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3
《入行论》第15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菩萨戒二十颂》是月观论师旃札古昧宣讲菩萨学处的一个论典,有二十个颂词。里面说:〖“当于持戒具智慧,具力上师前受戒。”〗这里讲了三个条件:第一是持戒。持戒首先必须要有菩提心,菩萨戒的基础就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当然也得不到真实的菩萨戒。所以第一个条件是具有菩提心,在菩提心基础上具有菩萨戒,并且守持殊胜的菩萨戒。
第二是具智慧。具智慧就是对得戒的方法、受戒的方法、还净的方法很了知,对大乘六度修法也很精通,并不是一无所知、非常愚笨的人。所以必须要具足了解大乘的经论、大乘修法等等的智慧。
第三是具力。要具足断烦恼的能力、传戒的能力等等。我们必须在具力的上师前受戒。
〖此论中也说,〗此论是指《入菩萨行论》,《入行论》第五品静虑品中说:〖“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就是说:我们对具足两种条件的善知识应该经常依止,即便舍弃生命也不要离开。哪两种条件呢?第一是“善巧大乘义”,第二是“安住净律仪”。“善巧大乘义”是对大乘的教义非常精通,对大乘的基道果、见修行果非常通达,叫做“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是对大乘的戒律非常重视,经常守护大乘戒律。大乘的学处也包括了大乘的修法。“善巧大乘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见解很殊胜,“安住净律仪”是行为很殊胜。净律仪实际上就是讲了护持菩萨道的修持方法,后面要学习:禁恶行戒,遮止一切恶行;摄善法戒,修行一切善法;饶益有情戒,饶益一切众生。实际上把大乘的戒律守护清净,已经基本上圆满了大乘的修行,所以“安住净律仪”指行为上非常清净。“珍贵善知识”:对于这种珍贵的善知识应该舍命也不离开,要经常依止。
〖如果实在寻觅不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在三宝所依前受戒。〗如果找得到,一定要在这样的善知识面前受菩萨戒。因为在殊胜的菩萨面前受菩萨戒,容易产生惭愧心,(因为在某位上师面前受戒时有一种承诺,这种承诺比较容易引发惭愧心。)如果后来遇到犯戒的违缘,也容易忆念当时的承诺,所以受戒的对境也有一种遮止的力量。在我们这个时代,殊胜善知识还是有的,只不过是时间长一点,距离远一点,还是能找到。在汉地、藏地,都有具相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这样的善知识。如果各方面条件实在不具足,实在找不到这样的善知识,自己又很想受戒,此处就说了,在佛法僧三宝所依面前也可以受戒。
〖这是《菩萨地论》中说的。《学集论》中云:“若无有善知识,则尽己所能观想安住十方之诸佛菩萨现前而受戒。”〗在找不到善知识的情况下,尽己所能地观想皈依境,观想安住于十方的诸佛菩萨,请他们来到前方的虚空中,然后在他们面前,通过如理如法地念诵仪轨之后,(第三品中有受戒仪轨,《喇荣课诵集》也有受菩萨戒的仪轨)最后还是可以得到菩萨戒,这也是受戒的一种对境。有善知识在善知识面前受,没有善知识,就观想在三宝所依面前受戒。
辛二、受戒之补特伽罗
就是说受戒者需要怎样的身份。〖虽然《道灯论》中说:“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在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灯论》中说:真正具有殊胜所依的受戒者是“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即具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男居士、女居士,还有在家正学女这七种别解脱戒的人,他们可以受菩萨戒,也就是受戒者的身份至少是一个居士,有五戒或者一戒。 “善根非余有”:除了具有这些善根者之外,其他的人不能够受菩萨戒。
无著菩萨对阿底峡尊者的教言做了分析,认为有一定的密意和必要:〖但如果菩萨戒的所依身份必须是具足声闻别解脱戒者,那么清净刹土中的菩萨就成了不具备菩萨戒,〗如果所有受菩萨戒的人必须先具足声闻比丘戒,那么住在清净刹土中的菩萨就不具足菩萨戒了,因为在清净刹土中的菩萨不是声闻,不需要受别解脱戒。还有在《宝积经》等经典中记载:一些天人、天龙夜叉等,在听完佛讲法之后,相续中发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而成为菩萨。如果如上所说,他们也是没办法受菩萨戒的,因为他们无法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也不应具足菩萨戒了。
这样有两个过失:第一是住在清净刹土中的菩萨不具足别解脱戒的缘故,他们也不能具足菩萨戒,因为所依的身份必须具足别解脱戒,有这个过失。第二是〖并且在死亡时也会失去菩萨戒等等有许多过失。〗死亡的时候也会失去菩萨戒,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别解脱戒是尽形寿的戒律,如果菩萨戒必须在别解脱戒的所依上才能够具足,就是说别解脱戒成了菩萨戒的所依,那么别解脱戒是一种尽形寿的戒,死亡之时别解脱戒自然失去;如果别解脱戒失去了,那么依靠它的菩萨戒也会失去。好比壁画是依靠墙壁而存在的,如果墙壁倒塌的话,壁画也不会存在。所以如果菩萨戒要以别解脱戒为所依,那么死亡之后菩萨戒也会失去。但是菩萨戒不是尽形寿的戒律,菩萨戒是从现在开始乃至于到成佛之间都一直存在的一种戒体。所以如果我们在很多世之前曾经受过菩萨戒,而且一直没有遇到菩萨戒的违品,实际上相续中还是具有菩萨戒的。上师也讲过,有些旁生如果以前受过菩萨戒,而且菩萨戒没有毁坏,虽然因业力转为旁生,但它相续中的菩萨戒还是有的。所以有这样的过失。
〖关于这些,在《释论》中都有宣说。想来,阿底峡尊者对大乘法藏了如指掌,决不可能承认菩萨戒的所依身份必须具足别解脱戒,〗就是说,想来阿底峡尊者对所有大乘法都是非常了知的,肯定看到很多经典中讲一些天龙夜叉具有菩萨戒的身份,所以他不可能说必须具足别解脱才算具足菩萨戒。
〖我认为,阿底峡尊者实际上是为了遮破当今许多人士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自诩具足菩萨戒〗这是第一个必要。什么必要呢?因为当时有些人看不起别解脱戒,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想受持,却自诩自己是菩萨,具足菩萨戒。为了遮止具有这种观念的人,让他们重视别解脱戒,所以阿底峡尊者说,菩萨戒只有在七种具有别解脱戒的人身上才能够生起。
第二个必要:〖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的这些分别妄念,〗还有些人认为受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不愿意受菩萨戒,觉得别解脱戒很殊胜,意义很大等等。实际上阿底峡尊者认为菩萨戒的意义很大,为什么呢?因为它必须要在七种别解脱戒的基础上才能受,以别解脱戒作为基础、所依。为了打破这些分别念,〖才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的身份。《道灯论自释》中这样写道:“只是为宣说殊胜所依,而其它所依也可生起戒体。”〗所以在《菩提道灯论自释》中,阿底峡尊者这样解释:实际上宣讲受持菩萨戒必须以别解脱戒作为所依,只是为了强调殊胜所依。所依可以有很多种,殊胜所依是别解脱戒,其它所依也可以受持菩萨戒。
关于这个问题,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有一番讲述:甚深见派的观点没有说一定要以别解脱戒做为所依;广大行派的观点如无著菩萨、阿底峡尊者,他们说必须要以别解脱戒作为所依,实际上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分析而言,殊胜所依最好是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其它所依虽然没有说,比如甚深见派虽然不需要以别解脱戒为所依,但实际上也没有说:你不发誓断除杀生也可以受菩萨戒,虽然没有讲别解脱戒这个名称,但实际上你要受菩萨戒的话,也必须要发誓不杀生,以这一条戒律为所依,才可以生起菩萨戒,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受菩萨戒,如果连这个承诺都没有,想受菩萨戒是不可能的。所以对甚深见派、广大行派这两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我们就知道实际上是不相违的。
〖由此可见,具不具足别解脱戒都可以,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通过前面的内容可知:具足别解脱戒成为殊胜所依;虽不具足别解脱戒,但是有发誓不杀生等善行以上的基础都可以受戒。最关键的是,要具足对众生的悲心、对大乘道的信心和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以上讲了受戒之补特伽罗。
对我们来讲也是如此,学法的人有些是出家人,有出家戒,有些是在家人,有居士戒,以这些戒律作为基础就可以顺利地受戒;如果没有这些戒律,至少也要承诺不杀生等善行,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受菩萨戒。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最好是有了殊胜所依再来受菩萨戒,因为受持的戒律多,断掉的恶习就多,修持善法具足的顺缘就多,从而可以顺利地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对于受戒者补特伽罗的身份,我们需要如是了知、如是宣讲,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课就讲到这里。
(第十五课辅导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