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另解】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亲有疾,药先尝”: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应侍奉汤药。在古代,药一般都是中药煎汤。如果端药给父母喝,孝顺的子女会先尝一尝,看药的温度是否合适,会不会太烫、太凉,或者有没有毒性反应。各方面详细观察之后,再给父母服用。当然,现在的药大多是西药,但这个道理也是一样,要先看看父母的病情,了解所服之药的药效后,才放心地给父母吃。
“昼夜侍,不离床”:子女还应白天、晚上地伺候,不离床边。可现在很多人特别不孝顺,尤其在医院,我每年都去那儿“静修”一段时间,所以对那里的状况比较了解。一次我在成都住院半个月,当时有位老太太,她说自己有两个女儿,但住院期间从没有来看过她。老太太只能到处借钱,自己想办法治病。
其实父母生病时,孝顺的子女应陪着他输液、打针、拿药。但现在人不是这样,对父母好像没有感恩之心,就算偶尔陪父母看病,也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并不是担忧他们的病情。甚至有时候父母病了,子女像对尸体一样,根本不理。还有些有钱人,父母生病就雇人看护,自己什么也不管,整天说“我工作特别忙”、“现在家里离不开”……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从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想想你以前生病时,父母是怎么照顾的?他们心急如焚,半夜把你背到医院,一直衣不解带地看护你,而现在,你能做到吗?
古人对父母不像现在这样,那时即便贵为皇帝,对父母也会细心服侍。如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然而现在的人,可能比皇帝还忙,官位比皇帝还高,父母病了也没时间陪,即使偶尔打个电话、去看一看,也是呆一个小时就走,父母死了也没人管。有时连亲友都看不过去,但也没办法,因为他内在没有孝心,别人再怎么说也没用,就算偶尔为了顾及面子,去看一下父母,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因此,古人的传统美德,我们有责任传给现在人,尤其应该让小孩子学习。北京有个10岁的小学生,母亲生病了,他一直照顾着,最麻烦的一些护理,也是他亲自去做。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你能这样?”他回答说:“学校里老师讲《弟子规》时,说‘昼夜侍,不离床’,所以母亲生病时,我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像这样从小就有孝心的孩子,长大之后,毋庸置疑肯定会孝顺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应该多想想,以前自己生病时,父母是怎么关心自己的。就我而言,在很小的时候,一次半夜生了重病,母亲抱着我连夜翻过很多山,跑到县城治疗。如果是平时,她晚上根本不敢过森林,但为了救我的小命,她一个人就这么挺了过来。¬对每个人而言,母亲肯定为自己付出过很多很多。想到母亲的恩德,我时而感到很惭愧,觉得没为母亲做很多事情;时而觉得还可以,母亲来学院出家十五年了,我们从来没有吵过架,我对有些事情看不惯,也是以委婉的语气跟她说,她听懂了也就尽量改,改了,我也放心了。
母亲很聪明,只可惜是文盲,如果她识字,智慧应该超过我,这一点我经常跟她讲。虽然她一个字不认识,但能背诵《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度母赞》等,我小的时候,她就教给了我。所以我始终觉得:一个不识字的人,光凭记忆就能记下这些,是不容易的。母亲平时如果生病,或者需要做些事情,我因为实在很忙,确实也做不了什么,只能上课前去看一下她,有时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但她也觉得是种安慰。
如今,无论是佛教徒还是世间人,对父母的孝顺确实不够,尤其在大城市,很多人不但不关心父母,还以冷漠的态度让他们伤心。比如父母因为担心,叫你不要做什么,你不能以温和的语言对他解释,随便一两句就应付了。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若没有如此,渐渐地,人心会变得越来越可怕。
所以,我们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窝心。老年人的心跟年轻人的完全不同,他们非常脆弱,偶尔说重了一点,他受的刺激相当大,而稍微说一句安慰话,就会让他很开心。因此,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修行人,对孝顺父母理应值得重视!
感谢您的阅读,《弟子规另解》连载中,敬请继续关注......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成立宗旨: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官方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
联系我们:wybuddhis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