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每日一颂】《中论》
十八观我法品
辛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宣说真如之自性;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三、如是宣说之果。
癸一(宣说真如之自性)分三:一、破我与我所;二、如此遮破之果;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子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前面中观宗通过理证已经破了我和我所,但对方提出:佛陀曾说过:“自为自怙主,他人焉能怙,若善调自续,智者趋善趣”,意即,自己应当成为自己的怙主,不要总依赖于他人,如果自己能善调自相续,一定会获得善趣,最终趋向涅槃。此教言已经明确说明了我存在,而你们却说我和我所不存在,你们的说法难道不与教义相违吗?
实际并不相违,如颂云: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诸佛有时说有我,有时说无我。但在诸法的实相中,既没有我,也没有无我。
中观宗驳曰:虽然诸佛有时说我存在,有时说我不存在,但这都是暂时的说法,佛陀最究竟的密意、最了义的教法是,在诸法的实相当中,既没有我,也没有无我(非我即无我之意)。
世尊之所以有时说有我,有时说无我,是因为要针对不同众生,转不同法轮来度化他们,而这一切说法其实并不相违。我们应当用心推敲佛陀所说不同教言的真实密意。
◎说有我非了义
比如,在《毗奈耶经》等声闻乘的经典中,佛陀说有五蕴聚合的我,但这并非佛陀的究竟密意,这么说是为了接引某些外道和世间人。因为,如果直接宣说无我,这些人根本无法接受,甚至还会生起邪见,并且顺世外道认为,我是由四大组成,人死后便一切归无,他们否认前后世、业因果的存在。如果受持这种断见,就会造下无量恶业而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为了救护这些持空无见的众生,佛陀安立了我法存在的概念,宣说了我存在、我造恶业就会堕落……事实上,佛陀并未说妄语,名言中如幻如梦的我确实存在。
◎说无我亦非了义
在有些经典中佛陀又宣说了“我不存在”“我为空性”“以色法而空”等教言。这是不是一种单空见呢?
暂时而言应该是。佛陀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很多人的相续中都具有可怕的萨迦耶见,认为我是常有的,我和我所真实存在。比如,有些外道认为,常有自在的神我存在;犊子部等有些小乘宗认为,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我……为了破除他们相续中固有的实执——萨迦耶见,佛陀说我不存在。而这么说同样符合道理,详细观察、剖析就会知道,名言中的我如同梦幻一般,没有丝毫实质可言。因此,佛陀说我不存在,也没有打妄语,反而救度了很多众生。
但实际上,说“我不存在”也非了义。为什么呢?因为,如同我法之见是非真实的一样,该见的对治——无我也是非真实的。因此,我法毫许不存在,无我同样毫许不存在。
麦彭仁波切在破有些教派的单空见时,引用了《般若波罗蜜经》《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等很多经论的教证进行说明。尊者常说,单空只是暂时的一种途径,并非佛陀最究竟的教言。所以,大家不能认为无我见最究竟,只要证得无我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也落入了一边。
◎以教证说明
《中论释》中引用了几个教证进行说明,如经云:“迦叶,我者乃为第一边,无我者乃为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道即为无色无诠……”《宝鬘论》云:“如是我无我,实有不可得,是故佛尽遮,我无我二见。”意思是,因为实有的我不可得,故而实有的无我也不可得,佛在了义经典中,完全遮止了我和无我存在的两种见。
《般若经》亦云:“说有我者,不可行于般若波罗蜜多之境,说无我者亦复如是。”意思是,说我存在,则不能行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说我不存在,也不能行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又云:“虽悟此蕴空,菩萨住于相”意思是,如果认为众生的五蕴皆不存在,完全是空性,这样的菩萨仍住于一种空相的状态中,所证仍不究竟。
以上教言都说明了,有我见或无我见都非了义。这些道理非常重要!有些人如果记不住很多教证和推理,最好能把今天的颂词和《中论释》的教证背下来,这会给自己以后的修行带来很大利益。大家学了《中论》之后,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树立起中观正见。
◎离四边,才是佛陀的了义观点
佛陀真正的了义观点是什么呢?“我”的本来面目既非有,也非无,而是远离了一切戏论。佛陀在最利根、前世对中观等甚深法门有过一定串习、修行,并且对此不会生起任何邪见、充满恭敬心,愿意趋向涅槃的众生面前,宣讲了远离四边的究竟实相。
《般若灯论》里本颂被译为“为彼说有我,亦说于无我。诸佛所证法,不说我无我。”直接指出了,诸佛所证悟的法不能说有我或无我,有我无我都不是佛陀最究竟的观点。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记忆板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