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老子的道、上帝的创世日志、奥义书的阿特曼、量子论的真空|不同学说对宇宙万物本源的理解 返回

老子的道、上帝的创世日志、奥义书的阿特曼、量子论的真空|不同学说对宇宙万物本源的理解

2018理想地球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12-22

文 / 刘霁

来源:2018理想地球大奖获奖论文



宇宙万物的本源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大宗教、哲学体系以及现代科学所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比不同宗教之间的观点,对此核心问题作出进一步的理解与阐释。


关键词:儒释道;基督教创世论;印度教;量子力学;缘起论



1

道教与儒教的宇宙生命观

儒、释、道三教自佛教初传入中国、道教开始兴起后即被并称。在过往的时间长河中,三教既有融合又有冲突,如此浮沉交迭,相互借鉴吸收,最终形成一种十分独特的融合与冲突并进的关系。


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学说,道教的“道”字正是创始人老子所提出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一般认为,“道”是道教哲学体系中集宇宙本源与规律为一体的物质形态,是未曾渗入丝毫人为因素的自然状态。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认为“道”或虚空的“无”是宇宙的实相,而佛学认为“空性”或“空”是宇宙的“实相”。但深究其中的差别,便会发现,佛教所认为的“空”是在“缘起论”意义上所说的空,指的是万法观待因缘而生,一切法虽然显现,却是因缘聚合之下的假有,并不真实存在。这与道家的“无”并非同一含义。虽然道教与佛教都有着人生如梦的观念,但道家仍执着于“道”是真实的,由此而生的万事万物亦是真实的。在身体四大假合之外,仍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身存在,道教的修炼正是要证得此“真身”。


从佛教的观念来看,道教的“解脱”只是从一个梦境进入到另一个梦境中,归根结底仍是迷乱众生。哪怕庄子所描绘的逍遥游境界,“……古之至人旁日月,挟宇宙,乘云气,御飞龙……”更像是佛教所说的天人境界,而远远不是涅槃。


儒教受制于其鲜明的现实主义体系,对于生命根源没有做过多形而上的解构和探讨,放弃了对死后世界的探索,而更强调这一世的生命历程。正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更多地在世俗中追求生命价值——用“立功、立言、立德”超越死亡对生命的终结,达到一种死亡之前的安宁。孔子不否认却也不言“怪力乱神”,只倡导在一世中达到完善人格,实现道德理想,这样的生命观显然是有其局限性的。


明朝高僧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他认为“一切无非佛法,三教无非圣人”,即三教之法只是一法———佛法;此三教无非只是一人———圣人。孔子专于经世,是“人乘之圣”;老子专于忘世,是“天乘之圣”;佛陀专于出世,是最上乘的佛乘。



2

基督教的“创世论”

佛教的“缘起性空论”与基督教《圣经》中的创世论,在多个方面都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


首先,“缘起论”是高度抽象的对于万物本源实相的阐述,更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在。理解了“缘起性空”,就步入了佛法最究竟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是无神论。而基督教里的创世理论则是具体明确的上帝创世六日。作为最高神祇的上帝如何“工作”,如何“创世”。一个高度抽象概括,一个具体到如同上帝的“工作日志”。


其次,“缘起论”在万物起源和万法真相的体系上,比《圣经》更为全面彻底。对比佛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圣经》中的造物主只是创造出了一个人类世界和居住在这个世界中的其他物种。


第三,两千五百年前的佛教有着非常超前的平等观,强调了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不仅人与人,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佛之间也是平等的,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基督教则首先强调了上帝的超越性和主宰性,人永远不可能超越上帝。上帝让人管理万物,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而作为亚当一根肋骨的夏娃,更体现了基督教中男性与女性的生而不平等。


第四,“缘起论”与“创世论”最根本的差异还在于所有现象的产生,是否依赖于一个真实存在的自体。“缘起论”认为万物的产生不依赖于任何一个真实存在的条件,也即否定了真实造物主的存在。而基督教认为世界万物的产生都依赖于上帝这个真实存在的自体,没有他,就没有万物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下,上帝创世的学说越来越显得矛盾重重和充满局限性。而无论科学进步到何种程度,任何一种学说也无法从根本上动摇佛陀的“缘起论”,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佛教教义的真理性。


由此可见,佛教的教义系统同其他宗教体系相比,在解释世界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超胜性。这种超胜性,使佛教在当代表现出很高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佛教的根本意义是引领人们去探究世界和事物的本源,发现真相,获得智慧。“缘起性空”这一理论,是释迦牟尼佛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发现和贡献。



3

印度教的宇宙生命观

古印度是宗教信仰非常广泛的国家,既有宗教的崇拜,又有哲学的思考,呈现了一种异常杂糅丰富的思想体系。从吠陀早期文献中的多神崇拜、自然崇拜,到尊一神崇拜,然后古印度哲人又开始在神之外探寻事物的根本实体。到了奥义书时期,人们将之前的神祇改造成了具有哲学本体意义的存在,最高神与世界的根本实体概念混杂在了一起。哲学的思想和宗教的观念相互掺杂。


奥义书认为宇宙的最高本体是梵,并认为人或有情中的主体是“阿特曼”,即“我”。每个人的阿特曼在本质上就是梵,也就是“梵我同一”。每个人的主体与宇宙的本体是同一的。这一思想是婆罗门教以及后来印度教哲学的根本理念。由此可见,印度教虽未摆脱有神论的范畴,但在其哲学阐释上,更接近佛教中的某些理论而非基督教。


佛教与基督教、印度教不同的重要一点正是既不存在事物的最高本体,也不存在能够创造世间一切事物的造世神。在佛教的理论体系内,神和创世主一样都是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和人道众生相比,有神通,有更长的寿量,但同样受业报规律的约束,当福报耗尽,同样会转投他道,甚至堕入饿鬼及地狱道,感受无量痛苦。



4

量子论的“真空”

佛教中的中观思想——非有非空、非空非有,具有极强的思辨性,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可以说,是对宇宙世界观的高度概括与抽象理论,也是无可言说的绝对真理。不管佛陀是否出世,缘起空性的法则与真理都存在着、运行着。


近代物理学量子理论经历了量子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的发展,而物质世界的本源问题始终是现代量子宇宙学的最高问题,与佛教一样,现代量子理论试图从自身维度对物质世界的实相进行阐释。


应该说,科学与佛学一样,同样走在追求真理与寻求真相的道路上,在某个时刻,物理学家陡然发现,量子论所认为的“真空”是物质的基本形体或宇宙本源物质,与佛教的“空性观”不谋而合。


当然,佛学中的“空性”不完全等于科学上的“真空”。在某种意义上说,“空性”高于“真空”。其原因是,空性是胜义谛,真空是世俗谛。佛陀根据众生根基不同而提出了二谛理论,即世俗谛与胜义谛。能用语言所表达的,世人也认为是真实的是世俗谛,而大乘佛教的究竟真理和绝对真理,般若智慧的“空性”则是胜义谛。


“空性”是对物质世界根本实相的抽象概括,任何言辞的描述都不能说是空性本身,空性本身是“不可言说”的,它只能由佛教修行者按教义理论步步深入实践,通过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才能通达,了知世间万物的终极本性。而物理学家们所研究的量子场论的方法与结论,类似于世俗谛,是相对真理,只能以人的感官观察和仪器测量为标准,探索到仪器不能探索的那一步为止。“空性”与“真空”,一是本质,一是现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很遥远的距离。



5

“缘起性空论”的现实意义

所谓的“缘起法则”,揭示了众生烦恼与无明业障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如何洞察与面对人生的真相,如何断除我执,离苦得乐。


佛陀所抉择的缘起空性见解与真理,比如平等观、慈悲观等等,过去、现在、未来也都不会被淘汰。宗喀巴大师造《缘起赞》时明确地告诉我们,以缘起空性来赞叹佛陀是最适合的,因为佛陀的超胜伟大之处不在于其他,而正在于他的见解。无数众生依靠这样殊胜的真理,脱离了轮回,得到了解脱的快乐。


佛陀最高的见解和其他所有善说,都是对众生有利的,对于这样的真理,我们怎么能不依此精进修行?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试比较不同宗教对宇宙万物本源的理解》,内容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生活,不过是一场魔术表演







我不是法海不懂爱,我是Lucy无处不在







稀缺的不是资源,是善心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