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上) 返回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上)

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6-12-21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上)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继续抉择诸法的空性。前面讲到了一切诸法的生不成立,灭也不成立,二边生、二边灭都没有。

前面我们在讲无不可能转变成有的时候,其他大德在解释的时候有这样一种观点,所谓的转变只能在有的法上转变,这个有从这样的状态转变成那样的状态。如果这个法存在,就可以转变。如果这个法不存在,就不可以转变,就好像虚空一样,虚空是不可能转变的,因为它的法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石女儿也不可能转变,因为石女儿本身没有的缘故,所以它也无法转变。如果要转变,比如从无转变成有,这个转变的过程如果它的本性是存在的话,那就可以转变;如果它的本性不存在,那就无法转变。有些上师们也有这样一种解释。

不管怎么样,前面我们通过颂词的意思和大恩上师讲记的意思,已经抉择了二边生、二边灭不存在。

壬三、故成立空性:

因为没有自性的生、灭(二边生、二边灭),所以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

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字面意思:一切诸法的自性(本性)是不成立灭的,或者反过来讲,灭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有法性亦无”,一切有法也是没有本性的,“有法性亦无”其实就是说它没有生的意思,“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所以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所经历的种种现象毕竟不生不灭。

颂词当中的第一、第二句其实是归纳前面两个科判中的二边生、二边灭。“自性不成灭”讲到了破二边灭,“有法性亦无”是破二边生。为什么“自性不成灭”放在前面呢?因为它紧跟上面的颂词“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它是不成灭的,所以自性不成灭。因此灭的自性不存在,或者说没有自性的灭。在自性(实有)当中,它是不成立灭的。《入中论》当中也是讲到了,一切诸法没有实有的生,一切诸法也不可能有实有的灭;或者说一切诸法没有实有的灭,因为它没有实有的生的缘故。所以说其实不成立一个实有(自性)存在的灭,这个灭法是不成立。

“有法性亦无”这一句主要是讲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生,一切有实法也是没有自性生的。因为一切有法的自性不存在,所以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生。既没有实有的生,也没有实有的灭,当然住也不可能存在。我们知道,一切的有为法它的法相有生、有住、有灭,有生、有住、有灭的法就叫做有为法,但如果这些法既没有实有的生,也没有实有的住,也没有实有的灭,那么这个法到底存不存在自性呢?它到底是怎样一个实有的呢?其实就是不实有。

我们学习中观的时候并不是说要把我们眼前的一切法在当下了别为不存在,或者说这一切都是没有的。首先来讲,我们所执著的这一切法的自性,我们认为它是实有存在的。那它到底是不是实有存在的呢?其实一切万法的自性并没有实有存在。如果有实有存在,我们在寻找它的本性的时候,就可以找到它实有的生,或者找到它实有的住,或者找到实有的灭,但我们从金刚屑因找不到它的生因,从离一多因也找不到它的本体的住,然后从破有无生因也找不到它的果的产生,或者说也找不到它的灭法,它的去也不存在。所以从这方面来安立时,一切诸法的生住灭都不存在,而且这个法还是实有的(这个法既没有生住灭,还是实有的),那就绝对没有安立的根据(基础)。

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法,“因为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显现的缘故,因为我们真正听到、真正摸到或接触到的缘故,所以这个是真实存在的,它有真实存在,后面的灭也有真实的灭”,像这样我们认为有一个实有的生、实有的灭,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或者说是一种错觉。第一步我们要知道,这一切万法的显现,缘起的显现实际上没有实实在在的生住灭,也就是说在名言谛当中有生、住灭的现象,但是没有实有的生、实有的住、实有的灭,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一点。

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个幻化的生住灭,也就是说在世俗当中我们看到的这些色法、听到的这些声音、接触到的外境,幻化的一切色法乃至一切外境是怎么样存在的呢?它的本性不存在,它只是一个幻化的自性。幻化的自性,真正观察到它本体的时候,观察到它究竟的时候,其实我们说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就接触到了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一切万法都是无所执、无所缘的空性的状态、空性的本体。现在的这一切只是缘起而生。

我们说,敢不敢破缘起而生的法?平时在讲中观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一切万法都是显现的”、“一切因果在名言中都是存在的”,其实这种讲法只是观待于还没有真正趣入大乘的甚深之道之前,我们要这么讲,因为现在我们必定是在名言当中,必定是要受因果的束缚,所以在讲的时候说“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不存在,其实在名言当中还是存在的”。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因为应成派讲菩萨的根本慧定的时候,直接说“一切万法不存在”,根本不加二谛的简别,不是说世俗有而胜义无,他没有讲世俗当中有的而胜义当中无,一概说一切万法不存在。所以在这种讲法当中,也没有二谛的分类,根本没有二谛的分法。既然没有二谛的分法,那就可以直接说“一切万法就是不存在的”。

一切万法不存在,那我们眼前的这些东西又怎么样去观察、去取舍呢?从菩萨的境界来讲,他只是安住在一切万法的空性,或者说安住在一切万法光明的状态当中,如来藏的状态当中而已,在这样一种清净的法性当中,其实一切的世俗法都没有,都没有显现。

我们用理论进一步分析、观察的时候,这一切的世俗缘起,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住的房子、手上数的钱,这些东西到底是存不存在的呢?我们说这一切都是存在的,因为这一切都是依缘而起的。我们说这个法依缘而起,那这个缘安立在哪里呢?真正观察的时候,这一切都是由业果而产生的,因为相续当中有这种业果,所以就会有缘起的显现法。那这个业果从何而来的呢?其实业果就是从我执、从烦恼而来,或者进一步讲,这一切业果都是从心而产生的。那心的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观待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心的状态是属于一种无明的状态,不是法性,是一个无明。所以说一切万法,比如说因果或一切现象的产生,其实是来源于无明的心识。那无明的心识它本身是怎么样的?无明的心识它本身就是假立的。

所以当我们观察到最后,当了悟心的本性、了悟一切万法的空性时,我们就知道:一切的产生都是以心为基础而显现,一切显现都是自己的心。用比喻来讲,这一切就像在梦境当中做梦一样,有梦心,就会有梦心的显现。但是当我们醒觉的时候,这个梦心还存不存在呢?当我们醒觉的时候,这个梦心就不存在了。所以当我们现在还在世俗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一切世俗显现是有的,它只不过是如梦如幻的有,因果取舍还是存在。”当然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讲法。究竟来讲,这一切的山河大地的确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一切都是依缘而产生的,依缘而起的这个缘是通过众生的业力,众生有心识、有业力的时候它才会依缘而起。

假如说菩萨证悟了万法的空性,了悟了心本来不存在的话,对他来讲,哪里还有业的存在呢?哪里还有一切的山河大地存在呢?只不过菩萨内心当中,以前在凡夫位时所累积的这些习气还没有消尽,有时候烦恼障或所知障的习气没消尽,所以在一地到七地的阶段,他还会显现不清净的万法,这个时候一切山河大地在他出定位的时候还会存在,八地、九地、十地这三清净地,在后得位的时候,他一切不清净的显现也隐没了,但是他修善法的善习气的显现还存在,以清净的习气显现净土、无量殿。但善习气引发的这个清净显现必定还是习气显现的,只不过是善的习气,所以对他来讲,他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心识的状态,或者说心识当中的这些习气还没消尽。

只有到佛状态的时候,一切的凡夫以前所修持的不善习气,或者菩萨修道位时所修持的清净习气,清净的习气和不清净的习气全部消尽了,这个时候业力(习气)显现的所有这些清净和不清净的客尘、所有的这些显现,全部隐没,只是显现最清净的如来藏当中所安住的状态。

现在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的显现、一切的业果等等,其实如果配合三转法轮的思想来看,这一切的法全都是客尘,究竟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一个都不存在,的的确确是没有的。三转法轮只存在清净的显现,而现在我们面前的所有山河大地都是没有的(都是客尘,都要隐没的),我们如果通过三转法轮的思想,再返回头来,再看二转法轮当中所抉择的“名言谛当中一切法如梦如幻”,我们就知道,这只是观待于众生,在众生阶段,因为他的心没有隐没,他的业缘没有隐没,他的种种缘起的显现没有隐没,所以在众生的眼识、耳识等诸识面前,这一切的显现真实不虚地呈现出来,只不过没有自性。只不过它是无自性的,但是显现还有,因为这个时候如果给众生说如来藏、说什么都不存在,他们就接受不了,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分二谛,在世俗谛当中有显现,胜义当中是空性的。

所以暂时来讲,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地显现;究竟来讲,这一切的如梦如幻的显现也是不存在的,根本不存在。所以说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菩萨入根本慧定,可以说这一切万法连名称都不存在,何况说有这个名称所表达的真实义的显现呢?也是没有的。

说有生住灭、有它的这样一种存在,只是观待于众生的境界、观待于世间而宣讲的。所以在龙树菩萨的《七十空性论》当中,第一个颂词就这样讲:“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生、住、灭是一组,佛陀依世间而说有生、有住、有灭,“非是依真实”(“真实”就是胜义谛),不是以胜义谛的角度说有生、住、灭。然后是有、无(有的法、无的法),比如“这个法是有的、那个法是无的,你做这个法有功德、你做这个法没有功德”,像这样,有、无也是“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

“以及劣等胜”(“劣”就是下劣,“等”就是平等,“胜”就是超胜的意思),在世间显现当中有下劣的这些显现,比如说我们下劣的心态,或者从果报的角度来讲,地狱、饿鬼的显现就很下劣。“等”就说是平等的法,不是很超胜的、也不是很低劣的,比如说人道的境界就是比较平等、中等的状态,比恶趣要好,比天界要差。“胜”就是超胜的意思,比如说我们相续中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了、我们有了殊胜的中观正见、天人的显现很殊胜、福德很殊胜、极乐世界的显现很殊胜,这些殊胜的显现“佛依世间说”。下劣的地狱,中等的人道,上等的天人、佛菩萨的境界,“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这些都是佛在世间当中宣讲的,“非是依真实”,在真实义当中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在空性当中这一切都不存在,所以说“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了知了一切诸法没有生、没有灭,所以说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灭。无生、无灭是什么?无生、无灭其实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当然我们也可以解读成,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生,所以说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灭。一切万法的生是无自性的,灭也是无自性的,所以生不是实有的生,灭也不是断灭。因为一切万法的生是无实有的,所以它的生不是常有的,不是实有的生;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缘故,它的灭不是断灭,不是变了之后就完全没有、断灭了,这个不是断灭,所以灭只是一种暂时的灭而已,依缘还可以生(如果因缘具足了,还可以产生)。

在名言谛当中解读“一切的万法无生无灭”时,无生无灭可以说它没有实有的生,所以可以灭;没有实有的灭,所以它可以依缘而生,名言当中可以解读无生无灭。胜义当中无生无灭就是说,生灭的现象其实是空性的,生也没有,灭也没有,这是表达一种空性的思想、空性的见地,所以说“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毕竟不生灭”可以说是一种本性寂灭、本性涅槃。后面还要讲涅槃,前面提到过,涅槃有本寂涅槃、离垢涅槃。如果学习过《俱舍论》等其他大乘教义,在灭当中有两种灭,一个叫做抉择灭, 一个叫做非抉择灭。

“抉择灭”是什么?“灭”或者是不存在的意思,或者说灭掉了、没有了,“灭”就是没有、不存在了。抉择灭中的这个“抉择”如何理解呢?(以后我们还要遇到这些名词)“抉择”就是智慧的意思。通过智慧去抉择,然后就把这样一种法灭掉了,让它不显现,这个叫做抉择灭,比如说通过修道,通过修道把见断、修断,把这些烦恼灭掉了,一个修行者通过修行(修空性也好,或修其他),把贪嗔痴灭了,这些是用什么灭掉的呢?是用智慧灭的,所以智慧叫做“抉择”;通过智慧而灭掉的这些空无的状态,叫做抉择灭。佛的佛果从离垢涅槃的角度来讲,它也是一种抉择灭,因为佛智是一个抉择,初地菩萨见道也是一种抉择,所以说他的灭叫做抉择灭,是通过某种智慧让这个法灭掉了,这个叫抉择灭。

还有一种灭叫做非抉择灭,当然就不是通过智慧抉择完之后把这个法灭掉。非抉择灭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非抉择灭,一种是究竟的非抉择灭。暂时的非抉择灭就是《俱舍论》当中所讲的诸法缺缘不生,缺缘不生的这个灭就叫做抉择灭,比如说雪山上不生鲜花,没有鲜花就是一种灭,但是这种灭是非抉择灭,它就是缺缘而不生,它因为缺少了因缘没有产生,这个没产生就叫一种灭,寂灭的状态,所以说这个就叫做非抉择灭,任何缺缘不生的灭都叫做非抉择灭。

还有一种非抉择灭是究竟的非抉择灭,就是讲到了诸法的法性,就是这个地方所讲“毕竟不生灭”。毕竟不生灭、本来清净、本寂涅槃、诸法的实相本不生灭、一切万法的空性,像这样其实都叫非抉择灭,因为这种灭不是通过什么造作而得到的灭,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不是通过抉择而让它安住在空性当中。一切万法本来如是,它也可以叫做非抉择灭。如来藏上面没有烦恼,是非抉择灭;一切万法的空性是非抉择灭,从这方面也可以叫非抉择灭。

所以说“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一切众生在显现上面有生有灭,在流转的过程当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生,然后灭,生灭、生灭,这个方面的生灭是有的;而且在自己的一生当中,自己的分别念、身体方面也有生灭,像这样名言当中的生灭是存在的。但是在胜义谛当中,因为“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的缘故,众生的本性虽然表面安住在生灭当中,但其实他的本性是毕竟涅槃的、究竟不生灭的,这个叫做非抉择灭,一切众生本来安住在这个无生无灭的状态当中。

一切众生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状态当中,这就是我们现在通过学习中观论典或者《般若经》所了解的。我们不要认为这个“诸众生”和我们没关系,有时在学论典时,出现众生、无生灭,我们都觉得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其实我们就属于众生的一部分,我们自己就是众生,其实就是讲我们自己其实是无生无灭的,我们自己的本体是无生无灭的。所以我们在学法的时候,要把颂词或论典当中所提到的意义返过来观察我们自己:“其实我们自己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这个分别念在生灭,现在我们正走来走去的时候,有生灭、有来去,其实现在现在这个众生(我自己)的本性,正在起分别念时,它就是无生灭的。分别念正在有生灭的时候,它本性就是无生灭的。”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空性。

了解了这个无生无灭的空性,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无生无灭的,怎么寻找也找不到自己的生灭,再怎么寻找,也找不到自己生灭的这样一种心识、身体。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一品将近结束的时候,也讲了这个问题:世间上的人,如果东西丢了,他去找而没找到,会非常沮丧;但是抉择空性、般若的人,他如果通过中观的理论去寻找自己身体和心的实相,最后什么都没有找到——身体也找不到、心也找不到,最后他得到一个“什么都没有”、找不到任何法的时候,他不但不会沮丧,而且还会非常欢喜,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如果众生有生灭,就会带来分别念,有分别念就会有实执,就会有业,然后就会有痛苦,所以所有轮回当中的痛苦和不如意都是因为安住在世俗的生灭法的状态里面的缘故。

所以生灭其实代表这样一种轮回的状态(生灭其实代表轮回)。菩萨入根本慧定,安住在无生无灭;佛陀说安住在究竟的无生无灭,都是代表涅槃的状态。六道众生因为有粗大生灭的缘故,所以就有分段生死。菩萨出定位的时候,微细的无常迁变没有完全证悟的缘故(没有证悟他本性空的缘故,或者说没有完全寂灭掉微细的生灭的缘故),所以他还有变异生死。,所以说生灭其实代表一种流转的状态、代表一种生死的状态。如果我们进行分析观察,了知了:“其实我们的本性就是无生无灭的,我们找不到身体的生灭、身体的存在”,对此应该非常欢喜、非常高兴。

通过学习之后,我们就知道,其实学习佛法的话,它还有很多珍宝,有很多宝贵的教义,了知了自心无生无灭、了知了自身无生无灭,这是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得到的最大的珍宝(宝物),而且这个宝物不是在别处,不需要我们爬山涉水地经过很多苦行去寻找一个外在的宝物。如果这个宝物在外面,我们过去之后也许找得到、也许找不到,这方面不好讲,但这个最大的宝物其实不在其他的地方,它就是我们的心性,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体,我们自己的本体是无生无灭的。就好像《宝性论》当中讲,如果自己修成天眼或者有天眼的人告诉我们:“你的房子下面十米深的地方就有大宝藏”,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地方有宝藏,再去很勤奋地挖,多挖一寸,我们离得宝就近一寸;多挖一米,我们就离这个宝物近一米;如果得到了宝藏,我们就会彻底舍弃贫穷。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地方的确有宝藏,我们挖的时候就会很精进,现在也是同样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空性之后,我们知道了无生无灭的、空性的、一切万法实相的这个宝物就存在,而且无始以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无始以来就拥有它),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现在知道了,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起心动念的分别心,其本性隐藏的其实就是无生无灭的一切诸法的自性。如果我们知道了我们本身具有这个宝物,然后再通过不断观察、不断修行,我们就会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因为我们首先确定了我们自己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的。

有时无生无灭就是代表涅槃,就是代表离开一切苦和集的状态(离开苦谛和集谛就是涅槃)。而这个道也不在别处,这个道也在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那我们怎样把这个起心动念作为一种道呢?必须要学习。学习完之后,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身体,使用我们的分别念,使用我们的起心动念去修道,通过使用这种分别念去抉择万法的空性。抉择万法的空性之后,我们再安住这种分别念当中,抉择了空性的总相。然后逐渐通过安住总相的方式,把我们的分别念逐渐由粗变细、由细变无,最后当我们的一切客尘完全远离(分别念远离)的时候,本具的宝物——这个空性就会显现出来。

我们看,苦谛也是我们自己的身上,集谛也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众生在迷惑时所拥有的,明显的就是苦和集。隐藏得很深的苦和集的本性,就是灭谛,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一切众生必定就是无生无灭的,而且这个无生无灭不需要重新去创造,就是天成的,每个众生天然就具有这个,每个众生法性力就拥有这个无生无灭的空性、拥有这个无生无灭的实相。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不了知变成了知而已,那怎样把这个不了知变成了知?就是通过不断的闻思修(听闻、思维和修行)。

当然这个了知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听闻之后听懂了是一种了知,听闻之后不断地去看书、思考、讨论,这是一种定解的了知,然后通过修行而得的修所生慧也是一种了知,最后的亲证也是一种了知,这就是由迷而转悟、由不了知变成了知的这种状态,其实它就是这样简单。意思是说,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学习完之后我们一定要树立起信心,对自己修行佛法,自己绝对可以成佛、绝对可以远离轮回,就产生一种信心。

通过学习空性,这样越了义的教法,带给我们的自信就越大。学了空性我们知道,我自己就是空性的,空性的实相本来就在我的起心动念中,每个念头当中就隐藏了无生无灭的法性,只要我每一个念头去认识它。不怕念头的多少,念头越多,认识的机会就越多。当我们学了般若空性之后,我们认识到空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空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念头,我们自己的每个念头都是空性的,每一次呼吸也是空性的,所看到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空性的。只不过如果不知道的话,就错过了很多认知空性的机会。如果我们知道之后,就可以通过正见去观察,观察一切万法的空性,把它越来越使用得纯熟。越纯熟,我们离认识空性就越近。

就好像以前上师们打的比喻,我们要去飞机场、火车站接人一样。对所接的人,我们从来不知道长什么样,但是有一张他的近照,我们就经常去看,看熟之后,去接人的时候,虽然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因为对他的相片看得很熟悉,所以当他一下飞机或火车,走出来,一下子就认出来:“你是不是某某某?”像这样一下子就认出来。

所以说空性也是一样的,我们虽然迷失了这么久,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空性,但现在我们通过闻思修行,对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状态逐渐去串习,不断去修行、不断去观修,它就会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熟悉之后,当念头一产生,因为它里面本来就有空性,在这么多纷繁的念头当中,其实空性就在这里面,如果我们对空性的见解很深,一起心动念的时候就知道“它本性是空性的”,又起心动念的时候,又看到它是空性的。当我们看任何东西(生贪的东西、生嗔的东西,或者不嗔不贪的东西)时,我们都知道是空性的。这方面就在不断地串习,不断地训练。

当我们学了般若空性之后,对自信(信心)的提升就增长不少。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到如来藏法门,知道了如来藏,知道了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佛智,也和我们本来是无二无别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本来也是本具的,这个时候对我们自信的提升那就更大。假如再学习像大幻化网、大圆满这样更深的教言,就知道了更深层次的实相,那么我们的信心就更加不一般。所以说我们提升对自己能够解脱、度化众生的信心,主要来自于学习大乘了义的、究竟的佛法,学得越究竟、越了义,我们的自信心就越深,对能够获得解脱的自信、誓言就越来越稳固,这方面是非常殊胜的。

 “毕竟不生灭”这个非决择灭或者本寂涅槃,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状态,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只不过我们在轮回中迷失得太久了,反而不认识我们的本来状态,就好像世间上讲的“认贼作父”一样,把盗贼当作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反而当作盗贼。我们在轮回当中迷失得太久了,就把我执、把烦恼认为是我们的,生起烦恼、生起贪心和嗔心、产生我执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很安全,这个是我们自己的”,反而讲空性、讲如来藏的时候觉得很恐怖,有些人听到密法的大清净、大平等、降伏、双运时非常恐怖,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这些很甚深的窍决、观点是我们本来(真正)拥有的——空性,光明、本来清净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我执、烦恼,分别念通通都不是我们的。

现在我们就颠倒了,是我们的东西,我们现在就抛弃掉了、没有认知;客尘这些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每天却都在使用,每天都在增长它,所以现在学习佛法必须要彻头彻尾的颠倒。像全知麦知仁波切等很多大德的教言当中说,我们学习佛法、学习空性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为什么像翻天覆地一样地转变?前面我们讲过,我们熟悉的东西彻底地要抛弃掉,现在我们显得很恐怖、很陌生的——菩提心、空性、如来藏、本来清净,这些全部要重新在我们相续中生起来,这个时候就离实相越来越近。这个转变的确是翻天覆地的、彻头彻尾的改变。

前面讲世俗菩提心的时候提到,菩萨的思维与凡夫的思维就是完全不一样,凡夫人的思维方式在《入行论》当中是全部要抛弃的,我们平时接受不了的这些——要为众生考虑、要放弃自己的我爱执,这些方面我们必须要慢慢地生起来。这种转变也是翻天覆地的。空性的转变也是翻天覆地的。如果没有经过翻天覆地的转变,我们想要从凡夫成圣者极其困难,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还由着我们自己的性子走、由着自己凡夫人的心和习气去修道,我们永远不可能修成的。

所以说,不管是快、是慢,不管是直接、间接,反正要经过这条路,反正要经过这个转变才行。有些人根性比较利,殊胜的上师就通过很猛厉的方式直接给你加持、让你做苦行,然后一下子就作很大的改变。有些人的根基稍微钝一点,上师、佛陀使用的调伏方法就比较柔和,比如说佛陀在调伏小乘行者的时候。佛陀在调伏小乘行者时,就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比如守戒律),慢慢地通过一些温和的方式让他逐渐入道。对于大乘来讲,就使用一些比较粗暴的方式,方法就多了。对密乘的根基来讲,就可以使用很多很多方法。不同的教法在调伏不同的众生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要和于所调化的众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自己的根基还没有那么成熟,上师在调化我们时也是通过比较共同、温和的方式,逐渐让我们闻思修行,让我们根基成熟之后再宣讲比较甚深的法,这方面也是逐渐调伏的过程。

我们要知道“毕竟不生灭”真正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不生不灭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想丢也丢不掉的,想抛弃也抛弃不掉的,永远跟随我们的,但是现在我们就是不认知。所以现在通过般若空性、通过《智慧品》的学习,我们必须要了解:一切众生自已其实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个大珍宝,要得到这个珍宝其实并不是重新得到,而是去认知它,为此必须要通过闻思修的次第,经过一番精进、努力,它才能被我们重新认知。

(未完待续)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5-11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上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下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下)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下)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