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事炼心|“认识死亡”篇(四):死亡的特殊意义
任何人在死亡之后八识停止的一个短短的时间当中,都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佛的法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东西障碍、覆盖如来藏的显现。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会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地过去。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明心见性,进入光明境界。所以对上等修行人来说,死亡并非死亡,而是一定会成小佛,说不定还可以成大佛。
为什么藏传佛教的密宗非常重视梦的修法呢?在进入深度睡眠以后,虽然还没有停止阿赖耶识和我执,没有死亡那么寂静,但毕竟意识已经完全停止,利用这个机会修行,很容易现见本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回到这个层面,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感官、意识的世界中,很难不受意识的支配。比如说,眼睛看到某物,然后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意识,经过意识的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果,“好”“坏”或者“肯定”“否定”,等等,这就决定了我们最后采取接纳还是抵抗的态度与行为。最深层次的意识,我们几乎用不上。
科学已经证实,大脑真正被开发利用的功能,只不过是精神世界功能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其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太少,没有充分开发出深藏不露的智慧。
对普通人来说,死亡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密宗修行人来说,死亡刚好是开发潜在闲置功能的大好时机。
在死亡的时候,所有的意识活动处于停止状态,甚至连阿赖耶识都暂时中断。剩下来的,就是佛教中所讲的“如来藏”“本来面目”或者“佛性”。在这种精神运动彻底归零的宁静状态中,“如来藏” 自然而然会露出本来面目,故而很容易明心见性。就像空中乌云弥漫时,看不见湛蓝的天空,一旦风吹云散,自然可以看见蓝天一样。
催眠术的原理也与此相似。通过催眠,可以降低人的意识活动幅度,让人进入到半睡半醒的状态,之后通过心理暗示及潜意识沟通等方法,从而唤醒前世或今生儿时的回忆。如上幼儿园第一天时,老师和自己说了什么,父母是如何叮嘱自己的,穿了什么样的衣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无法记起的事情,通过催眠的帮助,就可以开发潜在的记忆。
其实,佛教有一个更好的降低意识活动、开发内在潜能的方法,那就是禅定。在禅定的宁静状态中,可以改变身体结构,回忆前世,开发天眼等内在功能。所谓天眼,也即可以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远处的人或物,或极其细微的物质。
显宗的证悟也是这个途径,首先修寂止的修法,通过禅定让意识、杂念慢慢减少,然后在这个状态当中去证悟空性。因为只有在心非常平静的时候,才能证悟空性。
密宗修气脉明点也是这个原理,因为气脉明点的修法可以达到死亡的效果。修禅定是通过非常温和的手段,逐渐让心平静下来。而气脉明点的修法,则是用强制性的手段断除杂念。无论如何,目的和效果都是一样——断除杂念、显现光明。
深度睡眠、死亡、修气脉明点、修禅定修到四禅的时候,都能达到让心平静的效果。
“死亡,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是希望;对无信仰的人来说,就是绝望。”
——慈诚罗珠堪布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灰色字为小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