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104)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104)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10






丙二(广说六度之自性)分七: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七、宣说六度之摄义。


丁一、布施度:

目睹众生受贫苦,施衣食象马车等,

所需资具为布施;施儿女等为大施;

施头眼等极大施。财法布施行利益。

依彼摧毁自吝啬,令他财富得增长。


依靠财布施可圆满福德资粮,依靠法布施可以圆满智慧资粮,因为自己无有吝啬之心而不会转生饿鬼界,直接利益他人令其获得财富。


《持世请问授记经》中云:“依财施圆满福资,依法施圆满慧资,此二者乃遍知佛果之因。何为财施?布施、大施、极大施。所谓布施,即施衣、食、车、象于他人;所谓大施,即施儿、女、妻子;所谓极大施,即极难做到之施头、眼、手、足等。何为法施?施笔、墨、书函即是小法施;根据机缘传讲声闻、缘觉、无上妙法为大法施;令持无上菩提并且传授如虚空般不可思议之法为极大法施。”在家菩萨主要发放财布施,出家人主要作法布施。


《经庄严论》中云:“布施一切者,根本依自心,身圆满受用,摄二能圆满,无有吝啬心,法财无畏施,如是通达施,智者真实行"(唐译:施彼及共思,二成亦二摄,具住不悭故,法财无畏三。)此中所说之义,布施之本体即是无吝啬心;布施之因即清净舍施心;布施之果即身体受用获得圆满;布施之作用即摄受自他并且圆满二资;


布施功德之特征,《经庄严论》中云:“佛子若逢乞,自命亦恒施,悲心而利他,而不图回报,依施令众生,获得三菩提,施以智慧摄,于世永无尽。”(唐译:恒时舍身命,离求愍他故,因施建菩提,智摄施无尽。


丁二、持戒度:


持戒度在外道中无有,在内道佛教中方有。


以戒守护自相续,以定修持寂灭善,

以慧获得圆二利。禁恶摄善利有情,

佛子恒持三戒律。在家居士斋戒上,

愿行二种菩提心,出家比丘与沙弥,

以及近事女戒上,守二发心为律仪。

所谓的菩萨律仪戒是指在七种别解脱戒依处任何一种的基础上具足愿行二种发心。如若只是形相菩萨戒,则无有七种别解脱戒的限制。虽然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正学女、受斋戒男女共有九种,但它们均可以包括于在家方面的居士戒与斋戒二者、出家方面的沙弥、近事男近事男:受居士戒后尚未受沙弥戒以前,为速得沙弥禁戒,而受近事男戒者,须于殊胜境前启白并换三相。、比丘五种之中,所以是说在此五戒任何一戒的基础上具足两种发心。


《经庄严论》中云:“出家之一方,具无量功德,如是勤守戒,胜在家菩萨4、。”唐译:应知出家分,无量功德具,欲比在家分,最胜彼无等。其中宣说了出家菩萨。又经中云:“在家菩萨、出家菩萨、童男童女形象俱胝那由他数多众俱,一同发心……”


居士有守多分戒居士与梵净行居士两种。守多分戒居士是指守持四根本戒或四戒中的任何一戒并断邪淫者。梵净行居士是指具足四根本戒基础上断除非梵行者。


沙弥:《具光经》中云:“何者戒杀不与取,妄语饮酒不净行,歌舞花鬘高广床,过午进餐取金银。”此中宣说了沙弥所持的十种学处,此外还要戒同分罪而护心。


近事女:在沙弥十戒基础上不接触男士等十二戒,恒时依靠行持善法的对治,因为女人烦恼深重,故而为了观察其是否稳固或者是否能守戒而于两年等期间视察。


比丘有四他胜、十三僧残、三十舍堕等二百五十三条戒。


比丘尼有三百六十四条戒等。一切有部、大众部、上座部以及正量部各部中都有共称不同的戒律需要修学。《瑜伽师地论》中云:“出家人之此等学处基础上具足得而未失愿行菩提心即是出家菩萨。”如此一切戒律均是令自相续防护罪行的律仪,因此称为戒学。这些戒律全部是指断恶之善心及其种子。


《入行论》中云:“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以防护自相续的罪行而戒不善业之分即是别解脱戒,因为依靠此戒于轮回中持人天之身并获得自利的安乐;不仅不害他众,反而成办利益之分即是菩萨戒;密乘戒则在菩萨戒的基础上断除执为庸俗的业与烦恼并且堪为修生圆二次第的法器。


别解脱自宗认为十不善均是自性罪,所以无有开许的时候;菩萨乘认为如若是利益他众,身语七种不善业有开许;密宗不舍弃而依靠方便使得十不善业成为智慧之因,如依柴生火。因此说密宗是殊胜的深道。


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宗三昧耶戒以一本体异反体的方式存在于一位补特伽罗的相续中,如果三戒发生冲突时,守护上戒,因为上上戒包括下下戒之故。上戒从表面来看似乎与下戒相互抵触,但因其不失本体,所以毫不相违。


例如,对于密宗普行会供时的饮酒行为,虽然声闻乘视其为堕罪,菩萨乘说它是同分轻罪,实际上这种行为根本不成罪业,因为小乘与菩萨乘里自己的身份是比丘或菩萨,而在修密宗时,将自己观想成本尊,自己从根本上已经转异;就物质方面来说,(小乘与菩萨乘的当时)是能醉人的酒,而在会供时通过咒语、手印、等持已将酒转成甘露而享用的;


小乘与菩萨乘(只是将酒视为醉人之物)而未对其作他物想,而会供时已将酒作为本尊、坛城、甘露等之想,所以在无罪的基础上将醇酒供养本尊而圆满资粮,并成为见解、等持、修行之助缘,因此具有至高无上的功德。学处的一切支分也都应当如是了知。


总之,如果产生罪业,则不管是谁的观点都要遮破,若是能生起一切功德善法,则应当予以开许。可见,了知一切学处的大中小、开遮以及一般、特殊的规律极为重要。《宝鬘论》中云:“一般与特殊,论中皆赞许。”


总而言之,远离一切恶行,为利益他众而护持自心即是严禁恶行戒;二资粮及六度所摄持的功德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上即是摄集善法戒,它主要从属于定学;以善巧方便直接或间接成办利益有情的事业,以四摄令他众欢喜,播植下暂时增上生、最终决定胜的善法良种,精勤使其他众生获得安乐即是饶益有情戒。


依靠此三戒而于修道三学并圆满二资粮,在最终成佛时,以严禁恶行戒,获得断除二障及一切习气之圆满所断;以摄集善法戒,获得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圆满所证;以饶益有情戒,随机调化众生,获得任运自成二利之圆满事业。


《宝积经》中云:“迦叶,菩萨戒有三种,即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以严禁恶行戒防止不善,守护自心;以摄集善法戒真实奉行善法;以饶益有情戒精勤利他。”


《经庄严论》中云:“六支静心摄,投善趣能施,所依寂无畏,具足福德资,表相法性得,持戒众人具,尽知如是戒,智者真实行。”唐译:六支灭有边,善道及持等,福聚具足故,二得为二种。


戒律之本体具足六支,声闻中说守持戒律;守别解脱戒;仪轨圆满;行境圆满;甚至极细微罪也视为畏惧处;真实受持学处而行事。


戒律之因:获得寂静涅槃之因。


戒律之果:住于善趣。


戒律之作用:成为一切功德之所依,息灭烦恼,也能令自他无所畏惧。


戒律之功德:具足福德资粮。


戒律之分类:有真实持表相而生之戒与由法性而得之戒两种。真实持表相戒是指别解脱戒;由法性而得之戒是指禅定或无漏法所生之戒,也就是说,获得禅定正行之心与见道等无漏圣地的戒律称为由法性而得之戒。


《俱舍论》中云:“禅定戒依定地得,无漏戒依圣道获。所谓别解脱戒者,依他有表色等得。”由法性而得之戒具有无失、不与声缘相混、不染堕罪、至高无上四种殊胜,是生起一切功德之因。


《亲友书》中云:“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如是持戒之功德:《经庄严论》中云:“佛子恒时受,勤持之三戒,不求得善趣,然不贪执彼,依戒令众生,获得三菩提,戒以智慧摄,于世永无尽。”唐译:恒时守禁勤,离戒及善趣,因戒建菩提,智摄戒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