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五) 返回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五)

求学的足迹 求学足迹 2019-07-29

《维摩诘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五)

姚秦三藏  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7月29日


仁波切开示


(道友们鼓掌)我很累,你们却特别高兴。我知道,嗯……


【上师念传承】

这样,我们这个礼拜当中还是讲《维摩诘经》,还有周三讲一些上师的教言,到时候要求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听,但是要看上师的演讲的讲记或者看视频,如果不能做这些事情的话,那么后天的课不让听。如果能做这些事情 ,都可以听。


下礼拜本来想继续讲,但下礼拜想讲一个其他的法,但没有确定。因为辅导方面也许有点困难。再和相关人员商量之后再说吧。


今天讲到不尽有为法,不住无为法。表面上看比较简单,其实是隐含着特别甚深的修行窍诀,其实有为法的善根不能断,不然无法成就,每天要不断地修不断地积累,否则以前所造的善根断了 ……就没有善根 ,就只有苦因没有乐因,这里讲了世俗的善法。


前面讲了25种法,今天讲第26法。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



26、行无限施,具足相好;


菩萨行菩萨行中,要行持无量的布施,当然有法布施和财布施和无畏布施等。我们这边也经常做无畏布施方面,放生等方面做得比较好。我希望以后长期地做无畏布施。我以前也说过,我活着的时候,如果对我有一点信仰也好,欢喜心也好,比如我的生日也好,多放一点生。我死的那一天,当作放生日,那一天生日变成了圆寂日或者死日,都可以,多放一些生,我在中阴身也很欢喜 的。


过一段时间比较特殊的话,当然不要大型的,尽量小型的,也不一定当天放。因为我们现在特殊的环境,要有善巧方便,各地不要大规模的,当然要自愿,但要科学化,要安全。参与的人也要各方面也要得到安全的保障,这样的话也很好。

这种无畏布施历来是比较重视, 有时我在想,包括百日的无畏布施也好,或者特殊日子的无畏布施也好,仅仅这个功德,也很值 得感受轮回中的痛苦,非常有意义。我发自内心地感谢。

供养钱财、赞叹,这些暂时的欢喜 心是有为法,是会变化的,饶益众生是我们都喜欢的,大家要重视无畏布施,是很重要的。


这种无限的布施,其实有无量的功德,即使布施的对境是不清净的,也是有很大的功德。


《六度集经 》:若行惠施时,福田虽不净,能生广大心,果报无有量。 

所以我们布施时,一方面对布施的对境进行观察,无误地布施也是很好的。另一方面,心清净也会得到清净的果报。现在有的人不想布施,却找很多理由,其实别人显现这种现象,也是非常可怜的,我们要以这种布施,生生世世像佛一样具足相好庄严,没有……



喜欢相貌庄严,与前世布施有关。此处断网了)


慈善的功德不能退失,爱心组要负责,尤其这边慈善有活动的时候,也要重视起来,我们也会有一定的安排,希望各地不仅不反对,而且要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是对个别的贫穷学生,另外也给你积累资粮的机会,而且可以逐渐饶益很多众生

有的人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有的人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欺骗 众生,当然众生的业力千差万别,我们不能到一个轨道上来,但有生之年,尽量行持善法。

因为生命是有限的,还是做一些有利的事情。现在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吧,以后怎么样难说,身体心态都是有为法,什么时候失去了,很难说,谁也难以确定。

所以自己欺骗自己,谁也救不了。所以要行持这方面的善法。


【唐译】为诸相好圆满庄严,修行清净无碍大施


27、除一切恶,净身口意;

在修行当中,菩萨应该尽除一切的恶,包括身口中意,包括三界的违品, 或者自性罪和佛制罪的恶要尽除。

凡夫位完全净除是有困难的,有时会生各种烦恼心,但不能舍弃善法,要净化自己的身心。有时候因缘成熟时,行持善法也比较容易 。


《律藏》中有一人看到一个出卖身体的仆人,带回来让他杀生。他受了佛戒,他说能不能不让我杀生,不仅我不杀,你也不杀好不好?讲了这些道理,最后主人有了这种感悟,以后也不杀害众生。

所以我们在行持善道的过程中,甚至主人也有清净心,现代人不是这样,我说一遍他说三遍,甚至觉得自己有道理。

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根本不造罪可能有困难,但要有忏悔心也是如《地藏经》中说的一样,是行持护法者。

【唐译】为身语心严饰清净,远离一切犯戒恶法;为令身心坚固堪忍,远离一切忿恨烦恼


28、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

虽然住在轮回中,但毅力要坚强。智不住三有,悲不住轮回。菩萨虽然住在生死轮回当中,但因为轮回中的个别现象,不能因此退失信心。


《地藏十轮经》:随见诸有情,逼切在众苦,随起勤精进,勇猛而济拔。

当我们度化众生时,可以随时随地见到众生。因为众生各种不同的习气,逼迫我们感受痛苦,但菩萨不生厌倦心,反而更加生悲心,非常精进,勇猛地依靠各种善巧方便来救度他们。


所以我们看到上师的传记时,不管是古代的上师,还是现在的大德,在他们度化众生时,并不是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从不舍弃众生,从不放弃弘法利生的伟大事业。


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和度化众生中,会遇到这些轮回的逼迫畏惧,但如果内在有利他心,就会不断地勇猛地利益。

【唐译】为令所修速得究竟,经劫无数生死流转;为令自心勇猛坚住,听佛无量功德不倦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

29、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

听到了佛陀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佛陀因地菩萨行的功德,有时会听到果法的十力四无畏等,人乘行人可能会产生恐惧退失,但大乘行者的志向不会依此而害怕恐惧疲倦,不上进,不会的。


就象《宗镜录》中所讲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所以说,我们在行持的过程中,不会退失。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会退失。而且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即使有一些事情 看起来不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清净菩萨的话,也不会因懈怠而放弃。

我看到《大般若经》:若菩萨摩诃萨于僧伽蓝营构修理……观经一劫所作事业生长久想。当知名为懈怠菩萨若菩萨摩诃萨。观经一劫所作事业。谓如一日所作事业。当知名为精进菩萨安住精进波罗蜜多。

如果在一劫中以为是长久志向的话,这是懈怠的菩萨。如果这个菩萨一劫的事业如一日一样,这就是精进菩萨,住精进波罗蜜多者。

不管怎么样,要不退缩,不放弃。有的人短短的时间中很困难。其实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在一劫中发心,即使受人污辱,也当作很短时间想。

有的人天天数日子,我还有三年不用发心了,我还有五年不用发心了……度日如年是很痛苦的, 这就是懈怠菩萨。


你们自己看自己是 懈怠菩萨还是精进菩萨?

精进菩萨的举手,嗯,懈怠菩萨呢?好象也不是懈怠,也不是精进,是不是没有听懂,不好意思 是吧?


30、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用证悟空性的宝剑,破除或者摧毁烦恼的贼,在智慧宝剑之前是特别容易断掉的。

《诸法集要经》:智如彼利剑,断贪爱藤蔓,离生等缠缚,及彼过失聚。

这种智慧的宝剑能砍断这种贪爱……世间各种烦恼的藤蔓,这时会离开生死的缠缚,所有的过失会远离的。

其实出世间的无二慧非常重要,因为有了无二慧,在世间中也应该能行持善法,远离一切的恶法。

《诸法集要经》还有其他的比喻,:若人无智灯,心则不明了,彼则如傍生,为人皮所覆。

如果没有智慧,是心很不明亮的。其实佛经中也有特殊的比喻,比如没有取舍的人,与动物没有差别的。

就像萨迦格言,在愚者面前333333333在智者面前逃避,这种人不具备项峰垂胡(牛的法相),具足上牙的牛,(牛一般不具足上牙),不好好修行,在智者面前不愿意接近,在愚者面前……虽然没的牛的法相,但是一种特殊的牛。

也有印光法师也引用过,是裸冲,取舍因果也没有,每天浑浑噩噩,恶人的危害比动物还厉害。因为人有很多功能特点,像世间的牛自己特别笨,但自己吃草,对众人的危害性没有那么严重。

但人有乐和加行等所有造恶的支分,有些恶人和愚人,有时远远胜过旁生。我们常说旁边生愚笨,但它造的业可能不是那么可怕 。我们人有时比人聪明,但因此会毁坏自身和他人。这一点以正知的智慧观察 ,也不难看出。所以智慧也的确很重要。

如果没有智慧的宝剑,还是很可怜的。


31、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要超出五蘊十八界十二处,要荷担众生,让他们永远解脱 。

这样度众生,让他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

其他的译本,怎么讲的呢?为荷负众生,通达蘊界处。有点不同。

不管怎么样,意思是说,通过通达 蕴界处世俗法的本体之后,一方面超越轮回,一方面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所以一般菩萨度众生,就是通达 空性,通达 世俗法。名言中的法相要通达 ,胜义中的空性,一无所得。这样的话才能度众生,才能荷担如来家业。

这是菩萨的责任。对于没有责任心的人来说好累呀,要度众生。但是对菩萨来说是很愿意的,就像现在的人说“甜蜜的负担 ”,把孩子放在头上玩,当然是业力的现前,一般人不觉得从此进入痛苦的命运中,是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这两者也不是很相同的。这是对众生生生世世有利的,通达蘊界处之后,可以利益无边的众生。


【肇曰】法身超三界,阴界入所不摄,故言出。若受阴界入身,处情尘之内,则自同羇琐,安能济彼


32、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

《瑜伽师地论》中讲到……有净障,依靠这些摧伏魔军。魔是四魔,军,窥基大师的《无垢称经说》中说了四种军,说了《大智度论》中龙猛菩萨的观点。

《般若经》常说,精进的菩萨,魔军无机可乘。有些人精进,身体也好。有的人不精进,恐惧 心烦恼心……我个人也是,不精进的时候遇到各种事情 ,如果精进,所有的违品肖声匿迹,这也是规律吧,是非常好的事情 。

【远曰】魔谓四魔,烦恼、阴、死及与天魔,军谓十军,如龙树说。故彼文言,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第四,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疑悔第七军,瞋恚为第八,利养军第九,日高梦人第十




“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不坏威仪法,而能随俗。


33、“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

也说常求无慢。

《华严经》:离慢修智慧,不为魔力持。

以前有一个,南怀谨吧,见到一个出名的禅师,去时没有像他想象的样子,住在红尘中,世间中,他过去之后,对他烧水、泡茶……当然这里面讲得比较多,意思是说,无有慢心非常重要。

有的居士和法师,没有慢心,这是很好的。你有财富,有地位,慢心是修行的障碍。如果没有那个加持,世人可能看不起你,有可能。但没有什么傲慢的,世间的荣华富贵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现在是国王,下一世是乞丐也难说。

上半生是富裕的,下半世是贫穷的人。上半生是健康的,下半生是残疾的也可能。


34、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

《大正藏》中有,对世间法不要有贪执,对出世间比较修行,不要满足,要有贪求。但也不能舍弃世间法。部分日本的,因为日本的大正藏是1912-1915年编的。

其他的《乾隆大藏经》包括梵文英文,内容分成两段。

第一段是34、追求正法,知足少欲。

不然贪欲心非常强烈,则得不到。因为欲望大,修行的正法很难得到的。为什么佛教由出家人行持?因为出家欲望少,这是最大的障碍。同样的道理,在家人,到一定时候不要贪得无厌,否则 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这是第一个,是大多数版本的用法。


35、于世无杂,而能随顺世间。

这是藏文和大多数这样讲的。

意思是,我们与世间的法,实际 是不杂染。很多修行人与世间八法不染,犹如日月不住空,犹如莲花不着手。依然光明无染,但还是随顺世间。所以说,这是菩萨行为。

确实菩萨,虽然住在世间中,但对世间法没有染上。大乘菩萨就是这样的。

我们大多数人以为佛教是出世的,不是的,佛教既是出世也是入世的。入世时比世间人还要入世。为什么?因为世间对低劣的人看不起,即使特别好的国家,对乞丐不是特别好的待遇,但佛教对即使最低劣的众生也不会舍弃。


36、不毁威仪,而安能随俗。

佛教不会失坏其威仪。比如出家人,穿着,行为,发心上都有修行的威仪。但威仪是否失坏了世间法呢?不是的,入世时要随顺世间,当然有一定的底线。不然很难。法王说“莫舍己道”当然为了随顺,可以稍作改变。

有一次他们让我要随顺世间传统国学老师,我说穿里面的黄色可不可以,他们说不能穿黄色,有一个老师去家里拿了一件红色的唐衣。穿着可以,他们说裙子不行,我说怎么办呢?他们说要穿黑色的裙子。我说也不是很方便的,万一发到网上不很好。要不我不讲课了吧,

后来稍微用黑色的毛巾挡一下,上面没有关系,下面……当然这个过程你们可能听不懂……呵呵呵

有时稍微随顺一下有必要的。


华智仁波切说了,言行随顺亲友,衣食随顺当地,心要随顺佛法。

所以说,有时候随顺当地的习俗很重要,入乡随俗。



【唐译】为诸世间爱重受化,常乐习行少欲知足;于诸世法恒无杂染,而能随顺一切世界


【什曰】和而不同



“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

37、起神通慧,引导众生;

神通有一定困难,当然可以依方便方法利益众生,就像刚才说的,即使示现神通,也不能失坏威仪。

以前有佛陀的比丘应供之后没有做什么,外道比较精通,离开时打招呼。佛陀说,《四分律 》:若为利故施,此利必当得, 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快乐。

有些寺院常念,佛陀要求念这个偈颂, 要不舍威仪来利益众生。

以前,佛陀当时在一个戒律中,当时有一阿罗汉准备度一个婆罗门女,她害怕有比丘化缘,把门关得死死的,阿罗汉知道她度化的因缘成熟 ,他显示 神通,在屋里一下出来了。女说你的眼睛掉了我也不会给你,结果 他眼睛真的掉下来了;她又说,你的眼睛像碗一样也不会给你,结果 真的如是;她又说,你倒立我也不会给你,结果 他倒立了;她又说,你死我也不会给你,结果他真的死了。她害怕了,担心惩罚。说,你如果活过来我给你,结果阿罗汉活过来了,因为他很厉害,她善根成熟 了,当时还是舍不得。不会给好的,只给你一些渣渣。阿罗汉说没关系,你可以给别人。讲法之后,她得果了。

现在生邪见的人多一点,神通的人少一点,如果有神通到某人家要吃的多好呀!



38、得念总持,所闻不忘;

得到了正念和总持,就像照相机记忆,过目不忘。有的道友记了会忘,有的人不忘。包括考试的卷子,包括有些老年人记性越来越好,是比较好的迹像。


“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

39、善别诸根,断众生疑;

善于辨别众生的根基,给他们传不同的法,断除他们的怀疑。其实众生有怀疑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因为有怀疑才修行,通过修行才能断除。

《大宝积经》:多闻无穷尽,问难心不动,慈愍故说法,以断众生疑。

因为多闻,才会让心不动摇。因为慈悯,以悲心来说法。有的地方如果有需要讲经说法,这里有六年以上的,得到毕业证的,这样的法师不一定要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派一个法师一年或者半年,当然不是去吃喝玩乐,这样会被开除。

真正讲经说法还是很重要的。我有时出去,时间排得满满的,虽然不是算广闻博学,但虽然很累,感觉上还是可以的,这样的话与佛法结上了善缘, 这样的话对他们的解脱 是有利的。

所以要派法师,当然不是为了名利,也是有必要的。藏地非常需要,供不应求,老百姓也是一样,开法会……堪布堪姆,通常叫法师,虽然没有得到堪布堪姆的学位,但是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回答。所以不要认为要永远呆在一个道场里,这里吃得好不好,住得好不好……这样学习大乘佛法没有什么用了。

住在哪里怎么样都无所谓。更重要的是断除众生的怀疑。


40、以乐说辩,演法无碍。

这里乐说辩,其实是四种辩才之一。因为获得了辩才无碍,智慧非常超胜,所以说法无有人受到威胁,完全能胜伏一切。他在不同的地方说法,无有任何阻碍。

就像:圆人说法,无有不圆。

所以说,当然这里与其他译本稍有不同。要以佛法来饶益众生,无有任何阻碍。

有的人闻思不够,在弘法时有畏惧心。有的人不明白道理,但特别大胆,非常狂妄。

在讲考时,有的人太小心翼翼了,有的人虽然讲错了,还是一本正经……(我说的是我自己。)自以为自己宣说无量的法,没有问题,也有这样的。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

41、净十善道,受天人福;

行持十善的道,就会受持人天福报。其实与世间的佛教教育很重要,行持十善获得欲界的福报。


42、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一般说四梵住,慈悲喜舍,就会开天界的天道。如果以菩提心摄持,会超出轮回,获得佛的遍智的果位。


43、劝请说法,随喜赞善,

我们对高僧大德也好,对诸佛菩萨转法轮。要随喜赞叹,口中说善哉善哉,会获得佛的加持和威力。

古代包括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弟子供养笔墨,劝写这个那个。上师如意宝的传记中也有,身边的人劝请之后造论。这是很重要的,请转法轮。

七支供中也有,这个功德很大。


“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

44、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

如果一切是善的,就像《华严经》中说,如果善良,自然获得佛的威仪和加持。善人才能得到,恶人得不到。越来越清净时,自然会得到。


45、深修善法,所行转胜;

要深修善法,这样修行的境界越来越高,越来越殊胜。

我们的广度还可以,显宗,五部大论等,质量不是很好,只是广。有的人长度可以,修加行, 在道场呆了多久……但关键时,虽然时间长,但修得不是很好。有的人虽然修得短,但修得比较深。比如最根本的菩提心生起来了,如果修密法,等净无二完全甚深地通达 了。学中观,短短时间了如指掌。

这种人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且不会退转。

我个人来讲,虽然不是遍知,但觉得深度不够,如果深度够,应该是可以的。

我看在座的有的人,修行时间长,下了不少功夫。有的人修加持修了好几遍,可能还是不行,还是需要一定时间一样,所以要反观自心。


【唐译】为令所修念念增胜,于一切法心无染滞



“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46、以大乘教,成菩萨僧;

就像维摩诘,虽然在家人,具菩萨心。有的人是出家人,要变成菩萨大乘的僧众。

有的人刚出家,着重于我头发剃得好不好,我穿得庄重不庄重,照镜子,自拍。这不是大乘僧,真正的大乘菩萨僧就像维摩诘一样。

一方面出家是长其的行持善法,自利的人,出家也可以,不出家也可以。但不是自利的人,家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我希望有些部分对出家人给予大力的支持。

发心条件中,有些负责人与个人的关系不好时,马上开了。这样的话,出家人也是走投无路,到哪里去呢?所以有希望,有些时候,各个部门发心的负责人,对下面的就业——出家人也是有事业的,不像世间的事业,但发心找不到工作,也有各种痛苦。希望负责人下面到一些普通的僧人家里了解一下,顺便加一个特殊的缘起。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说的什么呀……呵呵你知道了吧?知道了,好吧。



47、心无放逸,不失众善。

最关键的就是心不放逸,行持善法,佛教要放在行为上,更重要的是发心和行为。

《万善同归集》:佛法贵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辩。如虫食木,偶得成文。

佛法如果没有依止好好行持,那么偶尔的发心也不是很好的。这些文字是突然的,不是真实的。有的人心不调柔。暂时行持一些善法,出现一些境界,比如好梦,不是这样的。佛法是长期的行为,如果心没有正知正念,处于放逸的话,所有的善法可能慢慢荡然无存。

有的人修很长时间,最后一切耗尽了,很可惜的。


48、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僧肇大师说,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尽有为也。夫善有为法,变坏物耳,废舍不修,则日耗日尽矣。如果上面47个法行持,则不尽有为。

否则 银行卡上只有十元钱了,就没有了。

不尽有为法,有甚深的意义。不然用着用着就没有了。

汉地的有些禅宗,有些藏地的学密者,把有为的善根放弃忽略,这样是很不好的。这以上在日常修行中很有必要。

在座听了一遍不行,希望反反复复去看。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重播。如果有的话,第一天没有听懂,第二天可以听。我看对密法的重播,大家很认真。如果有的人第一天工作忙,第二天……当然发心人员比较辛苦,也不忍心,但是提供一些方便也很好。当然是自愿的不是要求,不 是规定。

尽可能让 大家学得深一点。


今天给大家一句话,66666666666666666666深修善法所行专深。仅仅行持善法不够,要深度地去修行。如果有深度,有些人短短的时间,对最深的要义挖掘出来,以后不会改变。为什么会改变?因为心没有融入法,否则 不会退失退转。

不尽有为法,不尽有为,不尽有为。要记住这四个字。看到耗牛,要问懂不懂,开开玩笑。

但修行人会放弃这个关键的意义,所以要强调一下。


好,今天讲到这里。




本品(菩萨行品)历史笔记复习回顾: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四)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三)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二)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一)


第十品(香积佛品)历史笔记复习回顾: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一)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二)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三)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四)


第九品(入不二法门品)历史笔记复习回顾: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一)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二)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三)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四)


法讯预告


明天(2019年7月30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学习甚深大乘经典《维摩诘经》 

我们不见不散哦~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图片来源 |  阿源


如有错误,在此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