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69 | 人类面对灾难的心理安慰
2014年6月21日,老师走进青岛大学,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人类面对灾难的心理安慰”为主题的内容。
在整个主题演讲中,老师从灾难并不遥远、化解灾难,从心入手、面对灾难,你的心够强大吗等几个方面聊起,老师认为,面对灾难,我们只有认识了无常,内心才会自在,同时希望我们相信祈祷的力量、保持觉知力才可以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别人在做什么,而如果可以具有这样的真实智慧,我们才可以感召美好的外在世界。
青岛大学(Qingdao University),简称青大(QU),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学校最早的源头是创建于1909年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后来成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另一源头是创建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后经历了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抗战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了青岛医学专门学校,设置了医学院,后来成为青岛医学院。1993年,原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
作为大学生,一方面生活得非常单纯、快乐,另一方面也即将面临种种挑战,如果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心理教育,也许就难以应对。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大学生一旦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就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果成为医生,就需要处理与医院领导、患者的关系,还需要熟练掌握医学技能;如果成为教师,就需要处理与校领导、学生以及家长的关系,还需要承担授课任务……与此同时,很多大学毕业生也开始成家生子,为人父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又要寻找人生定位、工作定位,如果读书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到时可能就会手足无措。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面对这种境况,好像熬不过去、马上要崩溃了,这样确实人生中已经出现了“灾难”。
因此我觉得,大学以及中学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活预演教育——模拟未来的生活,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比如一家之主,看看如何应对。
在美国和德国的中学、小学以及幼儿园里,都有心理健康课,教导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的很多问题,诸如人生的挫折乃至未来的死亡。可是我们这里的大多数学校,只是单纯地传授专业知识,很少教导此外的道理,比如如何孝顺长辈、如何培养爱心、如何做到坚强与忍耐,这就使得很多年轻人步入社会后,情况不容乐观。
就在座的各位而言,如果能够经常去一些灾难突发地亲自参与救援,对受灾者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慰,是非常有意义的——既是对自己的锻炼,也是对他人的饶益。
这个世界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地震、海啸、台风等各种灾难,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不在别处,就在人类自己。
大家可能清楚,20世纪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非常严重,以至于有些学者将之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很多人完全不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拼命地开发自然资源,使得地球基本被“掏空”了,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中大约百分之十几的人,已经消耗了全世界百分之九十多的资源。
所以相关学者认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将德国、日本为主的很多国家的建筑摧毁了,但是战争结束后,这些还可以重建得以恢复,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疯狂开发所导致的破坏,短时间中都无法修复,而且因为人类的贪婪根深蒂固,没有消减的迹象,将来很可能是更加无可挽回的持续破坏。科学家霍金也说:人类已经成为历史上最可怕而不可挽救的群类。
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发,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生态失衡,而生态一旦失衡,各种灾难就会接踵而至。
当灾难降临在他人身上时,我们需要去帮助吗?当然需要!但要完全化解种种灾难带来的危害,并非一个学校的人或者少数善心人士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需要仰赖全民意识的提升,大家都发出慈善之心。
与此同时,这种善心也需要智慧的摄持。现在很多人对于灾区的援助,只是物质或医疗上的资助,实际上遇灾者所遭受的内心创伤更严重,更需要的是心灵救助,需要心灵导师借助各种方法引导他们摆脱心理阴影。
所以,作为心理学专业的高材生,你们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帮助遇灾者调整心态,这非常有意义。
其实化解心灵创伤,转变认知是重要的方法——一旦认知上有所调整,许多心灵危机都能得以化解,对于任何困境都能坦然面对。而在调整认知,或者说摆正心态方面,信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经常这样想:这种信仰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一种精神,是存在于心灵中的一种动力,是铭刻于骨髓的一种坚守。它的威力不可思议——依靠它,脆弱的人能变得坚强,痛苦的人能绽放笑容,精神濒临崩溃的人能在心底出现光亮,变得积极向上。因此,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佛教,佛教里调心的方法不胜枚举。
如今每天都有各种灾难见诸报端,但是很多人总觉得灾难只会“光顾”别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刚才有些人就说:“我一直认为自己不会遇上什么危险的事。”但这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你找不出任何可靠的理由。
无常一旦降临,诸如亲人患病离去、家庭遇到危机、灾难不期而至,没有接受过无常教育的人,内心就会陷入痛苦与困惑:“为什么我会遇到这些不幸?”而接受过这方面教育的人,就比较容易坦然、安和地面对。
因此,对于无常的道理,大家很有必要了解和思维。若能这样,一旦生活中出现变故,就不会那么地执著,也不会那么地痛苦。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比如有些年轻人遇到感情上的些许变化,就陷入痛苦之中,甚至想要自杀。其实这非常不理智,生命如此珍贵,怎么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轻易舍弃呢?
我认识一个大学生,他说:“如果我的家里出现灾难,比如父母或哥哥死了,我可能根本无法面对,只有精神崩溃了。”
很多年轻人看起来很成熟、坚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内心可能非常脆弱,有的年轻人甚至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马上就大发嗔心,或者伤心落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学校中缺乏心理教育有很大关系。
人的心可大可小,可坚强、可软弱,你通过什么教育对它进行培训,它就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心的不共能力。比如禅修者可以七天七夜心如止水,而一般人不要说七天七夜,即使七秒钟里,心都无法安宁,如同猴子般东窜西跳。再比如如果整天沉溺于泡沫影视剧,内心就会变得颓废无力;而如果不断接受励志教育,内心就会强大而积极。
虽然人人都有一颗心,但心与心的差距却判若天渊,有的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而有的心却愚昧而脆弱。
世间很多人对死亡充满畏惧,甚至连“死”字都不敢提。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们从小在“人死如灯灭”的教育中成长,始终认为:“我原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旦死了就变成一抔泥土,多么可怕!”但如果明白了死亡的真相,知道如何面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反而非常坦然了。
宋朝有一位宗渊禅师,他从小出家,主要修学《普门品》,后来四处参访,成了一名云游僧。83岁接近圆寂时,他告诉大家:“我有件特殊的事要做,你们给我制作一个鹿顶座,明天供斋时用。”
第二天,他的弟子和道友都到了,禅师作偈一首:“举世应无百岁人,百年终作冢中尘,余今八十有三也,自作哀歌送此身。”意思是,世上能活到一百岁的非常稀少,即使有这样的人,最终也会化为冢中尘土,而我今年已经83岁了,作这首诗为自己送别,免得劳烦世人为我送终。
话音刚落,他就安详地示现圆寂了。
大家想一想,世上很多位高权重的人,很多学富五车的人,他们活着时备受瞩目,也自认为了不起,但是面对死亡能否这样自在超脱?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很多普通人,他们死亡时,不论在医院里还是家里,都是在巨大的痛苦、恐惧和忧愁中离去的。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才好?
现在人心普遍冷漠,人与人关系疏远,即便家人之间也比较冷淡,所以人们需要培养慈悲与爱。而无条件的慈悲,正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这种慈悲心,在心理学中,叫换位思考——我站在你的位置上,你站在我的位置上,角色互换来体谅对方;在儒教中,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强加于别人;自己希望得到的,无私地给与别人。
淡定的心态,是现代人需要培养的素质——有了这种心态,生活会变得有趣。
曾经有一份漫画杂志为提升发行量,推出一项“征画活动”,邀请全世界擅长绘画的人就《世界的最后时刻》创作一幅作品,最佳者将获得十万美元奖金。
消息一传出,世界各地的很多画家踊跃参与。最后举办方收到了大量画作,有的这样画着:到了世界的最后一刻,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着;有的画上,是有人将所有存款拿到大街上,气急败坏地焚烧;还有的作品画着宇宙飞船,很多人准备乘着它逃往其他星球……种种景象不一而足,但是这些作品都没有得奖。
获奖作品是一位家庭主妇用铅笔在一张包装纸上画的漫画:她在厨房洗完碗筷后,正伸手关紧水管开关,丈夫坐在餐桌旁边的地板上,旁边有两个小男孩,正在玩积木……
评委们对这幅看似平常的作品这样评价:我们震惊于这一家的平静,他们理解了世界存在的意义和人的最高追求。
即使是世界的最后一刻,这家人依然可以如此平静、淡定,不被即将到来的危险所吓倒,活在当下,确实非常难得。
结合这个故事,大家不妨反观:如果今天就要离开人间,自己是怎样的心态?会做些什么?
一般而言,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比较坚强,一种非常脆弱。这两种人都需要心灵的修炼。
我们既要承认科学技术的作用,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力量。如果把传统文化全部抛弃,而一味崇奉科技,是错误的极端;如果只学习传统文化,而对现代技术拒之千里,也是歧途。
所以,有智慧的人,一方面会关心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更会关心什么呢?就是古圣先贤留下的传家宝——各种具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结合,研究性与实修性结合,才是应取的中道。
如今的社会上,人们的欲望越来越膨胀,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与物质的增长不无关系——物质的飞速发展促使人的欲望不断增长,欲望的增长又导致物质不断更新。如果人们对欲望有所克制,那么外在世界的变化也会放慢脚步。
以人居环境为例,大多是欲望的“作品”,而其中有些完全是不必要的,比如很多城市里空空荡荡、无人居住的楼房。这种贪婪驱动下的建设,实际上浪费了很多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还有人们的宝贵时间。
另一方面,有些人拥有很多套房子,但是其中有的房子,可能自己一辈子都没住过。
我听说有个人买了一栋很大的别墅,但是一直没机会住,后来好不容易住进去,已经是处于病危之际了,周围人说:“如果那个别墅没有让他住一次,他会非常遗憾。”于是大家把他从医院送过去,但是到了那里,他已经断气了。事实上,很多人穷其一生辛苦积累的钱财和资产,大多与此类似。
因此,人生在世,应该常常保持观察力和觉知力——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别人在做什么。
总而言之,心灵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人一旦接受了这种教育,就会具有真实的智慧,而依靠这种智慧可以感召美好的外在世界。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