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6课-法师辅导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6课-法师辅导

 

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课前回顾


(一)科判梳理



1、《大圆满前行》分为两个部分:闻法方式和所闻之法


2、闻法方式又分为闻法的发心和行为


3、发心分为广大菩提心的发心和秘密真言的发心


4、行为分为应取的行为和应舍的行为


5、所闻之法又分为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加行和捷径往生法。


6、所谓共同外前行,也就是大乘与小乘、显宗与密宗以及自宗宁玛派与萨迦派、格鲁派等共同都要修持的法要。只要你需求解脱,则必须要修基础法。通过共同前行的修行,让我们相续中真正的对轮回生起出离心。

 

(二)出离心是修持佛法的根本


1、佛法的精华就含摄在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这三者中。


2、没有出离心为基础,行持任何善法只能成为轮回之因,获得有漏的人天福报。


3、最基本的首先一定要有出离心,以出离心摄持才成为解脱之因。

 

(三)共同四加行是出离心的根本


1、要修持出离心,四种共同前行非常重要。


2、第一就是人身难得,通过认知暇满的自性,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远离十六种无瑕(断缘心八无暇和暂生缘八无暇),总共获得三十四种闲暇的自性,是非常重要的。


3、要观察自己的相续,一一地加以对照是否具足?如能具足非常难得,值得高兴。如不具足,就要尽量地具足。因为三十四种闲暇的自性中,只要稍微有一些不具足,那么依靠这些不具足的因素,就会影响本具足的其他暇满因素。

 

(四)暇满人身非常难得


1、因上分析

(1)获得暇满的人身,要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础

(2)对上师三宝要有清净的信心

(3)要积累布施、持戒,广大的福慧二资粮

(4)要以清净的发愿来衔接


2、比喻说明

(1)盲龟遇木枙,茫茫的大海里有个瞎眼盲龟,每100年来到海面上一次,要和漂浮在海面的木枙孔相遇非常困难。修行者须经常串习,得人身比这更难。

(2)昙花一现;

(3)光滑的墙壁上撒豆;

(4)针尖上堆豆。

以上说明得到人身非常非常不容易。


思维人身难得之数目差别

(与六道众生数目的差别来比较人身非常难得)


(一)打好修行基础很重要


1、随学大德:如果没有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生起定解,那么表面上修高深的法,即使显现出某种境界,但是不能长期存留在我们相续中。这是历代高僧大德留下来的教诲结晶,所以我们要随学高僧大德,从历代高僧大德的亲身体悟中修持好最基础的前行法要。


2、真实修持:在修行的过程中,真正的通过自己的修证得到定解是非常关键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口头上说完全不同。


3、生起信心:要对佛法生起信心,必须要反反复复地观察后得出无误的结论。让心相续得以成熟,产生真正的信心后才会真正的去修持。

 

(二)六道众生数目差别比对


1、地狱比饿鬼:地狱的众生多之又多,饿鬼的众生少之又少。


2、饿鬼比旁生:饿鬼的众生多之又多,旁生少之又少。


3、旁生比善趣:旁生的众生如夜晚的繁星,而善趣的众生则如白昼之星。


可见越是恶趣之下的众生,痛苦越大,数量越多,寿命越长。

 

(三)因上观察


1、从人的行为观察:造恶业的人多之又多,其结果就是多之又多地堕入恶趣。


2、从人造恶业的量观察:大城市中,多数人天天都在造恶业,就算到餐馆里吃一餐海鲜,就足以百千万年都不能从恶趣中脱离出来。


3、从恶业累计观察:以前造的恶业没有清净,也会业报成熟而堕入三恶趣。


4、从没有信仰者和信佛的出家人相比较而观察:持有邪见不信佛、诽谤三宝的人,造恶业就更严重了,死后必堕恶趣。

 

(四)佛经比喻


1、佛经是千真万确的,细心揣摩《杂阿含经》及《涅槃经》中的比喻,就可以明白人身是多么难得。


2、具足虔诚的信心,也要以智慧来观察,了知佛陀的智慧金刚语,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持。

 

(五)边地的人类和中土学佛人类比较


1、通过比较观察到不学佛的人是多之又多,而学佛的人少之又少。


2、学佛的人中,真正能够一心求解脱,具足十八暇满人身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3、仅仅为了求今生平安、财富、地位而学佛,是一种业际颠倒者,已经不够暇满人身。


4、观察自身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应该倍加珍惜。

 

(六)分析人身意义


1、大成就者:显现行持善法都是非常地精进,把人生的分分秒秒都利用起来。


2、凡夫人:不学佛,不懂得取舍因果,虽然看似在世间很有福报,但没有获得暇满人身,行持善法的能力很微弱,与旁生一样希求安乐,没有真正发挥人的作用,仅仅堪为相似的人身。再者依靠这个人身反而造更多的恶业而成为灾祸者,堕入恶趣;无心者,浑浑噩噩;空返者,空过人生。


3、反观自身:回顾自己的一生,没有学佛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造恶业,好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遇到善知识,应该懂得因果的取舍、懂得人身难得,修行应该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七)修行者,利他行


1、自己学佛并得到了暇满人身,应对他人生起悲悯,尽量帮助身边的可怜众生。


2、要好好地闻思修行、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迟早一天有能力度化天边无量的众生。

 

(八)人身宝比如意宝更珍贵


1、反说:得到人身如意宝,却对轮回不生起厌离心,而是每天追求世间八法,白白空耗宝贵人身,非常可惜。


2、正说:得到这样珍宝的人身,就一定要珍惜它,用它来做最有价值的事情,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闻思修持佛法,并尽量行持善法,这样才对得起暇满人身!

 

(九)遇到殊胜的善知识


1、十八瑕满的精华就是遇到善知识。有了善知识的引导,我们的修行很快就可以成就。


2、对上师要有信心,一切加持的来源就是依靠上师,这很重要。


3、当遇到殊胜的佛法和善知识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令自己获得上师相续中的意趣,而希求获得解脱利益。有了这么好的人生,今生不走向解脱,下辈子能得到人身是非常难的。

 

(十)不守密乘誓言很可怕


求密乘灌顶而不守誓言非常可怕,要么上、要么下,就像毒筒里的蛇,不守誓言就会直接堕入金刚地狱。

 

(十一)善法精勤修

我们的心如果不精勤地修持,如阳光下的晴空很快又会被分别念的乌云遮住,又恢复到迷乱的状态。

修密法的时候依靠上师的窍诀,见到了心的本性,就要持之以恒一直修下去。否则,退失了很可惜,所以,千万不能舍弃精进。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思维数目差别比喻


1、思维数目差别比喻


1)繁星比喻

① 地狱和饿鬼比较: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一样,而饿鬼众生就如白昼之星。

② 饿鬼和旁生比较: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旁生则如白昼之星。

③ 旁生和人比较:旁生就像夜晚的星星一样不计其数,非常多,而善趣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非常少。


2)微尘比喻

地狱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如指甲微尘。


3)眼根比较

整个地球70亿人口,如果放在整个南瞻部洲、地球上和旁生来比的时候,那就绝对不成比例!一个蚁穴中蚂蚁的数量就超过整个人类,这是没法比的。

 

2、人的数量为什么少?


1)人的数量是很少的,因为他的因缘难以积聚。造恶容易造善难,堕恶趣容易转善趣难。


2)在今生这个人身的基础上努力修行,尽量多地修善法。即便没办法彻底断除恶业,也要尽量多修善法,尽量把造恶的程度、时间,缩到最少、最短。

 

3、暇满人身更少


1)从佛法兴盛的几个地区看,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的地方的人极为罕见。


2)从城市里寺院的数量看很少,即便是处在佛法光明地,暇满人身的比例也是很小的。


3)从佛教徒中认认真真想要学习佛法、想要求解脱的人就更少。

 

4、珍宝人身与普通人身


1)定义:暇满的所有功德是十全十美的,自然而然地可能对解脱道会有一些希求,然后自己会规划,如何更好地修行来圆满暇满人身的意义,因此就实现了珍宝人身。


2)区分:是普通人身还是珍宝人身,要看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追求的是解脱道、佛法,条件就具足了,就是珍宝人身。否则,你所追求的仅仅是世间利益的话,那不能算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


3)普通人身其他名称

① 相似的人身:只是停留在追求一些普通的世间法上面,只能叫相似者——你做的是相似的事情,获得的也只能是相似的利益而已。

② 灾祸者:没有认认真真地用普通人身修持善法,在追求世间八法、轮回安乐的过程中,通过贪嗔痴会造罪业,其实就成了灾祸者。

③ 无心者:虽然获得了普通人身,但是不追求解脱道、不追求出离,就相当于没有心一样。

④ 空返者:明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投入,获得很大的利益却不做,相反还对追求解脱的人冷嘲热讽、打击、挖苦等等。

5、暇满人身既像如意宝也超胜如意宝


1)一方面,通过暇满人身修行善法,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衣食。因为衣食是通过福德显现的。


2)另一方面,暇满人身还可以赐予你出离心、清净的戒律、守清净戒律的机会、菩提心、六度四摄、修菩萨道、修空性,获得阿罗汉果、菩萨果乃至佛果。

 

6、不同发心来修行善根


1)世间八法的心:假如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世间的享受——世间八法,由于目光短浅之故,最多也只能得到少许。而且没有前世积累的善根,连今世的享受都得不到。后世不但无法获得解脱,还可能长久堕入恶趣,堕恶趣的几率会非常高。


2)希求解脱的心:倘若希求的是解脱道,就不会堕恶趣,最终会获得解脱。而且现在不追求的世间八法也顺手可得。所修的法是以菩提心摄持的,当一世又一世转生的时候,这些善根都会成熟在每一世里。

 

7、发了菩提心之后到成佛之前善根都不会空耗的表现


1)每世暇满:发菩提心一定是奔着成佛、度化众生这个总方向去的。在奔着去的过程中,每一世都可以获得暇满人身。


2)受用不少:在获得暇满人身的每一世中,受用都不会缺少。


3)无打击:由于福德深厚、内心清净的缘故,不会遭受贫穷、打击。因为该断的断了、该修的善法修了,业果是不会虚耗的。


4)应取行为:看清了问题本质,就可以放松对眼前事物的执著,然后追求解脱道,在追求解脱的同时,世间利益也就附带着可以得到,但是你一味地只追求眼前,解脱利益是不可能顺手得到的。

 

8、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


1)教证解释:获得如珍宝般暇满的人身远远胜超得到摩尼宝。但若没有厌离心、用暇满人身追求世间八法的人,已经空耗了暇满难得的人身。


2)应取行为:一定要认真地观修四加行,反复观,基础一定要打牢夯实,生起厌离心。

 

9、遇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


1)教证解释:能值遇到指引我们修行的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如果不恭敬殊胜的上师,难道只是把上师看成朋友去对待吗?


2)殊胜之因:国王高高在上,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民,所有的财富垄断者。王位有时候看起来很光鲜,实际是很难做的。即便有福利可得,也远远比不上遇到殊胜的上师。上师可以给你指点、开示取舍之道,指点你修行,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这个方面的利益是生生世世的,所获得的也是最殊胜的。


3)应取行为:要恭敬上师的教义,依教奉行,对于加持、转变我们的相续,上师有很大的帮助。一分恭敬一分加持,若只是当做朋友就得不到加持。

 

10、求发心律仪,得官位难比,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 


1)教证解释:求发心律仪主要就是讲我们要生起菩提心,要追求菩萨戒,比世间得一个官位还要殊胜。没有求发心、求律仪的大乘行者,如果内心没有生起悲心,没有坚固和保护好悲心,难道不是像抛石头一样把这些发心、律仪抛掉了吗?


2)无悲心和抛弃发心律仪的关系:第一,菩提心是建立在悲心的基础上。悲心抛弃了,相当于根基没有了,抛弃了,那哪里还有什么发心?哪里还有什么菩萨戒?所以悲心是一定不能抛弃的。另一方面如果遇到了某某人反对你学佛,到处给你造违缘等等,悲心不强烈的话就会想,这个人我以后再不度化。如果你没有悲心,没有容忍别人的悲心的话,很容易就把发心抛弃了。所以说如果你对一个众生舍弃悲心,整个菩提心的基础就没有了。

 

11、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


1)教证解释:续部灌顶就是密宗的灌顶,就是说比得到一个转轮王位还难得。灌顶的功德很大,但得到灌顶的同时也有一些责任你要去遵守,得到之后的誓言必须要守护,不守誓言就好像把解脱、把慧命扔到河里面让它漂走一样。


2)灌顶的功德

① 灌顶可以让你相续中的种性很快成熟,你可以有资格修学甚深的密法。

② 灌顶可以摧毁很多习气,烧毁你内心中很多障碍,让你内心中的善根、种性快速成熟,让你能够接受更高、更了义的教法。

③ 灌顶是焚毁我们内在的障碍种子、让我们内在的佛性苏醒成熟的一种殊胜的修法。

 

12、经/续部/经续


1)经:佛陀所讲的显宗的经叫经。


2)续部:佛陀所讲到的密法叫续部。


3)经续:其实续部也是佛讲的,所以叫经续。

 

13、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


1)教证解释:与能够见到佛的色身,听到他的声音相比,见到我们自己心性的本面,这个更难得、更殊胜。通过各种因缘已经见到了心性本面,应该继续更加精进、保持所见的心性本面。但是如果在见到了心性之后散乱了、没有精进了,所见到的心性又会退失到庸俗的、凡夫的状态中。


2)殊胜之因

① 佛是我们心性的外现,他是引导我们见到心性本性的一个助缘。学佛主要还是为了见到我们自心本具的佛性。所以能见到心性本面的话,当然比见到外在佛的显现要好无。

② 生信心的对境要从对外在的三宝生信转而对“自己本具佛性”生信,就是说生信心的对象要从外而转内,对内在的佛性生信心要远远超胜对外在的佛像生信心的功德利益。


定解B21,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5026-定解B06-00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