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想回到过去,试着让故事继续|《智悲海音》2019夏季刊 返回

想回到过去,试着让故事继续|《智悲海音》2019夏季刊

智悲海音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8-02










拿一本驾照,这是中国很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但在发达国家,会开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不少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学车的意愿。


发达国家年轻人驾照拥有率和私家车拥有率降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油价、燃油税、保险费、房价(车库)等养车成本越来越高,私家车支出已成为继住房支出之后的第二大家庭支出,如果没有刚性需求养一辆车,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年轻人压根儿就没想将来自己买车,当然也就没有动力去学车了。


在过去15年里,经合组织国家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中轨道交通的份额从15%增长到23%。不少城市公共汽车、地铁四通八达,很多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运营,出租车供给充足,如果在城区居住和工作,根本用不到私家车。



过去,不少富裕市民到郊区购房居住,因为郊区安靜,环境好,这样的家庭必须有车,因为郊区可能没公共交通。但由于城市交通拥堵,加之车位难寻,如伦敦金丝雀码头商业区有十多万就业人员,可停车位只有3000个,最多允许3%的人开车上班,于是,在郊区居住的人又向城区回流。在城区居住又在城区上班,就不用养车了,通勤用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即可。


在目前各种交通方式中,私家车是效率最低的。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不想开车到公路上添堵排污,当然就没有学车的欲望。



过去,汽车是获得社会认可的名片,要想把自己与社会联系起来,靠开车到处去交往;而现在,互联网把自己与世界沟通起来,无须再把汽车作为社交工具了。在美国,18-34岁的人群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认可在社会沟通方面,互联网替代了开车旅行。


咨询机构IMRG的报告显示,从1995年开始,英国开车到超市购物的人逐渐减少,到本世纪初,英国有六分之一的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依赖网购,私家车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下跌。







从前有个女人认识了一个男人,最初非常喜欢他,觉得一切都很美好,男人也很伟大,就跟他结婚了。但是婚后,家里开始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丈夫也变得不像从前。


后来,女人遇到一个禅师,向他请教。禅师指着远方一座云雾缭绕的山给她看:“那座山美吗?”

“很美。”她说。

“那我们就去看一下。”


禅师带着女人去爬那座山。山路崎岖,有很多碎石、荆棘,她走得特别艰难、痛苦,好几次都想放弃。


当他们爬上山顶的时候。禅师又指着远处的山问:“那座山美吗?”女人摇摇头说:“很美,但我已经太累了。”




禅师想告诉她什么?其实世间的感情就像这样,起初接触不深,看对方就像看一座远山,觉得特别美好;等到相互走近,一起生活,就会出现很多矛盾、痛苦,像走在坎坷的山路上,慢慢觉得一切都不再是想象中的样子;而当最后站上山顶,其实之前的每一步都是人生的承担和进步,你明白了,人生也基本上走完了。


对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讲,感情都只是一座远山,他并没有真正体会过爬山的滋味。等到从学校毕业,面对现实生活,才明白一切并不像原来期待的那样。




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禅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众生的意义。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来”独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工作与家庭、压力与健康……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的原貌。


不要把修行变成一种逃避现实生活或烦恼的借口。修行不是一种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一条逃跑的道儿,修行更不能成为一种心灵的娱乐。



当修行从实际问题入手,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是入口。每一个问题都是道场,每一件烦恼的事都是道场,每一次情绪的旋风都是道场,每一次恐惧的到来都是道场,每一个念头都是道场。


如果你的婚姻有问题,有问题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和同事发生矛盾,与同事的矛盾就是道场;如果你陷入生活的无聊,这无聊感就是道场;如果你出现了资金的问题,钱就是道场;如果你畏惧生死,生死问题就是你的道场。


道场在你的每一个受难处,修行必须从那里进行。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你自己。修行应该是哪里有问题在哪里修,直到修通这个问题。在寺庙、在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没问题,但那有什么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显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得多好。”“我是一个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显示:“看,这个问题难不住我。”