后,还有一种妙香。有机会的话,给你们证实一下,不然有一些唯物论的人不一定相信。

所以有时候香也是依靠特殊的方式了解吧。

这里也有这样的缘起。

当然是佛陀和清净刹土的妙香。

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灯曰:极乐国土,若至食时,七宝玅钵,各至其前,满中香饭随意而食,而有四益:一者适可其意,消除饥渴;二者四大调和,无有违反;三者食已即消,无有遗滓;四者不生味着,增人道意。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这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什么该来来说法?”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菩萨回答:“我们的国土如来说法的方式比较特殊,不是以文字说,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调伏其心,通过香味,让这些得到调心、正道。


“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其妙香,即当下获得一切德藏的三摩定。”所有的功德如宝藏一样垂手可得。


•唐译:但以妙香令诸菩萨皆悉调伏。


“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所有的菩萨获得大乘佛子的戒定慧的功德。不象世间人以语言说法。

我们主要是以耳根为主。上师得法之后,慢慢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得果。

这个刹土的菩萨以鼻根为主,佛陀提供一个妙香,香中有法的意义。

我们娑婆世界也不一定是通过耳根,比如如来密意传。

还有持明表示传。持明者通过一种表示 方式,就象水晶球,通过眼根看,知道了。

比如莲花生大师对弟子问:虚空在哪里?白云在哪里?弟子通过看到而了知心性。

还有不说话,比如维摩诘居士默然无语。获得证悟 的也有。

《五灯会元》中有一个故事,有晦堂禅师让山谷居士带到民间,看到桂花的妙香扑鼻而来。禅师问他有没有闻到桂花的妙香?闻到时,他爽然解悟。


象密法中的直指心性,在上师灌顶时,问有没有闻到臭的气?有没有闻到妙香柏树香呀?上师会指明其差别,也有人顿悟的。是有少数人如此。

禅宗中也有少数的,但不象香积如来一样,什么都是香。


网上可能会有,这是香积如来加持的一个高香,多少多少钱,尤其是佛的节日,又可以赚大钱……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那些菩萨们问维摩诘居士:“现在你们的世尊释迦牟尼如何说法?”

有时候我们可能,比如到了西方的一些学校,有好感地问他们的教学、教育模式怎么样。他们也很有感觉,问你们佛教大学怎么样,吃什么?为会剃头发……

包括东方和西方,虽然一个世界,但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有一些玄妙和不解之处吧。那么娑婆世界以外的世界,非常诧异,还是可以理解的吧。


包括宗教界,不同的宗教,也有陌生和排斥。但在一起集中时,觉得有一些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人在孤陋寡闻时,有一些出世间的知识,不能随意信口开河,一般年龄成熟 ,见识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因为见识、智慧、智力的原因,判断 的事情还是有误的。

所以年轻人,对世出世间的道理没有完全通达之前,不要太早下结论。否则自己要补偿自己所犯过的错误。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维摩诘回答我们不同,我们还在没有发展的国家,你们是靠香,我们不是……


法王说过,如果释迦牟尼佛没有度化我们,很少有人会度化我们。确实条件不好的野蛮众生,善知识度化的机缘也比较少。

佛也是一样,好多佛在发愿时选择清净刹土,而只有释迦佛才选择了我们娑婆世界。

因为众生刚强难化,所以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


鸠摩罗什说有三种语言,对于不同的众生以不同的语言来调伏。有以柔和语,有以刚强 语,有以杂语,如果完全赞叹,野性增长,不行。完全批评也不行。所以佛陀调化众生的语言有所不同。

什曰:如来说法,其要有三,一软善语,二刚强语,三杂说。善行乐果,软善语也。恶行苦果,刚强语也。赞善毁恶,杂说也。


灯曰:佛所说法常依四种悉檀:一世界悉檀,令人获欢喜益。二为人悉檀,令人获生善益。三对治悉檀,令人获破恶益。四第一义悉檀,令人获入理益。然于其中,又随国土净秽不同,而所用有增减多少。若世界为人二种悉檀,则净秽俱用。如众香国,以香为佛事,即世界悉檀,欢喜义也。令诸天人得入律行,即为人生善义也。闻斯玅香即获一切德藏功德,即入理义也。葢净土根利,不必用刚强之语以说对治之法,故不全用之。若我娑婆,佛所说法,而四悉俱用,独于对治一悉,偏用居多,是以维摩居士历历言之,甚言此土众生刚强浊恶,对治说法,有如此也。


接下来,下面会讲到,按慧远大师所说,佛陀刹土的说法。

释迦牟尼佛的说法,主要是以苦集灭道来说,或者以人乘和大乘,或者声闻缘觉菩萨乘来调化。


下面讲苦谛。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



说这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八难处,是愚人的居住处。这就是苦谛。


唐译:此是地狱趣,此是傍生趣,此是饿鬼趣,此是无暇生,此是诸根缺。


下面讲苦因,叫集谛。

佛在《法句譬喻经》中说: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习善得善 亦如种甜

        

这也是依靠各自受的,不能代受。我刚才引用的是前后,行恶的得到恶果,就象种下苦和种子,比如苦  瓜,长的也是苦的。行持善法是甜的。就象种下甘蔗一样。因果是不虚的。


苦谛的因是集谛。

地狱饿鬼长寿天边地诸根不具等八无暇是苦果,因 是什么呢?这里以略说的方式来讲,就是身口意的恶行。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



下面会广说,这是略说。

集谛是身邪行,是身体邪行的果报;

这是口邪行,这是口邪行的果报;

这是意邪行,是意邪行的果报。

这叫做人乘。就是身体断除杀盗淫,语断除妄语等。

天乘宣说十种不善业。


“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



首先说身体,这是是杀生,这是杀生的果报;这是不与取,这是不与取的果报唐译:此是欲邪行,是欲邪行果;这是邪淫,这是邪淫的果报;








“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



这是妄语,这是妄语的果报;这是两舌,这是两舌的果报;这是恶口,这是恶口的果报;这是无义语,这是无义语的果报;


“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



这是贪嫉,这是贪嫉的果报;这是瞋恼,这是瞋恼的果报;这是邪见,这是邪见的果报。这些就不解释了。十不善业断了,就获得天乘的果位。


基赞曰:意三恶也。

此恶业果名名有四:

一、异熟果,为造下品十恶业道生饿鬼,中品生畜生,上品生那落迦。人天之果,并善业招。设有别报不善业果,不名异熟,由此但说三恶趣有。

二、等流果,谓从恶趣没后生人中,由杀生故,短寿多病;不与取故,乏少财物;欲邪行故,妻不贞良;虚诳语故,多被诽谤;离间语故,亲友乖离;麁恶语故,恒闻不如意声;杂秽语故,言不威肃;由贪欲故,贪转猛威;由嗔恚故,嗔转猛盛;由邪见故,痴转猛盛,诸邪见者,痴增上故。

三、增上果,由杀生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泽;不与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诸尘坌;虚诳语故,多诸臭秽;离间语故,高下险阻;麁恶语故,其地咸卤硗确秽恶;杂秽语故,时候乖变;贪欲故,果实尠少;嗔恚故,果味辛苦;邪见故,果味辛苦或全无果。

四、士用果,令相应俱有二法增长,或更无别体,即此三果五蕴假者之所感得,无多别相,所以不说。



“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


一、布施波罗密多的违品,是悭吝,是悭吝的果报;

二、持戒的违品是毁戒,是毁戒的果报;

三、安忍的违品是瞋恚,是瞋恚的果报;

四、精进的违品是懈怠,这是懈怠的果报;

五、禅定的违品,这是乱意,这是乱意的果报;

六、智慧的违品,这是愚痴,这是愚痴的果报。

这是菩萨乘。



“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



所有的果报不同,每个都有各自的因。就象《华严经》

一切世间之所有 种种果报各不同

莫不皆由业力成 若灭于业彼皆尽

             

没有不是业产生,如果灭了业,就没有这些果报了。

世间人会觉得,我们一样创业,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他那么成功?他长得好看,我长得难看。他富裕我贫穷。人人喜欢他,却讨厌我。没有业力产生的,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

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因缘,不得不承认。


以前有一个歌词:天真的是语言。

在一个沙粒中看见世界,在一个花朵中看见天堂……西方的一些诗歌,历史 和背景也与宗教有一些关系。

西方有一些有智慧的人,对世界的看法,与我们有些人什么也不承认,除了”为什么“之外,一点也不追求根。为什么我身体不好?为什么心情不好?除了现前的因缘之外,也许现在想不起来,但我的父母等也对我培育。为什么有的事情 我熟能生巧,为什么有的事情 ,我怎么也不懂呢?

业非常重要,如果对业有所认识的话,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可能迎刃而解。

如果想不通,对这个世界,很多事情 ,可能无法理解。

为什么今生如是好人,但为什么这个 世界对你的评价不是这样的?如果觉得深透一点,会通达 一些深邃的奥秘。


下面讲道谛。

持什么戒,犯什么戒。

“这是结戒,这是持戒,这是犯戒;这是应作,这是不应作;


唐译:此受所学,此越所学;此持别解脱,此犯别解脱;

•唐译后面还有:此是瑜伽,此非瑜伽;此是永断,此非永断;









“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



同样,这是障碍,这是不障碍;这是得罪,这是离罪。

这些是道谛。


肇曰:犯律有罪重而不障道,有轻罪而障道者。亦有三障,业障、报障、烦恼障也。

唐译:此是犯罪,此是出罪;


我刚也讲了,佛教徒也要懂得,哪些是道,哪些是非道。

东方有些佛教徒,对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如果一开始就直指心性。 如果直指完了,通达 了,没有必要再讲这些了。

有些人不懂这些,对十不善业不承认,我是这么善良的人,我为什么要听这些?但可能不是这样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


哪些是佛制罪,哪些是自性罪,哪些是垢染……基础的法真的很重要的。 如果不学这些,直接学大圆满,直指心性,对高法希求,对低法不屑一顾……


“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



这里是讲灭谛。


•唐译:此是杂染,此是清净;此是正道,此是邪道;此是善,此是恶;此是世间,此出世间;此是有罪,此是无罪;此是有漏,此是无漏;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这些众生难以调伏,需要以种种方法,就象狂象和野马,非常粗暴,驯服需要一些深入要害的行为。同样的道理,佛对于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以苦切之言。



有注释说,所驯服的马有五种,有一种马看到主人的鞭子就害怕,就能驯服。有一些要抽打才能驯服。有一些要刺激才能驯服。有一些不仅刺激还要到肉时才能行。有一些特别野蛮的要到骨髓里才能驯服。


人也是一样,有的人一讲无常就了悟了。

有一些看到老师长辈无常才了悟

有一些兄弟姐妹死了,才了悟。

有一些父母死了才了悟。

有一些人只有在自身无常才能了悟。有一些人身体不行了,送到医院才了悟。有的家里发生大的事情 才了悟。

这也是一样的道理。与马的情况是相应的。


确实驯服的马有五种,人也有五种。

有些人稍讲一点,就能懂得。有的人拼命讲也不懂。所以佛陀以苦切之语。

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不象香积世界,香喷一喷就可以了。我们这里的法师,想要转法轮。这个法轮不好转,众生不是那么容易 的。你转了一两年,法轮停在那里,你就跑了。

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要用苦切的语言,而有的人对苦切的语言是不接受的。

有的人在想,要用什么样的武器,来到战场?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然没有转过法轮的人,不知道情况,说我什么时候转法轮。什么时候转不动,有点担心啊。

不要认为这里是极乐世界,不要以为是众香世界。喷一下香水就开悟了,变成菩萨了。有的人转了十几年,越来越刚强难化了。你觉得为什么一开始还有点柔软,现在比金刚还硬呢?要做好准备。


这里讲了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他把我们娑婆世界的真相讲得很清楚的。 

下面的内容明天再说。




法讯预告

明天(5月14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学习甚深大乘经典《维摩诘经》

咱们不见不散哦~


注:【1】黄色的小字,供参考,非仁波切金刚语。

【2】若有错误,请您修改,一意在此,向您忏悔!


文字:一意

配图:网络,阿源


祝您



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