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慧灯之光网站 >> 佛教智慧让我们取之有道 返回

佛教智慧让我们取之有道

HDZGGW 慧灯之光网站 2021-10-26



许多人认为,佛教理念和企业经营创收是相互矛盾的。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企业经营如同在战场上厮杀,将竞争对手杀个片甲不留,最终形成市场垄断以获取最大效益,似乎是很多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佛教却劝导人们要少欲知足、顺其自然,对金钱要有清醒的认识。两者看似对立,但如果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在一些真正成功并赢得社会尊重的企业中,其发展要素里不乏佛教思想的影子。

在以往的文章中,本公众号介绍了慈诚罗珠堪布关于“把佛教六度思想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部分内容,今天将继续这场不同寻常的跨界之旅。期待佛教平等、慈悲的思想,继续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奇妙的化学反应。



戒除、禁止、杜绝一些不好的、不健康的行为,适当地规范、调整与约束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这就是持戒。

现代社会真的非常需要自我约束。试想,如果全世界都没有法律法规、没有伦理道德,肆无忌惮、随随便便,这样一切都会混乱,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同样如此。佛教的自我约束,建立在因果与利他的观念之上。


企业经营怎能不讲善恶因果

有了因果的观念以后,我们做事就会有选择,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就会懂得取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里面的“善”与“恶”的界定,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凡是对其他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叫恶;凡是对所有生命有利的事情,都叫善。把善恶作为企业的道德准则,就会培养出诚实的高层管理者和员工,就会达成一致共识:要对社会、客户负责,产品必须是合格、标准的,等等。取舍因果的结果,就是讲究诚信;有了诚信,就会产生企业与客户的双赢。


要做最上等的交易

交易可以分为三种层次:最下等的,是企业有利润,顾客遭损失。但这种交易是短命的,一两次受骗上当以后,就没有人愿意与其做交易了。这种企业一定没有前途,一定会瓦解崩溃。中等的交易,是企业亏损,但顾客获利;上等的交易,是企业赚钱,顾客也获利,这就是双赢的交易。做到双赢的企业,才是有前途的企业。所以,如果没有因果观念,一切都向钱看,不择手段地谋取暴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




佛教的忍辱,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是为了修行而吃苦;第二,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有其他人来侮辱、欺负、打骂自己,也能够安然忍耐;第三,能够坦然接受佛教的一些深奥观念,不惊诧、不恐惧。

忍辱精神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则应该变通为以下三点:第一,是为了事业能吃苦耐劳;第二,是在竞争的过程中,对竞争对手的忍耐包容;第三,当任何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术与更新换代新产品出现的时候,都要有敢于接受、承认的勇气,不能因为违背传统或超越自己而一概否定,这也是忍辱包容的一部分。


有勇气迎接各种挑战

世俗传统文化一直都在拒绝痛苦、排斥痛苦。但世界却随时都在变化,不会因为我们的排斥而改变。谁都无法彻底掌控自己的企业、事业、家人的未来,甚至自己的未来。所有的未来,都是未知的领域;所有的变化,都取决于今天的各种因素;而今天的各种因素,也会因为其他各种因素而变化。

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轮回是痛苦的、是无常的,我们要锻炼自己,要有勇气面对这个世界。我想,如果真的能把这种忍辱精神传播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就不会连续不断地发生跳楼事件了。


爱与责任,是企业的源动力

很多列入世界 500 强的上市公司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老板也是非常艰苦的。他们成功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爱心。爱所有的生命,愿意无条件地奉献。有着这样的精神动力,就能百折不挠,就能勇往直前。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则稍稍发生一点点情况,就会自暴自弃:我创立这个企业所能挣到的钱,只给我带来了微乎其微的一点点幸福,但我如今却要去面对如此的痛苦,我凭什么啊!还不如放弃算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关闭企业、申请破产。但如果心中有爱,开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某个群体,乃至为了全人类或所有的生命,则即使面临再大的压力和辛苦,也愿意付出、挺住,这样坚持的最后,就是成功。任何事情就怕坚持二字,只要能够坚持,就必定会成功。


以包容化解竞争的戾气

企业之间有竞争,是常见的事情。面对竞争对手,要有包容之心。即使对方不守诚信、不讲道德,做出损害自己的事情,也要宽容相待。在竞争过程中,即使有一两次失败了,也要保持冷静,竭力寻找内心的平衡。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违背因果的事情,从而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在与竞争对手或客户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学会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


给新生力量一条生路

当任何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术与更新换代新产品出现的时候,都要有敢于接受、勇于服输、接受挑战的勇气,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扶持新生事物,即使暂时做不到,也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压制新生力量。即使竞争对手的做法违背了传统,超越了自己,有可能抢走自己的客户,给自己带来一些利润的损失,或者因对方降低了成本,比自己赚得了更多的利润,也千万不要因嫉妒而拼命打压,制造障碍。




佛教的精进,是在学习、修行等任何善法方面,都很用功、很努力。精进,是企业的动力。有了精进,企业就会有发展。如果企业的动力,仅仅来自于赚钱,就很难持续发展。如果企业的动力,是因为爱心,大家就会很喜欢自己的工作。

谁都知道,没有爱心的人干工作,并不是出于热爱,而为了薪水。当有了爱心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干工作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可以利益更多的人,就会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了热爱,就一定会勤奋、积极、主动地工作。

如果企业上上下下能有爱的理念,就肯定会越来越好。同时,企业存在的价值也不一样了。这样的企业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可以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企业也会持续良性发展。



我们不要以为,禅定只是僧侣的事情。其实,禅定是调整自心、减轻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信仰的人可以修,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修。

任何因压力太大而长期失眠或情绪暴躁的人,无论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明星,还是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每天早晚一小时左右的修禅来得以缓解,使内心达到非常清静、纯洁的状态,从而改善睡眠、调整心态、消除烦恼。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禅文化,修禅定。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支柱,压力的蓄积,必将超标,以致让人不堪重负。禅定的具体方法,详见《慧灯之光》。



佛教真正的核心,就在于智慧。佛教与其他任何宗教和学科的最大不同,或者可以说佛教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智慧。


中道的智慧

无论企业经营还是管理,都要走中道,不能走极端。比如,如果企业的管理制度太严厉,员工无法承受,就会出现跳楼等难以掌控的现象;反之,如果管理制度太松,员工就会很松懈,没有任何规矩,这也不成样子,企业也得不到发展。


是非善恶的智慧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分清善恶。什么钱可以赚,什么钱不能赚,一定要是非分明。如果在赚钱的过程中,会对社会、人类、生命构成伤害,那就是恶,就不能做;如果对人类、生命、社会不但没有损害,反而有利益,那就应该去做。分清善恶,也需要智慧,光是聪明是不够的。聪明只能让我们学会赚钱,智慧才能让我们学会取之有道。


善用金钱的智慧

金钱本身不是什么罪恶的东西,同时也不是万能的东西。我们必须要知道该怎么样去利用金钱,不让自己走上为富不仁的道路。本来幸福感就不一定完全依赖于金钱,当自己的收入超过某一界限之后,金钱就会变成账户上的几个数字而已,和我们的幸福感,已经完全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要误以为,如果发财了,就一定会非常幸福。这种观念本身,都是不了解金钱的误会。如果对金钱的期望值过高,把金钱美化、理想化,总有一天我们会失望。


无我的智慧

佛教所讲的无我,是很深的。佛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只是一种幻觉,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包括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像《黑客帝国》所描述的那种世界一样,一切都是一个电脑程序。在程序瓦解以后,整个世界都会彻底崩溃。



但我们现在还不一定要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无我就是忘记自己。虽然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做到彻底的无我,但尽量不要自私自利,尽量少为自己考虑,多为别人着想,这应该不算难。当有一天我们能做到无自私地奉献,把自己奉献给企业,再把企业奉献给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时候,这就是佛陀思想的具体体现。

身为企业家,自己先要有修养,然后再把智慧、爱心和面对痛苦的方法传递给家人、员工乃至整个国家、整个社会。这样的人,才能在世界上找到幸福。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九册《佛教与商业——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