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 《上师也喝酒?》38 | 了解你的听众 返回

有声读物 《上师也喝酒?》38 | 了解你的听众

動物樂傳心 2023-01-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上师也喝酒?

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六、对于想要成为上师者的忠告

纠缠在金刚罗网中

上师之所以如此重要,与我们所谓的金刚身、语、意有关。每个人的身体是金刚身,言语是金刚语,心意是金刚意。这些金刚需要被发觉、证得、成熟或解码,他们必须以三金刚作用,才能完成其潜能。目前的状态,我们深陷于一个非常精密而且纠缠住三金刚的罗网当中,使得他们无法达到完全的潜能。

作为人类,我们有无中生有的习性,包括我们的名字都是如此。举例说,如果你把小孩叫做“鲍伯”(Bob),鲍伯就成为更坚实的个体,而且你就陷入那个标签当中。

男厕所的存在,一再地向我们重新确认性别的标签。你手中的这本书、包包里的笔、你的价值观、你的相貌、窗户、你的洗发精,任何我们认定有大小、颜色或形状的东西,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令你的身、语、意深陷其中的罗网。三金刚无可摧毁的本性完全陷于这张罗网之中,因而无法作用。

在任何时间,身、语、意三金刚都随时都现前,但这张罗网使它们无法完全显现。如果将它们解脱,“身”可以超越高度、颜色、重量以及健康状态;解脱的“语”,不会有误解或沟通错误的负担;“意”如果成熟到完整的金刚潜能,就永远不会分心散乱,永远不会被概念想法所纠缠,它可以免于执迷与偏见。

举例来说,我桌上的杯子是金刚身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这张罗网,我们对它只有非常有限的视野。我们无法视其如宇宙一般大,因此我们无法将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小杯子当中。

类似地,语言、象征以及其他沟通的方式都是金刚语,而任何明觉或觉知,任何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都是金刚意。但是由于这张罗网,我们深陷其中,金刚身、金刚语与金刚意都无法作用。由于文化、教育以及所有一般的习性,我们无法作用为本尊。

密续介绍了见地、本尊与上师来拆解这张罗网。无论你对见地有多少理解,很可能还是停留在智识与概念上的理解而已。本尊几乎只是一个概念。但上师是可以掌握的。在你染污的心中,上师与你面前的桌子一样,都在那里。但是,如果你有强烈的景仰与虔敬心的业缘,那么,上师是你能够拥有的最好的染污。这个染污有力量让你的染污完全解码。

 

上师在中阴

在你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候,也就是临终以及死亡后的中阴时刻,你会发现上师虔敬是最实用、最容易上手、最容易记得的工具。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修行,或者欠缺足够的智慧与福德,因而无法再离开身体之前获得证悟的话,那么你就必须延续修行的状态,试图在死亡当下的时刻获得解脱。

然而,当五大与粗重意识融入法性(dharmata)的状态时,如果你的修行太微弱而无法让你认知法性,那么自然的,你就会反弹回来。此时,对主体与客体的感知会开始生起,妄念会开始飞旋,你也会再度地开始经验到中阴身所有的景象、声音与特质。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修行者,如果具有足够的坚定与信心,你还是有机会证得证悟。但是作为中阴众生,你想要寻找蔽护之处的力量会很难抗拒,你会迫切地想要投生、想要拥有参考点的舒适感。但是即使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能借由稍微忆念起你所做过的修持,这种力量还是有希望让你获得较高的投生,或者抵达较佳的蔽护所。

在中阴阶段,如果你无法忆起在此生中所熟悉的智慧与方便,至少试着去忆念见地、本尊与上师。但是,在中阴阶段异常不确定的混乱之中,要忆念起见地以及本尊精微的细节,就像在白天要看到星星一般,机会相当渺茫。

因此,只有上师,才是最容易忆念的参考点。借由忆念上师,你可以掌握证悟的状态或中阴的任何其他阶段。即使所有的这些阶段都一一流失,当你进入下一生的母胎时,借由忆念上师,你就可以重新拥有正确的发愿、良好的家庭与良好的佛法之舟。

能有福德获得圣者的指引是无可比拟的,这比身为国王或皇后的福德还大。即使你不经常修持,只要在心中祈愿希望能够经常修持,经常担心自己无法修持,你都比大部分在世俗上成功的人要好的多。如果你努力生起对他人仁慈、令一切有情众生皆得证悟的发心,那就更无可比拟了。你已经超越了任何其他宗教或心灵系统所能做的一切。

——吉美·林巴



分析弟子


你在同意成为某人的上师之前,应该先分析你的弟子,就像他们分析你一般。即使弟子似乎是带着极大的热诚与丰盛的供养前来,你也应该去分析他们,甚至在这种状况下,你还应该特别去分析他们。


当然,理想上你可以用遍知来分析,但是由于大部分想要成为上师的人都不具足遍知,因此你必须花点时间,对弟子有些基本的了解,这是唯一的办法。如果你不能花时间,至少要像面试一般地询问重点。


即使在世俗的工作上,准员工也需要跟老板坐下来面试,做个背景调查。因此,要令一切有情众生证悟这么重要而特别的工作,更应该有面试与背景调查才对。


你可以像父母对小孩一般,看看弟子是否对善念与善行有兴趣。举例说,父母亲为了训练小孩布施,可以先给他们一些东西,让他们布施给乞丐。这种方法可以造成影响,而且在他们心中留下印象。上师先加以观察,然后再创造一些因缘让弟子借由供灯、禅定、受戒或尊重他人等,来增加善业:特别是密乘修行者的话,教导他们珍惜本尊,以及珍惜空性的广大见地。


丰富性与多样性


上师最好能够给予多样性的教法,不要总是强调同样而唯一的主题。如果多样性不好的话,佛陀就会重复教导同样的主题,但他以无数的方式,教导了无数的主题。


现今,许多弟子一开始就想要大圆满或大手印的教法,上师也知道这是市场所在,所以即使他对大圆满或大手印了解不够,也欠缺体悟,他还是只教导大圆满或大手印,而完全不开示其他的主题。


如此一来,其他基础的教法就因为需求愈来愈少而逐渐被忽略,终究完全消失。有多少人能够不具备出离心与慈悲心的基础,而了解高深的大圆满法?所以,不论你用什么方法看,我们终究会失去佛法的丰盛性与其无尽的财富。


上师必须善巧地逐步引导弟子,在教法上由浅入深。在密续经典上一再强调,从一开始就应该给予弟子所有的基础教法,从声闻乘到大乘教法,再到事部(KriyaYoga)、行部(Charya Yoga)以至阿努瑜伽。


如果你过早分享深奥又直接的教法,那么不仅违犯了传统的规矩,还可能让弟子生起恐惧与迷惑,甚至有可能因而放弃佛法。你犯的这个错,可能造成弟子产生错误的想法与见地,在未来非常难以去除。


即使弟子对佛法有所了解,也只是局部性的;对于最高深的教法只有局部的理解非常危险。局部理解究竟真谛,会造成一切善念或善行的饥荒或绝灭。弟子们会悬吊在最高教法的局部见地上,瞧不起类似供花或绕佛等的所有善行。基本上,你会令他们干涸。他们会低估因缘果的力量,因而堕入恶趣。由于这个原因,佛陀曾告诫大迦叶尊者:执着于空性,比起执着于如山一般大的我执更为严重。


佛教已经逐渐成为正念、快乐与非暴力的同义词,这是另一个危险。许多人以为这就是佛法的全部。一谈到正念,他们马上想到安坐于坐垫上,盘腿坐直。这种想法会摧毁佛教。如果我们只去强调方法,其他的东西就会开始腐坏。像不好的苹果一般:腐坏一个,整批都会腐坏。龙钦巴尊者在十二世纪就看到这种危险。他说,如果这种退堕产生,就像把牛奶倒入未曾窑烧过的陶土罐一般,罐子会化掉,牛奶也坏了。


因此,教法的丰盛性与多样性很重要。否则,如果正念运动(mindfulness movement)在美国流行不起来,他们就会把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意指良莠不分,把好的与坏的东西全部抛弃),完全不认为佛法有任何价值。这会是极大的损失。


六度


如果导师用心在下列的事项,佛法的教导就包含了六度:

●以慈悲心自在地传播佛法,是最上乘的布施。

●没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不具有门户的偏见,也不因为想要引人注意或改变他人的信仰而教导佛法,是圆满的持戒。

●不对智识驽钝的弟子感到厌烦,不由于时间的条件或状况感到疲惫,是圆满的安忍。

●教导空性、慈悲等主题时充满欢喜心,是圆满的精进。

●在开示中不散乱,不被错误的动机或不恰当的主题分心,就是禅定。

●了知一切开示与聆听的行为都如同梦幻、如同海市蜃楼,就是智慧。


菩萨的四大功德


想要成为导师的人,应该具足佛陀教导菩萨的“不可或缺的四大功德”:

●布施:不断地布施,不论是物质的礼物,还是空间、时间、护卫或咨训皆可。导师的基本特质应该就是布施。

●善语:避免使用伤害性的言语。不要因为新进弟子——举例说:不吃素——而斥责他们。同时,也要避免任何批判心。

●准确的指导:应该根据弟子的需要去提供适切的指导,并且依弟子的根器、背景与文化而做调整。细心地逐步带领,不要在见面三十分钟后,就叫弟子做前行或三年闭关,而把他们吓走。

●适切的行为:若是你的行为无法遵循佛陀见、修、行的教法,那么你就完全失去重点。如果你纵容弟子的所想与所欲,那么你只是在娱乐他们而已,而不是在提供通往证悟之道。因此,行止要依教法,修持要依所教。


调伏自心


在教法的时候,可能会有情绪或心理上的期待与恐惧产生,这不只在弟子身上发生,你自己也可能如此。心灵导师与弟子之间,几乎一定会发展出情感上的关系,特别是当导师很会教导、鼓励或纠正弟子时。一般而言,人们自然会尊敬导师,而那种尊敬会转成其他温馨的感觉。

但是许多心灵导师并未准备好自己要超过只是提供咨询的角色。还无法调伏自心的导师,面对着牵涉许多情感的师生关系时,可能就无法承担起这种责任。他们可能会为了很小的成就而过度兴奋,成就是非常令人麻醉而着迷的。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导师们,绝对不能想要重温自己的成就。


假设“最佳”状况


不同的文化对于圣人有不同的期望,但一般而言,大都与简单清欲的生活有关。西方的神父与圣人以及东方相似的角色,通常都被形容为戒行清净者,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


但是,释迦牟尼佛以其化身(nirmanakaya)示现,是为了他的平民信众。对摩揭陀国的乡下人来说,如果真理来自一位纯净出家人的口中,而不是来自一个油滑商人的嘴里,他们就可以接受。也因为如此,佛陀不戴钻戒,不穿黄金做的拖鞋,这种外貌是他的法乘。只有密续的持明上师,才会以报身示现,配带耳环,拥抱佛母,过的完全不是简单清欲的生活。


当上师这个观念移植到西方时,有些东西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因为长久习惯于圣人就是应该服务社会的仆人,一如警察和护士,上师被认为也应当如是。但是金刚上师并非社会仆人,上师也不应该被认为印度学者或教士,后者的工作是执行宗教仪式、占卜星象、婚姻顾问等事宜。一位印度教学者也许会想要有更好的下一世,但他无法消除我执,创造出此生即能证悟的条件。


如果你看看许多藏传喇嘛的生活方式,他们都离清戒的生活很远。难怪金刚乘常常引来异样的目光,而且不只现在,从一开始就如此。金刚乘的上师当然也会受到检视。更有甚者,比起以前,似乎现在有更多的骗子。但是,即使佛陀在世时,也有宗教骗子。许多喇嘛生活奢华,住华宅,开洋车,进出昂贵的餐厅。他们有男女关系,甚至同时跟很多女人在一起。在佛教徒的眼光中,大部分的这些人可以被视为是淫乱的。


即使金刚乘接受某种程度的放荡与放纵,这些还是很难令人接受。但没有人知道菩萨住于何处,他们很可能就在娼妓之中,也可能化现为纵欲的喇嘛;相反的,魔鬼也可能化身为一如迦叶尊者的清净比丘。 


但是作为普遍性的规矩,纵欲不是好的模范,对一般人也没有帮助。


方法及程序

作为上师,你应该以正确的态度与发心,谦逊地坐在法座上,并如此思维:“我要让众生具有佛法之眼,我要点亮智慧之灯,我要延长佛法的寿命。”


如果你教导佛经,你应该思维自己就是释迦牟尼佛。如果你教导密乘,你应该思维自己就是金刚总持。如果你教导大圆满,你应该思维自己就是普贤王如来或佛母。如果你教导空性,要观想自己为般若波罗蜜多。这些是佛陀在《白莲经》(White Lotus Sutra)中的指示。


伟大的上师教法时,都先对自己的上师做冗长的祈请。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态度。他们祈祷是希望教授成功,意即至少教法可以在听闻的人心中种下习性的种子,可以令听闻者生起慈悲心与菩提心,可以让听闻者获得正确的讯息,因而启发他们,让他们付诸修行。


对上师与传承的冗长祈请文之后,上师会召唤任何想要听闻佛陀圣法的众生前来。“任何众生”不必然指的是人类。任何天人、鬼魅、阿修罗或任何其他众生,只要是对慈悲、缘起、智慧有兴趣的,都欢迎前来仔细聆听。


接着,导师提醒听闻者与说法者;教授与听闻佛法的发心,应该是要利益一切众生。


这些步骤都非常重要,而且重要的是要记住:佛陀的教法是用来令众生证悟的,而非用来教育的。


现代的导师应该经常讲述诸佛菩萨以及过往上师的生平故事,但也不要花上大半天的教法时间,讲述一些奉承谄媚的故事。


如果你在咖啡馆、公园或公共汽车上给予重要的教法时,这些程序都可以略去。有些教法在轻松的气氛下比较适合。


但不论你在何处,总是可以保留某种传统。假设你在某个客厅或寺院中,你可以坐得稍微比弟子高一点,放置一尊佛像,布置一些简单的供养,创造出恰当的气氛。


在教授开始之前,依据弟子或传承的不同,你可以加上某些步骤,例如念诵祈请文、赞颂佛陀、生起慈悲心、或者向佛像或你的法座顶礼。这些都是人为的,但由于我们都非常依赖因缘,这些做法可以替导师与弟子带来庄重的气氛。


教法快结束时,你应该将阐述佛法的福德回向,而且以深刻的感恩之心如此思维:“这都是来自我的上师与传承的加持”,“我所有教导的内容,都是佛陀所开示过的”。要感恩有许多人前来听闻,视他们为你的道伴,视他们是增长这个殊胜事业的助力。如此,你感恩僧团与法友。如果你所教导的是无止尽的密续,要赞颂空行母与护法的加持。最后,要感恩你的父母,让你拥有这个身体。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

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 + + + + + + 

随喜关注


紫莹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微博: http://weibo.com/tangchiieng1001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