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94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返回

前行第94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6-25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丙二、发殊胜菩提心;丁一、修四无量心;戊三、修悲无量心。



讲记脉络


课前开示——闻法要求

(一)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1、当专心之理由。

(1)反面:心散乱的话,无论听哪门课,都不一定得到很大利益。

(2)正面:

A.《前行》是华智仁波切的智慧精滴:若能认真学习,肯定会有无比的利益。

B.大上师的传讲方式是理教结合:上师在传讲过程中,是依据诸佛菩萨、前辈大德的教言,再加上自己的体会或理解,若能认真听闻,必定在理、修方面得到不共加持。

C.共修的力量不可思议:共同学习这些大德的金刚语,会令我们生起一些出乎意料的境界。


(二)最好不要断传承。

1、若断了传承当如何补救?

若偶尔因故无法听课,网络上有重播。

2、课前课后念诵要使用转经轮。

3、提前把琐事处理完,听课时不要被琐事所扰。


戊三、修悲无量心

(一)定义:

1、悲无量心:愿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

2、修悲无量心:修悲无量心时,观想一位被剧烈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远离痛苦。


(二)慈心和悲心的差别:

1、慈心是愿众生得到快乐;

2、悲心则是愿众生远离痛苦。


(三)悲心的重要性:大乘的标志。

1、反面:如果没有它,大乘的境界根本谈不上。

(1)倘若不具足大悲心,即使你修大圆满、禅宗、净土宗,最终也会一无所成。因为这些法与佛陀的智慧无二无别,是一种特别高的境界,必须要以大悲心作为根本。

(2)《佛说法集经》: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不须修学多法。菩萨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余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谓大悲。”

(3)《菩提心观释》:“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

2、正面:

《普贤行愿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诸佛如来唯一的专长就是大悲心极其强烈。所以,在这个世间上,如果一个人大悲心特别强烈,就可以称之为佛的化现、菩萨的化现。


(四)悲心的功德:

1、今生:会获得世间的快乐。

公案:民国九年,有一山居人家的新娘救下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山鹿。几年后,山鹿为了报答新娘救命之恩,借着“偷孩子”引他们一家逃出,进而避免了这一家人因为屋后高山倒塌而丧命的悲剧。

2、来世:

(1)生生世世中会不离利他。

(2)有了大悲心,菩提就会手到擒来。

A.《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

B.《华严经》:“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

🔹不求自己快乐,一切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全是救护众生,若能发起这样的心,很快就会入于无碍的佛菩萨果地。


(五)悲无量心的座上修法。

1、第一步:缘一个对境修悲心。

(1)确定所缘对境:一个对境。

A.为何从一个对境开始修?

一开始就闭着眼睛想“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而“所有”是一个总相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概念,这叫做散漫的修法、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

B.方法:

  a.方法一:将对境观为自己而修悲心。

(a)对境:一名被国王下令带到刑场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绑的绵羊。

(b)修法:将对境观为自己而修心。

🔹当断:放下他是其余某某众生的念头。

放下“他是囚犯”或“它是绵羊”的念头。

🔹当行:

🔺换位思考——想想这个众生就是自己,那该怎么办?观想那样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

🔺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这个众生的痛苦:

👉痛苦:

-无处可逃、无处可躲;

-无依无怙;

-凭借力量和武力也不能抗拒;

-一瞬间就要离开今生的一切显现;

-甚至自己珍爱保护的身体也要舍弃而步入后世。

👉举例:

-囚犯:

身:面如死灰,双腿甚至全身都在抖,甚至当场瘫倒,站都站不起来。

神:因极度恐惧而目光呆滞,绝望、悲哀。

-地震海啸:脸色苍白,有信仰的人默默祈祷,没有信仰的人,则极其无助。

  b.方法二:将对境观为自己执着的母亲等亲友而修悲心。

(a)对境:待宰羔羊等可怜众生。

(b)修法:将对境观为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修心。

🔹当断:放下那是一只羊、一条鱼的念头。

🔹当行:发自内心观想它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步骤一:对现世母亲生悲心。

如果我的老母亲没有一丝一毫的罪过却这样无辜被别人杀害,那么现在我该怎么办呢?我的老母亲该是何等的痛苦!诚心诚意地想,当迫切希望老母立即摆脱被屠夫宰杀的痛苦或者情不自禁地生起慈爱悲悯之情。

🔺步骤二:知母、念恩、生悲心。

👉知母:现在正在感受痛苦的这个众生肯定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做过自己的父母。

👉念恩:在当母亲时也完全是像现世的母亲那样深情地养育我,它的大恩大德与现在的父母双亲没有差别。

👉生悲心:如果他们此时此刻瞬间就能摆脱这种痛苦那该多么好啊!

  c.步骤三:缘正在造作恶业的者生悲心。

🔹思维因果:正在被杀的羊也好、鱼也好,感受这种痛苦,也是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以前它们肯定伤害过别的众生,如今才会用命来偿还。

🔹对造恶者生悲心:现在为非作歹的这些屠夫,后世也一定会感受这样的痛苦,实在可怜!

2、第二步:缘地狱、饿鬼等趣的苦难有情而修悲心。

(1)知母:再观想堕入地狱、饿鬼等趣的苦难有情,专心忆念它们就是自己或自己的亲生父母。

A.比如在地狱中感受寒热之苦;

B.在饿鬼中感受饥渴之苦;

C.在旁生中愚昧无知、被人役使、互相啖食的无量有情。

(2)念恩。

(3)生悲心:发奋努力而对这些众生修持悲心,愿其早日远离一切痛苦。

3、第三步:缘所有众生而修悲心。

(1)缘对境:虚空遍及的地方,就会遍满众生;众生遍及的地方,就会充满恶业和痛苦。

(2)生悲心:如果所有的这些众生都远离六道各自的一切业惑、痛苦及习气,获得永久安乐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该有多好!

4、反复串习。

(1)概述修悲心的方法:最初要以任意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唯一对他观修;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

(2)态度要认真:漫不经心、浮皮潦草,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3)要串习:

A.在修加行时,每天都应该让心稍许安住一下,观观众生的痛苦,尽量想办法生起一瞬间的悲心;

B.真正的大乘行者会把悲心一直“养育”,就像佛陀在因地时一样,任何一世都要增上悲心。


(六)悲心的座下串修:大悲心要从身边修起。

1、大悲心要从身边修起的必要性。

(1)日常生活中才是真正检验菩萨的场所:一个菩萨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2)我们身边有无量众生。

2、以藏地生活为例宣说座下修悲心。

(1)如此宣说之必要:

A.任何作者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背景。

B.不管是什么民族,众生的生命都是一样,佛教的大悲和智慧没有地域界限。

(2)具体宣说:

A.没有悲心的表现:尤其平日里看到依靠自己的牛马羊等遭受穿鼻、阉割、拔毛、活活放血等地狱般的多种痛苦时,主人从没想过它们也有苦受。

B.实际上,理应对这些众生生悲心。

  a.以牛为例:

(a)牛所感受的痛苦:主人用绞木使劲地拔掉牦牛身体上所有的粗毛时,那头牛已经是全身赤裸、血迹斑斑,每一个毛孔里都在滴滴流血,疼得它不时地发出低低的呻吟声。

(b)换位思考:假设是换了自己,就是拔出一根头发,也会“哎哟哟”直叫,觉得这种刺痛实在让人受不了。

  b.以马为例:

(a)马所感受的痛苦:长时间被骑乘,非常疲惫;在精疲力竭、寸步难行时,主人却认为这牲口性情恶劣,不肯继续前行而生起嗔心,用鞭子狠狠抽打它。

(b)对比苦受:骑马的人往往因坐的时间太长,臀部疼痛不能端直地坐在马鞍上,而需要侧身斜坐。

  c.以羊为例:

(a)羊所感受的痛苦:

🔹被抓时的身心之苦:屠夫把它从羊群中抓出来,它会产生想象不到的恐怖感、畏惧感,被抓的部位皮下淤血。

🔹气息分解之苦:身体被翻倒在地,屠夫用皮绳把它的四条腿紧紧捆绑起来,又用细细的绳子勒紧它嘴巴,使其呼吸中断,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

🔹剥皮之苦:羊一死,屠夫们就立即剥掉它的皮,取出内脏,在它的身体里装入刚刚屠宰的牛的鲜血。

C.详细讲述此种行径之意义: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许多践踏生命的恶劣行为。对于这些动物和杀生的人,我们应该生大悲心。

D.没有大悲心、行持这些杀生恶业的过患:

《大集经》:“无有悲愍心,暴恶甚可怖,彼嗔心力故,入阿鼻地狱。”


(七)修悲心中到量的标准:

看见任何一个可怜众生,眼泪都会止不住流下来。


(八)修悲心的注意事项。

1、要以舍心为基础。

《瑜伽师地论》:“若于有苦,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当知是悲。”

对亲人、怨敌、中等者,都应该这样平等观修,希望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这就是真正在修悲心。

2、生起悲心需要福报。

《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1)只有苏醒了菩萨种性的人,才可以生起悲心;

(2)这种悲心即使只生起一瞬间,其功德和福报也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九)教诫。

1、悲心为我们本有之功德。

(1)功德本有:每个人都有悲心和智慧的潜能,否则,原本就没有的话,再怎么修也无法将其引发出来。

(2)通过修行可以引发:

A.在大乘教育的熏陶下,会对每个众生都慢慢生起强烈的悲心,并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不会退。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学佛比较晚,以前还是学其他宗教的,但学佛后的生命哲学是:“我爱我的同胞,全宇宙是我的家。”

B.刚开始没有串习的时候不习惯,但到了一定时候,这种悲心的境界就很容易生起来。

2、必须要借助实修生起真正大乘的功德。

理修脱离不合理:虽然口说证悟空性、明心见性等高深境界,但在面对被宰杀众生等可怜众生时一点感觉也没有的话,那自己所证悟的境界与大乘理念就相违了。

3、修悲心不成功的原因分析:

对“这些可怜众生当过自己父母,跟今生父母没有任何差别。”始终生不起定解。

4、强调修行之关要。

(1)依靠自心的清净力:反反复复观修众生的痛苦,发愿自己有能力度化他们,赐予他们快乐,令一切痛苦彻底远离。

(2)依靠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加持。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修大悲心,最好先由一个众生开始,否则,一开始就闭着眼睛想“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那“所有”众生的话,就像因明里的总相,是遍于一切的。仅就人类而言,到底是汉族人、藏族人、蒙古人?根本没有具体的概念,故这叫做散漫的修法、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因此,要观修的话,最好先观一个可怜众生

因明:

即逻辑学。这是古时印度哲学家应用的一种推理方法。

——《土观宗派源流》

五大明处之量学或逻辑学。

——《萨迦世系史续编》

能折伏义理谬论之“量学”。为五明之一。

——《佛学大词典》


总相:

一切有为法都有总别的二种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切,叫做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叫做别相。见智度论三十一。【又】六相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原文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平时没怎么串习过,恐怕有点不习惯。但到了一定时候,这种境界就很容易生起来。现在有些佛教徒,从来没修过大悲心,虽然口口声声说证悟空性、明心见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眼睁睁看着众生被宰杀,自己面不改色,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样的话,你所证悟的境界与大乘理念就相违了。

相违:

因明用语。指两相对立而相互违反之意。如苦与乐、明与暗、冷与热、大与小等。因明论式常用此一用语表示两项意义相互违反冲突之情形,如相违因、相违决定不定过等。

——《佛学大词典》


原文

作为大乘佛教徒,应该像《华严经》中讲的那样:“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不求自己快乐,一切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全是救护众生,若能发起这样的心,很快就会入于无碍的佛菩萨果地。倘若没有这样的悲心,就像墙没有墙基一样,墙上的花纹又从何谈起?所以作为大乘行人,修大悲心特别重要,有了这样一颗心,不但生生世世中会不离利他,即生也会获得世间的快乐。

无碍:

又云无阂,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自在涉入而无碍也,自在融通而为一体也。如灯光互相涉入,是无碍之相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心常安住无阂解脱。”往生论注下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即身成佛义曰:“无碍者,涉入自在义。”往生要集中本曰:“我所有三道,与弥陀佛万德,本来空寂,一体无碍。”

——《佛学大辞典》


原文

总之,观修悲无量心时,最初要以任意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唯一对他观修;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如果没有这样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经心、浮皮潦草,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所缘境:

心识所向之对境。如寻思声是无常之所缘境为声,大悲心之所缘境为众生。

——《佛学名相》


指佛教徒修习禅定时,思想所专注的境界。——《佛学词典》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

此外,还有些人在骑马赶路时,往往因坐的时间太长,臀部疼痛不能端直地坐在马鞍上,而需要侧身斜坐。却不曾想座下的马也同样疲乏,反而在它精疲力竭、寸步难行时,认为这牲口性情恶劣,不肯继续前行而生起嗔心,用鞭子狠狠抽打,对它一刹那也不生怜爱之心。这种无有悲心的人,性格特别粗暴、恐怖,以此嗔心之故,死后必会堕入阿鼻地狱。《大集经》云:“无有悲愍心,暴恶甚可怖,彼嗔心力故,入阿鼻地狱。”

阿鼻地狱:

八大地狱之一,又名无间地狱,即是受苦无间断的地狱,也是造极重罪的人死后所堕落的地方。

——《佛学常见辞汇》


为八热地狱之一。又作阿毗地狱、阿鼻旨地狱。意译无间地狱。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大一五·六六八中):“云何名阿鼻地狱?阿言无,鼻言遮;阿言无,鼻言救;阿言无间,鼻言无动;阿言极热,鼻言极恼;阿言不闲,鼻言不住。不闲不住,名阿鼻地狱。阿言大火,鼻言猛热。猛火入心,名阿鼻地狱。”

观佛心品又谓,此地狱位于诸狱之最底层,有七重铁城、七层铁网,七重城内有剑林,下有十八鬲,周匝七重皆是刀林。有十八狱卒。阿鼻四门于门阃上有八十釜,沸铜涌出,从门漫流。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者,命终后堕于此狱。

由于在阿鼻地狱受苦之众生皆不堪种种煎熬而痛苦叫唤,故此处又称阿鼻唤地狱。又因阿鼻之猛火烧人,而称阿鼻焦热地狱。又阿鼻地狱极广漠,非凡力所能脱出,其坚固犹如大城堡,故亦称阿鼻大城。

——《佛学大词典》


 教  证

1、《佛说法集经》: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不须修学多法。菩萨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余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谓大悲。”

2、《菩提心观释》:“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

3、《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

4、经中:“观想一名被关入监狱接近被杀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以这样遭受剧烈痛苦的一个众生作为悲悯对境,对它生起母亲或儿子想。”

5、《华严经》:“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

6、《普贤行愿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7、《瑜伽师地论》:“若于有苦,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当知是悲。”

8、《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9、《大集经》:“无有悲愍心,暴恶甚可怖,彼嗔心力故,入阿鼻地狱。”


 公    案

民国九年,某地曾发生过一则传奇故事:

有一山居人家,在办完喜事的第六天,全家正在祭祀祖先之际,忽然跑来一只受惊的山鹿,因为被猎人追赶,躲到了祖先的供桌下。

新娘非常善良,赶紧把山鹿藏起来。猎人追来说鹿是他的,必须交出来。新娘不忍心,准备买下这只鹿。猎人趁机敲诈,说非要二十个银元不可,双方讨价还价半天,最后降到十五个银元。

价钱谈定后,新娘的公公婆婆面现难色,因为这次娶媳妇就用去十五个银元,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新娘说愿把自己的陪嫁十五个银元,全部拿出来买鹿。家人只好同意,但都觉得此举很愚蠢。猎人得银后离去,新娘便从桌下招出山鹿,安抚一番,鹿轻跳几下,跑回山林中去了。

几年以后,新娘生了一个儿子,刚满周岁。家人正值忙碌之际,便将婴儿放在院中椅子上。这时山鹿又再出现,用鹿角挟起椅子及婴儿,在院中转两圈后,带着婴儿向外跑去。家人见山鹿偷了孩子,便大大小小追赶出来。追到山外之后,忽听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屋后的高山倒塌,整个村子瞬间夷为平地。

这家人才醒悟到,原来是山鹿为了报答新娘救命之恩,借着“偷孩子”引他们一家逃出。山鹿见目的已达到,便轻轻将婴儿放下,跑到深山中不见了。




重难点及窍诀

一、悲无量心的定义

悲无量心:愿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

修悲无量心:修悲无量心时,观想一位被剧烈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远离痛苦。


二、慈心和悲心的差别

慈心是愿众生得到快乐;悲心则是愿众生远离痛苦。


三、悲无量心的座上修法


(一)第一步:缘一个对境修悲心。

1、确定所缘对境:一个对境。

(1)为何从一个对境开始修?

一开始就闭着眼睛想“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而“所有”是一个总相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概念,这叫做散漫的修法、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

(2)方法:

A.方法一:将对境观为自己而修悲心。

  a.对境:一名被国王下令带到刑场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绑的绵羊。

  b.修法:将对境观为自己而修心。

(a)当断:

🔹放下他是其余某某众生的念头。

🔹放下“他是囚犯”或“它是绵羊”的念头。

(b)当行:

🔹换位思考——想想这个众生就是自己,那该怎么办?观想那样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

🔹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这个众生的痛苦:

🔺痛苦:

👉无处可逃、无处可躲;

👉无依无怙;

👉凭借力量和武力也不能抗拒;

👉一瞬间就要离开今生的一切显现;

👉甚至自己珍爱保护的身体也要舍弃而步入后世。

B.方法二:将对境观为自己执着的母亲等亲友而修悲心。

  a.对境:待宰羔羊等可怜众生。

  b.修法:将对境观为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修心。

(a)当断:放下那是一只羊、一条鱼的念头。

(b)当行:发自内心观想它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步骤一:对现世母亲生悲心。

如果我的老母亲没有一丝一毫的罪过却这样无辜被别人杀害,那么现在我该怎么办呢?我的老母亲该是何等的痛苦!诚心诚意地想,当迫切希望老母立即摆脱被屠夫宰杀的痛苦或者情不自禁地生起慈爱悲悯之情。

🔹步骤二:知母、念恩、生悲心。

🔺知母:现在正在感受痛苦的这个众生肯定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做过自己的父母。

🔺念恩:在当母亲时也完全是像现世的母亲那样深情地养育我,它的大恩大德与现在的父母双亲没有差别。

🔺生悲心:如果他们此时此刻瞬间就能摆脱这种痛苦那该多么好啊!

🔹步骤三:缘正在造作恶业的者生悲心。

🔺思维因果:正在被杀的羊也好、鱼也好,感受这种痛苦,也是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以前它们肯定伤害过别的众生,如今才会用命来偿还。

🔺对造恶者生悲心:现在为非作歹的这些屠夫,后世也一定会感受这样的痛苦,实在可怜!


(二)第二步:缘地狱、饿鬼等趣的苦难有情而修悲心。

1、知母:再观想堕入地狱、饿鬼等趣的苦难有情,专心意念它们就是自己或自己的亲生父母。

2、念恩。

3、生悲心:发奋努力而对这些众生修持悲心,愿其早日远离一切痛苦。


(三)第三步:缘所有众生而修悲心。

1、缘对境:虚空遍及的地方,就会遍满众生;众生遍及的地方,就会充满恶业和痛苦。

2、生悲心:如果所有的这些众生都远离六道各自的一切业惑、痛苦及习气,获得永久安乐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该有多好!


(四)反复串习。

1、概述修悲心的方法:最初要以任意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唯一对他观修;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

2、态度要认真:漫不经心、浮皮潦草,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3、要串习。

(1)在修加行时,每天都应该让心稍许安住一下,观观众生的痛苦,尽量想办法生起一瞬间的悲心;

(2)真正的大乘行者会把悲心一直“养育”,就像佛陀在因地时一样,任何一世都要增上悲心。


四、悲心的座下串修:大悲心要从身边修起


(一)以藏地生活为例宣说座下修悲心。

1、如此宣说之必要。

(1)任何作者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背景。

(2)不管是什么民族,众生的生命都是一样,佛教的大悲和智慧没有地域界限。

2、具体宣说:

(1)没有悲心的表现:

尤其平日里看到依靠自己的牛马羊等遭受穿鼻、阉割、拔毛、活活放血等地狱般的多种痛苦时,主人从没想过它们也有苦受。

(2)实际上,理应对这些众生生悲心:

A.以牛为例:

  a.牛所感受的痛苦:主人用绞木使劲地拔掉牦牛身体上所有的粗毛时,那头牛已经是全身赤裸、血迹斑斑,每一个毛孔里都在滴滴流血,疼得它不时地发出低低的呻吟声。

  b.换位思考:假设是换了自己,就是拔出一根头发,也会“哎哟哟”直叫,觉得这种刺痛实在让人受不了。

B.以马为例:

  a.马所感受的痛苦:长时间被骑乘,非常疲惫;在精疲力竭、寸步难行时,主人却认为这牲口性情恶劣,不肯继续前行而生起嗔心,用鞭子狠狠抽打它。

  b.对比苦受:骑马的人往往因坐的时间太长,臀部疼痛不能端直地坐在马鞍上,而需要侧身斜坐。

C.以羊为例:羊所感受的痛苦。

  a.被抓时的身心之苦:屠夫把它从羊群中抓出来,它会产生想象不到的恐怖感、畏惧感,被抓的部位皮下淤血。

  b.气息分解之苦:身体被翻倒在地,屠夫用皮绳把它的四条腿紧紧捆绑起来,又用细细的绳子勒紧它嘴巴,使其呼吸中断,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

  c.剥皮之苦:羊一死,屠夫们就立即剥掉它的皮,取出内脏,在它的身体里装入刚刚屠宰的牛的鲜血。

(3)详细讲述此种行径之意义。

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许多践踏生命的恶劣行为。对于这些动物和杀生的人,我们应该生大悲心。

(4)没有大悲心、行持这些杀生恶业的过患。

《大集经》:“无有悲愍心,暴恶甚可怖,彼嗔心力故,入阿鼻地狱。”


五、修悲心中到量的标准

看见任何一个可怜众生,眼泪都会止不住流下来。


六、修悲心的注意事项


(一)要以舍心为基础。

《瑜伽师地论》:“若于有苦,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当知是悲。”

🔹对亲人、怨敌、中等者,都应该这样平等观修,希望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这就是真正在修悲心。


(二)生起悲心需要福报。

《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只有苏醒了菩萨种性的人,才可以生起悲心;

🔹这种悲心即使只生起一瞬间,其功德和福报也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七、教诫


(一)悲心为我们本有之功德。

1、功德本有。

每个人都有悲心和智慧的潜能,否则,原本就没有的话,再怎么修也无法将其引发出来。

2、通过修行可以引发。

(1)在大乘教育的熏陶下,会对每个众生都慢慢生起强烈的悲心,并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不会退。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学佛比较晚,以前还是学其他宗教的,但学佛后的生命哲学是:“我爱我的同胞,全宇宙是我的家。”

(2)刚开始没有串习的时候不习惯,但到了一定时候,这种悲心的境界就很容易生起来。


(二)强调修行之关要

1、依靠自心的清净力:反反复复观修众生的痛苦,发愿自己有能力度化他们,赐予他们快乐,令一切痛苦彻底远离。

2、依靠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加持。

一、悲无量心的不共特点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一)悲心不共的特点。

1、悲心不共的特点:

🔹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

🔹一是要远离痛苦,还要远离痛苦的因,这个是悲心不共的特点。

2、慈和悲的不同之处:

慈心就是予乐的心,给予众生快乐;悲心是拔苦的心,主动想要拔除众生的痛苦。

3、普通的悲心和不共的大悲心:

小乘阿罗汉的悲心在普通悲心当中,没有单独成立的;父母与儿女的悲心,虽然也愿拔除他们的痛苦,但这种悲心是普通悲心,被贪爱、偏袒、自利心所染污。这些有局限性都不能叫大悲心。大悲心如菩萨的,它的所缘境、范围、时间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1)等性大悲:

A.大悲心:菩萨照见有漏的乐受、苦受、舍受不超出三苦,就像对无间地狱的众生悲悯一样,对直至有顶之间的一切众生也如此平等生悲心,为此称等性大悲。

B.普通悲心:凡夫、声闻、缘觉虽然对于有现行苦苦的众生生悲心,但对具乐受与舍受的众生不生悲心,就是不平等,所以不是大悲心。

(2)恒常大悲:

A.大悲心:菩萨的悲心在有学道位连续产生,即使入于无余涅槃的法界也永不穷尽,因此是恒常的大悲心。

B.普通悲心:偶尔生悲心偶尔不生悲心之类是凡夫异生的悲心;声闻、缘觉虽然对众生也有相似的悲心,但无余涅槃时就穷尽、中断,因此不是恒常,不能叫大悲心。

(3)殊胜意乐:

A.大悲心:菩萨获得一地后现量证悟自他平等性的法性,从意乐方面具足自利他利无别负担利他之任的增上意乐的悲心,是大悲心。

B.普通悲心:不是以肩负利他重任的殊胜意乐的悲心,世间人杂有自利将亲友等执为我所而悲悯,仅是对利己者慈悲;声闻、缘觉没有以证悟自他平等而负荷利他之任的意乐,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4)成办利他:

A.大悲心:菩萨乃至轮回边际成办利乐有情的缘故他们是大悲尊者。

B.普通悲心:一般人见到有情痛苦会有相似悲悯,但不会直接成办救苦之事,不是大悲心;声闻、缘觉虽然对一切苦难众生有相似的悲心,但不行持救苦。

(5)远离违品:

A.大悲心:菩萨远离了悲心的违品贪著嗔恨损恼的随眠,因此他们的悲心是大悲心。

B.普通悲心:众生虽然对亲者有悲心,但并非一切情况,有时会生起嗔心,对怨敌有嗔心,因此不离烦恼;声闻、缘觉圣者虽然没有真正的嗔恨,但没有断除其细微习气,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6)无缘大悲:

A.大悲心:具有无分别智慧,那才是大悲心。虽有承许八地以上无分别成熟位才有大悲心,但对应总的圣者菩萨也无有不当。如此所说菩萨的这种大悲达到究竟无缘的大悲任运自成,称为佛地佛陀之大悲。

B.普通悲心:虽然有悲心,但不是以不缘悲心三轮相状,那就不是大悲心。


(二)以大悲心确定大乘种姓。

1、空性如母亲,大悲如父亲,二者都是成佛子的因。

2、空性是小乘大乘均有,小乘也有人无我,而大悲心才是大乘圣种性,成佛的种性。有时讲悲无量心和菩提心同等,有时讲大悲心就是指代菩提心。

3、小乘阿罗汉观待大乘来说,暂时没有苏醒这种种性,但最终会苏醒,回小向大。


(三)大悲心是直接生起菩提心的主因。

1、初学者通过缘一切众生的痛苦常观修悲心主要是让内心调伏,灭掉我爱执,清净罪业,圆满资粮,心快速成熟堪能,能够早日生起更清净的菩提心,究竟得到佛果。

2、真实利益众生的能力现在还有限,有时放生、发愿回向等也很重要,是能够体现我们悲心和拔苦的比较直接的方式。


二、生起悲心的条件


(一)每个人都有悲心和智慧的潜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悲心和智慧的潜能,否则,原本就没有的话,再怎么修也无法将其引发出来。


(二)菩萨生悲心之缘有四种。

1、所缘缘:三界一切有漏乐受以变苦周遍,一切苦受以苦苦周遍,一切舍受以行苦周遍,凡所有受都超不出痛苦,缘于它而生起悲心。

2、因缘:于他世中串习悲心,在阿赖耶上积累慈悲的习气。

3、增上缘:于善知识前闻受妙法而生悲心是增上缘。

4、等无间缘:由前前悲心的自性中产生后后悲心,前前悲心是等无间缘。如此菩萨由因缘等三种缘中生起悲心。


(三)依靠各方面的因缘具足。

1、依靠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加持:多祈祷上师三宝;

2、依靠自心的清净力:自己清净的发愿力,发愿随学佛菩萨们发悲心的公案;

3、缘悲心的正所缘,反复具体实修、观修,直到从内心深处生起悲心;

4、多为了生悲心创造助缘,忏悔业障、积累福德等等,发愿、回向。

各方面的因缘具足后一定会生起真实无伪的大悲心。


三、缘待宰杀的众生观痛苦和缘屠夫是佛菩萨示现观清净间如何圆融?


(一)区分实相和现相:

1、实相是大空性清净的本性。胜义当中没有因果,没有众生,也没有众生受苦。

2、但世俗显现当中,有因果有众生,也有苦乐。所以观修清净心的同时,也要谨慎取舍因果,让自己和众生离苦得乐。


(二)以实相和现相两种角度遣除分别念:

1、见到屠夫的时候可以观空性,在实相当中万法都是空性的。

2、但众生没有证悟实相,在现相当中还是会受苦,所以在现相当中有必要遣除痛苦。 


四、修悲无量心的要点


(一)所缘对境——最触动的点。

1、随自己相应的方式去观想一个很可怜的众生。

🔹市场将要被杀的羊、鱼;监狱马上要被处死的囚犯;网络视频报道中的所缘;战争或疾病中的均可。

🔹总之要去找一个让自己内心最有触动的,当成修悲心的对境。

2、一个到所有。

上来就笼统的观一切众生,抓不住重点心很散,浮皮潦草最后一个都没有缘到。观修的智慧还没有那么敏锐时应只缘一个众生,方方面面详细地观。苦因、苦果、心理状况、焦虑、恐怖、详细思想活动等等,对这些要每天观修,有感觉后再换一个,再增加人数,最后就可以缘着一切众生,真实生起离苦得乐想。


(二)主动建立联系——以便生起大悲心。

1、观为自己或亲近关系的父母子女亲朋等。

换位思维后比较容易设身处地地想他的痛苦。关系越近越上心,借由这种思想去修悲心。

2、遣除“众生与我无关”的违品。

🔹心的特点是与我关系越亲密的众生受苦时心越不能忍,但所有众生与我关系亲密的寥寥无几。当都观成自己或父母子女等,想要让他们远离痛苦的心就会非常迫切。

🔹欲解除痛苦,要谨慎取舍因果,修持解脱道,众生还不知道,那就从我开始,我现在就要开始准备。

🔹通过观修心越来越柔软善良,逐渐和悲心相应,和大乘道挂钩,生起想要拔出众生痛苦的意乐,打破自我的执着,最终生起无需任何条件,真实想要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三)轮回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1、无常的关系网。

今生我们有一个固定的关系网,父母子女亲朋等。死后继续投生轮回,可能转生到怨敌或不认识的人家中,又会形成新的关系业网。而前世认识的人这一世可能就和我没关系了,他们也会有各自的关系业网。

2、建立立体的关系架构。

🔹现在我不认识的人可能正是往昔的亲朋好友。无始劫以来无数次的轮回使我们的关系业网错综复杂、极为庞大,每一个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做过最深切的饶益,为了我们甘愿付出一切。虽然我们忘记了,但相续中关于她的痕迹、习气,对我们做饶益的恩德还存在,不能抹杀。

🔹要通过观修重新把我和众生的联系建立起来,通过诸佛菩萨加持回忆起恩德,不是没有关系的硬观成有关系,实则所有众生都和我们有亲密关系,所以一定要做饶益。


(四)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离痛苦,是缘苦果方面的观修,除了直接愿他们当下远离苦果,还要让众生离开苦因。

🔹我们现在遭受的痛苦是往昔罪业成熟的果报,而很多世间上发放一些救济款等只能缓解现在的苦果,不能斩断苦因,观修时要在业因果的高度去思维。

🔹因果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缘非理作意的苦因造成今生来世的苦果,所以受苦果时要安忍,也要约束自己的身心避免再造苦因。

🔹当生起很深的定解,要由果推因,对造苦因的众生也生起悲心,有动力制止他们去造罪业,他们不听也要缘一切众生去修悲心。


(五)需遣除的违品:

1、缘众生观悲心,找亲友不讨债。

轮回中的众生互为关系都做过父母,最为大乘修行人对往昔伤害过我的既往不咎,找到亲友后一定要力所能及主动饶益,乃至成佛化身无数去帮助这些有情。

2、厌倦了不想管,随学诸佛菩萨。

🔹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去动摇轮回的根基,即使我们做一些努力,也只是让他暂时离开痛苦。我们帮助几次又恢复原状,可能有厌倦了,不想管了,但菩萨的悲心就是会拔苦,工作就是利生,作为随学者,不管众生怎么样也还是要饶益他,通过修行最终生起不退转的利他心。

🔹要让众生修行正法、生出离心、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最终会成佛,会永远远离痛苦的习气和业惑。

3、老也观修不出,本自具足别放弃。

修行要有诚心,不能当成任务去完成。诚心诚意地观修菩提心,反反复复地观修,悲心、菩提心慢慢地才会生起来。我们内心如来藏中具足圆满菩提心,只要障垢越来越薄,慈心、大悲心就会苏醒。


一、修希望一切众生远离痛苦的悲无量心


(一)悲心的所缘与行相。

1、释词:

(1)悲心所缘:悲愍的对象。

(2)悲心行相:悲心心理活动的相状。

2、所缘:

(1)总说:

悲心的所缘,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一切有情。

(2)简别:悲无量心是缘所有有情。

A.未精通苦谛的人:一般只有“缘苦苦悲”,连“缘坏苦悲”都很鲜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说“缘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缘就很狭小。

B.缘有情悲:是一种遍缘三界苦有情的悲心。这是经由学习苦谛教法发展而来的,因此,修苦成为引发大悲心的重要基础。

(3)引《大乘庄严经论》详说十类悲心所缘。

A.炽燃众生:“炽燃”指欲火炽燃,即贪著五欲的众生。欲界众生对五欲生起强烈的贪心而无法自主,缘这一类众生,心想:这些众生心无满足,贪欲的烈火在心中炽燃,无法自主,真可哀悯!由此生起悲心。

B.怨胜众生:“怨”指魔障,修习善法时被邪魔障碍的众生,是怨胜众生。许多众生初入善道时,还较为顺利,但后来由于魔造违缘,心识被魔力控制而舍弃行善。对这一类众生也生起悲心。

C.苦逼众生:“苦”指苦苦,即身陷苦海被痛苦折磨的众生。心缘备受痛苦的恶趣众生,以及被生老病死等苦所折磨的善趣众生,生起悲心。

D.暗覆众生:“暗”指无明,不知业报而恒时造恶的众生,叫暗覆众生。譬如,屠夫、妓女、猎人、不法商人等,被无明黑暗覆盖,而行杀盗淫趣入苦因,却不知恶趣苦果等。对他们油然生起悲心。

E.住险众生:“住”是安住,“险”是险道,指轮回。那些对解脱无法生起希求心的断种性者,内心根本不希求解脱,必定要在无边生死之中,趣入极其难行的险道。观见他们生生世世悲惨的境遇之后,心生不忍而发悲心。

F.大缚众生:“大缚”,指被恶见大束缚。“大缚众生”是指外道。外道被紧紧束缚在各种我见、我所见的恶见中,以颠倒邪见的束缚无法趣向解脱,也是可悲众生。

G.食毒众生:“毒”指有漏禅味。贪著有漏禅味的食毒众生,把有漏的四禅、四无色定当成解脱和真实的安乐,完全堕在贪著禅乐中,如同贪著杂毒的美食而纵情享受一般,暂时虽有些安乐,但终究会转成痛苦。缘此类众生,生起悲愍。

H.失道众生:“道”指解脱正道。迷失解脱道而误入歧途的众生,即失道众生。比如,外道将五火焚身、单脚独立、跳崖等的颠倒戒禁执著为解脱道,所求是解脱,所行却成了束缚,结果越修离解脱越远。见到这种情形后,油然生起悲悯心。

I.非道住众生:“道”指大乘道,进入小乘道的众生,即非道住众生。许多声闻种性者和菩萨不定种性者进入小乘的声缘道,虽然与入生死道完全不同,但毕竟只能成办少分自利,并不殊胜。看见他们未能安住在成办二利的大乘道中,不由心生悲悯。

J.瘦涩众生:“瘦涩”即不圆满,福慧资粮不圆满的大乘行者,即瘦涩众生。这一类众生虽然趣入大乘道,但因顺缘资粮不圆满,而受违缘的牵制,无法如实地修行,对这一类不圆满的修行者也生起悲心。

3、行相。

(1)三个方面:

A.为有情着想的心:怎么能让有情脱离这种痛苦。

B.善愿心:但愿有情脱离痛苦。

C.责任心:我应当让他脱离痛苦。

(2)举例:

见他人心情忧郁,心想:怎么为他排忧呢?他能不忧伤多好!我应当开导他,让他走出忧郁。

(3)实修:

一切皆由串习而来,常常这样想,久而久之,自心就变成悲心的体性,这叫“修”。


(二)借助方便而修悲心。

1、方便:诚信因果。

(1)诚信因果:首先要对因果律很清楚,对因果不爽丝毫不错乱这一点必须要生起很深的定解。

(2)流转众生不离痛苦:应当深切思惟自己和曾为母亲的一切有情沉溺在生死海中,如何感受总体和各别的种种痛苦(参见轮回痛苦)。

2、方便生:基于诚信因果以及思维众生所感受的各种痛苦,可以引发相续中的善功德。

(1)于己:出离心。

如果在自身上思惟这些苦处,在自蕴上思惟苦而生起体会,就会成为引发出离心之因。

(2)于他:悲心。

将心比心,缘众生修苦,若换在他相续上思惟,则成为引发悲心之因。

3、方便产生方便生的关要:

(1)要首先在自身上思惟、生起体会:若不先在自身上思惟,则不能缘他苦而生起悲心,令悲心达到扼要。

🔹比如,了解自己心脏病的痛苦,见别人心脏疼痛,就特别能同情理解。

(2)断除违品:身体锤打等作损恼是希望众生离苦之悲心的违品。


(三)大悲心与普通悲心的差别。

1、平等。

(1)凡夫、声闻、缘觉:虽然对于有现行苦苦的众生生悲心,但对具乐受与舍受的众生不生悲心,就是不平等,所以不是大悲心。

(2)菩萨:照见有漏的乐受苦受舍受不超出三苦,就像对无间地狱的众生悲悯一样,对直至有顶之间的一切众生也如此平等生悲心,为此称等性大悲。

2、恒常:

(1)凡夫:偶尔生悲心偶尔不生悲心之类是凡夫异生的悲心。

(2)声闻、缘觉:虽然对众生也有相似的悲心,但无余涅槃时就穷尽、中断,因此不是恒常,不能叫大悲心。

(3)菩萨:悲心在有学道位连续产生,即使入于无余涅槃的法界也永不穷尽,因此是恒常的悲心,是大悲心。

3、殊胜意乐:

(1)凡夫:不是以肩付利他重任的殊胜意乐的悲心,世间人杂有自利将亲友等执为我所而悲悯,仅是对利己者慈悲。

(2)声闻、缘觉:没有以证悟自他平等而负荷利他之任的意乐,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3)菩萨:菩萨获得一地后现量证悟自他平等性的法性,从意乐方面具足自利他利无别负担利他之任的增上意乐的悲心,是大悲心。

4、行持:

(1)凡夫:一般人见到有情痛苦会有相似悲悯,但不会直接成办救苦之事,不是大悲心。

(2)声闻、缘觉:虽然对一切苦难众生有相似的悲心,但不行持救苦。

(3)菩萨:乃至轮回边际成办利乐有情的缘故他们是大悲尊者。

5、远离违品:

(1)凡夫:众生虽然对亲者有悲心,但并非一切情况,有时会生起嗔心,对怨敌有嗔心,因此不离烦恼。

(2)声闻、缘觉:虽然没有真正的嗔恨,但没有断除其细微习气,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3)菩萨:远离了悲心的违品贪著嗔恨损恼的随眠,因此他们的悲心是大悲心。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94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