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9课-窍诀&名词&法师辅导
本课窍诀
我也知道精进好,但是我精进不起来,怎么破?
(一)涉及到的原文
己四(精进)分三:一、擐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满精进。
(二)修行中最常见的问题——疲厌
1、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2、作为工作繁重的在家人,很难找到时间修行,尤其是整段的时间,每每抱怨、遗憾自己没有修行的机会,但是讽刺的是,当我们有时间时,却缺乏动力意志力来激励自己,结果是花了更多的精力看足球赛,而非修持佛法。
3、当看到、知道身边的某人每天念很多经、很多咒,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时,尤其是对比自己竟然花了一晚上跟朋友扯闲篇儿时,内心里懊恼、气氛、沮丧......五味杂陈,但是嘴巴上还是讲,真随喜人家这么精进!
4、我也知道精进好,精进才能解脱,BUT,我就是精进不起来。
5、真的想睡觉,但是已经在上师面前做了承诺,还是打开法本,但是打开第一页的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到最后一页!
(三)疲厌不是你一个人的“专长”哦
1、希阿荣博堪布:疲厌也是障碍大家修行的一种常见情况。没有恒心耐心,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新鲜劲儿一过去马上就厌烦了,学佛也是这样。
2、宗萨仁波切:不论修持何种法,我们都会感到厌倦。如今,我们容易厌倦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有多少人能满足单一的电视频道?
3、大恩上师:现在我们这些人修法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过于困难、心生厌烦的感觉。
4、南怀瑾先生:少数修道学佛、多年用功的,能够得到清净;不过,等到你有一点进步时,反而杂念妄想不能清净。这是什么理由?俗话讲“新造的茅坑三天香”,开始打坐学佛,又清净,好得很。就是佛教的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
(四)界定精进
1、精进是这样的
精进是喜于善:喜欢闻法,喜欢做功课,喜欢修行;对善法有欢喜心,法喜充满。
《入菩萨行论》云:“进即喜于善。”
2、懈怠是这样的
懈怠就是不喜欢善法,不喜欢做功课,不喜欢闻法,不喜欢修行。吃饭、休息不一定是懈怠。不喜欢善,喜欢恶,喜欢做世间的琐事,这才叫懈怠。
(五)精进不起来的原因
1、直接原因
你对善法没有欢喜心:念经持咒并不是我们真正很快乐地去做。如果你真正很愉快地去做,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你做一分钟和做二十四小时没有什么不一样。
2、根本原因
(1)根本原因不是这样的
A. 非人在障碍我
B. 我自己业力深重
C. 我前世没有好好努力,这一世对善法没什么缘分
D. 我身体不好
E. 我的环境没有修法的机会
(2)根本原因是这样的
A. 是因为你对轮回没有生起出离心所致!你的精进起不来的话,是因为你没有好好观轮回的过患,如果你知道轮回是很痛苦的,急于出离的情况下你就没办法懈怠。就像一个人肚子饿,他就会拼命的想吃饭一样。你真正知道轮回特别痛苦的情况下面,你没办法再去懈怠的。
B. 之所以心里会认为此法难度过大、在相续中生起道相以及断除所断的烦恼困难重重而产生怯懦的心态,其实都是相续中未生起无常观的过患所导致的。如果相续中已经生起了无常的观念,那么感到修法困难、心起厌烦的情况绝对不会出现。
(六)求解
1、最直接的办法
最先我们要学着如何把这种欢乐创造出来,很少人生来就是爱佛法的。
2、最根本的
去观修四外前行,要现前验相
A. 我们一般只有知道轮回的痛苦,我们才会生起出离心。就像一个人,他连自己生了病不舒服,有什么病都搞不清楚,然后要吃药要看病,那下面的行动都是不明确的。
宗萨寺的江森堪布他教导的弟子,他们观修寒地狱的时候,手会真正出来冻伤的痕迹;观修热地狱的时候,皮肤上面直接被烧伤、冒泡,真正修出修行的验相来。我们修行也要这样,自己好好观修的中间,一定要让自己修行的验相现前。
B. 思维暇满人身得之不易,具大意义为前导,平时坚持不懈地修无常观,如此具有极大的利益。修死亡无常就像一把必不可少的锋利的镰刀一样。如果有了一把锋利的镰刀,那么无论有多少草需要割,也会胸有成竹地想:我具备锋利无比的镰刀,做这些事易于反掌。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必须将无常的观念这把十分锋利的镰刀紧紧握持在手。
3、其他的
(1)生理和心理的调节
平时作息没有规律,生活无节制,四大不调,气脉不通,坐下来听法修法不到片刻便腰酸腿疼,根本坐不下去,勉强为之,则烦恼丛生。
(2)修莲师上师瑜伽
A. 观想融入:我(宗萨仁波切)强烈鼓励你一再地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相融。当你观想莲师并持诵莲师心咒时,每念诵一百遍时,就将莲师融入于你的心中。这种过程你做得愈多愈好,所以每持诵十遍或二十遍心咒就融入一次,然后观照那种“无别一体”。不用说,这种经历一定会对你的生命有所改变。
B. 观想莲师清除障碍
a. 感到失落沮丧时,观想上师在你肩上,忿怒地露出獠牙。
b.《龙钦心髓前行》修行者可以观想火花或蝎子从莲师的金刚杵中射出,蝎子夺取并吞食每个障碍,直到彻底清除为止。
C. 做供养
你不必将自己的供养局限在一般人所谓的“好的”或“吸引人的”东西上,你可以供养一切,包括疾病、坏消息与损失等,并记得一切都应视为上师与其加持的化现。
(3)不要承诺过多的修行
评估自己的时间、精力、身体情况等状况后再做出某种修行的承诺。
(4)阅读往昔大师的故事
(5)念诵祈愿文,请求自己受到保护,免于被这种沉闷与乏味的状态所困。
(6)创造修行的氛围
修持七支供,供香、供灯,或每天修持前用心创造能激励自己的氛围,也会奏效。
(7)精勤积累福德净除罪障
(8)依靠善道友
(9)调整期望,不要对暂时没有动静的修行感到气馁。
修行之路由平地的凡夫,而想成佛成道哪有那么简单?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啊,没有的。
(10)了解整个修道过程
八地以后的三清净地,一个无数劫,那时候有无分别智,已经自在了,一点都不苦;初地以后一个无数劫似乎也不苦;加行道也没那么苦。这样看起来,真正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现在有决心超越它,有决心忍受现在的苦,后面就是从乐至乐。所以持续性修善法的话,外面的违缘一般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弱,这是因缘法则。
(11)持续闻思修
修行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修行的觉受,对于觉受少及还没有觉受的修行者来说,持续性地闻思修是保持修行动力的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精进不是受累,精进不是忙碌(达真堪布)》《不是为了快乐(宗萨仁波切)》《山法宝鬘论》《列子臆说(南怀瑾)》《白玛程列上师与弟子问答》《南禅七日(南怀瑾)》《前行广释.生西法师笔录》等等。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8
档案编号B05109-定解B18-008
本课名词
痴暗
原文:精进能对治懈怠,智慧能遣除痴暗。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精进,懈怠就会隐没他的善心,痴暗则会遮障他的智慧光明。
无明的暗昧。暗昧是真伪不明的意思。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擐甲
原文:庚一、擐甲精进
擐甲就是披甲的意思,披上铠甲。
——《前行广释.法师辅导》
六神通
原文: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
又作六通。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即:
(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六)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佛学大词典》
八解脱
原文: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
所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又作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者即:
(一)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四)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
——《佛学大词典》
空门
原文:历史上有很多出家人,正因为看透了这些,所以才选择了出家。当然也有逃避的,遇到种种挫折以后遁入空门,有这种现象。
(一)为破常有之见,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相之法门也。
(二)四门之一。有空四句分别之论法,第一为有门,第二为空门,第三为亦有亦空门,第四为非有非空门。
(三)佛教之总名。以佛教主以空法为涅槃之门故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编写师兄:定解G15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9-定解B15-004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第109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