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亲友书》07丨小测 返回

《亲友书》07丨小测


1

下列哪句教证来自《地藏经》?

A.自作自受,他作不受;

B.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

C.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D.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解析】法本P343。

A.出自《月灯经》,法本P344。B.出自《正法念处经》,法本P345。D.出自《无量寿经》云:“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法本P348。


2

在轮回之路上,关于造业感受果报的方面,哪个表述正确?

A.子代父受;

B.通过念经回向,可以减轻罪业,恶业不需要个人承担;

C.善恶因果自己承受 ;

D.虽然造了恶业,但没感觉到什么果报,继续我行我素也不一定有事;

E.昨天给寺院的功德箱供养二百块钱,今天炒股竟然亏了,供养得财富都是骗人的。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解析】法本P348。

《无量寿经》云:“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A.法本P343,《地藏经》云:“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故子代父受是错误的。B.法本P344,通过念经回向,可以减轻他的罪业,但即便如此,自己的罪业也要自己承受。故此表述是错误的。D.法本P346,业的差别非常非常大,虽然业力不会耗尽,但也不像人们所想象的,做了善事就马上现前果报,造了恶业马上就感受果报。E.法本P347,佛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表述是错误的。


3

下列哪句话是正确的?

A.众生所造之业会成熟于外界地水火风上,不会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

B.《功德藏》中说:“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C.造恶业似乎没有报应,而有些行善的人,做什么都不成功,生活也是一贫如洗,违背因果;

D.只要是堪布活佛,哪怕傲慢心较大,对解脱也不会构成障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解析】法本P346。

《功德藏》中说:“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A.法本P348,《百业经》说:“众生所造之业,不会成熟于外界地水火风上,也不会成熟于其他相续中,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此表述是错误的。C.法本P347,佛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表述是错误的。D.法本P350,如果没有信心,即使你是堪布活佛,再怎么了不起,傲慢心若非常大,对解脱也会构成障碍。答案是错误的。


4

本课哪个教证是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的?

A.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B.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有愧智慧圣七财,知余财物无实义;

C.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D.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解析】法本P338。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说:一个人的种姓、相貌、学问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他是否具备戒律和智慧,倘若具备了这二者,即使他表面上卑微无能,实际上也值得恭敬。


5

一个人若具足哪些功德,即使其他功德不具足,人天众生也会供养你?

A.戒律;

B.相貌;

C.智慧;

D.回向;

E.禅定;

F.精进;

G.供养。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C

【解析】法本P336-339。

因为,《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有了戒律,就有了无上菩提的基础。《般若经》云:“布施之前行乃为智慧。”一切功德皆随智慧而行,一个人具足:戒律和智慧,人天才会供养你。这两个才最重要。


6

圣者七财包括哪些?

A.信心财;

B.持戒财;

C.多闻财;

D.多辩财;

E.惭愧财;

F.博学财;

G.供养财;

H.回向财;

I .意乐财。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E

【解析】法本P349-351。

圣者七财包括:信心财、持戒财、多闻财、知惭财、有愧财、智慧财、布施财。

《法句经》:“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


7

哪些属于世间八法? 

A.得到;

B.失去;

C.快乐;

D.美言;

E.粗语;

F.诽谤;

G.郁闷。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D

【解析】法本P339-340。

世间八法:包括得到、失去、快乐、忧愁、美言、恶语、赞美、诋毁。


8

哪些教言可以让我们断除世间八法?

A.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B.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C.自作自受,他作不受;

D.舍弃一切有漏财,当以圣财为严饰;

E.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E

【解析】法本P340-342。

很多人愿意得到名闻利养四法,而不愿遭遇它的违品四法,其实一切法都是空性,尤其是学了《智慧品》以后,名声有也好、没有也好,财富有也好、没有也好,这些统统都是假象。寂天论师说:“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开启修心门扉》中说,仲敦巴尊者在晚年时,经常前往休色的柏树林中,要么一直念《亲友书》的这个颂词,有时念半句,有时全部念出来,要么一直念:“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用这些教言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到一些寂静地方时,也可以这样思维:“世间八法对今生来世没有意义,我是一个希求解脱者,不能以名声、恭敬等法来束缚相续。”世间的名利,就像孩童的沙屋,没有实在意义,可是人们失去时,如同孩童对沙屋倒塌一样伤心,“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这样一来,我们跟愚笨的孩童没有什么差别。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

往期文章

《亲友书》06丨小测

《亲友书》05丨小测

《亲友书》04丨小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