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课-脉络&难点&法师辅导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课-脉络&难点&法师辅导

思维导图下载

Xmind文件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D-vOQ681PCYOj9XTsceZA  

提取码:vnnv


JPG文件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5zyaQcl67gzyQNQ39kWwmA  

提取码:xydt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劝诫:重视闻法方式)

一、劝诫重视听闻闻法方式(闻思角度)

二、劝诫按照闻法方式修持(修行角度)


丁三、五不持


戊一、持文不持义

一、定义:什么叫持文不持义

二、为什么不能持文不持义(为什么要了解意义)

三、结论:不要过于耽著文字,放弃甚深意义


戊二、持义不持文

一、定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

二、为什么不能持义不持文(为什么需要文字)

三、总结前两者(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


戊三、未领会而持

一、略说:什么叫未领会而持(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和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二、广说:

三、总结及如何做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一、法的角度

二、人的角度


戊五、颠倒而持

一、略说:有些人因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

二、广说:

三、别说:颠倒而持的特点(自认为是理解,其实是误解)


总结:五不持

一、略说:重视五不持,摆正心态

二、广说:如何摆正心态

三、结论:应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劝诫:重视闻法方式)

一、劝诫重视听闻闻法方式(闻思角度)

二、劝诫按照闻法方式修持(修行角度)


丁三、五不持

分五: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戊一、持文不持义


定义:什么叫持文不持义


为什么不能持文不持义(为什么要了解意义)

(一)闻法者的角度:了解意义才能获得收益

1、正说:理证及比喻说明持文不持义的过患

2、补充:哪些人容易持文不持义(世间人/两种佛教徒)


(二)法的角度:法本的精髓在于意义


结论:不要过于耽著文字,放弃甚深意义


戊二、持义不持文


定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


为什么不能持义不持文(为什么需要文字)

(一)理证宣说

1、例说:持义不持文的情况(藏/汉)

1)藏:着重实修的道场

2)汉:有些禅宗道场

2、驳斥:为什么需要文字(汉/藏)

1)汉:不少禅师依靠文字开悟

2)藏:意义需要依靠词句表达,只有个别大成就者可依表示法开悟

  • 补充:不要认为自己是大成就者的根基


(二)教证宣说:龙猛菩萨教证


总结前两者(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

(一)应舍之行为:持义不持文/持文不持义

(二)应取之行为:不堕两边,将文字和意义结合


戊三、未领会而持


略说:什么叫未领会而持

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和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广说

(一)相合第一句(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和意趣的各种说法)

1、什么是了义和不了义

1)正确理解:符合实际真理的就是了义

  • 劝诫:应全面系统学习佛法

2)错误理解:符合自己心理的就是了义

2、领会后的果/如何领会


(二)相合第二句(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1、正说:不通达了不了义,理解会出现偏差

2、例说:《宝积经·因缘品》(此处为四种秘密中的转变秘密,也就是还有言外之意)


总结及如何做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法的角度

(一)略说:如果上下错谬而持,显然违反了佛法的规律


(二)广说:

1、例说:有的人想立刻听高法

2、驳斥:

1)理证驳斥:冰上建筑

2)教证驳斥:圣天论师《摄行炬论》

3、结论:

1)正面说

2)反面说


人的角度

(一)果的角度:如果上下错谬而持,一辈子修行不会成功

1、正说:如果上下错谬而持,一辈子的修行无法成功

2、劝诫:要按次第来,每个人都要修


(二)因的角度:如果上下错谬而持,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


戊五、颠倒而持


略说:有些人因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


广说

(一)愚者的行为

1、闻法者角度

1)正说

2)例说

2、讲法者角度(劝诫)


(二)智者的行为(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


别说:颠倒而持的特点(自认为是理解,其实是误解)

(一)闻法者

(二)讲法者


总结:五不持


略说:重视五不持,摆正心态


广说:如何摆正心态

(一)正面说

1、高法角度:遇到难点时要锲而不舍的学习,不要轻易放弃

2、基础法角度:遇到简单法时不要轻视,必须牢记不忘


(二)反面说

1、高法角度:觉得高不可攀,不愿意学

2、基础法角度:觉得太过简单,也不愿意学


(三)结论:

1、正说:大法小法均视如甘露,任何法师宣讲理当聚精会神听受

2、例说:华智仁波切对前行法听了二十多次,何况我们

  • 补充:不应对佛法有厌倦心


结论:应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本课难点


知识点延伸——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

念及何用意,秘密意趣八,

依词以量害,必要说亦有。


有人这样想,既然佛陀在转法轮的过程中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的方式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所谓不了义,就是原原本本从字面上去理解,势必有量理的妨害;而这样宣说的意图或用意也很明确;且非常有必要这样宣说。有必要、用意、以理能害三个条件,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不了义。反过来,不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了义。


有人碰到解释不清的法义的时候就说:这个法不了义,那个法不了义……我看到有些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也是一遇到自己稍微理解不了的,就断言:“不能这样理解,这是不了义法。”其实了义与不了义法非常难以区分,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就不一样。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我们还应了知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不过,这里主要从不了义的方面宣讲。


四种秘密是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首先讲令入秘密:通过方便宣说让不信上道上理的人趣入上道上理,这就叫令入秘密。比如佛陀在有些经典中说,色法等外境存在,其实,其用意是指显现分;如果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色法存在,那就有观察无方微尘的正理等的妨害;佛陀这样宣说的必要,是为了让声闻乘者趣入大乘,因为一开始就讲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全部是大空性,他们就会因害怕而不接受。同样的道理,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还讲补特伽罗我存在等。诸如此类的就叫令入秘密。


其次讲相秘密:佛陀在相关经典中说万法唯识、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其用意是指名言万法皆是心的幻变、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以及安立三法相的方式。当然,以大乘究竟了义的观点来衡量,万法唯心、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等说法都不成立,它们都有正理的妨害。其必要则为,让唯识宗的所化众生通过这种方式趣入佛法,然后逐渐趣入中观正道。这是相秘密。


第三是对治秘密: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很殊胜,因此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我那时转成拘留孙佛。如果现在还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的缘故,他在所有的佛当中最低劣,那就可依这种方式来对治。或者,有人轻视正法,佛陀则说如果对恒河沙数佛陀恭敬承事供养,则生起大乘的证悟。诸如此类都叫对治秘密。


最后是转变秘密:简单说,就是还有言外之意,比如《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表面上看父母应该杀掉,国王、婆罗门、沙门、眷属都应该摧毁,只有这样此人才能获得清净的果位。其实,“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的戒禁取见;“境”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指可以成佛。意思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将爱、取、阿赖耶和八识聚等全部摧毁,那这个人将获得最高的解脱果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秘密,不然你一看到“父母为所杀”,就提着刀把父母杀了,那就造了五无间罪。不但世间有言外之意的说法,佛陀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也会用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应该这样理解,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所谓的意义有外意、内意、密意、极秘密之意等诸多分类,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这种表达方式。


下面讲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所谓平等意趣,指诸如世尊立足于法身平等或一切万法在法界中平等的用意,而说我尔时成为拘留孙佛;其必要则为断除轻蔑佛陀;但并非建立一个相续,否则就有正理的违害。其实,从法界平等的角度来讲,不仅释迦牟尼佛与拘留孙佛无别,就是所有众生与佛陀也无二无别。这是平等意趣。


别义意趣与前面讲的相秘密相同。


所谓别时意趣,比如念一句咒语或佛号当下就能成佛,其实并不是真正当下就能成佛,而是指过了一段时间或因缘成熟后才能成佛。有些人可能这样想:“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也是别时意趣?很可能这是不了义的说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经的时候,嘎多堪布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能是不了义的说法,这应该属于别时意趣当中。”后来法王狠狠地批评,还讲了很多道理,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别时意趣当中的不了义法。前辈大德中,如竹庆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等,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言,以前学《净土教言》的时候我也讲过这方面道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念佛往生是别时意趣,今生根本不能往生成佛——所有事情都用“不了义”来乱套的话,那就非常麻烦,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区分的智慧。


第四个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说,有些人觉得世间当中布施最殊胜,他对布施有特别强烈的执著,针对这样的毛病,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就说:布施是下等的,持戒更殊胜。有些人觉得唯一持戒最殊胜,其他善根都下劣,于是佛陀就在有关经典中或赞叹忍辱或赞叹精进。这些都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的不了义法。

——出自《解义慧剑释》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大的幸福

本课我们学习了要避免五种错误的受持方式(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要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实践起来,首先最难的一点就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闻法方式上有问题。我们身边不乏有只关注词句,只注重实修,不能正确领会、曲解佛经意思,先高攀大法的人,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反而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都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佛法。“不觉得”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必须以非常认真的态度,仔细地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法本对照,看看自己所秉持的观点是否符合法本的意趣,而不是选择性的摘取某一段法,用它来佐证自己观点。这两者有天壤之别,我们要放下自己的观点,去思维体会法本的内容,这也是放下我执的过程,而不是反而用更多的词义来武装自己。


如果做到了这些,也要一直随时保持着可更新的状态,不要轻易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上师所说的法,极有可能你现在已经觉得懂了的法,过一段时间终于明白:“原来上师说的是这个意思!我之前以为理解了,其实那些只是皮毛而已。”


编写师兄:定解B17、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B07

档案编号B01010-定解B06-001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10课法师辅导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