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89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返回

前行第89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6-24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丁四、皈依之学处;戊三、三种同分;丁五、皈依之功德。



讲记脉络


正文宣讲

(一)三种同分。

1、放弃三宝的过患。

(1)放弃三宝的过失: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

(2)不能列入佛教徒行列的理由。

A.内外道简别标准:“内外道以皈依别”。

阿底峡尊者强调:外道和内道的区别,不是看身上的穿着、持守的戒律,而是有没有皈依三宝。

B.行为和共同神通方面不能区分内外道。

  a.总说:外道也有断除恶业、行持善法、观修本尊、修持风脉的。

  b.详说:

(a)从行为上不能简别内外道:阿底峡尊者入藏前与译师所见老婆罗门修夺舍法的事例。

(b)从神通方面不能简别内外道:外道不光是只会念咒语、持戒律、行善法,甚至有些出乎意料的境界。

C.唯有皈依三宝,才能永远脱离三界轮回。

  a.外道没有解脱:外道不知皈依三宝,他们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b.唯有皈依三宝,才能永远脱离三界轮回。

教证说明:

🔹《庐山莲宗宝鉴》:“佛言一切众生,若不皈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归依佛法僧宝,脱苦方便。若不归依,后悔何及?”

🔹总结:脱离轮回的最好方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教诫重视皈依:

A.藏地人从小重视皈依:

  a.普通人:重视皈依,从小对三宝有虔诚的心,皈依偈也念的特别多。

  b.学院喇嘛:一生念了很多皈依偈,六亿观音心咒,十万遍《三十五佛忏悔文》,一百万遍《普贤行愿品》,圆寂时非常自在洒脱。

B.所有人都应该重视皈依:

  a.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走的时候却差别很大,有人满载而归,有人两手空空。

  b.例:阿底峡尊者作为对显密正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班智达,来到藏区却着重弘扬皈依和业因果,由此被称为“皈依班智达”、“业因果班智达”,并说“显密所有教法的根本就是皈依,人们给我这个称呼,是对我莫大的赞叹,我今后还要不断弘扬皈依。”

C.皈依到量的标准:作为已经迈入解脱道的佛教徒,从今往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可舍弃皈依及皈依戒。

D.佛教徒应做到三种所断。

  a.“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皈依佛陀之后,何时也不能皈依帝释、梵天等外道天尊。

  b.“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皈依正法之后,不能损害任何众生。无意中因嗔心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伤害众生,做了以后要马上忏悔,而且不能杀害众生。

  c.“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皈依僧众之后,与外道徒、无信仰者,乃至詈骂上师或亵渎正法之人,绝对不能交往。

🔹原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慢慢受到他们的影响,自己的见行也会同流合污,结果与正法背道而驰。

E.皈依的功德:

理:若能虔诚地皈依三宝,佛陀是绝不会欺惑我们的,始终会赐予加持和悉地,让我们真正得到快乐。

教:《妙法莲华经》:“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F.总结应行:

  a.佛陀、佛法、僧众这三者,是一切功德之海,我们理应恭恭敬敬、欢欢喜喜地皈依,经常观想和祈祷。

  b.以教证总结——《华严经》:“一切诸导师,正法菩萨众,圣僧功德海,皆悉应恭敬。”

2、杜绝对三宝所依的不敬。

(1)杜绝享用三宝僧财。

A.总说现象:对佛经、佛塔、佛像等三宝所依,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甚至把这些只看成是普通的财物,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

B.应杜绝享用三宝僧财的原因。

  a.佛像得到了佛陀的加持,并且是众生礼拜、供养的对境。

🔹《观佛三昧海经》:优填王因思念去忉利天为母说法的佛陀,造了一尊释迦牟尼佛的金像天天顶礼,后佛陀对金像授记:“我灭度之后,我的弟子就托付给你了……”从那时起,世间上就有了佛像。即使佛陀后来示现了涅槃,但众生仍有礼拜、供养的对境。

  b.过患严重:

(a)例:

🔹《安士全书》:开香铺的人为多赚钱将檀香观音像毁掉变成檀香条去卖,佣人极力劝阻无果。结果不到一天整个香铺突然起火,所有人都葬身火海。只有那个佣人逃过一劫。

🔹上师亲眼见过有些人故意烧经堂、毁佛像,最后他们在今生中成熟的果报极其惨烈。

(b)教:在《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有人问:“买卖佛像有怎样的过失?”答:“罪同买卖父母。”

  c.若做过享用三宝僧财的恶业当如何弥补。

智悲光尊者:《功德藏》及其自释:“如果买卖或毁坏佛像、佛经、佛塔,依靠三宝而造罪,这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应当怎么弥补呢?应按照两倍以上作修复,再在三宝面前忏悔。”

🔹如果有要尽快忏悔清净。否则不但影响来世,甚至现世中也会感受报应。

(2)杜绝不恭敬佛像之心行。

A.合适可以对佛像进行测量、合理评价。

绘画、雕刻佛像时需要测量尺度,不得不评价佛头的大小、佛身的高矮。

B.杜绝妄加评论佛像。

杜绝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这里不庄严、那里不美观。

C.妄加评论的过患:《极乐愿文大疏》中有个人对着一尊断了手指的佛像,说“断指佛”。话音刚落,他自己的手指就断了。

D.教诫行持。

  a.错误事例:对佛像指指点点说胖瘦高矮难看不庄严。

  b.如果对佛像的工艺不满意,应该说造佛像者的技术不好。

  c.对人尚且不能如此不敬,更何况是佛像等三宝所依,对如此严厉的对境乱造口业,会造很大恶业。

(3)杜绝不恭敬经函、经文之心行。

A.何种行为属于不恭敬经函、经文之行为:

  a.将经函等直接放在地上;从经书上跨来跨去;

  b.翻页时手指蘸唾液等。

B.不恭敬经函、经文之过患。

罪过都特别严重。

C.过患大的原因:

  a.教证:

(a)经文:“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b)《大般若经》:“法是佛身,若供养法即供养佛。”

(c)《大方便佛报恩经》:“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d)《历代三宝纪》:“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b.理:

(a)函等文字就是佛法,能够出生三世一切佛;

(b)佛陀虽然已涅槃,但佛教中慈悲喜舍的智慧等教义,仍然保留完好,令我们相续中产生各种功德。这一切也来源于法。正是由于佛、菩萨、大德留下的大量珍贵法宝,我们现在才能快乐地享受这些法义;

(c)从某些角度而言,佛经甚至比佛像更重要:

🔹原因:在所有佛像、经典、佛塔中,佛经具有开示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等作用,与真佛没有一点一滴差别,甚至与佛陀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地藏十轮经》:“如遇得贤瓶,除贫获富乐,如是遇佛法,灭惑证菩提。”

🔹应行:“佛经上不能放佛像。”

🔺在摆设佛堂时,应该把经书摆上面,佛像摆下面。

D.教诫应行:我们皈依了佛法后,对一字一句以上的法宝,乃至佛经的一点点碎片,也务必要恭敬供养。

(4)杜绝不恭敬铃杵的心行。

A.何为不恭敬铃杵的心行:

只将它当作平平常常的用品,而不认为是三宝所依。

B.必须恭敬铃杵的理由:铃杵是三宝所依。

  a.金刚杵:表示佛陀的五种意智慧。

  b.金刚铃:

(a)身:同样具有本尊面相,下续部中说这代表毗卢遮那佛,上续部中说表示金刚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佛陀的身相;

(b)意:金刚铃上的莲花中有八个文字,是八大佛母真实的种子字;

(c)语:它清脆的响声,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

(d)金刚铃已完全具备佛陀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尤其是密宗的文武百尊坛城轮,在它上面象征性地全部具足,并且它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

3、教诫行持:

(1)凡是得过灌顶的人,都要护持密咒和手印不间断的誓言,铃杵不能离身。如果携带不便可在念珠上系个小铃杵,作为象征和标志,如此不会毁坏誓言,对法器也能保持恭敬;

(2)假如对这些轻视,就会有严重的罪过。


(二)皈依之功德。

1、总说功德:

(1)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

(2)皈依三宝的人,暂时也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一切所愿称心如意,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也能回忆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等,功德利益不可估量。

2、详解:

(1)戒律之根本:

A.教证:“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B.详说:

  a.居士戒:倘若没有皈依,不但得不到出家戒,连居士戒也不能受。

  b.密乘戒:大乘发菩提心与密宗灌顶等,也必须以具足皈依为前提,在没有皈依的人面前,不能宣讲大乘、乃至密宗的甚深教言。

  c.八关斋戒:仅仅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

C.总结:因此说,皈依是一切戒律与功德的根本。

D.教诫行持: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在了知皈依的功德之后,要经常向周围的人分享,今后要特别弘扬这方面的道理。

(2)解脱之种子:

A.总说:不要说知道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甚至仅仅耳闻佛号,或对佛陀的身语意所依的任何一种结上少许善缘,也会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得到涅槃。

B.详说与三宝结上少许善缘也终得涅槃。

  a.教证:

(a)《佛陀众行经》:“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b)《三宝感应要略录》:“释迦如来末法中,一闻三宝生少信,三世罪障尽消除,当生必见诸圣众。”

  b.公案:

(a)公案一:华杰施主出家。

🔹律藏:一头猪因被狗追赶转绕佛塔一圈,以此善根,在佛陀住世时转生为华杰施主,100岁时出家后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位。

🔹公案意义:猪只是无意中转绕,就有这么大功德,那我们与之完全不相同,若能以善心来转绕,功德更是不可估量。

(b)公案二:预试七人。

🔹公案内容:藏地第一批出家的预试七人,前世是树叶上的七条虫,因树叶被风吹落水中,随波逐流右转佛塔七圈,以此成了解脱之因。

🔹公案意义:这些善根不但微小,而且无记,都能成就如此功德的话,那我们发心转佛塔、转佛像、转寺院、拜佛,功德的的确确非常广大。大家现在得到这样的人身,并遇到了佛法,确实是不幸中的万幸。

(c)公案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

🔹公案内容:一人发心造泥像放在路边,另一人担心泥像被雨淋坏以鞋垫遮蔽,第三人认为鞋垫肮脏对泥像不恭敬将鞋垫扔掉,三人因发心贤善、清净,后世都获得了王位。究竟播下了解脱种子,逐渐都得以成佛了。

🔺颂云:“善意置鞋垫,于能仁佛顶,他人复弃彼,二者得王位。”

🔹公案意义:一个殊胜的对境,实际上就可令无数人获得解脱。所以庄严无比的佛像、殿堂,造这些的功德非常大,可令大家逐渐趋入菩提之道。

(3)远离不善之功德:

A.总说:若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那么,以往所造的恶业就会减轻,或消尽无余。

B.以公案详说:

  a.公案一:即将下堕天子依靠皈依转生兜率天

(a)内容:《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一天子为不转生为猪而皈依三宝,依靠此皈依功德转生到帝释天上面的兜率天。

(b)意义:皈依三宝功德真的很大,大家千万不能轻视。且皈依后自相续承蒙三宝的大悲加持,一切所作都会成为善法,不会再造恶业。

🔹《帝释所问经》中说:“唯有佛世尊,是世间大师,善降大魔军,能度诸有情。”

  b.公案二:造无间罪的未生怨王因皈依功德很快从地狱中解脱。

(a)版本一:未生怨王造了无间罪,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后来至诚皈依三宝,以此原因,他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

(b)版本二:他本应堕无间地狱,然以皈依的功德,死后堕入黑绳地狱,并很快获得了解脱,他还在佛陀涅槃后,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大迦叶于七叶窟结集三藏时,他为大施主,供给一切资具所需。

  c.公案三:造了三个无间罪的提婆达多在地狱中皈依,得佛授记。

(a)内容:提婆达多因造了三个无间罪,命终之后堕入地狱,活活感受烈火焚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随后他发自内心皈依三宝,佛陀授记他将来成就缘觉果位,号为具骨。

(b)内容扩展:《妙法莲华经》中“提婆达多品”——虽小乘经典中说提婆达多是恶人,但在此经中佛陀讲了,因地时正是提婆达多传授《法华经》,自己才依此获得了成就。佛陀还说,谁听闻此“提婆达多品”,就能不堕三恶趣等,有许许多多功德。故从大乘了义经典来看,提婆达多应该是佛菩萨的化现。

(c)教诫思修:

反观自心:以前虽不一定造过无间罪,但多多少少都造了一些恶业。若能在三宝所依面前,发自内心地忏悔,并念诵:“我从现在开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些罪业很容易就能得以清净。


本课教诫

(一)念诵皈依之方式。

1、意:时而观想皈依境,时而思维自己的罪业,明白得个人身不容易,故一定要皈依三宝。

2、语:“南葵内色那卡刚瓦耶……”。


(二)如此念诵之功德。

若以此心态修十万遍皈依,对三宝的信心定然生得起来,那自己过去造的业再严重,以后也不会堕三恶趣;就算还是要堕,时间也非常短暂。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如今我们这些人自以为是三宝的随行者,可是竟然对佛经、佛塔、佛像等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

佛经:

(一)指三藏中之经藏部分,即佛陀所说之经典。包括相传为释迦牟尼佛所说而于后世结集之经典,亦有历代陆续以“如是我闻”形式创制之经籍。按文字分,有梵文、巴利文、汉文、藏文等佛经。汉文佛经一般分大乘经、小乘经两种。唐代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始将大乘经分为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等五大部,及五部以外诸经;明代智旭之阅藏知津,按天台宗五时判教学说,将大乘经分为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我国之频伽藏及日本之缩刷藏经因之。宋藏收大乘经五二八部,二一七五卷;元藏收五二八部,二一七四卷;高丽藏收五二一部,二一六四卷;缩刷藏经与频伽藏收四五○部,二二九○卷。小乘经主要指阿含经及其单品,宋、元二藏各收二四二部,六二一卷;高丽藏收二四○部,六一四卷;缩刷藏经和频伽藏各收三二一部,七七八卷。大正藏则将一切佛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等十部,共收一四六○部,四二二五卷。

(二)泛指佛教全部经典。包括经、律、论等。如古代所谓之众经、一切经等。

——《法相辞典》


佛塔:

安置佛舍利之处所。

——《佛学大词典》


佛像:

佛之形像。广含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像。雕塑像有铸像(金佛)、锤鍱像(押出像,用金属板模型压成之像)、木像(木佛)、石像、塑像(泥像)、夹纻像(干漆像,以漆固定麻布)、纸泥像、砖像、蜡像等。图像有绢本、纸本等。其他尚有壁画、刺绣(绣佛像)、编织等之佛像。铸像依材料有金像、银像、金铜像、俞石像、铁像等类。木像依其造法而有一木造与寄木造之别,材料以旃檀(香木之一种)为贵。至于石像,有利用崖壁雕成之磨崖佛,以及用宝石雕成之宝石像;其雕刻手法有圆雕、半圆雕(半肉雕)、浮雕、毛雕(筋雕)等多种。有时尚为佛像镀金,或贴金箔,或着金泥、彩色等。

——《法相辞典》


原文

金刚杵表示佛陀的五种意智慧,金刚铃也同样具有本尊面相。

金刚杵:

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冠以金刚之名。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于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真言行者亦常携行,盖以此杵象征如来金刚之智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佛学大词典》


金刚铃:

密教法具之一。又作金铃。其中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称藏铃。为督励众生精进与唤起佛、菩萨之惊觉所振摇之铃。即于修法中,为惊觉、劝请诸尊,令彼等欢喜而振摇之。其柄呈金刚杵形,以柄之样式而有独股铃、三股铃、五股铃、宝铃、塔铃等五种之别,称五种铃,与五种杵共置于修法大坛上各相应之位置。于修法终了,为奉送诸尊而振之铃,称为后铃。盖“铃”表示说法之义,若以五种指五智,此五种铃即象征五智五佛说法之外用。

——《法相辞典》


 教  证

1、《庐山莲宗宝鉴》:“佛言一切众生,若不归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

2、《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归依佛法僧宝,脱苦方便。若不归依,后悔何及?”

3、经中所说:“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

4、《涅槃经》云:“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

5、《妙法莲华经》言:“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6、《华严经》:“一切诸导师,正法菩萨众,圣僧功德海,皆悉应恭敬。”

7、《大般若经》中也说:“法是佛身,若供养法即供养佛。”

8、《大方便佛报恩经》:“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9、《历代三宝纪》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10、《地藏十轮经》也说:“如遇得贤瓶,除贫获富乐,如是遇佛法,灭惑证菩提。”

11、《皈依七十颂》:“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12、《萨迦格言》云:“不察有益和无益,不求智慧不闻法,唯有寻求充腹者,真实一头无毛猪。”

13、《佛陀众行经》:“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14、《三宝感应要略录》:“释迦如来末法中,一闻三宝生少信,三世罪障尽消除,当生必见诸圣众。”

15、颂云:“善意置鞋垫,于能仁佛顶,他人复弃彼,二者得王位。”




 公    案 

1、《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中公案,有一个天子,还剩七天寿命时,以神通发现自己下一世会变成王舍城的猪,住处肮脏不堪,就伤心地向帝释天求救。帝释天让他好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于是全心皈依,死了以后,帝释天用神通观察,怎么都找不到他的去处。帝释天跑到佛陀那里询问,佛陀说因为皈依三宝的功德,他已转生到兜率天了,因为在帝释天的上面,所以他看不到。


2、佛经中记载:未生怨王尚处母胎时,占卜师就预言此子将会弑父。父王听后十分惊恐,在他刚出生时,把他从高楼上摔下去,然因业力未尽,他仅折断一个手指而未死。长大之后,他造了无间罪,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后来至诚皈依三宝,以此原因,他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也有经中说,他本应堕无间地狱,然以皈依的功德,死后堕入黑绳地狱,并很快获得了解脱。他还在佛陀涅槃后,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大迦叶于七叶窟结集三藏时,他为大施主,供给一切资具所需。

提婆达多,也曾造了三个无间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阿罗汉。他还驱使大醉象攻击佛陀,并于十个指甲中藏毒,欲礼佛足而伤佛陀。他命终之后堕入地狱,活活感受烈火焚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他说:“我现在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佛陀告诉他:“光是皈依佛还不行,还要皈依法、皈依僧。”随后他发自内心皈依三宝,佛陀授记他将来成就缘觉果位,号为具骨。



重难点及窍诀

一、三种同分


(一)放弃三宝的过患。

1、放弃三宝的过失: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

2、不能列入佛教徒行列的理由:

(1)内外道简别标准:“内外道以皈依别”。

阿底峡尊者强调:外道和内道的区别,不是看身上的穿着、持守的戒律,而是有没有皈依三宝。

(2)行为和共同神通方面不能区分内外道。

外道也有断除恶业、行持善法、观修本尊、修持风脉的,也会活动一些共同成就、神通,但是外道不知皈依三宝,他们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3)唯有皈依三宝,才能永远脱离三界轮回。

A.教证说明:

  a.《庐山莲宗宝鉴》:“佛言一切众生,若不皈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

  b.《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归依佛法僧宝,脱苦方便。若不归依,后悔何及?”

  c.总结:脱离轮回的最好方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教诫重视皈依。

(1)藏地人从小重视皈依。

(2)所有人都应该重视皈依。

A.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走的时候却差别很大,有人满载而归,有人两手空空。

B.例:阿底峡尊者作为对显密正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班智达,来到藏区却着重弘扬皈依和业因果,由此被称为“皈依班智达”、“业因果班智达”。

(3)佛教徒应做到三种所断。

A.“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皈依佛陀之后,何时也不能皈依帝释、梵天等外道天尊。

B.“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皈依正法之后,不能损害任何众生。无意中因嗔心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伤害众生,做了以后要马上忏悔,而且不能杀害众生。

C.“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皈依僧众之后,与外道徒、无信仰者,乃至詈骂上师或亵渎正法之人,绝对不能交往。

(4)皈依的功德。

A.理:若能虔诚地皈依三宝,佛陀是绝不会欺惑我们的,始终会赐予加持和悉地,让我们真正得到快乐。

B.教:《妙法莲华经》:“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二)杜绝对三宝所依的不敬。

1、杜绝享用三宝身财。

(1)总说现象:对佛经、佛塔、佛像等三宝所依,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甚至把这些只看成是普通的财物,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

(2)应杜绝享用三宝僧财的原因。

A.佛像得到了佛陀的加持,并且是众生礼拜、供养的对境。

《观佛三昧海经》:优填王因思念去忉利天为母说法的佛陀,造了一尊释迦牟尼佛的金像天天顶礼,后佛陀对金像授记:“我灭度之后,我的弟子就托付给你了……”从那时起,世间上就有了佛像。即使佛陀后来示现了涅槃,但众生仍有礼拜、供养的对境。

B.过患严重。

  a.例:

《安士全书》:开香铺的人为多赚钱将檀香观音像毁掉变成檀香条去卖,佣人极力劝阻无果。结果不到一天整个香铺突然起火,所有人都葬身火海。只有那个佣人逃过一劫。

上师亲眼见过有些人故意烧经堂、毁佛像,最后他们在今生中成熟的果报极其惨烈。

  b.教:在《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有人问:“买卖佛像有怎样的过失?”答:“罪同买卖父母。”

C.若做过享用三宝身财的恶业当如何弥补?

智悲光尊者:《功德藏》及其自释:“如果买卖或毁坏佛像、佛经、佛塔,依靠三宝而造罪,这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应当怎么弥补呢?应按照两倍以上作修复,再在三宝面前忏悔。”

2、杜绝不恭敬佛像之心行。

(1)合适可以对佛像进行测量、合理评价。

绘画、雕刻佛像时需要测量尺度,不得不评价佛头的大小、佛身的高矮。

(2)杜绝妄加评论佛像。

杜绝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这里不庄严、那里不美观。

(3)妄加评论的过患:《极乐愿文大疏》中有个人对着一尊断了手指的佛像,说“断指佛”。话音刚落,他自己的手指就断了。

(4)教诫行持。

A.错误事例:对佛像指指点点说胖瘦高矮难看不庄严。

B.如果对佛像的工艺不满意,应该说造佛像者的技术不好。

3、杜绝不恭敬经函、经文之心行。

(1)何种行为属于不恭敬经函、经文之行为:

将经函等直接放在地上;从经书上跨来跨去;

翻页时手指蘸唾液等。

(2)当恭敬经函之理。

A.教证:

  a.经文:“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b.《大般若经》:“法是佛身,若供养法即供养佛。”

  c.《大方便佛报恩经》:“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d.《历代三宝纪》:“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B.理:

  a.函等文字就是佛法,能够出生三世一切佛;

  b.佛陀虽然已涅槃,但佛教中慈悲喜舍的智慧等教义,仍然保留完好,令我们相续中产生各种功德。这一切也来源于法。正是由于佛、菩萨、大德留下的大量珍贵法宝,我们现在才能快乐地享受这些法义;

  c.从某些角度而言,佛经甚至比佛像更重要:

(a)原因:在所有佛像、经典、佛塔中,佛经具有开示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等作用,与真佛没有一点一滴差别,甚至与佛陀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b)《地藏十轮经》:“如遇得贤瓶,除贫获富乐,如是遇佛法,灭惑证菩提。”

🔹应行:“佛经上不能放佛像。”

(3)教诫应行:我们皈依了佛法后,对一字一句以上的法宝,乃至佛经的一点点碎片,也务必要恭敬供养。

4、杜绝不恭敬铃杵的心行。

(1)何为不恭敬铃杵的心行?

 只将它当作平平常常的用品,而不认为是三宝所依。

(2)必须恭敬铃杵的理由:铃杵是三宝所依。

A.金刚杵:表示佛陀的五种意智慧。

B.金刚铃:

  a.身:同样具有本尊面相,下续部中说这代表毗卢遮那佛,上续部中说表示金刚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佛陀的身相;

  b.意:金刚铃上的莲花中有八个文字,是八大佛母真实的种子字;

  c.语:它清脆的响声,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

  d.金刚铃已完全具备佛陀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尤其是密宗的文武百尊坛城轮,在它上面象征性地全部具足,并且它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

(3)教诫行持。

A.凡是得过灌顶的人,都要护持密咒和手印不间断的誓言,铃杵不能离身。如果携带不便可在念珠上系个小铃杵,作为象征和标志,如此不会毁坏誓言,对法器也能保持恭敬;

B.假如对这些轻视,就会有严重的罪过。


二、皈依之功德


(一)总说功德:

1、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

2、皈依三宝的人,暂时也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一切所愿称心如意,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也能回忆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等,功德利益不可估量。


(二)详解:

1、戒律之根本。

(1)教证:“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2)详说:

A.居士戒:倘若没有皈依,不但得不到出家戒,连居士戒也不能受。

B.密乘戒:大乘发菩提心与密宗灌顶等,也必须以具足皈依为前提,在没有皈依的人面前,不能宣讲大乘、乃至密宗的甚深教言。

C.八关斋戒:仅仅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

2、解脱之种子。

(1)总说:不要说知道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甚至仅仅耳闻佛号,或对佛陀的身语意所依的任何一种结上少许善缘,也会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得到涅槃。

(2)详说与三宝结上少许善缘也终得涅槃。

A.教证:

  a.《佛陀众行经》:“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b.《三宝感应要略录》:“释迦如来末法中,一闻三宝生少信,三世罪障尽消除,当生必见诸圣众。”

B.公案:

  a.公案一:华杰施主出家。

(a)律藏:一头猪因被狗追赶转绕佛塔一圈,以此善根,在佛陀住世时转生为华杰施主,100岁时出家后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位。

(b)公案意义:猪只是无意中转绕,就有这么大功德,那我们与之完全不相同,若能以善心来转绕,功德更是不可估量。

  b.公案二:预试七人。

(a)公案内容:藏地第一批出家的预试七人,前世是树叶上的七条虫,因树叶被风吹落水中,随波逐流右转佛塔七圈,以此成了解脱之因。

(b)公案意义:这些善根不但微小,而且无记,都能成就如此功德的话,那我们发心转佛塔、转佛像、转寺院、拜佛,功德的的确确非常广大。大家现在得到这样的人身,并遇到了佛法,确实是不幸中的万幸。

  c.公案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

(a)公案内容:一人发心造泥像放在路边,另一人担心泥像被雨淋坏以鞋垫遮蔽,第三人认为鞋垫肮脏对泥像不恭敬将鞋垫扔掉,三人因发心贤善、清净,后世都获得了王位。究竟播下了解脱种子,逐渐都得以成佛了。

🔹颂云:“善意置鞋垫,于能仁佛顶,他人复弃彼,二者得王位。”

(b)公案意义:一个殊胜的对境,实际上就可令无数人获得解脱。所以庄严无比的佛像、殿堂,造这些的功德非常大,可令大家逐渐趋入菩提之道。

3、远离不善之功德。

(1)总说:若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那么,以往所造的恶业就会减轻,或消尽无余。

(2)以公案详说:

A.公案一:即将下堕天子依靠皈依转生兜率天。

  a.内容:《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一天子为不转生为猪而皈依三宝,依靠此皈依功德转生到帝释天上面的兜率天。

  b.意义:皈依三宝功德真的很大,大家千万不能轻视。且皈依后自相续承蒙三宝的大悲加持,一切所作都会成为善法,不会再造恶业。

🔹《帝释所问经》中说:“唯有佛世尊,是世间大师,善降大魔军,能度诸有情。”

B.公案二:造无间罪的未生怨王因皈依功德很快从地狱中解脱。

  a.版本一:未生怨王造了无间罪,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后来至诚皈依三宝,以此原因,他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

  b.版本二:他本应堕无间地狱,然以皈依的功德,死后堕入黑绳地狱,并很快获得了解脱,他还在佛陀涅槃后,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大迦叶于七叶窟结集三藏时,他为大施主,供给一切资具所需。

C.公案三:造了三个无间罪的提婆达多在地狱中皈依,得佛授记。

  a.内容:提婆达多因造了三个无间罪,命终之后堕入地狱,活活感受烈火焚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随后他发自内心皈依三宝,佛陀授记他将来成就缘觉果位,号为具骨。

  b.内容扩展:《妙法莲华经》中“提婆达多品”——虽小乘经典中说提婆达多是恶人,但在此经中佛陀讲了,因地时正是提婆达多传授《法华经》,自己才依此获得了成就。佛陀还说,谁听闻此“提婆达多品”,就能不堕三恶趣等,有许许多多功德。故从大乘了义经典来看,提婆达多应该是佛菩萨的化现。

  c.教诫思修:

反观自心:以前虽不一定造过无间罪,但多多少少都造了一些恶业。若能在三宝所依面前,发自内心地忏悔,并念诵:“我从现在开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些罪业很容易就能得以清净。


三、本课教诫


(一)念诵皈依之方式:

1、意:时而观想皈依境,时而思维自己的罪业,明白得个人身不容易,故一定要皈依三宝。

2、语:“南葵内色那卡刚瓦耶……”。


(二)如此念诵之功德:

若以此心态修十万遍皈依,对三宝的信心定然生得起来,那自己过去造的业再严重,以后也不会堕三恶趣;就算还是要堕,时间也非常短暂。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一、外道为什么没有解脱道?


(一)外道的成就是暂时的福报。

1、总说:

外道在获得共同成就之后,也可能会暂时的不堕恶趣。

2、举例:

(1)“长生不老”、“白日飞升”,仅仅是从人道走到天道,并没有出脱轮回;

(2)禅定修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也不过是寿命长,并不是解脱之道,在其八万大劫的寿命终止后,还是会重新受生。

3、原理:

(1)解脱不是长寿:增加轮回里的寿命,如果不是解脱之道,并没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就像一个人精进行持佛法,三年就解脱,而另一个人活到三百岁,但只是吃喝玩乐,这样的长寿毫无意义,甚至因为造罪的缘故,还不如没有长寿好一点。

(2)再长也是一瞬间:轮回无始无终,生死长远,即使天人的寿命长只是针对人类的认识而言,对整个轮回来说,再长的时间也不过是瞬间罢了。


(二)外道守戒也没有功德吗?

1、引用教证:《皈依七十颂》中说:“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皈依是一切戒律与功德的根本。

2、正见法师:从“皈依是一切戒律这一基础”这一角度来说:

(1)请问,没有一楼及地基作为铺垫,可能建二楼吗?

(2)依上可解,虽然哪里都可以修建第二层楼,但没有地基和一楼作为基础,很难修起。

(3)举个例子:

A.虽然外单位的人也可以遵守本单位的规矩,但并不会产生本单位的人遵守本单位的纪律产生的结果,比如考核合格,晋升,取得成绩等,另从传法上来说,单位也有一些对外公开的东西,这些事可以周知的,但最核心的甚深机密是只有本单位的人才可以获得的。

B.从法来讲,一方面大乘法当中也有许多类别(大乘法本身包含了许多内容,不同的内容也可能是有差别的),许多也是可以普遍公开宣讲的,许多时候要看传法善知识是否开许,比如前行法门,通常我们就要求至少是佛教徒才能正式学习。

 

二、“享用三宝身财”的界限


(一)原文:

对佛经、佛塔、佛像等三宝所依,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甚至把这些只看成是普通的财物,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


(二)佛弟子请佛像,是否会产生随喜贩卖三宝所以的罪业?

正见法师答:如果是以烦恼心摄持,贩卖三宝所依进行维生,过失很大;而如果是以恭敬心用钱请佛像,是没有问题的。


(三)对于此罪业有三个要点:

1、对三宝所依没有恭敬心,把这当成普通的财物;

2、将三宝所依任意的买卖或者抵押;

3、这样的三宝所依,进行买卖的目的是为了养活自己。


(四)佛像不能用来买卖,那是不是不能开佛具店?

正见法师答:如果是普通凡夫,不是说不能经营,而是说你不能随便把与销售佛像经书相关的所得用来自己吃喝,你可以用这些钱继续去做佛像,周转。如果要自己享用,则可以享用那些非三宝所依物品的销售收入,例如灯、香、供具之类的。

附:“养活自己”怎么理解?

1、教证:

(1)有《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中,有人问:“买卖佛像有怎样的过失?”

答:“罪同买卖父母。”

A.佛陀在《教王经》中说:“为了身体,我们可以舍弃财产;为了生命,我们可以舍弃财产和身体;而为了正法,财产、身体、生命全部都可以舍弃。”

B.正见法师的分析:

  a.无论是否学习佛法,如果为了生存而贩卖佛像、佛经、佛塔,都是有过失的。

  b.将卖佛像、佛经、佛塔的钱自己使用,过失极为严重。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能用这些钱财过活。

  c.如果不是为了养活自己,而是发心为了弘扬佛法而进行流通,并且流通的盈余继续用来流通或者用在弘扬佛法的其他方面,并不会造成这些“买卖父母或者无与伦比的罪业”。

  d.但即使是发心弘扬佛法,由于我们凡夫人心虚伪的原因,一定要慎之又慎,谨慎取舍,确实将流通的经费盈余和自己的生活收入等分开。

三、金刚铃和金刚杵也是三宝的所依


在密宗中,金刚铃和金刚杵也是三宝所依,金刚铃杵分别代表佛陀的身语意和佛陀的五种意智慧,即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法界体性智,也是一定要恭敬供养。


一、趣入密宗的行人要注意铃杵的问题


(一)涉及到的原文: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多数人将金刚铃杵当作平平常常的用品而不认为是三宝的所依。但实际上,金刚杵表示佛陀的五种意智慧。金刚铃也同样具有本尊面相,下续部中说这一面相代表毗卢遮那佛,上续部中说它表示金刚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身相;再者,金刚铃上有八大佛母真实种子字的经文相;此外,它的清脆响声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可见,金刚铃已完全具备了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全部坛城轮在它上面样样齐全、完整无缺,并且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如果对此轻视,当然会有严重的罪过,因此我们必须常常恭敬供养。


(二)铃杵的意义:

1、金刚杵(upaya)的意义:

(1)金刚杵整体:

A.密宗内续部:表示胜义不坏的金刚或者殊胜的方便;

B.前行中:佛陀的五种意智慧。

(2)上面的五股:表示五方佛;

(3)下面的五股:表示五方佛母;

(4)上下的莲花叶:表示菩萨、菩萨母;

(5)珠幔:表示寂静本尊;

(6)中间圆形的杵柄:表示远离一切戏论的无上法界宫宫。

2、金刚铃(prajna)的意义:

(1)金刚铃整体:内续部讲,铃表示殊胜智慧;

(2)本尊面相:

A.下续部中说这代表毗卢遮那佛;

B.上续部中说表示金刚界自在母;

C.内续部:金刚界自在佛母。

(3)上半个金刚杵:表示乐空二者互相印持;

(4)铃上八朵莲花上有八个种子字:

A.内续部:表示金刚界自在佛母以外的所有佛母、菩萨母;

B.是八大佛母真实的种子字。

(5)半满璎珞以及上下两圈横竖的金刚杵:表示以殊胜方法来庄严殊胜智慧;

(6)内壁的嗡、啊、吽三字:表示佛尊的身、语、意;

(7)铃舌:表示大乐的源泉或者能证的智慧;

(8)内壁的圆形空间:表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法界;

(9)清脆的响声: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

3、铃杵在一起:

象征著智慧及方便原是无二的,这也就是胜义菩提心的精义。


(三)入了密宗的行人不能离开铃杵。

1、针对何种人来说不能离开铃杵?

在密宗中,凡是得过灌顶的人。

2、为什么不能离开铃杵?

得受过灌顶之人,需要守护密乘誓言,都要护持密咒和手印不间断的誓言,铃杵不能离身。

3、如何不离开铃杵?

(1)家中:佛堂供养。

(2)出门:随身携带铃杵。

🔹如果金刚铃杵太大,你到处带着不方便,则可在念珠上系个小铃杵,作为象征和标志,如此不会毁坏誓言。


(四)使用铃杵的注意事项。

1、最好得过传承。

(1)如果是修法时用金刚铃和杵,最好得过传承再使用;

(2)如果只是系在念珠上,则不需要传承。

2、是否可以用金刚铃杵来计数?

可以。

3、得受过灌顶,但是不知道铃杵的要求,一直没有携带,怎么办?

做些忏悔,可以清净的。

4、铃杵坏了是否可以修补?

以恭敬心修补法器等三宝所依是可以的。比如佛经中记载,一只猪以无记心,用身上的泥巴补了佛塔的漏洞,却因此种下善根,后来获得解脱。



随堂小测 |《前行广释》第89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