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教育
科学与佛教的
慧晤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教授说:
最真诚的宗教信仰,我个人认为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以此作为原动力推动我们的修行。全心全意希望透过修行证悟整个宇宙的规律、心灵的因果规律,这才是真诚的佛教。
索达吉堪布说:
杨振宁既是一个佛教徒也是一个科学家。我认为信仰有正信和迷信两种。所谓的正信是,所相信的对境符合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这也是科学的标准。当科学家发现类似佛教里面的空性见解时,他们会很震惊。
比如丹麦科学家波尔,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去世的时候是1962年,正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年。他曾经说,一个人对量子物理学如果没有感到震惊,他就没有懂得量子物理学。我认为这与发现佛教的空性是一个道理。
佛教当中讲,一切万法在究竟意义上连一个微尘许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的;而按照物理学的观点来抉择时,最后这个世界连一个“弦”或“场”也是不存在的。这是真正通达量子物理学的最究竟学说。爱因斯坦也说过,时间和空间都是错觉。所以,一旦抵达事物的实相时,会觉得非常震惊。
这两种说法跟佛教的中观思想很相像。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你通过智慧来观察万物的时候,会发现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观察到最后,所有法都不存在,这时,你会感到非常稀有。我觉得这两个观点不谋而合。
——2016.7.12在泰国清迈第六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CONTINUE
碰撞
空性思想与量子力学的碰撞
佛教不仅在伦理上是当今所需,其实在科学上,它也毫不输人。
尤其是当今的量子力学,完全可以解释佛教的超胜。虽然在这方面,我研究得不是很透彻,但对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还是多多少少作过一点了解。
前不久我在香港交流时,有人就提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不好懂。于是我用量子力学的道理,给他解释说:“任何一种物质的组成,物理学家认为,可以从分子抉择到原子,再到质子、中子、夸克、亚夸克……最后的结论是一种细微的能量。这种能量是万法的作者,它遍及每一个法,跟佛教中的空性比较接近。所以,《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可以解释为‘色不异能量,能量不异色’。”
这种推理,物理学家应该也不能否认。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的道理,到了20世纪,成为量子力学的惊人发现,这不正说明了佛陀智慧的超胜吗?你们在座的,有些是佛教徒,有些不是,但是什么身份都不要紧,今天在这里我们不是只讲佛教,也可以共同探讨科学。
当然,佛陀所讲的“空”,千万不能理解成什么都不存在,如碗里没有东西一样空荡荡。其实,万法的本体虽然是空,但仍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显现,这就称之为缘起性空。
——节选自2011年11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演讲《佛教的人生教育》
奥秘
那么,信仰宗教的话,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会不会起到障碍呢?绝对不会,因为二者并不相违。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就是一个有强烈信仰的人。他在自己的实验室曾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他一生的发明有两千多项,但他的信仰不但没有阻碍他,反而每当遇到难题时,他认为向神祷告是获得力量的源头。
现在有些人在单位或学校中研究佛经、阅读佛典,旁边可能就有人指指点点,说他“太迷了”或者“被洗脑了”。其实被洗脑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比他们洗得更透彻、更有智慧。
不过,很多人之所以对宗教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关。进化论完全否定了因果和前后世,一味提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认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偶然的。这种学说当时轰动了全世界,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也因此声名大噪。
但据有些资料记载,他老年时经常有病,孩子也是白痴,最后他逐渐转向神学,并撰文对神表示了忏悔。73岁临终前,他说:“我观察这个世界,尤其是人类的物质,我不赞成‘世界是由任无目的的力量来支配’这种武断观点,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善和恶,必然有一个无所不在、巨细靡遗、遍及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
还有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历来就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信念之间并无矛盾。他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月亮上的山脉后,欣喜若狂地写下了一段话:“我惊呆了,我无限感谢神,他让我想方设法发现这样伟大、多少世纪都不清楚的事迹!”
所以,像这么多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都坚信自己的信仰与科学不会冲突,那我们这些一知半解的人,就更不该去盲目排斥自己所不了解的甚深领域了。
其实不说别的,人类一旦没有信仰,就会丧失道德约束,所作所为非常可怕;而有了信仰的话,生起恶念便会加以对治,这不但对今生的精神快乐有帮助,对生生世世的解脱也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在座各位理应好好观察,看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样的学说最有价值。如果你想知道心的奥秘、宇宙的真相,就必须要借助宗教,尤其是佛教的智慧。否则,光是凭自己的分别念,研究多少年恐怕也不能解开迷惑。
前几天我在一所学校里,就引用了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的一句话,他是怎么说的呢?“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句话的意义相当甚深,你们信奉科学的人也应当深入思维。
如同数学里的“0”,我们不能认为它不起丝毫作用。任何一个数字,加上“0”或减去“0”,没有任何变化,但乘以“0”,却会变成0;在数字后加几个“0”,马上就会身价倍增。所以,这是数学中的一个奥秘,而空性的作用也可以同样理解。
——2011年11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演讲《佛教的人生教育》
CONTINUE
/ 话题还没完
我们下期见 /
END
上师说过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就是他的伏藏法
图片来源 / 一意
文字整理 / 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