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上午10点,按计划要参观牛津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皮特河博物馆(The 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Pitt Rivers Museum),定好的车因为某些原因没能来。出了大门刚好看到一辆很有特色的出租车,乘客正在下车。车身蔚蓝,前后饰有两道彩虹条,车门上有一朵彩色大花,整体感觉特别卡通。我们跳上这辆车就出发了。
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牛津自然历史博物馆,包括牛津大学自然历史标本展览馆和一个阶梯教室。这间教室同属于化学系、动物学系和数学系,也是通往隔壁皮特河博物馆的必经之路。
早在1850年,牛津建立了名誉自然科学系。当时,该系的教学设施零零落落分散在牛津的不同学院里。解剖学和自然历史标本也收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1855~1860年间,为了让科学收藏品有一个集中陈列的地方,钦定医学讲座教授安可兰爵士亨利(Sir Henry Acland),开始发起修建自然历史博物馆,并专为此事举行过演讲。
这栋楼的建筑资金据说是通过卖《圣经》凑足的。建成之后,天文学、几何学、实验物理学、矿物学、化学、地质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医学系都搬了进来;后来,随着一年年不断扩大,这些系又都慢慢地搬了出去;最后只剩下昆虫学系的一个实验室还在博物馆一楼。
1885年,该博物馆的东边新添了一座建筑,用来存放阿格斯特斯皮特河将军(General Augustus Pitt Rivers)收集的约22,000件人种学藏品,这一部分变成了如今隔壁的皮特河博物馆(Pit Rivers Museum)。
科学与神学的辩论
1860年,在这座博物馆里,曾进行了一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辩论。辩论双方分别是科学家托马斯•哈希利(Thomas Huxley)和主教塞缪尔•威尔伯福斯(Samuel Wilberforece)。那是一场进化生物学辩论,最后以进化论的胜利而告终。
我不禁想,不知当时主教阐述的理论是什么?如果依靠佛教因明的智慧,人们对于进化论恐怕会有更广泛的思考。
1894年8月14日,无线通信技术的第一次公开演示,也发生在此博物馆。当时,无线电信号从附近的克拉里登实验室发射出来,而信号接收端就在这个阶梯教室。
博物馆巍峨而沉静,默默诉说着人类文化从神学到科学的演变进程。也许,有人会因此而否定宗教,向科学欢呼,但我关注的却是,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科学与宗教密不可分。此一端,彼一端,到底什么才是真理,值得我们深思。
渡渡鸟飞过历史的天空
博物馆收藏主要分成三大块:大地、生命和档案。其中,大地收藏包括古生物、矿物和岩石收藏;生命收藏包括动物学和昆虫学收藏。
进入博物馆主厅,扑入眼帘的是许多巨大的恐龙化石。主厅周围有一些玻璃柜,左边玻璃柜里是两份浇铸的渡渡鸟右爪,周围有浇铸的头骨、骨骼和渡渡鸟模型。模型的羽毛是灰白色的,后面的背景画是一只褐色的渡渡鸟及其生活环境,标题写着“牛津渡渡鸟(The Oxford Dodo)”。
渡渡鸟看起来其貌不扬,却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过深刻的印迹。它曾经生活在印度洋马达加斯加以东800公里左右的毛里求斯岛,翅膀短小,无法飞翔,行动笨拙。
最早的渡渡鸟记载,来自于一位荷兰水手1598年的记录。他们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岛屿,发现岛上生存着大量的这种鸟类,它们性格温顺而愚笨,很容易被抓到。后来,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捉,以及人类带来的猫、狗、猪等动物的杀害,破坏了它们的蛋和生活环境,到1680年,这种鸟就完全灭绝了。
渡渡鸟可能是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在历史时期内灭绝的生物了。不到一个世纪,人们经历了对它的发现和毁灭,由此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物种的消亡,竟然起到如此致命的影响。
未曾消亡的生命线
这让我突然想到,之前在荷兰有人告诉我,绝对不可以杀害野生的鸟类,有一个留学生刚来这里不知道有这样的法律,随心所欲地抓了一只鸟来吃,结果被发现后,立即就被遣送回国了。
不知道荷兰的这条法律和渡渡鸟的灭绝有没有一定关联,会不会几百年前人们也和这个留学生一样,看到鸟类就任意捕食,只是后来,看到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一个物种的迅速灭绝,才意识到对其他物种进行侵略和残害是不合理的,于是制定了法律,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也或者,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
如果真是前面的原因,虽然曾经有过残忍的历史,但能从中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并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而且执行得如此严肃,也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在众多经典中告诉我们,生命之间是互相关联的,而且都最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不能随意杀害动物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楞伽经》《时轮金刚•无垢光释》《修次中篇》《学集论》《三戒论》等显密教法中都明确说到,不可食肉。
这并不是古老的宗教教条,拿到现在来看,这是一种一体同观、万物休戚与共的智慧,非常先进,也非常重要。否则,以自私独大的心理,肆意伤害其他生命,到最后苦果落到自己头上时,就悔之已晚了。
| 影像记忆 |
牛津大学演讲
“跨文化译传藏传佛教之人生感悟”
互动问答 1
完整视频
智悲佛网-大学演讲-第36期
跨越历史的柔波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