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躺平:构建明智的生活(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躺平 躺平
构建明智的生活(下)
宗萨钦哲 | 躺平
躺平 躺平
主讲人:宗萨钦哲
最有趣的是第四个,从第一个阶段你学习、第二个阶段你在家、第三个阶段你退隐森林,这好像就结束了,但印度人还有“出离”,到底在出离什么呢?我们就在谈第四个阶段——最高水平的躺平。
我听说在过去只有完成第四个阶段的人才能当皇帝或高官,我们不能认为这些观念是过去的古老的东西,事实上,即使如今做不到,我们还是可以对其有着渴望,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根据这些观念来调整。
在我年轻的时候,60、70甚至80年代中期,我在印度、尼泊尔遇到过很多嬉皮,这些嬉皮从欧洲各地、美国而来,他们放弃了很好的工作、居所,他们年轻时是嬉皮,后来也成就了很多事情,我认识的一位嬉皮士后来成为我父亲的学生,之后又成为Gucci最初始的设计师,我还挺佩服他们的。
无为VS躺平
我有读过一些道家儒家关于“无为”的文章,他们谈到无为有一种内在的不用努力的特质,处于无为状态的人并非躺在那儿什么都不做、很懒惰的样子,事实上,他们很积极主动。在佛教文献中,尤其在密续中,谈到很多【任运自在】,这是我们人类很喜欢的东西,比如在一个派对与家人朋友一起,我们会感受到很“任运自在”的感觉,而非仪式性的。
所以我说的,如果我们真的欣赏躺平,从“无为、任运自在”的角度看,我们会很享受、会光芒四射、非常有魅力,人们会相信你。
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处在任运自在、无为、耀眼、不用力、不造作的状态中,他/她就没有预设的先决条件,我想我们都会欣赏并信任这样没有预设条件的人。
我们的在座诸位看上去并不太有可能去真正实践躺平,不过这个题目值得我们讨论,它应当出现在教科书中被讨论,应当出现在国际教育与环境上被讨论,因为人类终究并不是只是为了做什么的一个工具而已,我们几乎无法追上社会想追求的目标,竞争实在太激烈了,现代生活完全被竞争所驱使。在这种竞争的气氛中,即使短短的一个小时,我们也可以决定不去竞争,我们可以决定不去参与无止境的竞争,而得到一种明智。
八正道是人生非常实际的指引
现在谈一下明智,我现在要用【八正道】来整合。因为我们在谈如何引导、管理我们的生活,当然我们都有这样幻想就是最后总有某种奖励,对于我们在座的很多人达到一些目标会有自我的满足感,可是过一阵子或某些我们清醒时会自问:这都值得吗?刚刚谈到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教育都不让我们躺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很奇怪地不让我们躺平,是一种存在的焦虑,这越来越冲击我们。
对父母而言,他们帮助孩子长大,所以有这种故事在其中。对年轻人而言,他们相信银行存款、财富、权力、名声……这些,他们历经很多困难来达到这些目标,当然,会有很多令人兴奋的过程,但永远有这种焦虑存在,我们都不确定在下个转角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们。
对于我们某些人会觉得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努力的话,会有一个“证悟”在等我们。但很多人都没有,他们不相信任何这些事情。直到最近很多年轻人相信健康的生态环境,但现在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对这个也失去了信心并有其理由。对很多人来讲,结局是没有希望的,只是死亡而已,一毫无目的的感觉。
在过去人生目的是被宗教人士所设计,后来被社会学者设计比如“自由、民主”,现在我们对这些也失去了信任。这里就有一个危机,我们失去了明智。如果你问我,我会说到时候该看曾经佛陀所教导的智慧了,我们才能从无意义的追逐中解脱——这种无止境的竞争。
我一直认为八正道是对我们人生非常实际的指引。
所以我现在讲“明智”或“神志清醒”,基本上,你甚至可以说证悟即是【圆满的明智】。当然佛教徒会使用些象征性语言放大了光环,如净土此类,我想也许你们其中的某些人更容易理解其为真正的明智。我想对于一个佛系或躺平生活的动机,是因为我们想要逃脱这种非常扭曲非常疯狂的互相竞争。因为好像整个社会体系都被设计成大家仅能勉强过活而已,其实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现代人必须请假才能一周里去好好地看一次日落,这真是太悲伤了。
现在在讲的是为何有些人有很强烈的冲动什么都不做,因为现在真的有非常强烈的疯狂性。而且我在讲的并不是一种巨大的疯狂性,而是这种疯狂性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因为这些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假设和各种各样不安全感的驱动,以及种种的质疑“万一如何呢?”,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培养一种基本的神志清醒。
来自佛陀的建议
所以,以下是来自佛陀的建议,就是八正道。首先是【正见】,接下来会非常简短地总结一下八正道,如果好好讲会是非常大的课题。
其中一个培养正见的方式就是要知道:一切都有其因缘,没有任何事物是随机出现的,没有任何事情是预先注定的,也没有任何事情是按照自由意志而成的,一切都依于因和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见地。
乍看之下,你或许认为这些我可以接受、可以理解,就某种程度来说,你能接受“一切都依于因缘”,但要完全地接受这个见地则非常困难。因为你总是有意无意地认为事情是你可以掌控的,这就是为何我们送子女去上学、喜欢密集型的课程、热爱工作……因为我们总有这种信念“只要我努力就能有所成就”,但世事并不总是如此,在某处总有些隐藏的因缘能毁掉你的种种理智、逻辑性、方法性的假设和你的期望。
具有“一切都依于因缘的正见”可以让我们解脱于荒谬的期待和各种假设,这时候你才能很真诚地相信: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基本上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见地,这是在一个非常基础的层次上而言。
好像孔子有说过类似的话:不要担心,一切都在失控中。他是正确的,因为当你担心时,事实上就是你在相信某种系统。
第二点就是正确的动机,这是基于刚才我们讲的正见而来的,通常我们翻译为【正思维】,换句话说,事实上你已经很有觉知,很清楚一切事物无常的本质,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你并没有执着于某种结果,因此这就能为你带来正确的动机、发心。
比如你去见一个人,他因为某种疾病的缘故在濒临死亡,这时你会带着怎样的发心与他说话或做些什么呢?或者你知道你的这位朋友并未准备好听到他将死亡的消息,但是你知道他即将死亡,你的意图是想告诉他即将死亡,但你的行为不会马上告诉他即将死去,这只是众多的例子之一。基本就是说:正确的发心是基于正确的见地。
比如你正在玩一个游戏,你也知道这是个游戏,那么这时你的动机、与其互动的方式就是把它当作一个游戏,因为你有这样的动机,整个过程都能引起不同的影响。
第三个则是【正语】,正确的话语。基本上这方面的策略就是你不要制造与现实不符的话语,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语言不应阻扰自己与他人获得正确的见地,即使你善巧方便地做事,你的话语也必须带领自己与他人通向正确的见地,基本上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与他人,因此也就不要对自己他人都非常粗鲁无礼。
第四个则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正业】,因为你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正见、没有任何事是随机发生的、也没有任何事物是被创造出来的,因此你的行为也要契合于这样的见地,当你的行为与正见相合补足时,你的行为既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他人,当然因此你就不会有杀生、偷盗、邪淫等这类的行为。
【正命】因为你具备知道一切都依于因缘的正见,因此你维持生计的方式也必须符合正见,比如不买卖武器就是其中一例,因为你做武器、毒品、他人性命的买卖的话,就说明你并不具备正见。
第六个是【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因为你具有正见,所以你总是在护持自己的感官之门。事实上,如果仔细思维上面的几点,你就能理解其如何契合于我们讨论的主题“躺平”,为什么我们不能躺平呢?从佛教徒的观点来说,就是我们都忘记了一切都有赖于因缘。
这就是为何之前讲过,如果我们用非常负面的方式来解读这些词汇,事实上,它就不符合佛教对于生命的艺术,即如何过简单的当下的生活。
接下来的【正念】【正定】就是如何培养及维持正确的见地,基本上,这个方法就是以止与观。因为你知道一切事物都依因缘而生,所以你就不会在不善的因缘中散乱,即是修【止】;【正定】则是你需要非常努力地要去成就证悟、了证实相。
“躺平”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几年前我在印度教导过佛教徒如何生活的策略,那时就有听众提问:如果这样生活,我们就无法成为亿万富翁了,不是吗?佛教徒对此的回答是:或许你不会变为亿万富翁,但你会变成非常富有的人,因为佛教徒对“富有”的定义与满足、知足相关。就佛教徒来说,想要成为亿万富翁是一个错误的策略。
我们现在讲的是生活管理,对吗?我们有一个生活,不知道幸或不幸,我们此生有一个叫做【心】的东西,顺带一提这是一个很大的宣言,好好注意接下来要讲的。
我们有心,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有这个叫做心的东西是很不幸的,我们紧紧地与它绑定且无法分离,这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我们有这个心,不然的话如果你是这张椅子,椅子就不会感到它受到冷落、被坐的这部分也不会感到被过度使用了。
但你我是有【心】的,“心是什么”是另外要讲的课题。你怎么称呼它都无所谓,但我们就是有这个心,我们处于一个环境是无从选择的,因为总会有一些价值观,因此我们总是会有情绪,我们的情绪并不总是明智的,但我们总是会有情绪。
心的一大特质就是非常没有安全感,这种不安感需要我们时刻去修补它,这是无法做完的工作,因为总有一些源头带来不安感,所以我们需要管理这些。有时候我们在管理生活的过程中,会变得非常疲惫、焦虑,有些人就想“躺平”,但就像之前说的并没有这么容易,这是一种艺术需要很多善巧,尤其你上过学受过教育就挺难做到的,其实我们不该去上学的,那么我们的还能活得快乐些,不过现在太迟了。
我们孩子的这一代上学时的学业比我们那时不知重多少倍,所以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藉由【八正道】来管理我们非常疯狂的生活。
很不幸的,佛教被归类于一种宗教,我是不相信里面有什么宗教性的东西。以上就是今天我关于“躺平”这个现象与大家的交流,我尽量试着让它变得任运自在,不过差不多就这样了,我相信大家对此没什么问题,有什么好问的呢,我们现在应该去躺平就好。你看,你我都不觉得我们就能躺平,就像我总觉得让大家提点问题才行。
——本文完结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