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慧灯之光网站 >> 挠头,佛经和佛经讲的好像不一样,我该听哪个? 返回

挠头,佛经和佛经讲的好像不一样,我该听哪个?



无论你是修学佛法的前行人,还是想一窥佛法门径的爱好者,闻思一些佛法经典,听闻一些大德开示,都是很好的入门途径。然而,很多时候,不少人会因为不同经典或上师传达的观点不同而感到彷徨。


是佛法自相矛盾?还是上师们的解读不一?


上周,本公众号为您介绍了佛陀在涅槃前传给阿难尊者的四个“锦囊”,即“四依法”。当后世佛弟子在学修路上遇到困惑时,只需打开“锦囊”,按照佛陀提供的方法,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今天继续为您揭晓第二个“锦囊”,即“依义不依语”。




所谓“义”,是指经论的内容;所谓“语”,是指经论的语言文字。比如,在中观论典中,语言文字也叫文字中观;文字中观所表达的内容,就是义中观,也即空性。依义不依语就是强调要着重意义不要着重文字。




依义不依语有两种不同的层次或内容。


第一个内容所指的“义”,是指空性、光明、佛性、胜义谛、如来藏等;“语”是指世俗谛,也即我们的语言文字能够描述,五种感官可以感知到的世界。


“依义不依语”就是说,要相信胜义谛,不要相信世俗谛。胜义谛始终是真实可靠、永恒不变的;世俗谛会随着我们内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是靠不住的,是虚假的。包括因果、轮回等一切,都成立于世俗谛的层面;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因果、轮回都是虚假的。


第二个层次是说,在世俗谛当中,我们要依靠经论的内容,而不能依靠文字。





佛经里面经常有一个比喻:当别人用手指头指示月亮的时候,如果不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而是死盯着手指,就永远也看不到月亮。同样,语言是由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创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现实生活中方便沟通。但无论哪一种语言,都不可能准确地告诉我们物质的真实本性。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曾经说过,到了微观世界,我们的语言就像诗歌一样:诗歌语言的非确定性、模糊性和非实用性,确定了其描述能力的局限。


既然人类的语言对微观世界都言不及义,对于胜义、空性、光明等深奥境界,语言更是无法直接表达,而只能指一个大概的方向。只有自己去修行、去体会、去证悟,当意识彻底停止以后,才能真正恍然大悟,所以,我们只能依义不依语。




不应拘泥于字面上的矛盾。


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轮的经典中告诉我们,一切万法,包括胜义谛、世俗谛、众生的烦恼与佛的智慧,都是空性,而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又说如来藏不空、实有。


如果我们依语不依义,就会对此争执不休。


但如果我们真正依义不依语,那所有的争论也就偃旗息鼓了。其实,密法的大手印、大圆满,都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的:如来藏是光明、不变、存在、不空、自我、清净,但这与外道讲的自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如来藏同样也是空性的,其中不存在不空的物质或精神,但如来藏的空性不是像虚空一样没有光明的成分,而是存在着光明的现象。因为光明的现象始终存在、常住不灭,所以也是常有的、存在的,故而也可以叫做自我。


这样理解起来,第三转法轮与第二转法轮不但不矛盾,而且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显得更为圆满。


倘若一直去追究语言的差异,就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佛的密意,所以不要过度执著、局限于表面的语言文字。





意义不受制于语种的差别。


如果翻译没有错,两种念法都是一样的。汉族人用汉语念诵,一方面念自己的母语比较流利;另一方面也懂得内容,可以方便观想、发愿等,所以就不一定要念藏语,但咒语等特殊文字是不能翻译的,而伏藏品的文字还有一种特殊的加持,所以还是念藏文好一些。如果能准确地翻译,那即使念汉文,也不是完全没有加持,所以也能够成就。


依义不依语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只要能表达内容,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的语言都可以采用,所以不需要特定的语言。





“依义不依语”的真正意义,就是要我们消除语言的执著,达到不可言的境界。所以,学佛的人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要“依义不依语”。


接下来,本公众号将继续为您揭晓佛陀留给后人的其他两个“锦囊”,即更为深奥的“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和“依智不依识”。在探寻佛法正道的修行路上,我们难免会迷失和彷徨,此时需要用佛陀的智慧点亮光明,找寻方向。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八册:《四依法》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