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杂念,也让我们有了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机会
各位法师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讲第二节课。
首先大家发菩提心。我们为什么听这个课?主要的目的是想成佛,所以大家来听这堂课。为什么要成佛呢?为了自利利他,主要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来听课。我们要这样发心。
实际上我们有没有这样发心也不好说,但是我们学了大乘佛教以后,大家一定要努力,一定要重视菩提心。大家好好发菩提心,接下来我们讲今天的课。
这一节课和上一节课有关联。什么样的关联呢?寂止的部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今天讲的寂止的修法是非常简单的方法,虽然方法很简单,但是内容效果上面非常有实用性。
大乘《阿毗达摩》和《俱舍论》里,禅修的方法讲了非常多,理论方面讲得很多。我们今天讲的这种方法虽然没有太多的理论,但是很实用,不太懂理论或者不太喜欢复杂理论的人也完全用得上,这个实用性很强。
我觉得寺庙里的出家人可以学稍微繁杂一些的佛经,因为要弘法利生的话,多了解多学一学非常有意义。我们一般人如果有时间当然多了解多学习也非常好,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那就学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简单方法,然后学一个修一个,现学现用,这样我们的生活可能很有意义。
刚才讲寂止也提到了,如果它没有胜观,没有胜观的意思是说没有智慧、没有证悟,如果禅修没有证悟,只是心非常的平静,那么有没有用呢?没有太大的用。
比如说佛教讲三界六道,我们所在的叫做欲界,在这上面还有色界和无色界的生命,他们的心本身就非常非常平静,因为他们的心很平静,所以构造他们身体的物质也是非常细微的物质,我们眼睛看不见。就像他们的身体一样,他们的心理状态也非常平静,生下来的时候就不需要学,投生到那个地方的第二个刹那瞬间就入了定,心直接进入禅定,临终的时候开始出现念头,然后就死了。
这个中间有长很长的时间,这么几万年一直都在禅定的状态当中,没有杂念。因为没有杂念,所以出离心、菩提心这些也不会有。除非是这个之前,比如说他从人间学出离心、菩提心,然后投生到这些地方的话,有可能潜在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还在,除了这以外,他不可能在这个身体上重新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根本不可能,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思维,没有思维的话,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没有办法生起。
所以欲界当中的人,虽然我们心没有那么平静,但是不平静也有不平静的好处,因为我们有了杂念,有了念头,所以我们可以去思考和探索,然后我们发现轮回痛苦的同时,也可以发现解脱的好处和利益,所以我们不想轮回,想解脱。这些念头人才可以有,色界无色界的人根本不可能有。
欲界的心很粗糙,但是粗糙也有粗糙的好处。优点就是我们可以思考这么多,所以我们人之前没有出离心跟菩提心,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生起出离心跟菩提心,这都是好事。还有一个,比如说我们人的感官可以接受到幸福跟快乐,同时也会有痛苦,有痛苦也有好处,因为我们有痛苦和快乐,这两个都感受得到,有对比,所以我们不想痛苦想去追求幸福,然后我们深入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幸福和快乐也有很多的层次,最后发现我们可以去追求无漏的幸福和快乐,发现我们可以解脱、可以成佛,就下决心解脱成佛。这些都是因为人有痛苦,人的心这么粗糙,所以才有这些。
色界和无色界他们的身体不会有痛苦,也不会生病,他们的身体也不需要水、空气、食物,他们的身体不会有什么疾病,心里也非常的平静,但是也没有出离心菩提心。这种禅修如果没有智慧,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意义。
我们仅修寂止还不够,但是寂止是我们的基础,有寂止非常好,我们之前所有的上师们也都讲,如果没有一点点寂止的修法,我们很难成就。
比如说小乘佛教,没有寂止的话,四禅八定没有修出来几乎没有办法证悟。在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心没有那么平静,杂念满天飞的时候,如果其他的条件具备,在杂念当中也可以证悟,可以找到心的本性,因为它有这样的方法,它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杂念当中找到心的本性。小乘佛教一定要把这些杂念全部抛开,然后才能够看到心的本性,密法有这样的杂念也可以证悟。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